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青年冠心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不同点。方法 对56例青年(≤45岁)冠心病患者和66例老年(>60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青年冠心病组吸烟、大量饮酒、肥胖、心血管病家族史明显多于老年组(P<0.001或P<0.01),男性患者多(P=0.008),甘油三酯高(P=0.001)。老年冠心病组糖尿病多(P=0.034),心血管并发症多。青年组多冠状动脉单支病变(P<0.001),老年组多冠状动脉多支病变(P<0.00]),侧支循环多见于老年组。结论 吸烟、大量饮酒、肥胖、心血管病家族史是青年冠心病患者突出的危险因素,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促使冠心病提早发生。寻求新的无创检查方法筛选青年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做好预防工作,有利于避免或延迟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60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60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分析,研究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收录本院自2007年至2009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1例,其中青年组123例(年龄≤45岁);中年组255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40.8±4.3)岁;老年组223例,年龄>65岁,这些患者均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术)治疗者。通过病例对照关联分析进行统计。结果: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0.8±4.3)岁,(53.7±6.6)岁及(68.3±4.5)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青年组患者单支病变为主,犯罪血管以前降支病变占主要部分,与中年组、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方面,与中年组、老年组相比,青年组在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方面患病率更低。青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0.9±3.5)岁,青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40.6±4.1)岁,在吸烟史方面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青年女性患者与青年组患者犯罪血管分布趋势大致相同,以前降支病变为主,所有女性患者均有长时间烟草暴露史。结论:中、老年患者以多支病变为主,多为长期病变急性加重,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受累主要累及前降支,病变相对单一。被动吸烟在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青年AM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期间我院AMI患者资料,分为青年组(≤40岁)和老年组(≥60岁),其中青年组107例,老年组163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和术后早期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青年组患者男性、大量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肥胖、酗酒和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患者(P0.05),而两组患者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的比例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主要犯罪血管都是前降支(62.6%vs 51.5%,P0.05),青年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72.9%vs 15.3%,P0.001),而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患者(49.7%vs 9.3%,P0.00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CE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年AMI患者中以男性居多,危险因素主要以大量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酗酒和肥胖为主,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青年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13例。老年组132(男108,女24)例;青年组81(男77,女4)例。回顾性分析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支架植入资料。结果 ①两组中,吸烟、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压是前三位的危险因素。青年组的严重超重率及高血压显著高于老年组(38% vs 12%和46% vs 21%,P<0.05)。②青年患者冠状动脉双支以上病变率显著低于老年组(53% vs 73%,P<0.05)。青年和老年患者,严重超重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双支病变率高达74%和94%,前降支病变分别占48%和40%。③老年组植入支架率显著高于青年组(85.9% vs 56.8%,P<0.01)。④青年患者的急诊住院率显著高于老年组(37.0% vs 12.1%,P<0.05)。结论 吸烟、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压病是前三位的危险因素,严重超重及高血压病在青年患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长期吸烟和酗酒的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青年患者发病突然,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重。约半数患者病变累及左前降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青年AMI患者60例为青年组,老年AMI患者60例为老年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程度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男性(75.0%比100.0%)、吸烟(43.33%比76.67%)、冠心病家族史(18.33%比46.67%)及肥胖比例(30.00%比53.33%)显著升高,高血压(63.33%比33.33%)和2型糖尿病比例(50.00%比13.33%)显著降低(P0.05或0.01);明确诱因(30.0%比60.0%)、典型胸痛(58.33%比86.67%)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比例(43.33%比76.67%)显著升高;陈旧性心肌梗死史(13.33%比0)、不典型胸痛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比例显著降低(P均0.01);单支病变(18.33%比63.33%)、中度狭窄比例(16.67%比40.00%)显著升高,多支病变(61.67%比20.00%)、重度狭窄比例(45.00%比20.00%)显著降低(P均0.01)。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88.33%比13.33%)显著降低,P=0.001。结论:与老年患者比较,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均较典型,血管病变范围局限,并发症少,早期干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STEMI且接受急诊PCI患者48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45岁,n=325)和青年组(<45岁,n=15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冠状动脉病变特征、PCI路径、穿刺并发症、梗死血管、支架个数、支架长度、住院期间预后及住院时间。结果青年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者所占比例低于老年组,男性所占比例、体质指数(BMI)、有吸烟史者所占比例、有冠心病家族史者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白细胞计数(WBC)高于老年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D-二聚体、超敏肌钙蛋白T(hs-TN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峰值低于老年组(P<0.05);两组患者肌酐、血糖、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患者3支病变及梗死相关动脉B1型、B2型、C型者所占比例低于老年组,1支病变及梗死相关动脉病变A型者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两组患者梗死血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患者PCI入路为桡动脉者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支架个数低于老年组,支架长度短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低于老年组,住院时间短于老年组(P<0.05)。结论青年STEMI患者与男性、肥胖、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血脂异常、高WBC、高尿酸有关,且与老年患者比较,青年患者多经桡动脉行PCI,穿刺并发症及植入支架少,支架长度短,多为单支病变,梗死血管多为左前降支(LAD),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分型多为A型、B1型,住院期间预后较好且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在青年与老年患者间的差异.方法 收集2009年-2010年我科收治的35例青年AMI患者与同期随机抽取54例老年AMI患者病例,分析危险因素、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青年组与老年组相比,大量吸烟(65.7%)为明确诱因;危险因素中青年组吸烟、酗酒、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冠心病家族史者所占比率均明显高于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临床表现典型胸痛占100%,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P<0.05).结论 吸烟、酗酒、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是促进AMI发病年轻化的重要因素,培养青年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对青年AMI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青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基线特征、治疗和30 d预后。方法连续入选本院自2003年1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和对照组(年龄≥45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药物和介入治疗情况以及30 d预后。结果共纳入957例患者,平均年龄(62.4±12.7)岁,男760例(79.4%)。其中,青年组111例(11.6%),平均年龄(40.8±4.0)岁,男100例(90.1%)。与对照组相比,青年组男性(90.1%比78.0%,P<0.001)、吸烟(78.4%比57.9%,P<0.001)、高脂血症(56.8%比45.6%,P=0.027)的比例更高;而高血压(36.0%比61.1%,P<0.001)、糖尿病(24.3%比36.4%,P=0.012)、卒中(1.8%比11.1%,P=0.002)、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3.6%比9.7%,P=0.035)的比例更低。青年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7.7%比17.8%,P<0.001),而三支病变的比例低于对照组(25.2%比49.6%,P<0.001)。青年组使用β阻滞剂(99.1%比89.6%,P=0.001)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44.1%比36.4%,P=0.044)高于对照组。青年组的症状-球囊扩张时间[270(180,420)min比300(180,480)min,P=0.048]和症状-入门时间[120(60,270)min比160(90,300)min,P=0.038]更短。青年组住院时间更短[(9.4±4.3)d比(12.3±7.4)d,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更高[(59.0±11.0)%比(57.0±12.0)%,P=0.034],30 d心力衰竭(6.3%比16.7%,P=0.005)和全因死亡(1.8%比6.7%,P=0.042)发生率更低。结论在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中,青年患者与中老年患者相比,以男性为主,吸烟、高脂血症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合并症更少,冠状动脉多为单支病变,药物治疗更充分,再灌注治疗更及时,并发症更少,30 d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青年(18~44岁)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梗死类型及危险因素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18~44岁初次诊断为AMI的住院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提取患者年龄、性别、出院诊断等一般临床资料,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吸烟和饮酒6项心血管疾病可改变危险因素相关信息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共纳入青年初发AMI患者2866例,男性2739例(95.6%),年龄(38.9±4.7)岁。心血管疾病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前三位分别是吸烟[2084例(72.7%)]、高血压[1170例(40.8%)]和肥胖[1084例(37.8%)]。心肌梗死类型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为主(77.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9.2%上升到2017年的36.9%,上升了27.7%(P趋势<0.001)。NSTEMI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肥胖者比例显著高于STEMI患者,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者比例低于STEMI患者(P均<0.05);随着代谢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肥胖)数目增多,临床表现为NSTEMI的几率增加(OR=1.39,95%CI:1.20~1.60,P<0.001);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相比,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OR=1.27,95%CI:1.05~1.54,P<0.05)以及冠状动脉正常或无明显狭窄患者(OR=2.15,95%CI:1.59~2.90,P<0.001)临床表现为NSTEMI的几率增加。2007~2017年,多个(2个以上)代谢危险因素者比例显著上升(P趋势=0.01),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者比例显著下降(P趋势=0.001)。结论:青年初发AMI患者以男性占绝对优势,心肌梗死类型仍以STEMI为主,但NSTEMI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多个代谢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变化与NSTEMI构成比趋势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在青年与老年患者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青年冠心病患者与1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女性比例占6.25%(3/48),明显低于老年组的33.33%(52/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年组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3±2.73)kg/m2vs.(25.16±3.05)kg/m2,P0.01]。青年组大量吸烟的比例也远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00%(36/48)vs.36.54%(57/156),P0.01]。老年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28%(80/156)vs.16.67%(8/48),P0.01;30.77%(48/156)vs.6.25%(3/48),P0.01]。青年组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浓度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5±1.80)mmol/Lvs.(1.08±0.23)mmol/L,P0.01]。青年组血浆尿酸浓度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9.10±67.02)mmol/lvs.(323.77±73.82)mmol/L,P0.01]。青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左前降支病变发生率最高。结论男性、肥胖、大量吸烟为青年冠心病主要发病危险因素,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和高尿酸浓度也可能为青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青年冠状动脉病变轻,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将56例确诊AMI的老老年患者(≥80岁)与同期62例确诊AMI的中青年患者(≤60岁)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危险因素、性别差异、起病诱因、发病的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老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冠心病家族史、吸烟两项危险因素明显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老年组症状多不典型,以多支病变为主,并发症较多;中青年组患者发病前大多有明确诱因,多有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以单支病变为主,并发症相对较少。结论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不同,需注意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合理治疗及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年轻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性别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3年在我院诊断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40岁的女性患者,共77例,并以年龄按1:4随机匹配308例男性患者。对入选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临床表现:女性患者自发/变异型心绞痛比例显著高于男性(14.3%比7.1%,P=0.045),心肌梗死比例显著低于男性(35.1%比58.1%,P<0.001);(2)危险因素:女性患者吸烟比例显著低于男性(5.2%比79.9%,P<0.001);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阳性家族史比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女性患者的零支病变、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三支/左主干病变的比例和男性比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性零支病变比例高于男性(9.1%比3.2%,P=0.026);(4)治疗方法:女性患者单纯药物治疗比例高于男性(33.8%比16.2%,P<0.0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比例低于男性(64.9%比79.5%,P=0.007)。结论年轻冠心病患者女性吸烟比例低于男性,自发/变异型心绞痛、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和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者更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65岁)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后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3 457例接受了血运重建,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移植术(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情况分为两组,高血压组[BP≥140/90mmHg(1mmHg=0.133kPa),n=2 002]和对照组(即血压正常组,BP140/90mmHg,n=1 455),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的中位数为555d,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和预后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总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总病死率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为(3.5%vs.1.2%,P0.001),MACCE为(14.2%vs.10.5%,P=0.00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在如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吸烟史(35.6%vs.55.4%,P0.001),脑血管病史(13.2%vs.8.8%,P0.001),周围血管病史(2.9%vs.1.6%,P=0.012);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为(15.3%vs.11.1%,P=0.004),不稳定性心绞痛(66.1%vs.61.2%,P=0.004);多支病变(43.8%vs.35.5%,P0.001),左主干病变(9.4%vs.6.4%,P=0.001),支架内再狭窄(ISR)为(3.5%vs.2.2%,P=0.028);完全血运重建率(70.9%vs.77.7%,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多支病变(HR=2.077,95%CI:1.129~3.819,P=0.019)是影响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总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血管病史(HR=1.550,95%CI:1.092~2.200,P=0.014)、左主干病变(HR=1.890,95%CI:1.198~2.982,P=0.006)、多支病变(HR=1.505,95%CI:1.248~1.814,P0.001)是影响其MACCE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总病死率和MACCE发生率高。多支血管病变是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总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血管病史、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是其MAC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系统回顾性分析225 例不同年龄(分为青年组、壮年组、老年组)AMI 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 青年组AMI 危险因素以吸烟(与壮年组及老年组比较P<0.05)及血脂异常为主;壮年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高血压危险;老年组糖尿病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老年女性糖尿病发病率(35.1%)明显上升;梗死相关动脉狭窄程度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界病变(50%~75%狭窄)壮年组最多;重度狭窄(76%~95%狭窄)的概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18.8%、38.4%和43.4%;成角和钙化病变老年组概率升高,与壮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在不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AMI 患者所占比重不同.随年龄增高,冠状动脉多支、复杂病变多见,不同年龄段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高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和病死率。方法收集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74例临床资料,按照患者年龄分为高龄组(≥75岁,n=161)和对照组(〈75岁,n=813),对两组临床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化验指标、并存疾患)、治疗方案、住院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龄组女性以非典型症状为首发表现者更多,从症状发作到医院就诊所需时间更长,心、肾功能更差,存在较多的并患疾病。对照组患者血脂异常、吸烟的比例更高。高龄组服用B受体阻滞剂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高龄患者住院期间经历了更多的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高龄组住院病死率为18.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01)。结论高龄心肌梗死患者一般状态较差,多合并其他系统疾患,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纳入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研究所青年(≤45岁)AMI患者150例,作为青年AMI组;纳入同期45岁以上AMI患者160例,作为老年AM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与老年AMI组相比,青年AMI患者男性比例和吸烟比例较高(分别为:96.0% vs.75.6%和62.7% vs.35.6%),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比例较低(分别为37.3% vs.49.4%和40.0% vs.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132例青年AMI的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占50.0%),有8例(6.1%)未见明显冠脉狭窄,以单支病变为主;老年组则以多支病变为主(占74.8%).结论 与老年AMI相比,青年AMI患者合并症发生率较低,但吸烟比例较高,同时青年AMI患者较老年AMI的病变累及冠脉少,多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对不同年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收集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为ACS,围术期均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302例(男性207例,女性95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n=155)和中青年组(<65岁,n=147)。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30d内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老年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26(16.7%)vs 7(4.8%),P=0.001]。(2)30d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两组各1例,老年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24例(15.5%),中青年组6例(4.2%),P=0.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女性、吸烟史、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PCI史为30d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女性、吸烟史、糖尿病与30d内各种出血事件成正相关,老龄、高脂血症、既往PCI史不是出血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因素。结论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老年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及轻微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中青年组,提示对老年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需慎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入选2007年至2012年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青年女性(年龄18~44岁)共24例,选取同时期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女性(年龄≥65岁)7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其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情况。结果24例患者中有9例证实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较1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年龄更小、体质量指数(BMI)更低、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少(P均<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病变和主干病变较多(P均<0.05)。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中8例(53.3%)合并2个以上的传统危险因素。与老年心肌梗死女性相比,青年心肌梗死女性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个数较少,入院时的收缩压、空腹血糖、血肌酸酐、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更多见(P均<0.05)。结论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时需要考虑非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较老年女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少,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68例因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好转、死亡两组。对两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既往冠心病史、入院时心率、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病变血管支数、发病至行IABP术时间、TIMI血流、罪犯血管14项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死亡率为47.06%,所有危险因素中,罪犯血管是影响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其余危险因素均未影响预后(P0.05)。罪犯血管组间比较显示,前降支与其他罪犯血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047,95%CI 0.004~0.547,P=0.015)。结论罪犯血管是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前降支病变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可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左主干、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未能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和非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年龄≥75岁的46例患者(高龄组)与〈75岁的308例患者(非高龄组)进行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和采用的治疗措施。结果与非高龄组比较,高龄组患者以呼吸困难、疲乏等心功能不全为首发症状者多见(39.1%vs16.6%,P〈0.01),女性(56.5%VS29.2%,P〈0.05)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5.7%w28.2%,P〈0.01)多见。高龄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60.9%W47.1%,34.8%Ⅷ15.6%,P〈0.05)比例高,而血脂异常、吸烟比例低于非高龄组(32.6%VS52.3%,34.8%VS63.6%,P〈0.05)。高龄组从出现症状到入院时间更长(P〈0.05),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再灌注治疗者少于非高龄组(78.2%VS95.8%,71.8%VS94.8%,P〈0.05。高龄组肾功能恶化者更多见(6.5%VS0.3%,P〈0.05)。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典型临床症状多见,而且接受再灌注治疗者的比例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