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青梅  藏惠珍  石岚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74-3775
目的:分析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夫精人工授精(IUI)导管排气周期妊娠率的影响,为提高IUI周期妊娠率提供依据。方法:将200例不孕症患者进行的417个周期随机分为排气组(221周期)与未排气组(196周期),比较四种不同促排卵方案:枸橼酸氯米芬促排卵组(CC组)、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组(HMG组)、枸橼酸氯米芬+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组(CC+HMG组)、自然周期组(NC组)对IUI导管排气周期妊娠率的影响。结果:417个IUI周期共有50例临床妊娠,总周期妊娠率为11.99%。其中CC组、CC+HMG组对IUI导管排气周期妊娠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C组、HMG组对IUI导管排气周期妊娠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促排卵方案结合IUI导管排气对提高IUI周期妊娠率是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储精式宫颈帽用于宫颈解剖位置异常人工授精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宫颈解剖位置异常导致不孕的妇女66例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采用储精式宫颈帽夫精人工授精,对照A组采用宫颈管夫精人工授精,对照B组采用宫腔夫精人工授精,比较各组周期妊娠率。结果:周期妊娠率实验组(21.86%,14/65)高于对照A组(8.06%,5/62)(P<0.05),与对照B组(23.21%,13/5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储精式宫颈帽夫精人工授精治疗宫颈解剖位置异常所致不孕与宫腔夫精人工授精临床效果一致,明显高于宫颈管夫精人工授精,是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人工授精方法。  相似文献   

3.
1136周期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临床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影响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妊娠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接受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的651例不孕患者1 136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不同的促排卵方案、IUI周期数、子宫内膜形态、内膜厚度等与妊娠率的关系。结果:1 136周期的IUI中妊娠周期93周期,周期妊娠率8.19%;<30岁、30~35岁,和>35岁妊娠率分别是8.80%、7.69%和5.42%;不同的促排卵方案(CC、hMG/hCG、hCG)的妊娠率分别为10.00%、9.00%和7.46%;hCG日内膜厚度为<8 mm、8~14 mm、>14 mm,妊娠率分别为5.61%、8.70%和12.70%;hCG日或出现LH峰当日子宫内膜形态为A型、B型、C型时,妊娠率分别是9.63%、4.55%和8.00%;重复周期IUI对提高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施行IUI女方的年龄是影响IUI妊娠率的主要因素;多次重复周期IUI并不能显著改善妊娠结局;不同促排卵方案的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793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5.8%。不孕原因对临床妊娠率有影响,双方因素临床妊娠率(26.0%)高于男方因素(14.5%)、子宫内膜异位症(11.4%)、不明原因(11.0%);不同治疗方案对临床妊娠率有影响,CC+HMG/FSH+hCG组临床妊娠率(24.8%)高于自然周期组(12.0%);IUI周期数临床妊娠率无影响。结论不孕原因及不同促排卵方案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处理前精液的相关参数与夫精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不孕患者417个IUI周期处理前精液资料,将处理前的精液量分为3组、精液密度分为5组、a+b级活力分为4组,分别比较不同参数组与IUI妊娠率的关系。结果:200例患者417个IUI周期,共有50例临床妊娠,总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1.99%。417个IUI周期处理前精液的量、密度及a+b级活力对IUI妊娠率有影响,尤其是处理前精液的密度及a+b级活力对IUI妊娠率的预测有一定意义。结论:处理前精液参数对IUI妊娠率的预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世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4):3388-3389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0月IUI157例38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157例386个周期的IUI治疗共妊娠52例,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3.5%。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以及不同促排卵方案之间的临床妊娠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UI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不孕症的助孕技术,促排卵周期IUI妊娠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因素.方法 对接受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的345例不孕患者76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比较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数、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 766个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中临床妊娠99周期,临床周期妊娠率为12.92%;≤30岁、31~35岁和>35岁妊娠率分别为16.23%、13.85%和3.60%;自然周期、克罗米芬周期、尿促性素周期(尿促性素/克罗米芬+尿促性素)的妊娠率分别为12.44%、11.03%和20.88%;重复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结局无显著性差异(χ2=1.75,P>0.05).结论 >35岁女性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率明显降低;适当应用尿促性素促排卵可提高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妊娠率;重复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少、弱精子症患者精液处理前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S)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8对因少、弱精子症来该院生殖科行夫精人工授精(AIH)的夫妇共计465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照精液样本(a+b)级精子总数将患者分成三组:A组(<10×106)、B组(10×106~20×106)、C组(>20×106),比较这三组的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和周期临床妊娠率。结果:三组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分别为(44.88±7.56)%、(45.50±6.82)%、(42.52±10.07)%,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8.06%、15.72%、16.48%,A组周期妊娠率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理前TPMS是AIH选择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韦冰  邹琳  许丽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3617-3619
目的:分析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IUI过程中血雌二醇(E2)、孕酮(P)、黄体生成素(LH)联合阴超以及尿LH峰监测排卵对IUI手术时机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月12月因不孕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UI治疗的夫妇89对共190个周期,将进入周期的患者随机分为阴道彩超+尿LH峰监测卵泡发育组(A组)和阴道彩超+尿LH峰+血E2、P、LH监测卵泡发育组(B组),比较两组临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B组临床妊娠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UI过程中血E2、P、LH联合阴超、尿LH峰监测排卵对IUI手术时机的判断优于仅阴超+尿LH峰监测排卵。  相似文献   

10.
1382周期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婧  权孝珍  谢明霞  徐蓓  曾丹  刘玉芹  艾继辉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1):1658-1660,1676
目的:对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相关因素对夫精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3月因不孕于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的夫妇943对,共1 382个周期。分析女性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IUI治疗周期数及促排卵方案等临床因素和妊娠率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年龄超过40岁妊娠率明显下降(P<0.05);不孕年限超过10年的妊娠率明显下降(P<0.05)。②继发性不孕的妊娠率高于原发性不孕的妊娠率(P<0.05)。③女方因素中,妊娠率最高的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最低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男方因素中,以性功能障碍和精液液化不良的妊娠率最高,畸精症的妊娠数为0。④促排卵周期的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夫精人工授精中,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不孕原因和促排方案均可影响妊娠率,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 (IUI)对男性因素引起不孕的疗效。方法 :对男性因素引起的不孕症患者 881例按自愿选择原则分 3组进行治疗。A组为自然周期的卵泡成熟后采用IUI治疗 ;B组为采用超促排卵 (COH)治疗 ,卵泡成熟后采用IUI治疗 ;C组为采用COH治疗 ,卵泡成熟后指导性生活。结果 :A、B两组间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A、B两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男性因素引起的不孕可采用IUI治疗 ,COH未能提高男性因素不孕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perMagic在自然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中对精子活力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2年6月进行自然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30例精子处理后添加SperMagic者为A组;40例精子处理后未添加SperMagic者为B组,比较2组精子活力和妊娠率差异。结果:A、B组年龄、不孕时间、体质量指数(BMI)以及精子处理前后密度、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妊娠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有增高趋势。添加SperMagic后精子活力比精子处理后活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技术中,精子处理后添加SperMagic可以明显改善精子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供精人工授精(AID)成功率的各种临床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121对夫妇行336个AID周期,其中6例行AID联合促排卵治疗3个周期以上未孕,遂改为供精IVF。结果:336个AID周期中共34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10.1%。自然周期192例,周期妊娠率为7.2%。自然周期行宫颈管内人工授精(ICI)102周期,周期妊娠率为6.8%(7/102);宫腔内人工授精(IUI)82周期,周期妊娠率为7.3%(6/82);输卵管内精液灌注(FSP)8例,周期妊娠率为12.5%(1/8)。促排卵周期中,CC周期76例,HMG周期68例,妊娠率分别为7.8%和20.5%,两组相比较,HMG周期的妊娠率显著高于CC周期(P<0.05);CC周期和自然周期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CC和HMG促排卵周期中,均以FSP的妊娠率(16.6%和33.3%)最高(P<0.005),而ICl的周期妊娠率(3.1%和12.5%)显著低于IUI(10.5%和20.5%)和FSP(P<0.01)。6对夫妇行8个周期的供精IVF,周期妊娠率为50%(4/8)。结论:手术方式和促排卵方案的选择与AID的成功率密切相关,改变手术方式和促排卵方案可提高AID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夫精宫腔内授精(IUI)在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中的妊娠情况。方法:对施行宫腔内授精的394个自然排卵周期和372个促排卵周期(分为氯米芬组和尿促性组)的妊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结果:各组年龄、不孕年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排卵组临床妊娠率为12.44%,流产率为16.33%,活产率为10.15%;氯米芬组(CC)临床妊娠率为11.03%,流产率为22.58%,活产率为7.83%;尿促性素周期组(HMG/CC+HMG)临床妊娠率为20.88%,流产率为10.53%,活产率为18.68%。尿促性素周期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明显高于自然周期组及氯米芬周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G促排卵可提高IUI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虽不能明显降低流产率,但有使IUI流产率下降的趋势,可酌情在IUI中适当使用HMG促排卵以提高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女性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生殖医学科接受IUI治疗的174对夫妇364个周期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男女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体质指数BMI、女性卵巢功能、是否促排卵治疗与IUl临床妊娠关系。结果: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妊娠组(3.44±0.79 ng/ml)高于非妊娠组(2.66±0.70 ng/ml),妊娠率促排卵周期组(20.9%)高于自然周期妊娠组(12.4%)(均P0.05);影响IUI临床妊娠率的女性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AMH水平和促排卵治疗是IUI妊娠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OR=16.206,4.530,均P0.05)。结论:AMH水平高、促排卵治疗可促进IUI妊娠成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研究人类精浆介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单纯输卵管因素实施IVF-ET的不孕夫妇分为盐水组A和精浆组A,在取卵日分别注入同等剂量0. 9%生理盐水和其配偶精浆,比较两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将实施IUI的不孕夫妇分为盐水组B和精浆组B,分别于排卵当日注入同等剂量0. 9%生理盐水和其配偶精浆,即行IUI,比较两组临床妊娠率。结果 120例实施IVF-ET的患者排除不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共87例入组,盐水组A 45例,精浆组A 42例。每例均移植2枚优质胚胎。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BMI、基础卵泡数、获卵数、优质胚胎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胚胎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160例IUI患者,排除不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共136例入组,盐水组B 75例,精浆组B 61例。精浆组B临床妊娠率高于盐水组B,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精浆介入有助于改善IVF-ET和IUI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9月至2014年6月采用自然周期和促排卵方案进行IUI治疗的665对患者(共1 42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多胎妊娠率分别是0.00%和1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然周期对IUI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降低多胎妊娠率,也许是IUI治疗中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首次行宫腔内丈夫精液人工授精(AIH)助孕的500例临床资料,根据IUI时机的不同分为排卵前组260例、排卵后组139例、排卵前+排卵后的两次组101例。对比3组妊娠结局。结果:IUI治疗后两次组生化妊娠率(22.8%)、临床妊娠率(17.8%)均高于另外两组(15.0%、15.8%,11.9%、11.5%)(P0.05),而另外两组间无差异(P0.05);3组流产率比较无差异(11.1%、12.5%、12.9%(P0.05)。3组自然周期与促排卵患者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比较未见差异(P0.05)。结论:行IUI时,选择排卵前或排卵后均能获得同等妊娠效果,但两次授精方案更有助于提高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时机及次数与妊娠率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851对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夫精IUI治疗的不孕夫妇(共1 751个周期),根据手术时机及次数,分为排卵前1次IUI、排卵后1次IUI、排卵前2次IUI、排卵前后各1次IUI 4组,比较4组妊娠率的差异。 结果:排卵前、后行单次IUI组的妊娠率分别为11.21%和12.23%;排卵前行单次IUI后有排卵组妊娠率显著高于无排卵组(P<0.05)。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排卵前行2次IUI妊娠率分别为16.21% 和15.65%;排卵前行2次IUI后有排卵组临床妊娠率(17.14%)高于无排卵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 P=0.040)。有排卵周期中,排卵前1次、排卵后1次、排卵前2次、排卵前后各1次IUI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99%、12.23%、17.14%、16.21%,行2次IUI组的妊娠率虽然高于行1次IU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只要确定卵泡破裂,排卵前后行IUI、行1次或2次IUI妊娠率无差异;但IUI后卵泡无破裂,则妊娠率为0~2.85%,因此针对2个周期IUI出现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者建议转行体外受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半年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市人民医院不孕专科门诊就诊,经过常规系统检查后,行腹腔镜手术诊断为Ⅰ~Ⅲ期EMs并已进行手术治疗的不孕妇女9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期待组42例、自然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NC+IUI)组38例、控制性促排卵+宫腔内人工授精(COS+IUI)组18例。比较术后半年的妊娠情况。结果:期待组周期妊娠率6.1%(12/197),半年累积妊娠率28.6%(12/42)。NC+IUI组周期妊娠率6.6%(4/61),半年累积妊娠率10.5%(4/38)。COS+IUI组周期妊娠率14.8%(4/27),半年累积妊娠率22.2%(4/18)。3组周期妊娠率和累积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Ⅲ期EMs不孕患者术后半年积极给予IUI的妊娠率与期待治疗相当,但此结论有待增加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