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11例慢性荨麻疹的超微结构改变.在TEM下,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其直径约20μ,有的毛细血管见变窄,其直径约2μ.毛细血管内皮细煦肿胀,胞突变平,胞质中见多个空泡,细胞间缝隙明显可见,血管周围见少许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细胞,可见肥大细胞脱顺粒.真皮水肿为低电子密度不定形蛋白物质,在水肿的乳头层中见肿胀的胶原微纤维,并见表皮水肿.文中对慢性荨麻疹水肿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发病机理荨麻疹的组织病理学为:水肿、皮肤微血管扩张和充血、淋巴管扩张及血管周围少数细胞浸润(可含有一些嗜酸粒细胞)。真皮上层受累最为明显,而血管神经性水肿则为真皮较深层之血管受累。皮肤划痕症之风团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表皮及感觉神经末稍和肥大细胞的形态学的改变。 Lewis于一世纪前所观察到的荨麻疹三联反应(红斑、风团和红晕)迄今仍未有何改变,这些现象是由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受累血管渗透性增加及轴索反射引起周围小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色素性荨麻疹。患者男,43岁。躯干及四肢色素沉着斑伴瘙痒5年。躯干及四肢广泛分布大量色素性斑片、少量红斑及抓痕。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较多肥大细胞浸润,吉姆萨染色阳性。诊断:成人色素性荨麻疹。采用长波紫外线1(UVA1)照射治疗后有效。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3岁。全身浅褐色斑片4年,皮肤划痕征(+),Darier征(-)。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层和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灶状分布的圆形和梭形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诊断:色素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1例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伴色素性荨麻疹。患者男,48岁。颈、躯干及四肢出现丘疹、斑丘疹4年余。皮肤科检查:颈、前胸及四肢可见红褐色丘疹、斑丘疹,间杂散在毛细血管扩张;背部可见褐色丘疹,摩擦后出现风团(Diarer征阳性)。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有单一核细胞浸润;Giemsa染色:真皮浅层肥大细胞浸润。诊断为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伴色素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8岁,左面颊部皮下肿块3年余。皮肤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增多,血管、附件周围团灶状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许肥大细胞浸润,真皮深层及皮下脂肪层见淋巴样滤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木村病。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8岁,左面颊部皮下肿块3年余。皮肤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增多,血管、附件周围团灶状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许肥大细胞浸润,真皮深层及皮下脂肪层见淋巴样滤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木村病。  相似文献   

8.
二、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皮炎围绕着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的细胞浸润表示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皮炎。浸润细胞的成份可能是淋巴细胞或混合细胞浸润。与浅层血管周围皮炎一样,浅层和深层血管周围皮炎可以是整个真皮,或伴有界面的表皮变化;或伴有表皮海绵水肿形成;或伴有表皮银屑病样改变。浅层血管周围皮炎倾向于不伴有全身症状的皮肤病,相反地,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皮炎有时为伴有内脏受侵症状的皮肤病。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7岁,全身出现环状红斑,伴瘙痒和疼痛5 d。皮肤科情况:面部、躯干及四肢可见水肿性同心圆形红斑,呈木纹状外观,边缘隆起,未见明显鳞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损组织病理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真皮浅层水肿明显,胶原纤维束间隙增宽;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不明显;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少许红细胞外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匐行性回状红斑样荨麻疹性血管炎。给予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治疗,皮疹基本消退,仅残留淡褐色色素沉着斑。患者出院4个月后随访皮疹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0.
报告成人肥大细胞增生病1例。患者男,74岁。全身泛发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伴轻度瘙痒4年,皮损自行消退后形成褐色色素沉着斑点的同时不断出现新皮损,Darier征阴性,部分皮损呈紫癜样外观。组织病理学显示真皮浅层中等量肥大细胞弥漫浸润,伴部分细胞异形,诊断为肥大细胞增生病。由于其临床表现特殊,皮损与临床所见的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包括色素性荨麻疹、弥漫型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等)不同,导致长期不能确诊。该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系统受累。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斑秃患者脱发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在斑秃病理进程中的分布以及与T细胞的关系。 方法 对29例斑秃患者(活动期16例,非活动期13例)头皮脱发皮损进行CD1a免疫组化染色,对其中17例斑秃患者行CD4、CD8免疫组化染色。荧光半定量PCR测定局部皮损浅层和深层CD1a和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斑秃患者表皮和真皮各处包括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毛囊周围,真皮深层血管周围、毛囊周围CD1a阳性LC数量均较健康对照显著增加(Z = 4.354,2.884,4.640,3.217, 3.496,均P < 0.01),活动期皮损表皮层、深层血管、深层毛囊CD1a阳性LC数量较非活动期皮损高(Z = 2.457, 2.130,1.954,P ≤ 0.05)。斑秃患者CD1a 、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在皮损真皮浅层虽与健康对照无差异,但在深层均高于健康对照(Z = 2.702,2.941,均P < 0.01)。斑秃患者浅层血管周围LC与深层毛囊周围CD8+ 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 = 0.618,P < 0.05),活动组浅层血管周围LC与深层毛囊周围CD8+ T细胞数量分布呈正相关关系(r = 0.795,P = 0.01),非活动组浅层血管周LC与深层毛囊周围CD8+ T细胞数量分布则无相关关系。 结论 斑秃患者皮损LC数量增加,且在活动期皮损升高更明显。活动期斑秃皮损中浅层血管周围LC与深层毛囊周围CD8+ 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推测LC在斑秃疾病进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肿胀性红斑狼疮1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患者男,36岁。因面部、双上肢和背部反复起水肿性红班2年。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指标均正常,皮损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和深层血管周围以及附属器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阿新蓝染色在真皮胶原纤维束间有大量黏蛋白沉积。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确诊的10例肿胀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均为多发性皮损,累及面、颈、胸背部和上肢,表现为红色荨麻疹样丘疹或斑块,表面光滑,其中6例有光敏感。组织病理: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胶原束间可见黏蛋白沉积,7例有轻度表皮改变。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38例色素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患者皮损多表现为躯干、四肢圆形或类圆形的色素性斑丘疹.真皮内可见肥大细胞不同程度浸润,Giemsa染色阳性.色素性荨麻疹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具特征性,Giemsa染色可帮助确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1例色素性荨麻疹(U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以及两者间关系进行观察,并应用形态学计点测量技术对肥大细胞作定量检测,21例UP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发病年龄从出生时至50岁(平均12.7±15.1岁).2例婴儿系孤立性结节,其他病例的皮损为色素沉着斑(19例)或结节(3例),仅1例有大疱形成.18例Darier征阳性.10例测血清组胺水平,除1例升高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内.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21例中有8例肥大细胞浸润限于真皮浅层,18例为弥漫性浸润,3例为血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色素性荨麻疹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等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科收治的13例色素性荨麻疹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儿童9例,成人4例,平均年龄(9.93±12.61)岁。临床表现为躯干及四肢红棕色斑丘疹,1例累及跖部,2例累及面部,1例为躯干及四肢泛发淡灰色斑并融合成片,1例为棕色斑丘疹和风团。组织病理见真皮内有肥大细胞浸润,Giemsa染色见肥大细胞内有异染颗粒。结论色素性荨麻疹多发生于婴幼儿,为躯干及四肢卵圆形红色或红棕色斑丘疹,Darier征阳性,组织病理特征性表现为真皮内有肥大细胞浸润,Giemsa染色阳性。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0岁,全身出现水肿性红斑伴痒10 d,加重4 d。拟诊"荨麻疹性血管炎",行梅毒血清学检查:TPPA(+),RPR(+) 1∶32;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上皮突存在,棘层肥厚,基底膜完整,真皮浅层及小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诊断:二期梅毒。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驱梅治疗,连用3周。患者皮损已消退,目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荨麻疹性血管炎(UV)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5例UV患者的皮疹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男7例,女8例,男∶女=1∶1.14。平均年龄37.4岁,平均病程14.2月。皮疹以水肿性红斑(73.3%)和风团(60.0%)多见,全身不对称分布,伴瘙痒或疼痛。实验室检查异常以ESR加快(55.6%)和CRP升高(40.0%)多见,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低补体血症者仅26.7%。组织病理显示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真皮浅层小静脉炎。结论UV是一种真皮浅层小静脉炎,但可累及皮下组织小动脉。  相似文献   

19.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探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体外分离人皮肤肥大细胞,进行肥大细胞组胺释放试验,测定组胺释放率.结果 6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者24例占38.71%.混合细胞悬液中肥大细胞的组胺自发释放率<5%.血清活化皮肤肥大细胞引起的组胺释放率从3.1%~79.5%(16.44%±14.26%),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其中27例组胺释放率>15%(43.55%);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组的组胺释放率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组(P<0.01).结论 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存在组胺释放活性,可直接活化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引起荨麻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 1例大疱性色素性荨麻疹的临床资料并探讨该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取臀部新发皮损做皮肤组织病理和Giemsa染色检查真皮内肥大细胞。结果 表皮大致正常 ,表皮下水疱形成 ,真皮内有大量大小一致的、圆形、胞浆淡染的、单一核细胞 ,Giemsa染色示胞浆内有紫红色颗粒 ,证明是肥大细胞。结论 大疱性色素性荨麻疹是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一个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