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常人及胃癌患者胃蛋白酶原C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PGC301为探讨,对10例胃癌组织及11例正常人体组织基因组DNA中胃蛋白酶原C基因的EcoR 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作了观察分析。发现在正常人体有三种常见等位片段,分别为20kb、5.7kb及3.6kb;一种稀有片段,3.5kb。在胃癌患者,未发现与正常人体不同的等位片段。但是,稀有片段及稀有杂交带型的出现频率高于正常组。这一结果对深入探讨胃蛋白酶原C基因稀有片段及稀有杂交带型对胃癌的诊断价  相似文献   

2.
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在胃癌高发区庄河检出的19例胃癌高系家族成员胃蛋白酶原C基因多态性,发现三种常见片段及一种稀有片段。对其中4例携带稀有片段的受检者进行了胃镜追踪观察,2.5年后发现1例早期胃癌。本文对此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Sun LP  Guo XL  Zhang Y  Chen W  Bai XL  Liu J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3):3059-3063
目的从胃癌发生发展的角度探讨胃蛋白酶原C(PGC)基因插入-缺失多态与胃癌及其癌前疾病易感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PGC基因多态与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琼脂糖电泳分析方法,检测141例胃癌患者和564例非胃癌者PGC基因的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胃癌和胃癌前疾病的关系。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pylori-IgG滴度,并以效应修饰模型分析PGC—H.pylori感染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PGC等位基因1纯合型与非纯合型携带者比较,纯合型携带者罹患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到3.103倍(95%CI,1.440~6.686),罹患胃癌的风险增加到2.962倍(95%CI,1.370~6.404),发生肠上皮化生的风险增加到1.659倍(95%CI,0.998~2.757)。携带等位基因1纯合型并且pylori-IgG阳性的个体,罹患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风险显著增高(似然比检验,P=0.023和P=0.005)。结论PGC基因多态与萎缩性胃炎、胃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PGC基因多态与H.pylori感染在胃癌及其癌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Sun LP  Gong YH  Wang L  Gong W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0):2826-2830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含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对辽宁庄河胃癌高发区444例胃癌筛查受检者,在初检和随访时,分别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血清PGⅠ、PGⅡ含量检测,并计算PGⅠ/Ⅱ比值;利用胃镜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胃疾病诊断;利用胃黏膜HE染色和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两种方法联合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1)以≤40岁、41—50岁、51—60岁和≥61岁进行年龄分组,各年龄组中仅51—60岁组,随访6个月PGⅡ变化率(0.84)显著低于12个月(1.22,P=0.019)和30个月组(1.24,P=0.004),PGⅠ/Ⅱ比值变化率(1.09)显著高于后两组(0.75、P=0.027,0.69、P=0.001)。(2)浅表性胃炎(SG)减轻组随访6个月PGⅠ变化率(0.69)显著低于12个月(0.97,P=0.002);萎缩性胃炎(AG)减轻组随访6个月PGⅠ/Ⅱ变化率(1.13)显著高于30个月(0.75,P=0.042)。(3)SG→NOR(正常)组PGⅠ变化率(0.94)显著高于SG→AG组(0.79,P=0.022);AG→NOR组PCⅠ、PGⅡ变化率(0.43、0.60)均显著低于AG→SG组(0.87、P=0.000,1.11、P=0.010)。(4)Hp阴性→阳性组PGⅠ变化率(0.94)显著高于阴性→阴性组(0.81,P=0.026);阳性→阴性组PGⅠ、PGⅡ变化率(0.74,0.86)显著低于阳性→阳性组(0.93、1.15,均P=0.000),PGⅠ/Ⅱ比值变化率(0.90)显著高于后者(0.70,P=0.022)。结论血清PG变化率与随访时间、受检者胃疾病性质及Hp感染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血清PG含量动态检测可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监测。  相似文献   

5.
胃蛋白酶原C基因多态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慧杰  高华  董明  王兰  袁媛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5):947-948
为了探讨遗传因素与胃癌的关系 ,我们选择胃蛋白酶原C(pepsinogenC ,PGC)基因作为研究的标志基因。有研究发现 ,在PGC基因的 7~ 8内含子内存在 10 0bp的插入 缺失RFLP片段 ,并在 7~ 8内含子内存在 4种分子量不同的多态片段[1] 。在以前的研究中[2 ] ,我们也发现PGC基因多态与胃癌发生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检测了PGC基因的多态 ,并进一步分析PGC基因多态与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 标本来源 :42例健康人外周血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血库…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的发病往往是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及个体基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众多因素中基因多态性是造成个体差异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国内外的病例对照研究我们发现维生素D受体基因、胃蛋白酶原C基因及TP5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研究是目前国外的研究热点。通过对维生素D受体基因、胃蛋白酶原C基因及TP53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乳腺癌的病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近年来对胃蛋白酶原的组织来源以及在胃癌和癌前病变等方面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清中胃蛋白酶原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测65例健康成人,95例胃癌及消化系统其它疾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SPG)含量,结果表明,胃癌患者SPG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底腺粘膜萎缩愈严重,SPG值降低愈显著。消化性溃疡患者SPG值含量升高,而贲门癌、食道癌患者SPG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提示SPG测定可以作为胃癌及胃癌高危人群的初步筛选指标,用于胃癌的普查,对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胃蛋白酶原C在胃癌及胃癌前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Ning PF  Sun LP  Liu HJ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0):818-821
目的 探讨胃蛋白酶原C(PGC)在不同胃疾病中的动态表达情况并对其在胃癌前疾病及胃癌诊断中的价值作出评价。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4 2 4例胃黏膜标本中PGC的表达情况。结果 PGC抗原在 5 4例正常胃黏膜中全部阳性表达 (10 0 % ) ,在 12 4例胃癌中表达率显著下降 (2 4 % ) ,从浅表性胃炎或胃糜烂溃疡到萎缩性胃炎或异型增生再到胃癌 ,PGC阳性表达率依次逐渐下降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PGC抗原的表达与胃黏膜细胞恶性程度呈负相关 ,与胃疾病的发生发展有良好的相关性。PGC抗原对于胃癌前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对于癌前疾病的诊断 ,对胃癌筛查、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及其亚群(PGⅠ、PGⅡ)与胃癌病人早期诊断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胃癌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清PGⅠ、PGⅡ含量,并对两者联合检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胃癌病人血清PGⅠ含量及PGⅠ/PGⅡ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早期胃癌即表现有显著性差异,而进展期胃癌则下降更显著(t′=11.84~14.95,t=15.82~40.27,P<0.01)。胃癌病人根治性手术后血清PGⅠ及PGⅡ的含量明显下降,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病人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很低,胃癌复发后PGⅠ及PGⅡ均明显升高(t′=4.60~15.51,t=4.72,P<0.01)。结论监测PGⅠ及PGⅠ/PGⅡ比值变化对早期胃癌筛选有一定意义,可用于胃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变化对胃癌前病变及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因消化道症状做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539例,根据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结果,将受检者分为5组.胃溃疡124例为胃溃疡组,浅表性胃炎130例为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102例为萎缩性胃炎组,胃癌90例为胃癌组,体检证实无胃、肠、心、肝、肾等疾病史93例为正常组,比较各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胃溃疡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显著升高(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血清PGⅠ、PGⅠ/PGⅡ水平著降低(P<0.01).结论 血清PGⅠ、PGⅡ水平以及PGⅠ/PGⅡ比值对提高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G)及其比值(PGR)测定在胃癌及萎缩性胃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60例,设为Ⅰ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萎缩性胃炎患者83例,设为Ⅱ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82名,设为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血清PG及其PGR测定。结果Ⅰ组PGⅠ水平为(41.4±8.9)ng/m L、PGⅡ水平为(11.6±5.2)ng/ml、PGR水平为(3.4±3.4);Ⅱ组PGⅠ水平为(68.3±9.2)ng/m L、PGⅡ水平为(9.3±5.3)ng/m L、PGR水平为(5.3±4.0);健康对照组PGⅠ水平为(98.0±15.5)ng/m L、PGⅡ水平为(6.0±1.0)ng/m L、PGR水平为(8.0±8.4),Ⅰ组患者和Ⅱ组患者的PGⅠ、PGⅡ、PGR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PGⅡ及PGR测定在胃癌及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胃蛋白酶原测定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可大大降低胃癌死亡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日本早期胃癌较高的发现率及手术率得益于对无症状人群的筛查,值得我国借鉴。日本早年多采用胃气钡双重造影作为早期胃癌的筛查手段,近年血清胃蛋白酶原(PG)测定作为初步筛查方法的有效性在一些报道中得到证实[1-2]。本文对PG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 PG生理基础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在胃液的酸性环境中转化为胃蛋白酶。PG可分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亦称PGA)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亦称PGC)。其中PGⅠ和PGⅡ均由分布于胃底腺的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分泌,其中PGⅡ还由胃窦黏液细胞及近端  相似文献   

14.
血清中胃蛋白酶原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5.
胃炎、溃疡病、胃癌患者胃液胃蛋白酶原含量检测及意义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刘政,浦福兴,程铁华,姜钰峰关键词胃液;胃蛋白酶原类;胃炎;胃肿瘤;胃溃疡中图法分类R573胃蛋白酶原(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分泌入胃腔后约1%吸收入血,胃液中PG含量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蛋白酶原1(PG1)对接受不同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方案的晚期胃癌(AGC)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1 年2 月—2013 年4 月于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AGC 患者109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FLO 组和SOX 组,比较两组患者3、5 年生存率,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G1 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AGC 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与B 组的3 和5 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G1 预测FLO 组、SOX 组患者5 年生存率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 和0.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LO 组、SOX 组诊断折点分别为54.43 和50.39 ng/ml ;FLO 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3%、85.4%,80.9%、86.1%,SOX 组分别为78.3%、82.9%,83.0%、80.1%,PG1 对FLO 组的预测价值高于SOX 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3 和5 年随访结束时死亡患者组织学低分化和PG1 ≤ 52.26 ng/ml 比例大于生存患者(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MI>24 kg/m2 [Ol ^R=1.103,(95% CI :1.038,1.242),P =0.013]、组织学低分化[Ol ^R=1.107,(95% CI :1.025,1.305),P =0.004]、脂肪肝[Ol ^R=1.034,(95% CI :1.006,1.323),P =0.011]、PG1 ≤ 52.26 ng/ml [Ol ^R=1.216,(95% CI:1.013,1.407),P =0.024] 是影响AGC 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 PG1 对AGC 临床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对FLO 治疗方案的预测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再生基因Ⅳ(RegⅣ)诊断胃癌的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6月在东莞市石龙博爱医院住院部、门诊及社区行胃镜检查的胃部病变患者648例,其中胃癌54例(胃癌组)、胃溃疡594例(胃溃疡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52例为慢性胃炎组。检测受试者血清PG、RegⅣ、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比较不同指标联合诊断胃癌的效能。结果胃癌组PGⅠ、PGⅡ、PGⅠ/PGⅡ值均显著低于胃溃疡组和慢性胃炎组[PGⅠ(42±3)μg/L比(78±6)μg/L、(61±6)μg/L,PGⅡ(8±3)μg/L比(15±4)μg/L、(12±3)μg/L,PGⅠ/PGⅡ2.8±0.9比9.2±1.2、5.4±1.3,均P<0.01],胃溃疡组PGⅠ、PGⅡ、PGⅠ/PGⅡ值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胃癌组RegⅣ、CEA、CA19-9水平均高于胃溃疡组和慢性胃炎组[RegⅣ(5.4±1.3)μg/L比(4.0±1.2)μg/L、(3.8±1.1)μg/L,CEA(10.2±2.9)μg/L比(6.1±1.3)μg/L、(4.2±1.0)μg/L,CA19-9(57±5)k U/L比(35±3)k U/L、(27±3)k U/L,均P<0.05]。PG联合RegⅣ诊断胃癌的灵敏度(83.3%)及特异度(78.1%)均最高(P<0.05)。结论PG联合RegⅣ诊断胃癌时灵敏度、特异度高,且准确可靠,在胃癌筛查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β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佳  柳扬 《医学综述》2001,7(2):76-77
临床上通过许多前瞻性或者病例对照研究 ,人们已经发现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增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液成分中纤维蛋白原等含量增加可使血液粘度增高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 ,导致血流速度减慢 ,使血栓易于发生。近年来 ,纤维蛋白原的基因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提示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异受遗传基因的调控 ,基因序列含有众多变异 ,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概 论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分子量为 340 0 0 0道尔顿的糖蛋白二聚体 ,每个单位由 3对对称排列的多态链Aα、Bβ和γ组成。编码这 3对链…  相似文献   

20.
胃蛋白酶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胜茹 《医学综述》2009,15(4):605-607
胃蛋白酶原是由胃黏膜分泌,为胃蛋白酶的前身,属于门冬氨酸蛋白酶家族,按其免疫原性不同,可分为两个亚群,即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酶的分泌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目前对胃蛋白酶原研究较多,认为它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较高。本文就胃蛋白酶原与胃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胃蛋白酶原作为胃酸分泌的检测指标,作为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几个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