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族人AGT基因5'-调控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汉族人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ongen,AGT)基因5′-调控区多态性及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方法应用PCR产物单链构象的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PCR直接测序方法,鉴定100例高血压患者和50例正常血压对照者的血管紧张素原基因5′-调控区-155至+25bp核酸序列。结果(1)汉族人AGT基因5′-调控区-20位是腺嘌呤核苷酸(A),而白种人该位是胞嘧啶核苷酸(C),这可能与种族相关联;(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对照者AGT基因5′-调控区-46位均存在T→A单个碱基突变,但两组T→A基因突变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GT基因5′-调控区-46位T→A单个碱基突变与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不相关联,但AGT基因5′-调控区-20位为腺嘌呤核苷酸(A)可能是汉族人的重要遗传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及DNA直接序列分析等方法,对58例南方地区中国人苯丙酮尿症(PKU)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3进行了分析,发现9例PKU患者外显子3存在突变,占PKU患者的15.52%(9/58),外显子3突变占PAH基因突变的7.76%(9/116),6例患者存在ArglllTer错义突变,该突变位点的基因内频率为5.17%。结果提示中国南方和北方人群PKU分子遗传学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苯丙酮尿症(PKU)可疑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7、11、12(E7、11、12)区域的点突变。方法:应用PCR方法对6例可疑PKU患者的PAH基因E7、11、12区域进行扩增,再用γ-32P-ATP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ASO)杂交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其中3例仅与含有R243Q突变的异常探针杂交,不与正常探针杂交,说明其为R243Q突变纯合子。结论:PCR-ASO探针可以特异地与PAH突变位点杂交,是诊断PKU的一种准确、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云南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基因Exon—11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云南省经典型PKU基因突变特征,为基因诊断提供依据,应用PCR-ASO探针斑点杂交和PCR-SSCP分析技术,对14个PKU家系14名患儿的PAH基因Exon-11进行检测。结果:检出两种突变Y356X(TAC→TAA)和V399V(GAT→GTT),突变频率均为7.14%,前者略高于北方人群,后者低于北方人群。提示:云南PKU患者PAH基因Exon-11突变不同于北方人群,这对提高云南省  相似文献   

5.
应用ARMS方法对16个中国PKU家庭进行了常见PAH致病基因的筛查。在32个突变位点中,突变基因(点突变)检出率分别为:Exon7突变为56.25%、Exon6突变为12.5%,Exon12为6.25%、Exon3为3.13%和intron4切拼受端突变为9.38%。由于该方法对突变的检出率已达到87.5%、且简便、快速、不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故可作为产前诊断PKU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6.
应用ARMS方法对16个中国PKU家庭进行了常见PAH致病基因的筛查。在32个突变位点中,突变基因(点突变)检出率分别为:Exon7突变为56.25%、Exon6突变为12.5%,Exon12为6.25%、Exon3为3.13%和intron4切拼受端突变为9.38%。由于该方法对突变的检出率已达到87.5%,且简便、快速、不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故可作为产前诊断PKU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人PAH基因外显子6,12的突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北方人中苯丙酮尿症(PKU)K本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6,12中的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及直接测序方法,检测突变。结果L:中国北方人34例PKU患者外周血DNA中鉴定PAH基因外显子6,12中的3种突变,Y204C,Q232Q和R413P,其频率分别为5.9%,4.4%,5.9%。结论:本实验提示Q232Q可能为中国北方人中较常见的一种新突变,并可能为协  相似文献   

8.
胰激肽释放酶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48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不同分为大量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3组,每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维持原治疗基础上肽释放酶(TPK),共8周;对照组不用TPK及其它对尿蛋 影响的药物,测定服经前后UAE的变化。结果:大量白蛋白尿组及微量白蛋白尿组8周后UAE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正常白蛋白尿组8周后治疗组UAE无明显变化,对照组UAE有或。提示TPK能明显  相似文献   

9.
应用Taq酶直接测序技术对9例胰腺癌标本及1例恶性胰岛细胞瘤标本进行了K-ras基因12位点突变的检测。结果显示:9例胰腺癌中含K-ras基因突变者5例。表现出2种突变类型,即CCA→CGA型4例;CCA→CAA型1例。相应氨基酸改变分别为:甘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分析了在突变率及突变内容,上与国外学者不同的原因,探讨了检测K-ras基因12位点突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内高度多态的短串联重复顺序(STR),以兹建立简便易行的苯丙酮尿症(PKU)产前诊断方法,杜绝苯丙酮尿症(PKU)患儿的出生,提高人口质量。方法:通过PCR技术,对8个经典型PKU家系25个成员的STR等位片段进行了分析,完成8例PKU高危胎儿的产前基因诊断。结果:1例胎儿患PKU,2例胎儿正常,4例胎儿为突变PAH等位基因携带者。结论:提出了易于推广的开展PKU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内高度多态的短串联重复顺序(STR),以兹建立简便易行的苯丙酮尿症(PKU)产前诊断方法,杜绝苯丙酮尿症(PKU)患儿的出生,提高人口质量。方法;通过PCR技术,对8个经典型PKU家系25个成员的STR等位片段进行了分析,完成8例PKU高危胎儿的产前基因诊断。结果:1例胎儿患PKU,2例胎儿正常,4例胎儿为突变PAH等位基因携带者。结论:提出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DNA序列分析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分析Kras基因和HCV5′非编码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PCR循环测序法是将PCR扩增与核酸序列分析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根据此技术原理,建立了以PCR扩增引物为测序引物,利用TaqDNA聚合酶、荧光标记的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直接进行PCR扩增产物序列分析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人肺癌组织中的Kras癌基因和丙型肝炎病毒5′非编码区(HCV5′NTR)进行了序列测定。结果:肺癌组织中的Kras基因第1外显子第35位碱基发生点突变(GGT→GAT);属于高度保守区的HCV5′NTR存在基因变异。结论:PCR循环测序法具有简单、快速、结果可靠等特点,为基因突变的检测和病原体的核酸序列分析提供了一个快速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胰腺癌组织中K—ras基因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Taq酶直接测序技术对9例胰腺癌标本及1例恶性胰岛细胞瘤标本进行了K-ras基因12位点突变的检测。结果显示:9例胰腺癌中含K-ras基因突变者5例。表现出2突变类型,即CCA→CGA型4例;CCA→CAA型1例。相应氨基酸改变分别为:甘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分析了在突变率及突变内容上与国外学者不同的原因,探讨了检测K-ras基因12位点突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的一种新型错义突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了解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基因(ATP7B基因)的突变情况,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TP7B基因的外显子片段,通过DNA单链构象多态(SSCP)寻找突变,以DNA测序予以鉴定。结果在14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发现4例脑型患者的PCR-SSCP电泳带存在相同的异常迁移。DNA测序均显示为第662密码子(TCC)第二碱基发生由C→G的颠换,导致其编码的丝氨酸(Ser)变为半胱氨酸(Cys)。结论在4例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发现了一个未见报道的新突变类型(Ser662Cys)。  相似文献   

15.
心肌细胞缺氧通过激活AMPK促进GLUT4移位和葡萄糖摄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心肌缺氧时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激活对葡萄糖转运子4(GLUT4)移位和葡萄糖摄取的作用。方法:大鼠心室肌经500μmol/L腺嘌呤-9-β-D-阿糖呋喃腺苷(araA)处理后,分别与胰岛素、氰化钾、5-氨基咪唑-4-氨基甲酰-1-β-D核糖呋喃腺苷(AICAR)孵育,用放射性核素分析技术测定其葡萄糖摄取量和AMPK活力,应用Western印迹法分析心肌细胞GLUT4含量。结果:AMPK特异性激活剂AICAR和氰化钾可使心肌葡萄糖摄取增加(1倍和1.5倍),但均受araA抑制。AICAR增加心肌AMPK活力和葡萄糖摄取,而araA则有抑制作用。心肌细胞质膜GLUT4分布明显增加而细胞器膜GLUT4分布相应减少。结论:氰化钾所致的心肌缺氧与AICAR一样可通过AMPK激活途径,促进GLUT4移  相似文献   

16.
凝血因子Ⅴ基因的一种新突变的发现与确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u WJ  Hou J  Wang DX  Yu RQ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4-26
目的:探讨先天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利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FⅤ凝血活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或T-A克隆后测序、限制性酶切分析先证者FⅤ基因,并进行了一个家系和FⅤ基因多态性频率研究。结果;先证者8号内含子3′端剪接位点存在AG→GG的突变,这在家系和10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研究中得到证实。结论:FⅤ基因8号内含子3′端剪接位点的突变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DNA直接测序和多重PCR法,检测了1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例K562细胞株,9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6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2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培养细胞DNA中P16基因的点突变和基因缺失。用PCR-SSCP共筛查出5例CML中P16基因的异常,突变率为27.8%(5/18),对其中1例外显子2异常者经测序证实为第151密码子CCC→CGC的转换,导致Pro→Arg的错义突变;并检出1例MM中P16基因外显子3的异常;受检的ALL,AML,K562细胞株中,未检出突变。各病例中均未检出P16基因的缺失。本文探讨了白血病中P16基因突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错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15例血清HBeAg阳性性,HBV-DNA斑杂交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干扰素疗法与HBV前C区基因1896位点突变之间系的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后HBV野株和突变株的变化有四种类型,即W→W;W+M→W+W(3例);W→W+M(3例);W+M→W(1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的耐唑类抗真菌药物菌株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6 -01~ 2018-01 我院侵袭性念珠菌血症病人体液,常规培养分离后得到念珠菌共 54 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 验,筛选耐唑类抗真菌药物菌株。提取耐药菌株 DNA,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扩增 ERG 3、ERG 11 基因 片段并测序,与基因库提供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分析该突变是否与耐药有关。结果: 药敏试验筛选出 4 株白念珠菌和 3 株热带念珠菌为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菌株,白念珠菌 ERG 3 基因同义突变 3 个(T381 C,T432 C,T51 C),错义突变3 个(C1052 T,C527 G,C527 A),ERG 11 基因同义突变3 个(T485 A,C795 T,C639 T),错义突变 6 个(T394 C,C615 A,T541 C,G1540 A,G1496 A,G1184 C);热带念珠菌 ERG 3 基因同义 突变 4 个(A366 G,T912 A,T531 C,C528 A),错义突变 4 个(A334 G,T35 G,C527 A,C815 A),ERG 11 基因同义 突变 3 个(T225 C,C639 T,G264 A),错义突变 2 个(A395 T,C461 T)。结论:我院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中, 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存在一定比例的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与 ERG 3、ERG 11 基因突变密切 相关。  相似文献   

20.
应用PCR-RFLP方法,对140例有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的线粒体tRNA1eu(UUR)基因nt3243A→G突变进行筛查,结果发现6例(4.3%)该突变基因阳性者。总结其主要临床特征为:①呈母系遗传,②起病早(<40岁),③多消瘦(BMI<24mg/m2),④继发性口服降糖药失效需用胰岛素治疗,⑤多伴有神经性耳聋。本研究提示该突变在中国人家族性糖尿病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属于另一种糖尿病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