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ELISA和PCR方法检测15例乙型肝炎疫苗有效免疫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中HBV标志物和HBV-DNA。结果15例被检者血HBsAb均为阳性(100%),而且均发现血中有HBsAb以外的HBV标志物阳性,所以被定为HBV感染,HBV-DNA阳性9例(60%),提示存在着HBsAb阳性的HBV感染,其原因为这些病毒可能是一种变异的病毒,其核苷酸序列不同于一般的HBV。HBVS基因变异第587nt由G→A导致HBsAg中具有高度抗原性的a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与疫苗诱导免疫有关的抗原决定簇a部分缺失,抗体与变异株HBV的HBsAg结合力下降,从而导致HBV疫苗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2.
我国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母婴传播机率大,刘克洲报道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出生6个月内,243%~45%HBsAg阳性。因而加强对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阻断围产期HBV的传播是预防乙肝的一种有效手段。1996年...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抗乙肝免疫核糖酸(IRNA)加用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40例),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对HBeAg、HBVDNA转阴有效果,与对照组相比优于对照组,而且有一定促进抗HBs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率和乳汁中乙肝病毒( H B V) 阳性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产妇是否适于哺乳。方法:对52 例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的产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斑点杂交法分别检测脐血和初乳中的 H B V 标志物( H B V M) 以及 H B V 脱氧核糖核酸( H B V D N A) ,并对比分析。结果:孕妇 H B V 阳性与相应的脐血和初乳中的 H B V M 阳性率以及 H B V D N A 的检出率呈高度的一致性( P > 005) 。52 例 H B V M 阳性的孕妇中,脐血和初乳中 H B V D N A 的检出率均以乙肝表面抗原( H Bs Ag) 、乙肝e 抗原( H Be Ag) 及乙肝核心抗体( Anti H Bc)3 项阳性者最高(8571 % 和9286 % ) , H Bs Ag 、 H Be Ag 双项阳性者次之(80 % ) , H Bs Ag 单项阳性者最低(20 % ) 。结论: H B V 宫内传播以及初乳排毒率与母亲的 H Bs Ag 和 H Be Ag 状态密切相关。直接检测初乳中 H B V D N A 为指导哺乳的最可靠方法。血中 H Bs Ag 、 H Be Ag 和 Anti H Bc3 项阳性以及 H Bs  相似文献   

5.
乙肝患者母乳喂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东  陈庆芬 《右江医学》1996,24(4):151-152
本文通过对37例母亲单纯血清HBsAg阳性及5例母亲血清HBsAg、HBsAg、分娩时脐血HBsAg均阳性所生的婴儿,按免疫程序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坚持母乳喂养,定期追踪检测。结果母亲单纯HBsAg阳性的婴儿末稍血未发现HBsAg阳性。母亲血清双阳性及脐血HBsAg阳性的婴儿除1例HBsAg阳性外,其余均阴性。认为HBV患者及其婴儿在有效预防条件下,可进行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6.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在国内首次发现1例持续高滴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一HBs共存者携带的乙型肝炎病毒DNA第532位碱基A被G取代,推导其“a”决定簇中第126位苏氨酸被丙氨酸取代,提示该株“a”决定簇第一个结构环疏水性增加,由此可能导致其抗原性改变,而诱发免疫逃避株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地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取自天津市传染病院咨询门诊,269例均为HBsAg、HBsAb阴性、肝功能正常之接种者,按“0,1,6”免疫程序于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拉种,除道剂量分为10μg与5μg。结果:(1) ̄10岁组HBsAb最高, ̄40岁组最低,两者均值相差6倍以上,但从总体趋势分析,随年龄升高,抗体应答能力逐渐下降。(2)有HBV感染只者接种乙肝疫苗,其HBsAb应管能力较乙肝系  相似文献   

8.
血清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20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随访2a。随机抽取母婴乙肝病毒(HBV)传播阻断成功的64例、失败的29例,用斑点杂交测定孕妇临产时血清HBV-DNA水平。结果表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成功组孕妇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失败组,提示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高可能是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失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新生五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肝功能的结果,达到控制乙肝传染的目的。方法:选用四届入学新生1462份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检测五项HBVM,应用改良赖氏法,检测了肝功能。结果:HBVM阳性组合例数709例,占48.50%,乙肝病毒抗原(HBsAg)阳性者149例,占10.88%。乙肝病毒抗体(HBsAb)阳性占302例,占20.66%。丙氨酸转氨酶(GPT)异常者53例,占3.63%。结论: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数及HsAg携带者较多,对结果异常者应采取积极治疗和适当管理。HBsAb阳性率逐年增高,结果提示,注射乙肝疫苗是防止乙肝传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136例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称甲肝)患者进行了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称乙肝)标记物(HBVM)检测。检出HBVM阳性者24例(17.65%),其中抗-HBc阳性21例(15.4%),抗-HBs阳性8例(5.88%),HBsAg阳性8例(5.88%),抗-HBe阳性6例(4.41%),HBcAg和HBeAg阳性的各一例(0.74%)。动态观察恢复期HBVM阴转8例(33.33%);2例HBsAg阴转病例中,一例产生抗-HBs。病毒复制指标:HBeAg和HBcAg各一例阳性均全部阴转,说明在甲肝病毒(HAV)感染时,乙肝病毒(HBV)复制受抑制。此外,不论HBVM阴性或阳性,对肝功能恢复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血清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20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随访2a。随机抽取母婴乙肝病毒(HBV)传播阻断成功的64例、失败的29例。用斑点杂交测定孕妇临产时血清HBV-DNA水平。结果表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成功组孕妇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失败组提示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高可能是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失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090例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1090例乙型肝炎HBsAg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测定结果分析,认为本地人群乙肝感染率较高,易感人群较普遍,病毒传染性较强。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是降低乙肝HBV感染及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对未感染乙肝HBV者接种乙肝疫苗则是十分必要。同时也认为男女性别的乙肝感染有显著差别(P<0.05),人群中抗-HBc检出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3.
Gu B  Ren H  Zhang D 《中华医学杂志》1999,(2):139-142
目的研究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进程相关的两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插入变异体的免疫学性状,以阐明在HBs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利用体外PCR诱变方法,构建重组HBsAg的插入突变体;借助EB病毒载体pCEP4和逆转录病毒载体PXT1将重组插入变异S基因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利用ELISA及Westernblot方法,探讨变异抗原与抗HBs的结合力。结果(1)构建了HBsAg的插入突变体(分别在HBsAg的第122位与123位氨基酸间插入Arg,Ala和第123位与124位氨基酸间插入Arg,Gly,Ala)的真核表达载体;(2)将其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最终建立了能表达野生型和变异型HBsAg的HepG2细胞系;(3)这些细胞系能在体外稳定地连续传代培养;(4)野生型HBsAg可与抗HBs结合,变异型HBsAg不能与抗HBs结合。结论研究表明这两种插入变异体影响了HBsAg的空间结构,从而使其失去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结合力,因而可能逃避机体的免疫清除而持续存在于体内形成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2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DNA (HB-VDNA),同时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结果表明HBVDNA的检出率与肝病临床类型无明显关系,而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存在状态有关。乙肝五项病毒标志物不同组合状态,血清HBVDNA检出率不同,以HBsAg(+),抗-HBc(+),HBeAg(+)的组合形式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与阴性母亲的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调查韩相卿赵昌文*邢承金刘曰儒(无棣县妇幼保健站*无棣县防疫站,251900)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我国HBsAg携带率为10%左右,在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中,母婴传播是重要的传...  相似文献   

16.
对136例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称甲肝)患者进行了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标记物(HBVM)检测,检出HBVM阳性者24例(17.65%)其中抗-HBc阳性21例(15.4%),抗-HBs阳性8例(5.88%),HBsAg阳性8例(5.88%),抗-HBc阳性6例(4.41%),HBcAg和HBeAg阳性的各一例(0.74%)动态观察恢复期HBVM阴转8例(33.33%),2例HBsAg阴转病  相似文献   

17.
干扰灵联合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26例,并与18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HBsAg转阴率154%(4/26),HBeAg转阴率772%(17/22),HBVDNA转阴率577%(15/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一年1例患者HBeAg、HBVDNA转阴,2例患者HBsAg、HBeAg、HBVDNA转阴后变阳,其有效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疗法能明显抑制HBV复制,提高抗病毒疗效。本文并对影响抗病毒疗效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RIA法检测献血员血清HBV五项标志物结果及分析西宁钢厂职工医院徐融然,王敏,顾启鸿输血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有些医院仅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为依据发展献血员,且多采用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由于此法灵敏度偏...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技术对35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检测,旨在研究血清HBV-DNA与血清HBV-M之间的相关性,以确定PCR法检测HBV-DNA的临床意义。并以HBV-DNA为依据进一步考察HBV-M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在HBsAg(+)、HBeAg(+)、抗-HBc(+)病例中HBV-DNA(+)者102例(90.27%),说明HBeAg基本可反应病毒处于复制状态;在137例HBeAg(-)/抗-HBe(+)中,HBV-DNA(+)为68例(49.63%),表明病毒活动并未终止;在抗-HBs(+)14例中,HBV-DNA(+)2例(14.29%),说明抗-HBs出现后仍然可有HBV复制;在HBV-M均阴性的85例中,HBV-DNA(+)23例(27.06%),说明不能单纯依靠HBV-M检测来诊断乙肝,需定期查HBV-DNA或肝活体组织检查HBV-DNA、HBsAg及HBcAg。  相似文献   

20.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0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6.7%与45%。尤其在急性乙肝(AH)或抗HBe阳生或抗HBs阳性的患者中,HBV·DNA在PBMC中检出率显著高于血清。提示HBV·DNA普遍存在于乙肝患者甚IHBsAg转阴的病人PBMC中,可能是肝脏病变反复活动及病毒重复感染的来源.因而也导致既往有HBV感染史的HBsAg阴性献血员传播HBV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