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Kimura病1例     
1病例报告Kimura病(木村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罕见疾病,多见于日本、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好发于头颈部。近期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65岁。因颏下区无痛性肿块10余天入院。患者10余天前食用河蟹后出现全身散在的直径约5 mm圆形皮疹,无发热。第2天颏下区出现一杏仁大小的包块,无疼痛不适,逐渐增大,遂来求治。检查:全身情况尚可,全身皮肤有散在的直径约5 mm圆形瘢痕。颏下区明显隆起,可触及大小约2 cm×1 cm肿块,边界清楚,质地中等,活动,无压痛,与表面皮肤无黏连,皮温不高。初步诊断为颏下区肿块,性质待查。在局麻下行颏下肿…  相似文献   

2.
下颌骨颏部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黏液表皮样癌多发生于唾液腺组织,发生于颌骨内者较少见,我院2003年6月收治1例经病理证实的下颌骨颏部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6岁,农民,主诉下颌骨颏部肿物,缓慢生长半年,于2003年6月19日入院。半年前无明显原因发现颏部肿胀,继而隆起形成肿物,偶有疼痛。肿物呈渐进性缓慢生长,抗感染治疗无效,因局部隆起畸形明显而求治于我院。检查两侧颜面部对称,下颌骨颏部隆起肿胀、前突,皮肤正常,可触及一6cm×4cm×3cm肿物,质硬、边界清、固定、轻度压痛,无口唇麻木,张口度及张口型正常,咬合关系正常,34与44间唇龈沟饱满…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4岁,因颏下区包块逐渐增大4年入院。自述4年前无意间发现颏下区无痛性包块隆起,无明显疼痛不适。未经任何治疗。4年间包块缓慢增大,伴有局部胀感及吞咽时不适。以此前来就诊。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 ,48岁。发现颏下肿块一周 ,无痛 ,无任何不适。平卧时肿块触之不明显 ,坐立位时肿块下垂 ,下颏部稍隆起 ,触及肿块约 2 cm× 1 .5cm,质中偏软 ,边界清 ,与皮肤无粘连 ,临床诊断 :甲状舌骨囊肿。B超检查 :在甲状舌骨上方颏下区见一实质性肿块 ,2 0 cm× 1 3cm× 9mm,扁圆形 ,边界清楚 ,光点欠均匀 ,质较软 ,压之稍变薄。术中见肿块位于舌骨上方偏左下颏区软组织内 ,有包膜 ,质软 ,地面是黄色均匀实质性组织。病理报告 :纤维脂肪瘤样增生。随着高频探头善及及分辨率提高 ,在浅表肿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颏下肿块多来自于颏下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猫抓病是一种自限性感染性疾病 ,临床罕见 ,现将我科收治的 1例猫抓病病例报告如下 :患者 ,男 ,5 1岁 ,5天前无意中发现颏部无痛肿物 ,约板栗大小 ,无明显增大及其他不适 ,曾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者既往体健 ,不嗜烟酒 ,否认传染病史 ,2月前曾被自家猫抓伤颏部皮肤 ,无特殊症状 ,亦未做特殊处理。临床检查 :面部对称 ,颏下区轻度膨隆 ,皮肤表面无溃疡及色素沉着 ,亦未见疤痕 ,皮温正常 ,皮下可触及 3.5cm× 3.0cm× 3.0cm大小肿物 ,质中偏韧 ,活动度良好 ,界清 ,与基底无粘连。局部麻醉行颏部包块切除术 ,术中见肿物位于颏下三…  相似文献   

6.
颌面部淀粉样变性极罕见 ,我院于 2 0 0 1年 3月 1日收治 1例舌、颏下、颌下淀粉样变性现报道如下 :患者张某某 ,5 9岁 ,因舌、颏下、颌下无痛性肿大 2年 ,吞咽困难 7个月入院。两年前无意中发现舌、颏下及双侧颌下区肿大 ,发音不清 ,进行性加重 ;7个月前出现吞咽困难 ,睡眠时偶有憋气。于当地医院经CT、B超检查示 :舌、口底肌层广泛增厚。颏下区活检 :肌细胞部分萎缩 ,肌间脂肪细胞增生 ,血管玻璃样变性。检查 :双侧颌下及颏下区弥漫性肿大 ,范围约 15cm× 6cm× 3cm大小 ,表面无红肿 ,皮温正常 ,无压缩性及凹陷性水肿 ,体位实验阴性。舌…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39岁。右侧上颌颊侧牙龈无疼性肿块四年。四年前,患者偶然发现右侧上颌颊侧牙龈一黄豆大小、质硬、无疼性肿块。近一年自觉生长较快,右侧面部隆起。 口腔科检查:面部不对称,右面颊部隆起。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在口腔颌面外科误诊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鼻咽癌临床误诊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 6例病例。结果 误诊原因为 6例病人中 2例未及时作鼻咽部活检 ;2例因病灶位置隐蔽 ,经多次鼻咽部检查方才确诊 ;有 2例鼻咽部虽然经多次检查仍为阴性而取颌下肿块作了活检证实为转移癌灶。结论 鼻咽癌诊断困难原因主要有医生对此病警惕性不够和症状及体征不典型 ,活检取材位置不正确和深度不够。对面颈部包括腮腺区及颌下、颏下肿块患者要仔细检查鼻咽部 ,多次、多部位深取材活检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以及对鼻咽部多次检查阴性而腮腺区、颌下、颏下肿块增大迅速及时进行肿块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7岁,汉族,学生。主因发现颏部右侧无痛性肿物一年入院。缘于一年前无意中发现颏部左侧略隆起,无明显不适,未曾治疗,逐渐长大。自发现以来,局部无红肿热痛史。查体:心肺腹正常。  相似文献   

10.
颏部形态与边缘型牙列拥挤拔牙非拔牙矫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正畸治疗前X线头颅侧位片,分析颏部形态在颅面部硬组织侧貌形态中的作用,及其是否可作为临床矫治设计中判断是否拔牙的指标.方法 选取15~18岁之间的边缘型牙列拥挤患者50名,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与不拔牙组.选取反映硬组织面型特征的指标21项,对2组患者治疗前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拔牙组与不拔牙组间测量项目有无差异,及颏部形态与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关系,判断代表颏部形态的指标Pog-NB是否可以作为临床矫治设计中判断是否拔牙的敏感指标.结果 代表颏部形态的指标Pog-NB在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g-NB因素对决定拔牙与否的影响最大.Pog-NB与L1-NB、L1-NP、U1-NP、L1-AP、A-NFL、UL-EP存在高度相关关系.证明了颏部形态对正畸矫治拔牙设计有影响.结论 当上颌倾斜度、突度相对于前颅底平面一致时,颏部突度的大小对预测矫治后下切牙应处的位置有重要意义,可通过Pog-NB值来判断边缘型牙列拥挤拔牙或非拔牙矫治.颏部形态对决定边缘型牙列拥挤拔牙与否有重要的影响.当颏凸较小、拔牙的概率大.反之当颏凸较大、颏点位置靠前时,拔牙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1.
颏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 ,女 31岁 ,3年前 ,无意发现颏下稍肿胀 ,并可触及 1.5× 1.5 cm肿块。缓慢长大。于下颌骨、舌骨之间可扪及 3.0×4.0 cm大小规则肿块 ,质硬 ,边界清楚 ,活动度小 ,无压痛。穿刺检查为棕色液体。甲状腺 I1 3 1扫描未见异常。全麻下行甲状腺探查未见异常。切除肿块 ,并行颌下淋巴结清扫。病理诊断 :甲状腺乳状癌 ,淋巴结组织内有转移癌。异位甲状腺在临床上的发生率为 1‰。患者颈部甲状腺无异常 ,颏下的甲状腺癌可考虑异位甲状腺癌变所致。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特点是淋巴结转移率高。临床上有时可能出现发现了淋巴结转移癌而查不到原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测量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颏孔区牙槽骨形态,为正颌外科手术中颏成形术提供参考,减少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大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下颌骨偏斜畸形成人患者84例,进行CBCT扫描,用InVivo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观察、测量和分析下颌骨颏孔位置及颏管形态,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颏孔大部分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下方(39.29%),位于第一前磨牙下方(11.90%)者最少。各测量值在偏斜侧和偏斜对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颏管角度外,性别差异较显著,均为男性大于女性。结论    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颏孔位置较正常人有一定差异,男女性之间也有所不同,CBCT影像可清晰显示颏管的三维结构、走向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16岁。因"发现右下颌牙龈肿块16年余"来本科就诊。患者出生后即被发现右侧下牙内侧牙龈有一肿块,色黑,粟粒大小,不影响哺乳及生长发育,未予诊治。随着年龄增长,肿块逐渐增大,如"板栗"大小,表面呈颗粒状隆起的肿物,颜色加深,无疼痛及瘙痒等不适。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14.
《口腔医学》2017,(6):509-514
目的建立测量颏部三维形态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1名2016年6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利用Dolphin软件对其在三维重建CT上进行线距、角度、比例、面积及体积的测量,并验证方法的重复性。结果建立了颏部三维测量方法,实现了对颏部较为系统的评价,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及可操作性。结论新建立的颏部三维形态测量方法能够对颏部进行测量及评价,具有可行性及重复性,对临床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口腔医学》2015,(11):951-954
目的通过手术方法预防下颌角截骨手术后下颌软组织松垂,观察手术效果,探讨更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8例下颌角方大患者同期行下颌角截骨术及颏下颌下颈阔肌成形术,纠正患者下颌角方大及预防颏下颌下脂肪堆积、松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半年至2年,无1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致下唇歪斜;所有患者张口度正常;术后16例患者对术后外形比较满意;1例患者术后感染后取出提升线;1例患者颏下颌下仍较肥厚松垂,效果不明显。结论颏下颌下颈阔肌成形术在下颌角截骨术中同期施行对下颌角方大患者面部轮廓改善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同时面部神经血管丰富,术者应熟悉其分布走行,重视钝性分离,不断积累手术经验及操作技巧才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颏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国人颏管的形态及颏管与下颌管、切牙神经管的位置关系 ,为口腔牙种植等颏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磨开 13例 ( 2 6侧 )甲醛溶液固定的湿下颌骨标本的下颌管前段、颏管和切牙神经管始段 ,直接观察测量。另取 2 1侧经过脱钙处理的下颌骨标本 ,解剖并显露下颌管、颏管和切牙神经管进行观测。结果 :下颌管前端分成 2个管 :颏管和切牙神经管。大多数颏管行向后上外开口于颏孔 ,颏管长为 :( 5 .61±1.0 7)mm ,管径为 :( 2 .5 3± 0 .47)mm ,颏孔前缘至下颌管前端的水平距离为 :( 2 .82± 1.2 9)mm ,颏孔下缘到下颌管上缘的垂直距离为 ( 3 .83± 1.43 )mm ,颏管与下颌管之间的角度为 ( 63 .5 7± 13 .71)° ,颏管内有颏神经和颏血管行走。结论 :下颌管向后上外方续为颏管再通向颏孔 ,并非以往认为的下颌管自后上内向前下外方向直接开口于颏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颏部突度对临界拔牙病例矫治设计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年龄15~18岁之间已完成正畸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男22名,女28名,平均年龄16.5岁.其中25例为拔牙矫治,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25例采用非拔牙矫治.矫治后侧貌良好,覆合覆盖正常,完成头影测量19项,并对50例临床牙[牙合]畸形拔牙与非拔牙病例正畸治疗前牙颌面硬组织、及软组织治疗前后变化进行对比的回顾性研究,进行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t检验,并进行拔牙概率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前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在Pog-NB与L1-NB测量项目在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g-NB与拔牙概率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拔牙组颏部突度明显小于非拔牙组,下切牙唇倾度明显大于非拔牙组.而上前牙突度、倾斜度及上下颌骨突度项目在两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软组织在两组病例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 对于临界拔牙病例制定矫治计划时,为达到良好的侧貌,避免产生正畸面容,要综合考虑影响侧貌的鼻唇颏协调一致.颏部突度越大,拔牙的概率越小,下切牙可在一定程度上唇倾来调整患者侧面曲线使其更为协调.  相似文献   

18.
颏下“猫抓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颏下“猫抓病”在临床上少见,我科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赵××。女,20岁,农民,武进县人。住院号:25776。因颏下肿块20天入院。20天前,发现颏下长一肿物,轻度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经“B超”检查,诊断为“颏下实质性均质性肿块”而转来我院,自发病以来,无畏寒发热等不适症状。检查:一般情况良好,颏下口底部正中偏左隆起。但皮肤色泽正常。扪之触及—3×3×0.5cm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在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5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颏下动脉相关解剖进行观测,并结合我院2005-09—2008-06使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的9例舌癌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颏下动脉走行恒定。9例颏下岛状皮瓣均成活,2例皮瓣远端表面部分坏死。修复后的舌黏膜表面光滑,运动受限不明显,吞咽功能良好。结论:颏下岛状皮瓣供血血管恒定,制备简单,成活率高,供区并发症少,且能够耐受放疗,是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测量下颌骨中心动脉血流变化的方法。方法8只北京本地犬在笼中饲养1周后,使用0.05g/ml的盐酸氯胺酮将实验犬全身麻醉(0.5ml/kg)。使用发射频率为4MHz的探头,在口内下颌尖牙、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粘膜,估计为颏动脉穿出下颌骨处测量颏动脉血流量;经颌下切口暴露颏神经动脉束,直接测量颏动脉血流量。对无创方法与有创方法测量的颏动脉血流量的数据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实验动物的不同个体中,多普勒超声仪测量结果差异较大,不同时间测量得到的数值也不一致;多普勒口内无创测量颏动脉的方法与直接测量暴露颏动脉方法的测量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口内无创多普勒测量颏动脉血流量的方法可靠,为临床提供一种显示下颌骨中心血管血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