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情志变化和脉象变化的相关性,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黄帝内经》有关情志脉象的论述表明,情志和脉象的形成基础均与气血密切相关.喜、怒、思、悲、恐5种基本情志脉象的形成基础和脉象特点也与相对应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内经》关于心身疾病治疗的论述。《内经》认为:人不仅具有五脏构成的形体和卫、气、营、血等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而且具有形体派生出来的思想和魂魄等精神活动;健康的精神活动(七情活动)可以防御疾病的发生,过激的精神活动(七情过度)可以引起人体生理活动的异常(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内经》还提出了治疗心理(情志)疾病的治疗大法,即情志相胜法、诉说疏泄法、劝慰开导法。暗示转移法。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的生理基础为五脏,且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情志病的发生与五脏气血阴阳紊乱、社会、自然、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防治情志病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持心神宁静;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转移情志;4以情胜情。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中并无"情志"一词,但书中19处用到"情"字,87处用到"志"字,"其志为思虑""其志为忧",对"志"一字赋予了"情志"的含义。书中还蕴含了对情志因素的致病性及其所引起疾病的治疗、预防、护理等方面的丰富的情志医学思想,对后世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疾病的康复和护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黄帝内经》情志致瘀看对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志即中医所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变化。七情是人精神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与内脏相关的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并小致病。但如如果情志刺激突然、强烈或长久超过人体生理调节极限,就会导致五脏气机失调,进而血行障碍,最终致血瘀。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心理与生理关系、心理活动与发病的关系及相关治疗方法三个方面。《黄帝内经》对心理疾病的相关认识及其防治方法,可为现代心理疾病的治疗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饮食疗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帝内经》中饮食疗法,如热饮疗法,冷饮疗法,食补疗法,食泻疗法,食忌疗法,饥饿疗法,醪酒疗法,药膳疗法进行分别论述,提示该疗法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中的精神功能没有统归于心,而是被拆开,分别隶属于五脏,神志与五脏之间一一对应。《素问·宣明五气篇》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志作为五神情态反映,呈现于不同个体,即怒、喜、思、悲、恐。在病程的进展过程中五脏与七情虽有所主,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速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类术语具有内在关联性,在当今《黄帝内经》英译研究逐渐成为中医英译研究热点之一的背景下,从范畴化视角通过译本对比对《黄帝内经》情志类术语进行梳理分类,按照“上义范畴词—基本范畴词—下位范畴词”归纳与情志词“怒”相关情感术语,将有助于探索同类情志类术语的系统化翻译方法,提高术语的翻译效率,推动中医药典籍英译的标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白癜风作为一种心身皮肤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中医心身疾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中“形神合一、五志致病”为情志致病学说奠定了基础。情志过极可内伤脏腑气血,进而影响白癜风的发生发展。故在白癜风的治疗过程中需身心并治、形神同调,拟逍遥复色汤加减,配合情志疏导疗法,以期为白癜风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对人体生命的起源、本质,生命的生长、繁殖、发育、运动形式、思维等生命现象发生的机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有着极为丰富的论述。本文对《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的论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从生命的分类、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现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阐述,尤其是对胎孕、男女性别、人体生长发育、人体寿命、人体感觉功能、人体精神思维、健康、体质等方面,作了客观而深入的论述。中医学理论就是在《黄帝内经》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科学的理论反为中医学理论所掩盖,不为人们所注意。本文发掘《黄帝内经》生命科学理论,旨在光大《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对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亦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积证是指腹内有肿块的一类病证,首载于《内经》。搜集整理《内经》中有关积证的内容,对其形成原因、病理过程、辨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实践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中所传承的养生经典是现代养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黄帝内经》把养生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防重于治。《黄帝内经》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养生不是一时,养生应贯穿从出生到老年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应分胎儿养生、小儿养生、青壮年养生及中老年养生等,从而分别研究其养生之道,以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学。  相似文献   

14.
缪刺法是《黄帝内经》记载的一种针刺方法,有专门篇章论述,主要用于疼痛的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然后世医家对此少有阐发,作为针灸专业的学生,也很难从针灸教材掌握其内涵。现结合笔者临床跟师心得,从缪刺法概念、病因病位、适应症、中医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论述,归纳总结《内经》缪刺法治疗疾病范畴,并列举了吾师符文彬教授临床应用"缪刺"法的治病奇验。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蛊”、“痔”名义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所载以“少腹热而痛,出白”为主症的疾病,在古人看来是因为蛊虫噬咬、精气消蚀所致,故以“蛊”名之.这是古医家在审证求因基础上,以病因命名的疾病,不当附会为任何一种具体的体内寄生虫病.《黄帝内经》中的“痔”并非因“峙突”之意而名之,《释名》“虫食致痔”之说当是古医家对痔病的早期认识.痔之名义极有可能源于蚩虫之“蚩”,古医家或是据生于后阴之处的疮疡有出血之症,联想到虫食之因,进而据“蚩”有“虫”义而立痔之名.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的生态学思想概括起来涉及到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方面:从整体观认识生命,提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思想;遵从阴阳五行学说,以真气的生化、运行解释人体内环境与外生态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信息三个方面的交流,"阴平阳秘"的状态是最早的人体稳态模型;承认万物之中人类最为宝贵,提倡要想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7.
疝之病名早在《汉书·艺文志》中便有提及,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近20篇论及疝病。但由于论述较为杂乱,以致后世对疝病的认识诊治不一,证名繁多。但若仔细梳理《黄帝内经》原文,则可发现疝病其特点为:疝之为病,病位多在肝肾二经;疝病病机主要有二,一是气乱而内结,二是寒邪凝滞。因此,治疗疝病应益火之源、调补肝肾,或疏肝理气,或温里散寒、行气除湿。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运用中医传统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从整体观出发,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内经》理论和现代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是肾虚,同时与脾虚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血瘀则进一步促进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应顾护脾肾,调畅气机,保持气血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19.
作者结合《黄帝内经》原文及历代医家的认识提出"肝主卫气"之论,认为卫气的生成、性质、功能及运行都与肝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