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临床狼疮性肾炎的发生率与病程长短有关,确诊4年以上者狼疮性肾炎发生率高达92.3%[1].西医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以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为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内学者研究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已有较长的时间,笔者现对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主要死因之一,有研究表明狼疮性肾炎发生率与SLE病程长短有关,确诊SLE4年以上的患者狼疮性肾炎发生率高达92.3%。西医治疗狼疮性肾炎以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为主,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现对其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狼疮性肾炎是难治性疾病之一,且病情极易反复,预后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运用,狼疮性肾炎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对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了着重研究。常规西医治疗过程中辨证使用中医药治疗,不但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激素撤减过程中的疾病复发率,这将给狼疮性肾炎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为该病的治疗开阔新的前景。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李夏玉 《中医药导报》2011,17(3):111-112
通过综述狼疮性肾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治疗、分期治疗、专方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医药治疗概况,总结出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成就,以期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理历代中医学者对狼疮性肾炎的病名的认识,阐述狼疮性肾炎的病因病机;通过分析现代中医各家对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辨证施治的文献报道,详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进而综合提出应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辨证论治、分期论治、主方加减及专方治疗、中药制剂等多方面阐述了狼疮性肾炎的研究概况,分析了狼疮性肾炎的常见中医证候以及相关中药治疗作用机理,列举出临床常见证型、常用方剂及具体药物。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理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内之根于脏腑阴阳失调,以肾阴亏损为主,外之因于热毒和湿热,而瘀血贯穿于狼疮性肾炎的始终。文章从热毒血瘀与炎症细胞因子探讨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认为热毒血瘀与狼疮性肾炎的炎症细胞因子存在相关性,是疾病进展的重要病理因素,临床上应注重对热毒血瘀的防治。而狼疮性肾炎的热毒血瘀证与伏气温病存在相似之处。因此,提出可以用温病的清养透为治疗原则辨治狼疮性肾炎,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辨证论治、分期论治、中成药治疗等方面综述中医药辨治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指出运用经方辨治狼疮性肾炎对推广经方辨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深远意义,同时探寻创新的诊疗观点,可为辨治狼疮性肾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氧化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抗氧化中药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抗ds-DNA含量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超氧化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谷胱甘肽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氧化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显著,有利于缓解和延缓肾功能恶化,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养阴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养阴活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后肾小管标志蛋白(尿α1微球蛋白、视黄醇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和血粘附分子1、P-选择素以及LN活动指数评价。结果: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中药养阴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小管损伤有保护与修复作用,对LN患者血清粘附分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狼疮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回顾近几年中医与西医文献,总结近代医家辨证治疗经验,并加以总结。[方法]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从辨证分型治疗、确立治疗大法随证加减、专方治疗、中成药物、中西医结合等几个方面,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加以综述。[结论]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虽然在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缺乏大样本、前瞻性、有对照的研究等不足。  相似文献   

12.
赵历军教授认为,清热解表、凉血解毒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的根本大法。恢复期用四君子汤健脾补肾。指出:西医激素治疗配合中医清热解表、凉血解毒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对狼疮肾炎激素不同使用阶段的治疗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中、西医治疗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同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确定LN激素不同使用阶段的中医治疗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名老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现状,吸取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检索了2002~2012年公开发表的名中医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经验、体会等文献,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29篇,涉及26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对文中涉及的邪实因素、中医辨证治疗中各证型及用方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专家认为狼疮性肾炎病变过程中涉及邪实因素以热毒、瘀血、湿热出现频率最高,三者分别占34.92%、30.16%及14.29%。②辨证分型中以热毒炽盛、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虚内热占有主导地位。③方剂使用频率排在前八位的分别为知柏地黄汤、犀角地黄汤、六味地黄丸、二至丸、清瘟败毒饮、真武汤、金匮肾气丸、参芪地黄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汤加减辨治急性期狼疮性肾炎临床效果.方法 将65例急性期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3例加用活血化瘀汤加减治疗.3d后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基础痊愈率42.42%和总有效率90.91%均高于对照组的28.12%、65.62%(P<0.05);治疗后两组的狼疮活动积分和尿蛋白量、尿红细胞、血浆蛋白、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更优(P<0.05).结论 活血化瘀汤加减辅助常规西药能提高急性期狼疮性肾炎临床效果,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李元宁  王怡 《新中医》2014,46(1):72-74
目的:观察中医复方对狼疮性肾炎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细胞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改变作用。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间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124例,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给予中医复方治疗,对照组给予激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HMGB1、IL-10和TGF-β1检测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81.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HMGB1、1IL-10、TGF-β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HMGB1、TGF-β1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复方治疗狼疮性肾炎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改善患者血清HMGB1、IL-10和TGF-β1水平,对病变的肾脏组织有着很好地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西  周明爱 《光明中医》2021,36(1):41-43
对于本文所述水热互结型狼疮肾炎,是以普遍认可的《金匮要略》中的"阳毒"为基础的一种分型,既往中医与本文所述相关疾病有很多,如"肾痹""赤丹"等,但少有人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去分析该病.现代中医对于狼疮肾炎有多种辨证方法.其中脏腑辨证多认为该病根源在肾,气血津液辨证多认为由热毒侵入血分所致,八纲辨证多认为该病以阴虚为主.而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休克并发MODS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通过个案介绍参麦注射液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于感染性休克并发MODS的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休克并发MODS可缩短患者ICU入住时间。[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休克并发MODS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西医治疗以免疫抑制剂(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环磷酰胺)为主,配合对症支持治疗;中医治疗以辨证施治,健脾益肾、清利湿浊方法为主。结果:本组病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显效22例,有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述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近况。方法:通过广泛检索近几年的文献,对文献中所记载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及中药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在改善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结论: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有其优势,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会得到更多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