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辛毒性与剂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按该书序录云,上品药是无毒的。至梁·陶宏景《名医别录》始在细辛条下明确写上“无毒”二字,此后诸家本草大多未言有毒。宋·元祐七年(1092年)陈承的《本草别说》(此书已佚,内容散见于《类证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用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李时珍在《本草  相似文献   

2.
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Asarumheterotropoides Fr.Var.mandshuricum(Maxim) Kitag.汉城细辛A.sieboldii Miq Var.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ieboldii Miq 的干燥全草。首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并言“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二千多年的临床应用,历代医家对其祛风散寒、温阳止痛的卓著功效,皆予赞誉,而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关于细辛的用量,自南宋·陈承著《本草别说》曰:“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之后,多数医家认为细辛量大可致中毒,随之渐有“辛不过五  相似文献   

3.
细辛,《本经》上品,为散寒解表止痛之良药。然其用量自宋人陈承在《本草别说》中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后,就一直是人们所争论的焦点《神农本草经读》曾对此提出异议,谓曰:“宋元佑·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  相似文献   

4.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将其列为上品 ,临床应用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其良好的散寒止痛 ,温肺化饮 ,宣通开窍等作用 ,为古今医学所公认 ,并已成为医家手中除疾去痼病的常用药。但本品又是一味很有争议的中药 ,争议的焦点主要在用量上 ,正由于这种争议严重地影响了本品的临床使用和正常疗效的发挥 ,故有必要将此问题提出讨论如下。1 毒性与剂量细辛究竟有无毒性 ,自《本经》至陈承的《本草别说》之前 ,皆认为细辛为无毒之品 ,张仲景等医家均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陈承书载“细辛若单用末 ,不可过半钱匕 ,多用则气闷塞 ,不通者死”。《本草…  相似文献   

5.
细辛药用部位古今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辛始载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神农本草经》,且列为上品。其所载之细辛,实际上系指华细辛“Asaram sieboldii Miq”(植物名和药材名皆为细辛)。辽细辛之名见于《本草原始》,而最早使用该名的记载可推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云:“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如  相似文献   

6.
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通窍止痛的功效。据《本草别说》、《本草衍义》、《名医别录》等诸家所论[1],细辛的药源广泛,"处处有之",但以华阴(陕西省华阴县)、华州(陕西省华县)和高丽(今辽宁省东部及吉林省南部至朝鲜半岛)产者为好,即今之华细辛和北细辛为细辛之正品。细辛发挥功效的成分及毒性均来源于挥发油[2],故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北细辛、华细辛、汉城细辛的挥发油不得少于2%[3]。  相似文献   

7.
细辛的临床应用和毒性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学敏  宋树立 《中医杂志》1993,34(8):455-456
细辛为《本经》上品药:“辛温无毒,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后世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探索细辛的效用和毒性反应,对细  相似文献   

8.
细辛药用部位的变迁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祯祥 《中医杂志》2007,48(2):189-189
细辛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关于细辛药用部位的变迁主要经历了用根(《神农本草经》成书~1950年)、用全草(1950~2005年)、用根及根茎(2005~)的过程。现仅就细辛药用部位的变迁探讨细辛用根及根茎的合理性。1变迁经过细辛用根,历代本草均有明确的记载。如《名医别录  相似文献   

9.
复方细辛气雾剂对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作止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宽胸气雾剂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急性发作有迅速缓解作用,细辛是其中成分之一。细辛因根细、味辛而得名,《神农本草经》将本品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谓“辛温无毒”,可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名医别录》谓可以“开胸中积气”。具有芳香通窍、止痛作用。我们将细辛提取挥发油加冰片制成复方细辛气雾剂,与宽胸气雾剂、硝酸甘油片相比较,观察其对心绞痛急性发作的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细辛用量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用量琐谈陈桂苍福建省诏安县中医院363500几百年来,中医药界流传“细辛不过钱”之戒律。鉴此,笔者浅谈如下。1误解《别说》,以讹传讹至今据说,“细辛不过钱”出自宋·陈承《本草别说》,书佚,无从考证。笔者查《证类本草》曰:“《别说》云:“细辛若单用...  相似文献   

11.
菊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味甘微苦微寒,无毒,入肝肺经,质轻气清,甘凉益阴,苦凉泄热。现代对菊花的应用,多集中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平抑肝阳等方面。纵览古代本草对菊花的阐述及其在古方中的配伍应用,发现本品尚有良好的活血通脉之功,如《神农本草经》谓“久服利血气”,《日华子本草》言能“利血脉”,《本草正义》载可“清经隧积瘀之浊血”等。但长期以来,菊花的活血化瘀作用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本文拟从  相似文献   

12.
细辛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临床应用体会上海普陀区中医院(200233)梁金凤,陆在圣关键词细辛;用量;临床应用细辛出于《本草神农经》,气味辛温无毒,入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为手少阴引经之药。张仲景主要用于治疗痰饮病、少阴病及痹病。成无己曰:“水停心下不行,则胃气燥,宜辛以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细辛用法用量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苏俊 《中草药》2006,37(6):956-957
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性辛温,既能外散风寒、祛风止痛,又能内祛阴寒;有温肺化饮、镇咳祛痰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风湿痹痛,痰饮咳喘等症。细辛虽属常用中药,但因其毒性较大,用量过大则会导致呼吸中枢完全麻痹而死亡,所以中医早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我国历版药典也均规定其常用量为1~3g。“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据考证出自陈承《本草别说》中“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半钱匕”改为“一钱”,乃至后世均将此视为前人通过经验总结出的一条用药法则…  相似文献   

14.
松花粉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4(3):I004-I004
松花粉是我国特有的树种——马尾松和油松的花粉。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对人体有较高的保健价值。我国利用松花粉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400年前,汉代的《神家本草经》已将其列为上品;唐代官颁药典《新修本草》也将其收录其中;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称:“松花、甘、温、无毒。  相似文献   

15.
细辛具温经散寒,止痛化饮等功效,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就其用量,历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但确切用量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细辛过量可抑制呼吸中枢,甚至可致呼吸麻痹。历代虽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但《伤寒杂病论》中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等方中,均用至2~3两;宋·陈承的《本草别说》曰“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  相似文献   

16.
从“细辛不过钱”谈药用部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有“细辛不过钱”之说,如《会约医镜》中云:“按细辛燥烈,不可过用,过用一钱,闷绝而死”。然而,为什么现在临床细辛用量可以超过一钱(3.125克),甚至可以加大到12~15克呢?让我们从细辛的本草考证中找找原因吧。关于细辛的药用部位,《名医别录》云:“细辛生华阴山谷,二、八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云:“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细辛。二、八月采根,阴干用”。这些说明古代本草的细辛药用  相似文献   

17.
曹林 《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0):34-34
《神农本草经》将细辛列为上品。《本经》一般对常用而相对安全者皆列为上品,谓“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可见细辛确是一味上品良药,味辛香窜,即可温经发散风寒,又可内化寒痰,开窍止痛。另一重要的功效是能人阴搜邪,擅治很多奇症怪病。  相似文献   

18.
六、性味功能考山茱萸的性味,历代本草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味酸,平”,《名医别录》:“微温无毒”,《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药性论》:“味咸、辛,大热”,《唐本草》:“味酸,平、微温无毒”,《本草纲目》:“气味酸,平,无毒”《雷公炮制药性解》:“味甘酸,微温无毒”,《本草求真》:“睐酸,微温而涩”,《本草从新》:“酸、涩、微温”。古本草对山茱萸性味的记载是:言酸、平、微温者居多,谈辛、甘、大热者甚少,正如缪希雍论及山茱萸性味时说:“岐伯甄权加辛,然尝其味必是酸多辛少”。近年来我们在对伏牛山茱萸生物学特性的调查中,发现其八个自然品系中确有一个(珍珠红)尝其味酸、涩微辛,这证明古人言辛并非妄说。历代中医  相似文献   

19.
靳锋 《西部中医药》2003,16(10):15-15
细辛,《本草》谓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本草正义》谓:“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关节,外之行孔窍而达肌肤。”因其香散温通,气盛味烈,善祛脏腑、经络之风寒,故历来均视为治痹之要药。王自立主任医师承家传之经验,并结合自己40余年的临床实践,对细辛的应用有独到的认识,他指出:细辛临床应用时,世俗习用小量,素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但《本草别经说》曰“细辛,若单用为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则死”并没有指出入汤剂的量,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细辛六…  相似文献   

20.
<正>《中药学》[1]对细辛的一般描述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后一种主产于陕西等地。夏季采收,阴干,生用。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煎服2~5g,入丸散剂0.5~1g。在《神农本草经》中,细辛被列为"无毒上品药",为止痛要药,"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