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及肝脏损害程度与血清中TNF-α、IL-6、IL-8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对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4例均作肝穿,观察肝组织损害程度,并检测血清HBV-DNA定量、TNF-α、IL-6及IL-8的含量。结果(1)血清中TNF-α、IL-6、IL-8水平与HBV—DNA含量呈正相关。(2)各型肝炎患者随着肝脏损害程度的加重,其血清中的TNF-α、IL-6、IL-8的含量也随之增多。结论乙型肝炎患者随着体内病毒含量的增加及肝脏损害程度的加重,其血清中的TNF-α、IL-6、IL-8的含量也随之增加。血清TNF-α、IL-6、IL-8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同时也说明TNF—d、IL-6、IL-8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sICAM-1含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sICAM-1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5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清中TNF-α、IL-1β和sICAM-1含量,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sICAM-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急性期又较恢复期高(P<0.05),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且血清中TNF-α含量与IL-1β和sICAM-1也相关。结论:TNF-α、IL-1β和sICAM-1互相作用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临床病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临床病程分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60例(ASC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0例(CHB组)、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60例(...  相似文献   

4.
5.
机械性创伤患者血清IL—6、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机械性创伤患者伤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其与创伤评分的关系,探讨其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机械性创伤患者50例,按创伤评分标准分成3组,轻度31例,ISS≤16;重度13例,16<ISS<25;极重度6例,ISS≥25.全部患者于伤后24h内采血,其中25例患者还于伤后3、5、7、9、12d各采血1次,采用ELISA法测定IL-6、TNF-α血清含量.结果血清IL-6、TNF-α于创伤后24h内明显高于正常值(P<0.05),动态观察组患者呈波动性先升后降的变化,轻度患者高峰值早于重度、极重度患者,血清IL-6的含量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r=0.336,P<0.02).结论IL-6可作为判别创伤严重程度的灵敏指标,TNF-α和IL-6的变化反映机体于创伤后呈过度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及肝脏损害程度与血清中TNF-α、IL-6I、L-8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对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4例均作肝穿,观察肝组织损害程度,并检测血清HBV-DNA定量、TNF-αI、L-6及IL-8的含量。结果(1)血清中TNF-αI、L-6I、L-8水平与HBV-DNA含量呈正相关。(2)各型肝炎患者随着肝脏损害程度的加重,其血清中的TNF-αI、L-6、IL-8的含量也随之增多。结论乙型肝炎患者随着体内病毒含量的增加及肝脏损害程度的加重,其血清中的TNF-αI、L-6I、L-8的含量也随之增加。血清TNF-αI、L-6I、L-8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同时也说明TNF-αI、L-6I、L-8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T细胞亚群、TNF—α、IL-6、IL-8的变化进行实验研究。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T细胞亚群、TNF—α、IL-6、IL-8的含量。结果:肝硬化组及携带者与对照组相比,CD3+、CD4+、NK(CD16+CD56)显著下降(P〈0.01),CD8+显著升高(P〈0.01),CD4+/CD8+比值肝硬化组显著下降(P〈0.01),但携带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肝硬化及携带者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升高,但升高程度有差异,其中以肝硬化升高最为明显,携带者与肝硬化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TNF—α、IL-6和IL-8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同时也说明了T细胞亚群、TNF—α、IL-6和IL-8参与了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IL-6、TNF—α在外周血的表达及电针对其表达的调节。方法 通过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利用放射免疫分析,观察脑缺血及电针对大鼠外周血IL-6、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 脑缺血后IL-6、TNF—α在外周血表达增加,可明显提高电针IL-6的表达,降低TNF—α的表达。结论 电针可通过对细胞因子的调节,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9.
血清IL-6、IL-8和TNF-α在早期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研究血清白介素 6 (IL 6 )、白介素 8(IL 8)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在早期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4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IL 6、IL 8和TNF α的水平 ,并与 6 1例轻型急性胰腺炎 (MAP)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入院 2 4h内SAP患者血清IL 6、IL 8和TNF α水平显著高于MAP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入院治疗 7d后则下降接近正常水平 ;MAP患者入院时血清TNF 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IL 6、IL 8则无差异。结论 检测血清IL 6、IL 8和TNF α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指标之一 ,TNF α在急性胰腺炎从轻型向重症的发展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醇中毒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与脑萎缩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乙醇中毒可致神经系统广泛、严重的损害,并可降低自然杀伤细胞应答而使细胞免疫发生变化。但有关乙醇中毒性免疫损伤和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慢性乙醇中毒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与乙醇中毒性脑萎缩的关系。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地点为遵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象为1999-02/2001-07门诊和住院的32例慢性乙醇中毒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64岁.发病年龄24~50岁,病程2个月~6年。30例对照系健康体检者,均为男性,年龄30~60岁。干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并结合头颅CT扫描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以脑室指数、Huckman值、侧脑室体部指数及三脑室宽度判定脑萎缩程度。根据试剂盒的校正曲线计算血清中相应的IL-6和TNF-α浓度。结果:①慢性乙醇中毒组脑萎缩发生率为50%。②慢性乙醇中毒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286.31&;#177;104.79)ng/L.(413.34&;#177;66.87)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05.43&;#177;48.67)ng/L,(261.36&;#177;51.48)ng/L](P&;lt;0.001)。③慢性乙醇中毒有脑萎缩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343.75&;#177;99.59)ng/L,(449.38&;#177;55.79)ng/L]高于无脑萎缩者[分别为(228.88&;#177;75.74)ng/L,(377.31&;#177;57.96)ng/L](P&;lt;0.001);慢性乙醇中毒组无脑萎缩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lt;0.001)。④慢性乙醇中毒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变化与脑萎缩程度相关:与三脑室宽度及Huckman值呈正相关;与脑室指数及侧脑室体部指数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乙醇中毒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血清IL-6和TNF-α水平增高与乙醇的萎缩性脑损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乙肝患者血清sICAM-1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67例HBV感染患者血清sICAM-1。结果: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患者及重型乙型肝炎(SH)早、中、晚期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CH患者肝功能越差、其血清sICAM-1水平越高;SH患者肝衰竭越重,其血清sICAM-1水平反而越低。HBeAg阳性或HBV DNA阳性的乙肝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HBeAg阴性和HBV DNA阴性的乙肝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CH和SH早期,乙肝患者血清sICAM-1水平随着患者肝损害的加重而升高。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随着患者肝衰竭的加重而降低,故sICAM-1可作为临床乙肝炎性活动和肝损害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唐艰音  郁红  沈娟  赵秀丽  严士敏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1761-1762,1765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在病程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甲状腺功能(FT—FTa、TSH)、甲状腺自身抗体(TG-Ab、TPO-Ab)的变化厦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sICAM-1、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水平及sICAM-1与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甲亢患者病程中sICAM-1均明显升高,但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其水平具有波动性,甲亢初发、复发的病人sICAM-1水平较甲亢已治疗组明显升高;甲亢转为甲减的病人,其sICAM-1、TG-Ab、TPO-Ab的水平较其他各组病人明显升高。【结论】sICAM-1结合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测定,可能是反映甲状腺炎性活动程度的免疫指标,可作为临床判断疗程、愈后、协助鉴别诊断等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和评价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和白介素-4(IL-4)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JJ定43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sICAM-1、IL-4的水平并对其中38例恢复期血清sICAM-1、IL-4的水平进行检测,同时以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急性发作组血清sICAM-1、IL-4较缓解期及对照组明显升高;支气管哮喘急性重度发作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支气管哮喘急性轻、中度发作组。结论:sICAM-1可能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选择素E(sE—SLT)在小儿喘息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相互联系。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9月~2008年9月收治的60例小儿喘息性疾病,分为毛细支气管炎组(A组)、哮喘性支气管炎组(B组)及支气管哮喘组(C组),每组各20例,选择同期市妇幼保健院健康查体儿童20例为对照组(D组)。4组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ICAM-1和sE—SLT水平。结果A、B、C组急性期血清sICAM-1、sE—SLT水平显著增高,与D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恢复期血清sICAM-1水平仍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A、B组血清sE—SLT水平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间两两比较,无论急性期还是恢复期sICAM-1和sE—S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ICAM-1和sE—SLT参与小儿喘息性疾病的免疫调节及发生发展过程,提示小儿喘息性疾病中存在共同的免疫机制及潜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青少年血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差异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58名13~15岁青少年,男性 78人,女性80人.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及血压.空腹静脉采血,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及sICAM-1.[结果]①男性sICAM-1高于女性(P<0.05).②男性sICAM-1与体...  相似文献   

16.
代小松  孙琦  袁红 《华西医学》2004,19(3):412-4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L-选择素(L-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50例慢性乙型肝炎和10例正常人血清可溶性L-Selectin、ICAM-1的水平,同时检测肝功相关生化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L-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均与肝功能损害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L-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均参与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肝功能损害过程,血清L-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特别是后者的水平可作为反映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12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IL-12水平。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与临床病型关系密切,在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依次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期血清IL-12水平迅速复常(P〉0.05);血清IL-12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结论:IL-12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过程。早期检测血清IL-12水平,可判断病情的预后,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与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sICAM-1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过敏性紫癜组),2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ICAM-1,尿Ⅳ型胶原(Ⅳ C)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肾功能、血沉和反应蛋白(CRP)水平.以sICAM 1作为应变量,以血沉、反应蛋白、尿Ⅳ C、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尿NAG、尿素、血肌酐和CK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HSP组的血清sICAM1水平(24.72±4.42 μg/L)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0.14±3.26 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58,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CAM 1与尿Ⅳ C、血沉、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呈正相关性.结论 sICAM 1参与HSP急性期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过程,可能作为预测HSP患儿心脏、肾脏早期损伤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CSH)及肝硬化(LC)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MCAM-1的检测采用ELISA法.并同时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山型前胶原蛋白(PⅢP)、层粘蛋白(LN)及Ⅳ型胶原(CⅣ);以20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NC)。【结果】CHB、CSH、LC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sICAM-1水平随着患者肝损害的加重而升高.并且其升高与LN、CⅣ、PⅢP、HA水平的升高相关。【结论】CHB,CSH,LC患者血清MCAM-1水平升高.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补体C_3在外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及意义,对65例不同类型的急腹症患者做了血清TNF和C_3的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全部病例急性期血清TN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伴全身感染组TNF高于单纯感染组(P<0.01),术后病灶清除后TNF水平显著低于急性期(P<0.01)。C_3水平全身感染组低于单纯感染组(P<0.05),随着病情恢复,C_3水平逐渐回升。结果提示:TNF和C_3的动态观察可作为急腹症病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