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2000~2003年间我院胃镜诊断中发现的胃息肉进行病理分析,并对不同类型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3例经胃镜证实为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及Hp感染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由于各种原因2007年7月-2008年7月至我院行胃镜检查的人数为12354例,RE的检出率为4.47%。检出的RE患者A、B级的占97.47%(539/553),C、D级的占2.53%(14/553)。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与性别无统计学关联(P〉0.05)。中年组原发性RE患者最多。RE患者的Hp感染率为50.6%。食管炎程度与Hp菌是否感染无明显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轻度RE患者明显较多,RE炎症程度与Hp菌是否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2000至2001年间我院胃镜诊断中发现的胃息肉重新进行了病理分析,对胃息肉本身的慢性炎症、急性炎症、癌前改变(肠化、萎缩、非典型增生)、癌变及不同类型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8 319例,男4 448例,女3 871例。胃镜报告有胃息肉者共250例(3.0%),其中男71例,年龄54.6±13.6岁;女179例,年龄55.8±12.3岁。内镜下胃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问题。方法胃镜检查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173例(观察组),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22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HP阳性率,并按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比较HP阳性率。比较HP根除成功(47例)及HP根除失败(39例)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复发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HP阳性率为47.3%,对照组为65.7%,有显著差异(P=0.0001)。反流性食管炎按严重程度HP阳性率是Ⅰa级为40.3%,Ⅰb级为59.1%,Ⅱ级为50.0%,Ⅲ级为28.6%,各分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94)。反流性食管炎复发率在HP根除成功患者中是8.5%,根除失败患者中为5.1%,无统计学差异(P=0.384)。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较低,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无相关,复发率与HP根除与否无相关。  相似文献   

5.
6.
娄文辉  张娜 《吉林医学》2007,28(8):1015-1015
目的:探讨老年胃息肉的病理分型及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Hp)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老年胃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临床表现、胃镜检查、病理分析、息肉切除和Hp检测,84枚胃息肉中腺瘤性息肉6枚(7.1%)、增生性息肉68枚(80.9)、错构瘤性息肉10枚(11.9%)。84枚息肉中64例行Hp检测,Hp阳性34例(40.4%)。结论:老年胃息肉应早期切除及进行病理分析,如Hp阳性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7.
张秀丽  贾维琴 《当代医学》2014,(36):132-133
目的分析对基于幽门螺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基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60)。对照组给予吗丁啉治疗,试验组给予泮托拉唑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2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87%,对照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43%,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幽门螺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采取泮托拉唑联合奥美拉唑共同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极少,具有安全稳定性,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8.
李晓燕 《吉林医学》2013,34(5):907-908
目的:对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共体检出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1 767例患者,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生的病理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呼吸实验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存在胃息肉的患者76例,主要类型为单纯性胃息肉患者57例,多发性胃息肉患者19例,其中50%的患者胃息肉形态为山田Ⅱ型,60%的患者胃息肉直径≤0.5 cm,其中腺瘤4例(5.26%),增生性肿瘤46例(60.52%),胃底腺息肉20例(26.31%),其中腺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好发于胃窦部,胃底息肉病变好发于胃体和胃底部位。对其均采用综合性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进行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胃息肉发病率为4.30%,发病率较低,其中主要病理特征是以胃底腺及增生性肿瘤为主,其中增生性息肉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炎性反应刺激作用引起,所以临床需要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王纯波  高俊霞  郝秋华  吕强 《医学综述》2010,16(15):2384-2386
目的探讨PTEN、幽门螺杆菌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非肿瘤性胃息肉、20例肿瘤性胃息肉标本进行检测,幽门螺杆菌采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结果 PTE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非肿瘤性胃息肉、肿瘤性胃息肉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00%、80.00%、55.00%,三组表达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0%、65.00%、40.00%,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面,在胃息肉中PTEN蛋白和幽门螺杆菌的一致程度不够理想(Kappa<0.40)。结论 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肿瘤性息肉中最低而在正常胃黏膜中表达最高,PTEN蛋白的缺失或突变可能促进肿瘤性胃息肉的形成,有望作为判断胃息肉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资料与方法我院2002年9月~2007年4月行内镜检查7319例患者,依据病史和检查排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和药物理化等因素等造成的食管黏膜损伤。有以下情况引起食管黏膜损伤者,诊断为继发性反流性食管炎(RE):①伴胃十二指肠溃疡;②食管或胃手术后;③各种原因所致呕吐(包括幽门和高位  相似文献   

11.
183例胃底息肉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洁  潘存伟  郭芳  苏彦 《海南医学》2012,23(10):25-27
目的分析内镜下胃底息肉形态学特征、病理类型分布,以探讨其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桂林医学院2009-2010年胃镜下确诊胃底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内镜下资料、病理资料、幽门螺杆菌相关检查资料,以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胃底息肉发生率占胃息肉发生率的42.4%,55.7%的胃底息肉患者年龄在50~70岁之间,胃底息肉以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为主(83.4%),胃底腺息肉占10.2%,而腺瘤性息肉1例,息肉直径小于0.5cm者158例(86.3%),73.2%为山田I型。107例胃底息肉患者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21.5%,与胃底息肉病理类型无关,64.5%的患者合并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结论胃底息肉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在形态上以山田Ⅰ型多见,直径多小于0.5cm,增生性息肉是最多见病理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低,胃底息肉癌变率低,建议采取不同方式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内镜下胃底息肉形态学特征、病理类型分布,以探讨其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桂林医学院2009-2010年胃镜下确诊胃底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内镜下资料、病理资料、幽门螺杆菌相关检查资料,以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胃底息肉发生率占胃息肉发生率的42.4%,55.7%的胃底息肉患者年龄在50 ~ 70岁之间,胃底息肉以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为主(83.4%),胃底腺息肉占10.2%,而腺瘤性息肉1例,息肉直径小于0.5 cm者158例(86.3%),73.2%为山田Ⅰ型.107例胃底息肉患者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21.5%,与胃底息肉病理类型无关,64.5%的患者合并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结论 胃底息肉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在形态上以山田Ⅰ型多见,直径多小于0.5 cm,增生性息肉是最多见病理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低,胃底息肉癌变率低,建议采取不同方式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增生性息肉的1 676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胃增生性息肉患者中女性占61.46%(1 030/1 676);≥60岁者占60.50%(1 014/1 676);息肉多分布于胃底及胃体,占65.21%(1 093/1 676);息肉合并异型增生占5.31% (89/1 676),合并肠化生占5.61% (94/1 676);息肉局灶癌变占0.30% (5/1 676).背景胃黏膜中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占21.96%(368/1 676),自身免疫性胃炎占14.20%(238/1 676),肠化生占22.61%(379/1 676),异型增生占6.56%(110/1 676),腺癌占0.78%(13/1 676),类癌占0.18%(3/1 676).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多分布于近端胃,息肉组织可以发生癌变.息肉背景胃黏膜存在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检查时应重视息肉背景胃黏膜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M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大体形态特征。MA组织常规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波形蛋白(Vim)、CD57、肾母细胞瘤蛋白1(WT-1)、细胞角蛋白7(CK7)、嗜铬素A(Cg A)、突触素(Syn)及CD10在MA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本组16例MA患者,男6例,女10例。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肉眼观肿瘤边界清楚,呈灰白或灰黄色,质地稍硬;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密集,肿瘤细胞小且均匀一致,呈小腺泡状或乳头状结构,并可见砂砾体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MA组织中CD57和Vim均呈阳性;WT-1阳性13例,灶性阳性1例,阴性2例;CK7阴性13例,阳性3例;而Cg A、Syn灶性阳性各1例,CD10均为阴性表达。Ki-67标记指数小于5%。结论 MA具有相对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标记常表达CD57,综合二者考虑有助于与肾脏其他肿瘤如肾细胞癌和肾母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老年人内镜下胃息肉的形态学特征、病理特点及进行内镜下治疗疗效观察,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 方法 对2012-01-01 ~2013-12-30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8 4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下确诊胃息肉患者353例,对其及对照组(慢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的病理特点、H.pylori感染情况(13C-呼吸试验)等进行对照分析.316例胃息肉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对其中65例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3-12个月. 结果 老年人胃息肉患者检出率为4.18%.219例(62.04%)胃息肉患者年龄60-69岁,223例为山田Ⅰ型,58.08%息肉直径为≤0.5 cm.单发息肉229例(64.87%),多发息肉124例(35.13%);单发息肉较多见于胃窦部91例(25.78%),其次为胃底部80例(22.66%)及胃体部58例(16.43%).对316例进行病理检查,其中炎性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分别占70.14%,6.03%,23.84%.胃息肉患者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55.52%,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为9.81%,与慢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随访65例,26例复发,其中复发26例中的17例为多发息肉治疗后复发、20例为炎性增生性息肉. 结论 老年人有较高的胃息肉检出率,单发息肉多见,并以炎性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较常见;H.pylori感染与炎性息肉相关;胃镜下息肉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多发息肉治疗后可能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6.
79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7276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796例,其中男性521例,女性275例,检出率10.94%;年龄30~69岁占82.29%;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43.84%,42.09%,11.06%,1.51%;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3.29%、升结肠11.88%,横结肠4.89%,降结肠11.58%,乙状结肠26.05%,直肠42.32%。796例中有35例发生癌变,癌变率4.4%。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状腺瘤癌变率为29.73%,11.11%,4.86%;息肉直径≤0.5cm,未发现癌变;0.6~1.0cm,癌变率1.3%;1.1~1.9cm,癌变率7.4%;≥2.0cm,癌变率25.6%。结论:3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cm息肉、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予以切除,全瘤送检。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大肠息肉、胃息肉以及胃息肉合并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11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行内镜检查发现的1 001例大肠息肉与1 219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胃息肉合并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大肠息肉和胃息肉的检出率、息肉的部位、数目、大小及病理类型等。结果 大肠息肉检出率(14.35%)高于胃息肉(8.15%,χ2=200.568,P<0.001);2种息肉的检出率均随着年龄增加呈递增趋势(均P<0.001)。胃息肉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1),而大肠息肉男性高于女性(P<0.001)。单发大肠息肉(91.71%)较单发胃息肉(73.17%)多见(χ2=232.500,P<0.001);≥1.0 cm的大肠息肉(18.58%)较胃息肉(5.50%)多见(χ2=93.200,P<0.001)。在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胃息肉癌变率较大肠息...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是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研究老年人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对老年人大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现将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结肠镜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3年8月~1997年8月,中日联谊医院消化内科和镜检科行结肠镜检查2680例,其中老年人507例,检出大肠息肉185例,大肠癌131例,共检出316例,其中男198例,女118例,男女之比为1.68∶1;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65岁。主要表现便血者120例(37%),其中大肠癌80例,大肠息肉40例(腺瘤样息肉31例,炎性息肉9例)。便血时间为1 d~3年。80例大肠癌中便血时间在半年以内者63例,半年至1年者11例,1~2年者4例,2年以上者1例。临床表现腹泻及便次增多者98例,腹痛53例,贫血22例,便秘26例,体重减轻5例,4例无症状仅表现为便潜血阳性。  相似文献   

19.
《北京医学》2012,34(4)
目的 探讨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9-2010年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311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血尿酸水平,将IgA肾病患者分为血尿酸正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IgA肾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47.9%;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性别,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正常组(2.2±2.1) g/d,高尿酸血症组(2.7±2.5)g/d,P<0.05]、肾功能水平[血尿酸正常组血清肌酐(83.3±40.1) μmol/L,高尿酸血症组(142.2±114.5)μmol/L,P<0.01]以及高血压、肥胖、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与尿酸正常患者比较,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损伤多较重,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2010年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311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血尿酸水平,将IgA肾病患者分为血尿酸正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IgA肾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47.9%;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性别、24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正常组(2.2±2.1)g/d,高尿酸血症组(2.7±2.5)g/d,P0.05]、肾功能水平[血尿酸正常组血清肌酐(83.3±40.1)μmol/L,高尿酸血症组(142.2±114.5)μmol/L,P0.01]以及高血压、肥胖、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与尿酸正常患者比较,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损伤多较重,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