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或神经营养因子-3(NT-3,不是神经生长因子),注入大鼠中脑可以明显延长甩尾反应的潜伏期。注萄后24小时出现镇痛作用,第5天达到最高水平,井可继续维持至少6天,提示没有形成耐受。注入BDNF也能延长热板烫爪反应的潜伏期。给予纳洛酮可使翻转BDNF引起的甩尾潜伏期延长。注入BDNF诱导抗伤害性作用同时伴有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能神经元活动增强,这些资料既表明BDNF和NT-3对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怍用,又说明这些神经营养因子的镇痛特性与S-羟色胺和阿片样物质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神经营养因子-3的研究现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近年来国内外对神经营养因子-3的研究现和一综述。简介其发现、生化特点、分布和生物学作用,并重点探讨其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特异的神经营养因子-3(NT-3)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ABC法染片观察了NT-3 样免疫反应物(NT-3-IR)在成年大鼠胃和睾丸的分布.结果:NT-3-IR主要分布于胃的部分上皮细胞、壁细胞、主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阳性产物的亚细胞定位除胞浆外,亦有细胞核内染色;NT-3-IR在睾丸主要分布于曲精小管上皮的部分各级生精细胞,阳性染色位于细胞浆.结果提示:NT-3 可能与胃和睾丸的某些生理功能有关,且两者发挥功能的方式可能有异.  相似文献   

4.
Chen XW  Li H  Cao KL  Wei CG  Jin 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7):1517-1520
目的 探讨新型的病毒载体 (HSV Amplicon)介导的神经营养因子 3(NT 3)和胶质细胞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 (GDNF)共同表达 ,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 (SGNC)的保护作用。方法 构建能够在独自的转录控制条件下 ,同时表达NT 3和GDNF的HSV Amplicon重组体 (HSVnt 3myc/gdnf)。包装后 ,转导体外培养的内耳细胞 (MOI =1) ,4 8h后分别测定培养基中NT 3和GDNF的含量。建立顺铂 (DDP)致聋的小鼠动物模型 ,2 4只实验小鼠被分成 3组 ,经鼠尾静脉隔日注射DDP两次 ,8mg/kg ,4 8h后再分别经圆窗将 10 μlHSVnt 3myc/ gdnf、HSVnt 3myc/lac和HSVlac病毒悬液注入鼓阶 ,饲养 4周后 ,取出耳蜗 ,采用NIH软件分析系统 ,定量分析耳蜗内SGNC的总数。结果 ELISA显示HSVnt 3myc/gdnf转导的内耳细胞培养基中 ,NT 3的含量达 11 4 4 μg/ml,而GDNF的含量达 1 79ng/ml,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在DDP致聋的小鼠模型中 ,定向转染HSVnt 3myc/ gdnf、HSVnt 3myc/lac和HSVlac的耳蜗平均SGNC存活率分别为 88%、77%和2 2 % ,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HSV Amplicon介导的NT 3/GDNF共同表达 ,可以刺激SGNC分泌NT 3和GDNF ,有效拮抗耳毒性药物所致的SGNC损伤 ,提高SGNC的残留数量 ,促进SGNC突起的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转染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基因在大鼠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C)的表达和提高SC细胞分泌NT-3的能力。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入法,将脂质体转染酶介导的NT-3转染至SC细胞,以转染后及未转染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于转染后1、2、4、8周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NT-3蛋白的表达,采用DNA酶切鉴定转染后NT-3的DNA,免疫组化S-100染色法检测转染前后SC纯度。电镜下观察转染后SC细胞结构。结果转染后2、4、8周NT-3蛋白表达量与转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NT-3的DNA酶切鉴定结果与NT-3基因片段相符。转染前后SC纯度分别为(94.1±2.3)%及(95.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3基因可转染培养的SC并高效表达。SC作为受体细胞易于获取并能在体外大量培养繁殖,能较长时间稳定大量表达所携带基因而不衰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获得人神经营养因子 - 3 (hNT - 3 )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并表达。方法 :采用PCR方法从 2 0周人胎脑cDNA文库中扩增hNT - 3基因 ,通过双酶切法在M 13mp18载体上克隆获得全长基因 ,将正确全长基因插入PBV2 2 0载体 ,通过选择合适宿主菌获得hNT - 3的高效表达。结果 :获得全长基因完全正确的hNT - 3基因 ,获得占细菌总蛋白 3 0 %的hNT - 3表达菌株。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序列正确的hNT - 3基因克隆 ,并实现了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修饰的嗅鞘细胞移植对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髓鞘及轴突的修复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转染嗅鞘细胞(OEC),将其移植入EAE侧脑室,荧光标记后观察其在体内的迁徙、分布特点;运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CSEP)、超微结构观察、功能评分;RT-PCR方法检测NT-3mRNA转录水平,并与对照组、OEC移植组相比较等方法对髓鞘及轴突修复进行评价.结果 (1)OEC-NT-3在EAE体内存活,可广泛迁徙至病灶远端且至少可以持续存活4周.(2)超微结构发现转基因治疗组4周后,轴索结构完整,周围髓鞘板层结构清楚,明显优于另外二组.(3)4周后,转基因组CS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增加,明显优于其他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转基因组NT-3mRNA转录水平为(212.32±16.14)×10-2,明显高于OEC组(1.23±0.13)×10-2及对照组(1.98±0.19)×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T-3基因修饰的OEC在持续表达神经营养因子,且可促进EAE的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神经营养因子3在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中的价值。方法将80只大鼠采用Allen打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刺激治疗组)40只和观察组(电刺激联合神经营养因子3治疗组)40只,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7、14、28 d对两组大鼠Tarlov评分、皮质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及脊髓组织巢蛋白(Nestin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5-羟色胺(5-HT)阳性细胞数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两组大鼠干预前Tarlov评分、皮质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及脊髓组织Nestine、GFAP、5-HT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7、14、28 d观察组Tarlov评分0、1级比例分别为60%、50%和40%,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峰峰值和潜伏期分别为(172.08±15.56)、(221.46±18.63)、(255.56±20.43)μV和(2.97±0.25)、(2.89±0.22)、(2.78±0.20)ms,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峰峰值和潜伏期分别为(229.19±19.69)、(280.73±23.07)、(312.48±27.85)μV和(2.91±0.22)、(2.80±0.19)、(2.65±0.15)m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组织Nestine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7.26±1.98)、(21.33±2.68)及(18.78±2.53)个/HP,GFAP为(36.27±4.83)、(44.18±6.37)及(41.26±5.94)个/HP,5-HT为(26.83±1.78)、(33.27±2.38)及(30.68±2.07)个/H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干预后7、14、28 d均优于同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营养因子3在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中的价值较高,对于运动及神经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均更为明显,且改善作用也较为持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出血大鼠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表达情况,以及脑溢安对NT-3表达的影响,探讨脑溢安治疗脑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 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脑溢安组,用Ⅶ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注射于苍白球建立脑出血模型,术后1、4、7、14、21d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观察NT-3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内未见NT-3蛋白表达,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脑内皮质和海马均可见NT-3 mRNA表达,正常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脑溢安组大鼠血肿周围、海马和脑内皮质自造模1d后,可见NT-3蛋白和mRNA表达,4d达到高峰,7d开始下降;与模型组相比较,脑溢安组大鼠脑内上述区域NT-3蛋白和mRNA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均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脑出血后大鼠脑内有NT-3的表达,脑溢安上调NT-3的表达,这可能是脑溢安防治脑出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变化及NT-3与生活事件、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比较抑郁症组(31例抑郁症患者)与对照组(25例健康人)血清NT-3水平的差异,并观察抑郁症组接受盐酸帕罗西汀治疗6周末血清NT-3的变化;对抑郁症组进行生活事件量表(LES)、防御方式问卷(DSQ)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定,并与血清NT-3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抑郁症组血清NT-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症组抗抑郁治疗6周末血清NT-3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血清NT-3水平与HAMD、DSQ因子1总分呈正相关.结论:NT-3参与了抑郁症患者神经损伤的修复过程,帕罗西汀可能具有保护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脂质体对酮洛芬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脂质体对酮洛芬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薄分散-超声法制备酮洛芬脂质体,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皮肤接受液中药物浓度,计算酮洛芬透过离体小鼠背部皮肤单位面积的累积量和渗透系数。结果;药物浓度等实验条件相同时,粒径大的脂质体比粒径小者渗透系数略小;实验过程中供给池不封闭,以模拟脂质体给药过程中失水,药物渗透系产封闭者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水溶性硫硒化镉(CdSeS)量子点纳米颗粒对小鼠皮肤渗透性的影响。[方法]在雄性ICR鼠背部脱毛部位涂抹直径约为5nm,发光波长为620nm的量子点O.32nmol,利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施药皮肤部位显微观察皮肤渗透性。[结果]荧光显微像显示量子点能够堆积在皮肤的表皮层中和真皮层的毛囊和腺体中,透射电镜显示量子点附着在皮肤表面和吸附在角质细胞的两侧。[结论]量子点纳米颗粒对小鼠皮肤具有一定渗透性,而且随着施加量子点溶液时间加长,渗透量略有增加,但是主要聚集在皮肤表面和角质层细胞的两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稳定性高、粒径小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缓释注射纳米粒,并评价其释药过程.方法:采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复乳化溶剂挥干法制备载有BDNF的PLGA纳米粒.优化纳米粒处方和制备工艺,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大小和粒径分布,评价其回收率、精密度、重复性、包封率以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优选处方选择理论载药量1%、聚合物浓度3.3 mg/ml、超声时间为40 s,甘露醇为支架剂.BDNF纳米粒呈圆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56.7 nm.制备的纳米粒回收率、精密度、重复性和包封率较高,缓慢溶蚀释放为其主释药过程,时间达30 d.结论:成功制备的BDNF缓释注射纳米粒具有稳定性好、包封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周瑛  徐宁  卢震亚 《浙江医学》2009,31(4):417-419
目的构建含小鼠细胞因子信号抑制蛋白-3(SOCS-3)基因的重组pcDNA3.1质粒,同时瞬时转染后,鉴定其在非洲绿猴肾细胞株COS-7中的表达。方法自小鼠肝脏标本中提取RNA进行RT—PCR,经克隆后获得pUC19-SOCS-3质粒,从中切出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质粒pcDNA3.1中,以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SOCS-3。后将构建完成的质粒瞬时转染COS-7细胞株,并随机分为未转染质粒组(对照组)、转染空质粒组和转染重组SOCS-3基因质粒组,同时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SOCS-3的表达。结果经测序鉴定证实,SOCS-3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核苷酸序列数据库提供的原始序列完全一致;同时经瞬时转染COS-7细胞后,转染重组质粒组的SOCS-3蛋白表达水平(光密度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转空质粒组(P〈0.01)。结论成功构建含小鼠SOCS-3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脂肪代谢中的抑制调节作用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透皮促渗剂对盐酸丁丙诺啡凝胶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无促渗剂组和促渗剂组,其中无促渗剂组又分为含0.5%、1%、2%盐酸丁丙诺啡3组;促渗剂组根据含促渗剂不同又分为氮酮、油酸和混合组,氮酮组再分含1%、2%、4%氮酮3组,油酸组再分含2%、4%、6%油酸3组,混合组含4%油酸+4%氮酮。以无毛小鼠皮肤为渗透屏障,进行体外渗透试验,分析该凝胶稳态透皮速率(Js)和Js提高率。结果无促渗剂3组Js分别为(0.69±0.11)、(0.90±0.14)和(1.18±0.10)μg/cm2·h,Js提高率分别为0.76、1.00和1.31,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混合组促渗效果最明显,Js为(13.22±1.27)μg/cm2·h,与4%油酸组和4%氮酮组比较,Js提高率为1.8和1.3(P<0.05),与对照组比较,Js提高率为14.6(P<0.01)。结论盐酸丁丙诺啡凝胶具有良好的透皮特性,适当加入促渗剂油酸或氮酮可以显著提高其Js,使其释放近似零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一种自催化发夹组装(CHA)无酶信号放大的靶标快速荧光法,用于检测靶标miRNA。方法 首先在金纳米颗粒(AuNPs)表面修饰5-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DNA发夹探针H1,H1的荧光被金纳米粒子猝灭。加入靶标miRNA会导致AuNPs上的H1标记荧光素远离AuNPs而发射荧光,随后H1和H2之间发生循环自组装,靶标循环被利用,导致荧光信号放大。将20 μL探针AuNPs-H1,50 μL 3 μmol/L探针 H2(退火缓冲液为2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NaCl,5 mmol/L MgCl2,pH 7.4),与50 μL不同浓度的miRNA-721(0.1 ~ 5 μmol/L)在30℃下共反应20 min,最后在480 nm激发波长下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结果 以急性心肌炎生物标志物miRNA-721为模型靶标,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得到520 nm处的相对荧光强度变化值(?F = F – F0)与miRNA-721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线性方程?F = 29232lgC – 52435(R2 = 0.9910)。该荧光法检测限为1.23 nmol/ L。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2.71% ~ 104.02%。一次完整的miRNA分析可以在20 min内完成。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生物样品中miRNA-721的检测,为急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盐酸丁丙诺啡凝胶体外透皮渗透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 vitro transdermal permeation of buprenorphine hydrochloride gel through hairless mouse skin and the effect of permeation enhancers on the permeability of this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METHODS: Skin samples 1.0 cm in diameter were obtained from hairless mice for subsequent in vitro tests of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drug. In permeation enhancer-free group, the permeability of buprenorphine hydrochloride 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0.5%, 1.0% and 2.0% was tested. The permeation enhancer group (all application containing 1% buprenorphine hydrochloride)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oleic group (including 3 subgroups with 2%, 4%, and 6% oleic), azone group (subdivided into 3 groups with 1%, 2%, and 4% azone) and mixed group (with 4% oleic plus 4% azone). The permeation parameters, namely steady state flux (Js) and Js enhancement ratio were evaluated. RESULTS: Js in permeation enhancer-free groups were 0.69+/-0.11, 0.90+/-0.14 and 1.18+/-0.10 microgram/cm2.h respectively, which differed only insignificantly (P>0.05). The mixed group showed the maximum permeation, with Js and ER of 13.22+/-1.27 microgram/cm2.h and 14.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Permeation enhance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Js of buprenorphine hydrochloride gel and renders its release kinetics approaching zero-ord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盐酸青藤碱在微针阵列作用下的透皮给药规律与微针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的含量,裸鼠皮肤用微针阵列预刺处理,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法研究微针的针尖形状、刺入力、滞留时间以及阵列数对于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规律。将微针预刺处理的皮肤制备成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变化。结果微针阵列预刺处理与被动扩散比较能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累积渗透量(P<0.01),但平顶微针比尖顶微针更能有效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处理皮肤的刺入力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刺入力超过5.0 N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再显著增加;随着微针在皮肤中滞留时间的延长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断增大,当滞留时间超过60 s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再显著增加;尽管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阵列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二者之间无正向线性关系。皮肤切片表明微针刺入皮肤后能够在皮肤上形成跨越角质层的微孔道。结论微针可以在皮肤上形成微孔道而增强皮肤对药物的渗透性,从而为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系统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透皮给药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载基因壳聚糖-聚乙二醇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壳聚糖-聚乙二醇(CS-PEG)载基因纳米粒,并对其体外的相关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用接枝共聚法制备壳聚糖-聚乙二醇纳米粒;用复凝聚法制备载基因纳米粒;通过其形态、粒径、ζ电位、栽药量、包封率和基因保护实验考察其理化特性以及基因转染效果;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Mcl-1 siRNA质粒后肝癌细胞中Mcl-1的表达.结果 CS-PEG纳米粒粒径为(68.9±12.3)nm,ζ电位为(32.0±6.4)mV;栽基因纳米粒粒径为(111.4±16.9)nm,ζ电位为(7.5±6.4)mV,包封率为(86.8±9.7)%,载药量为(31.2±5.3)%,对基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载基因纳米粒的最大转染效率为转染后72h的(81.39±3.57)%,强于脂质体组且持续作用时间长(P<0.05);对肝癌细胞中Mcl-1的表达明显抑制.结论 制备出低细胞毒性的CS-PEG纳米载体,载基因后粒径小,带正电荷,有很好的基因保护功能、较高的包封率和栽药量,能高效率转染至细胞并有效抑制肝癌细胞中Mcl-1的表达,降低癌细胞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化学促渗剂和负极性驻极体对5-氟尿嘧啶(5-FU)体外经增生性瘢痕皮肤的促渗作用,为驻极体5-FU缓控释贴剂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1%氮酮、10%油酸乙酯、-1 000 V驻极体、-1 500 V驻极体和-2 000 V驻极体作用后5-FU的体外经大鼠瘢痕皮肤或背部皮肤的透皮规律。结果 (1)1%氮酮和10%油酸乙酯均可促进5-FU经大鼠瘢痕皮肤的渗透,且10%油酸乙酯的促渗效果优于1%氮酮。(2)化学促渗剂作用下的5-FU经大鼠瘢痕皮肤和背部皮肤的体外渗透规律相似,但是5-FU经瘢痕皮肤的累积透皮量少于经背部皮肤的累积透皮量。(3)负极性驻极体对5-FU均具有良好的促渗作用,促渗效果的优劣顺序依次为:-2 000 V驻极体、-1 500 V驻极体、-1 000 V驻极体。同样,负极性驻极体作用下5-FU经大鼠瘢痕皮肤的累积透过量少于经背部皮肤的累积透皮量。结论 化学促渗剂和负极性驻极体均能促进5-FU的经皮渗透。其中,10%油酸乙酯和-2 000 V驻极体对5-FU的促渗效果最佳,可用于驻极体5-FU缓控释贴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