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开展“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以“四史”教育为引领,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之使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2.
OBE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哲学范式,它对于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角色倒置、以成绩为导向单一支持杠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模式的鸿沟”等问题,OBE理念主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有助于克服上述教学困境。OBE理念颠覆了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它以教学效果为导向建构了课堂教学中新型师生教学关系,是一种经过探索而获得的全新的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OBE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全过程,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中提供持续的课堂创新动力,更是让广高校大学生受益。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实践过程。通过总结多年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验与不足,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创新建立了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尽最大可能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各种能力与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代表的"四史"教育内容,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教育资源,具有溯本清源、固本强基、铸魂育人的功能,为中医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制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奠定了扎实基础,为中医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体系构建、教学素材的扩充、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明确了方向.各中医药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发挥和利用好"四史"教育资源的优势,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深厚而持久的力量,实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5.
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三教”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探索不同信息化平台的交互融合使用方案和模式,构建智慧思政课堂,发挥各平台的优势,做到资源共建共享,进而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顺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塑高校线上线下教学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四门主干课+形势政策课",首创高校"课程思政引领器"——思政育人元素库,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核心、二平台、三融合、四引领"协同育人新模式.此模式为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从传统课堂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渡,增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分析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困境,提出从育人理念、管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工作主体、内容与方式等几个方面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阐述经典阅读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基于“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特点,提出了通过经典阅读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提升对思政课课程的认知,最终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因此,如何办好思政课、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思政课要达到让学生真懂、真信、真实践,必须立足大学生思想实际,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学科研究前沿,推进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政课在契合国家教育方针前提下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而专题式教学正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目前有诸多不足,教学效果普遍令人不满意。创新思政课教学,要着力于具体教学方式的改进,要着力于教学思路的再定位,要着力于学生和教师并进。本文根据多方面的教学创新需要,着力于创新思政课教学,并提供三方面建议,以求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苏凤启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2,52(6):514-516,封三
课程思政聚焦高校育人价值本源,是新时代高校课堂改革创新的关键。抗疫精神对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内容设计、资源拓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针对当前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堵点,从教学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载体三维度,探索“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实践路向,提升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厚度、温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充实了思政课教学资源,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探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相关问题,对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论述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我校思政课教学载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了我校思政课教学载体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加强教材建设、加强网络课堂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增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为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方法: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改革与实践,分析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提出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程"(3+X)+1"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通过实施合班上大讲坛、邀请专家专题讲座、引入多样化实践环节和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建立保障机制等手段,总结创新改革取得的成效。结果:"(3+X)+1"模式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理论授课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变了老师强制灌输、研究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增进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相长;新模式引入了丰富多彩地实践环节,加深了理论内化,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思维灵活性;论文写作引入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端正了研究生学习态度;建立了工作量和津贴计算等有效保障机制,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结论:基于"(3+X)+1"模式的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实践,对增强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积极促进意义,教改经验可操作性强,继续完善教改模式后将持续实施,亦可向其它高校推广。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指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关键在于认真研究学生的现实关切,选取鲜活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坚持问题导向层层推进,重视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等,切实把学生主体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每个步骤,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获得感和接受度,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6.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理论成果。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其性质、宗旨和任务与“两个结合”高度一致,具有内在契合性。深刻掌握“两个结合”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逻辑机理,弄清如何在融入“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价值、实践价值、文化价值。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完善思政知识体系、拓宽思政教育场域、丰富思政教育载体等方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现“两个结合”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无缝衔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加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推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作用更好地发挥,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育现状,为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提供方案.方法 根据某医学院校实际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对该校大一、大二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数据统计了解思政课教学中政治立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政治立场正确,教学态度认真,教师教学内容的理...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努力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作为一种参与式教学形式的课程招标,本文介绍了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一些具体运用实例,并对利用课程招标的形式开展思政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为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设计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思路,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以人体解剖学教学为例,基于"混合式教(导)+学"理念,将思政...  相似文献   

20.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促进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通过在“医学功能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对医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尝试,将“爱护实验动物,敬畏生命”这一思政要素有机融合于该课程教学。从教学对象、设计、目标、课上及课下实践活动等环节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并分析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未来推进方向。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思路,助力有温度有情怀的卓越创新医学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