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自行设计的“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专利号:ZL 2008 2 0100454.6)”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颅脑创伤手术丙泊酚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筛选重庆市急救中心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68例颅脑创伤手术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46.3±25.8)岁,体质量(63.7 ±5.6)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n=34),根据动态监测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和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以调整丙泊酚使用.术前利用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行快速颅内压监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手术1h(T2)、手术2 h(T3)、手术结束前10 min (T4)患者SBP、DBP、MAP、ICP、CPP的变化.结果 在麻醉诱导前两组SBP、DBP、MAP、ICP、CPP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T2和T3,常规组SBP、DBP、MAP、ICP、CPP下降的程度相对于试验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 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在颅脑创伤手术中可有效地监测ICP、CPP改变并能指导丙泊酚的使用,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联合监测颅内压力参数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平均压力反应指数(Pressure reactivity index, PRx)、平均颅内压波幅(Mean wave amplitude, MWA)对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记录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预后情况,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对比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临床资料及颅内压力参数ICP、PRx、MWA。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颅内压力参数ICP、PRx及MWA三者联合对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9.67%。预后不良组大骨窗占比、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颅内压力参数ICP、PRx、MWA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相关参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均植入颅内压监测探头,术后均行有创动脉血压、ICP监测,采用NEUMATIC信息收集与科研系统采集ICP相关数据。主要包括平均颅内压波幅(mean wave amplitude,MWA)等,压力反应指数(pressure reactivity indexpressure reactivity index,PRx)及颅内压波幅与动脉压波幅相关系数(ICP?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wave amplitude correlation,IAAC),选取1 h为时间节段连续计算相应的平均MWA及PRx,再分别计算出MWA>5 mmHg/h、平均PRx>0.25所占的百分比及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平均IAAC。根据出院后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不良(GOS Ⅰ~Ⅲ级)和预后良好(GOS Ⅳ、Ⅴ级),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的差异。结果:预后不良组平均IAAC数值、平均PRx>0.25出现的百分比、MWA>5 mmHg/h出现的百分比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MWA>5 mmHg/h提示异常,其持续时间越长,出现频率越高,患者预后越差。结论:MWV、平均PRx及平均IAAC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数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差;MWA>5 mmHg/h持续时间越长,出现越频繁,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测技术对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ICP进行动态监护,根据ICP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价ICP监测在术后诊治中的作用及评估患者预后。结果: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ICP重度增高7例(死亡5例),中度增高21例(死亡3例),轻度增高7例,正常4例;其中2例ICP持续增高,经CT证实为迟发性脑内血肿;甘露醇平均使用时间为7天,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8例。结论:ICP动态监测有助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情观察,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且能直接指导术后脱水剂的应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眼内压(intraoeular pressure,IOP)测定用于无创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34例(55例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通过腰椎穿刺测定ICP,同时采用舣刻度Sehiotz眼压计测量双眼IOP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 ICP与平均IOP之问呈显著正相关(r=0.765,P<0.01).结论 IOP与ICP具有相关性,通过测定IOP可反映IC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康复和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4月~2010年3月间在本院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根据格拉斯哥(GCS)预后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分析患者手术后1、3、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GCS预后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1个月的平均血压比对照组患者稍低.结论:专业的全方位护理有利于患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康复,而且可以有效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7例动脉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结果:本组患者27例.21例ICP 5~20 mmHg,生命体征稳定;5例ICP 20~40 mmHg,其中3例脑血管痉挛,2例急性脑水肿,处置后病情缓解;1例术后10 h ICP突然高于40 mmHg,CT检查显示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外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行颅内压监测,进行重点观察分析和护理。并总结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策。结果:通过持续颅内压监测,除颅内继发性出血死亡1例、因脑血管痒挛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死亡1例,余24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可以更加直观、科学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长茂 《中外医疗》2013,32(19):27-28
目的探讨新型颅内支架Solitaire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7例为治疗组,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另选之前采用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评价和出院时的格拉斯哥(GC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按Paymond标准,治疗组术后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瘤颈残留率、不完全栓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平均(5.12±1.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GCS评分,平均(3.84±1.17)分(P<0.05)。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是治疗宽颈或相对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优于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的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增高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意识及生命体征改变,严重时出现脑疝危及生命. ICP监测有助于实时判断颅内压力改变,帮助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指导降低ICP措施的选择和使用. 有创ICP监测技术条件要求高,具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并发症(感染、脑脊液漏、出血等)较多,连接的导管导线使用不便,使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不利于推广目前对于无创ICP监测技术研究的范围较广,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颅内压相关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对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24 h持续动态颅内压相关参数监测5~7 d,并根据第1天的脑灌注压(CPP)平均值将患者分为低灌注组(CPP<60 mmHg),中灌注组(CPP 60~70 mmHg),高灌注组(CPP>70 mmHg),根据患者是否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分为实施组和未实施组。比较不同CPP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与CPP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颅内压相关参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的预测价值。结果 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PP低灌注组9例(18.8%),CPP中灌注组14例(29.2%),CPP高灌注组25例(52.1%)。3组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颅内压(ICP)、压力反应指数(PRx)、平均颅内压波幅(MWA)、压力波幅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扰动系数(DC)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无创脑水肿监测技术对2016年6-11月该院54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动态监护,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DC、颅内压(ICP)和格拉斯昏迷评分(GCS),记录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DC与ICP呈负相关(r=-0.7795,P<0.01),与GCS、GOS呈正相关(r=0.667 5,P<0.01;r=0.630 6,P<0.01).预后良好患者的DC均值为106.99±4.09,预后不良患者的DC均值为85.26±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在高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意义,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为年龄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15例患者于受伤24~72 h后进行ICP监测,作为A组,平均时间(5.4±1.5)d.12例患者未进行ICP监测,作为B组.A组患者ICP监测持续升高>20 mm Hg(1 mm Hg=0.133 kPa),甚至>25 mm Hg,应用脱水药物控制不理想,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平扫提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B组未应用ICP监测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也建议手术治疗.比较AB两组的预后:治疗后3个月随访,预后情况采用GCS评分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A组预后良好8例,中残4例,病死3例.B组预后良好3例,中残2例,重残2例,病死5例.A组较B组预后良好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ICP检测可判断和预测病情变化、提高早期手术的机会,值得在颅脑损伤颅内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长茂 《中外医疗》2013,(12):33-34
目的探讨新型颅内支架Solitaire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7例为治疗组,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另选之前采用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评价和出院时的格拉斯哥(GC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①按Paymond标准,治疗组术后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瘤颈残留率、不完全栓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平均(5.12±1.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GCS评分平均(3.84±1.17)分(P<0.05)。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是治疗宽颈或相对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优于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出血破入脑室病人应用颅内压监测装置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动脉瘤出血破入脑室病人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结果病人根据HUNT-HESS分级分为3组,初始颅内压平均28.52 mmHg。术后有3例病人发生颅内感染,有2例病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有4例病人发生脑积水。颅内压装置放置时间3~12 d,平均6.87 d。出院时HUNT-HESS分级各级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Ⅱ级5.00分,Ⅲ级3.33分,Ⅳ级2.44分,各级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颅内压监测装置于动脉瘤破裂出血破入脑室病人,有助于实时监测病人颅内压,治疗过程顺利,病人预后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后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对于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及以上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CAE组和非CAE组。收集其围术期临床资料、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和入出院时的神经系统相关功能评估,并随访患者术后1年的神经系统功能情况和死亡率。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1年的死亡。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出院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 共有36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CAE组20例(5.5%)、非CAE组341例。2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病史或其他术后不良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E组术后1年死亡率(20.0%;95% CI:0.8%~39.2%)高于非CEA组(5.6%;95% CI:3.1%~8.0%;P=0.01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急诊入院、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手术时间、动脉瘤部位和术前心血管病史后,术后Clavien-Dindo分级≥Ⅱ的CAEs仍与术后1年死亡率独立相关(OR=3.670;95% CI:1.037~12.992;P=0.044)。CAE组术后1年GOS也更低(P=0.002)。但两组在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出院时GCS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可能是术后1年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手术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与颅内压(ICP)之间的关系.方法 32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均于术中放置ICP探头,术前及术后每12小时采集血清并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比较各炎症因子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记录每小时ICP值,以12h为周期,20 mm Hg为基线,将该时间段超过20 mm Hg的ICP差值累加,得到ICP的时间累积值(PTD-ICP20),将该值分别与该12 h周期前(Pre)和后(Post)各炎症因子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血清IL-1β、IL-8及TNF-α均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本组患者的PTD-ICP20均值为(42.9±60.2)mm Hg/h.Pre-IL-8(r=0.554,P<0.05)、Pre-TNF-α、Post-IL-8及Post-TNF-α均与PTD-ICP20呈正相关(r=0.554、0.597、0.629、0.538,P<0.05).结论 血清IL-8及TNF-α可作为监测脑外伤患者ICP的生物标记物,对指导脑外伤诊治,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性单纯扩容与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DIN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者260例,调查可能影响患者发生DIND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术后前3d平均输液量、术前分级、是否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是否应用胶体、手术时间、动脉瘤位置、术式(夹闭/介入)。进行病例对照分析(扩容与DIND),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DIND与其他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扩容与DIND无统计学联系。Logistic回归提示只有术前分级和应用钙离子拮抗剂与术后DIND的发生有显著的统计学联系(P〈0.05)。结论:单纯扩容不能预防DIND的发生。建议停止术后预防性扩容。术前分级是DIND的危险因素,应用钙拮抗剂则是保护因素,应用常规信息可以预测术后DIND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9.
张彦 《吉林医学》2013,34(13):2436-2438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瞬间阻断及缺血再灌注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26例,随机抽取13例于动脉瘤夹闭瞬间阻断及缺血再灌注期行亚低温(5.7±2.9 h)处理。直肠温度(RT)控制在31.0℃~36.0℃,脑温为32.0℃~35.0℃。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以及脑组织氧分压(PbrO2)、脑组织温度(BT)和失血量。对照组13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0℃~37.2℃,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脑保护组手术完成顺利,术中ICP、血糖、血乳酸较对照组显著性降低,而PbrO2则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运动神经功能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确可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