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背景:融合是腰椎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后稳定运动节段的重要方式,经典的融合方式包括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很多研究报道过几种融合方式的优势、技术要求、临床疗效和融合后并发症,但结论各异,很难明确最佳融合方式。目的:比较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的疗效差异,以期寻求最佳融合方式。方法:选择167例因退变性腰椎疾病行1个或2个节段融合,随访时间最短为3年的患者,分为3组,后外侧融合组62例,后方椎间融合组57组,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8例。通过目测类比评分、ODQ问卷和Kirkaldy-Willis量表评价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和功能状况,并进行影像学评价,包括椎间盘高度、腰前凸、病变节段间角度、融合情况及融合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最后1次随访结果表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中50例(80.7%)疗效优良,后方椎间融合组患者中50例(87.8%)疗效优良,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1例(85.5%)疗效优良,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04)。3种融合方式都明显改善了椎间盘高度(P<0.05),其中后外侧融合组椎间盘高度丢失最多,腰前凸和节段间角度明显增大,3种融合方式的节段间角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最后1次随访时,3种融合方式的不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包括3例深部感染,4例暂时神经麻痹,1例永久神经麻痹,6例取骨处疼痛。提示3组融合方式在临床疗效和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后方椎间融合比后外侧融合能更好维持矢状面平衡。单纯后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及避免取骨处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内外有许多相关报道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取得了非常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因其刚刚开展不久,缺乏长期随访结果。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情况,并与椎间融合治疗方法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10/2006-04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完成。对象和方法:22例患者行Bryan假体置换(置换组),同期行常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30例(融合组)。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在每一次随访中拍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射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及融合组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②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全部病例随访最短24个月,平均30.6个月。①融合组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的发生。置换组患者置换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②两组患者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两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置换组1例患者随访2年发生椎间自发融合,置换节段活动丢失;其余21例患者置换节段活动度与置换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而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融合方法比较,中期随访结果显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能保留置换节段的活动,且避免了置换后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背景: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优良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但有关其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资料较少。目的:总结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11/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其中单节段置换30例,双节段置换4例。于置换前、置换后7d、3,6,12,24,36,48个月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射线片测量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的变化,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置换后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各随访点SF-36生活质量量表躯体评分和心理评分、JOA评分、颈部和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0.05),3个月之后各随访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入的Bryan假体历次随访均保留了〉2°的活动度,未发现手术节段异位骨化与自发性融合,随访48个月时手术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较置换前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上下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维持了置换前水平;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由置换前的(6.04±1.02)mm增加到(8.44±0.43)mm(P〈0.05);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均维持了置换前水平。说明Bryan人工颈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较好的保留了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整个颈椎的运动学特性,且近中期并发症很少。  相似文献   

4.
背景:腰椎融合已广泛应用于腰椎疾患,但腰椎融合后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尚存争议,不同融合方式的节段稳定性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腰椎融合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相邻上节段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组(切除L5~6椎间盘,终板去皮质化,自体髂骨移植)、后外侧融合组(L5~6双侧横突去皮质化后自体髂骨移植)、环状融合组(先行前路椎体间融合,1周后作后外侧融合)、对照组(不作手术)。术后12周处取标本作影像学检查、手触测试、生物力学测试。对融合标本分别施加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纯力矩,比较不同融合方式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及邻近节段运动范围。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前路椎体间融合组、环状融合组、后外侧融合组L5~6节段屈曲活动度分别下降86.24%(P〈0.05),88.74%(P〈0.05),73.10%(P〈0.05),融合节段近上节段L4~5屈曲运动范围分别增加52.22%(P〈0.05),55.89%(P〈0.05),27.11%(P〈0.05)。说明3种融合方式均显著提高融合节段稳定性,环状融合提供的节段稳定性最高,后外侧融合提供的节段稳定性最低。3种融合方式均使融合节段邻近上节段运动范围显著增加。前路椎体间融合,360°融合使邻近上节段屈曲运动范围增加无统计学差异。后外侧融合使邻近上节段屈曲运动范围增加最少。  相似文献   

5.
背景:脊柱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方案,非融合理念的椎间盘置换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增添了新的活力.颈椎间盘置换的近期疗效稳定已获国内外学者认可,但是中期疗效如何尚无定论,并且该方案与融合手术相比在融合邻近节段退行性变问题上有无差异及其原因亦值得探讨.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颈椎间盘置换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4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6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28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根据Odom标准与JOA改善优良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及其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6%,颈椎间盘置换组为89%;根据Odom标准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3%,颈椎间盘置换组为93%,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末次随访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有22例手术邻近节段出现退变,其中上位节段15例,下位节段7例,22例中有3例因出现临床症状再次手术;颈椎间盘置换组有2例出现相邻节段退变,上位节段与下位节段各1例,无再次手术病例.提示两种方案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相当,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更低,颈前路减压融合后上位节段更易退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4种颈椎前路融合术的疗效。方法:用4种融合方式对241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其中单纯髂骨植骨(A)组单节段40例,双节段22例;颈椎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cage,CIFC)(B)组单节段40例,双节段21例;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C)组单节段45例,双节段23例;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D)组单节段35例,双节段15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2年,A组融合率为82.1%,B组融合率为96.3%,C组融合率为95.6%,D组融合率为95.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早期显著性降低(P〈0.05),B组、C组和D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C组和D组之间远期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和D组之间远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CIFC、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L4、5单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5例行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1例出现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移位但无相应症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住院天数、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入治疗时间及植入治疗中出血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方式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相当,但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优良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但有关其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资料较少.目的:总结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11/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其中单节段置换30例,双节段置换4例.于置换前、置换后7 d、3,6,12,24,36,48个月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射线片测量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的变化,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置换后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各随访点SF-36生活质量量表躯体评分和心理评分、JOA评分、颈部和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 < 0.05),3个月之后各随访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入的Bryan假体历次随访均保留了>2°的活动度,未发现手术节段异位骨化与自发性融合,随访48个月时手术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较置换前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上下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维持了置换前水平;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由置换前的(6.04±1.02) mm增加到(8.44±0.43) mm(P < 0.05);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均维持了置换前水平.说明Bryan人工颈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较好的保留了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整个颈椎的运动学特性,且近中期并发症很少.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固定后椎间融合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1月手术治疗105例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手术治疗效果,其中59例行椎间融合术、46例行后外侧融合术。分别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及综合评分。[结果]随访12个月至34个月,椎体间融合组手术时间少于后外侧融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接近,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综合评分,椎体间融合组高于后外侧融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后行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优于后外侧融合术。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F)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47例,男22例,女25例;年龄42-67岁,平均54.3岁。根据Meyerding分型,Ⅰ型17例,Ⅱ型28例,Ⅲ型2例。其中PLIF组的25例,PLF组的22例。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对术前术后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及影像学指标进行随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PLIF组(186.64±30.33)min,PLF组(154.48±42.27)min;平均出血量:PLIF组(543.24±72.24)rnl,PLF组(423.67±54.3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PLIF组滑脱率(8.4±5.1)%,椎间隙高度(0.312±0.039)%,椎间孔面积(0.169±0.023)%;PLF组滑脱率(14.3±6.2)%,椎间隙高度(0.233±0.041)%,椎间孔面积(0.138±0.025)%,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和PLF组JOA、VAS评分术后均高于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前、术后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LIF和PLF在治疗腰椎滑脱症均取得了相当疗效,与PLIF相比,PL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效果更好,而PLIF在维持椎间高度、椎问孔面积以及矫正滑脱率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后路环形融合后内固定术(PCF)与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PLF)治疗腰椎滑脱(LSL)的效果。【方法】48例LSL患者中26例行PCF(A组),22例行PLF(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融合率、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VAS评分)以及术前、术后以及随访终末的滑脱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结果】A组患者融合率为100%,B组融合率为81.82%,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滑脱角、腰椎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时PCF组滑脱角、椎间隙高度丢失程度明显低于P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后路融合术都是治疗LSL的有效术式,PCF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LSL的一种可靠方法,能够提高脊柱的融合率并维持良好的椎间隙高度和形态及腰椎生理性前凸,特别是对中重度LSL患者,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应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关于椎间盘退变在MRI上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下腰痛的关系报道甚多,但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下腰痛患者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主诉下腰痛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并行MRI检查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选择年龄20~30岁的女性患者167例,在MRI正中矢状面的T2W1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改变及退变程度,评价退变分级,测量每个患者的腰椎前凸角,骶骨平台角及骶椎后凸角度。结果与结论:椎间盘退变组与无椎间退变组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4.31±3.48)°和(26.29±3.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骶骨平台角分别为(102.97±5.58)°和(100.70±3.2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骶骨后凸角分别为(163.45±7.03)°和(167.24±6.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腰椎前凸角、骶骨后凸角、骶骨平台角是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形态学参数,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后凸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减小,骶骨平台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F)在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骨科收治的11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58例患者采用PL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PLF组)、60例患者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PLIF组);统计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采用X线、CT等手段测量植骨融合率、并发症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率等。结果PLF组和P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F组的植骨融合率低于PLIF组患者(84.48% vs 96.67% P < 0.05);术前PLF组和PLIF组患者的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PLF组的JOA评分低于PLIF组患者的96.67%(P < 0.05),PLF组患者的椎体滑脱率高于PLIF组(P < 0.05);术后1月、术后1年,PLF组的椎间隙高度均低于PLIF组(P < 0.05);PLF组的手术并发症率(6.90%)与PLIF组患者(3.3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PLF与PLIF治疗效果均较好,PLIF手术较PLF手术更有利于维持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维持椎间隙高度、减少术后椎体滑脱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治疗腰椎疾病,有近20%不能达到有效的融合,出现治疗后疼痛、椎间隙塌陷、迟发性后凸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目的:进一步验证兔腰椎前柱结构切除后髓核组织对椎体间植骨融合效果。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在L3间盘水平剥离前纵韧带,使其与 L3间盘前缘形成间隙,植入同种异体髂骨。②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切除 L3前1/3间盘组织,终板间植入同种异体髂骨,缝合同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③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在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的基础上行前柱的内固定。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定: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治疗后12周融合节段垂直拉伸力明显优于其他2组,能够承受更强的外界拉伸力。腰椎侧位X射线检查: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12周植入骨块吸收,椎间隙无新生骨长入;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12周椎间有连续骨桥形成;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完全骨性融合。组织学观察: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12周未见骨组织生成;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12周少量的成熟骨小梁及成骨细胞;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大量成熟骨小梁及骨细胞,重塑后的板状骨及哈弗氏结构。结果证实腰椎前柱的稳定性对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切除前1/3间盘组织后,游离的间盘、髓核物质影响了植入骨融合,有效地恢复前柱稳定性能够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但仍不能达到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8.
背景:传统的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存在诸多不足,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为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修复方案。目的:观察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在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0例,其中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例,Meyerding分型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14例。观察患者融合前及融合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的改善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Cage下沉、移位。患者融合后腰背痛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前目测类比评分为6.4±0.8,末次随访为1.1±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末次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26.5±1.2较融合前12.9±1.6明显改善,改善率为(83.9±7.9)%,其中优27例,良3例,优良率100%。提示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扩大了适应证,贯彻了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的设计思想和微创理念,操作更加简单、安全,并发症更少,选择性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来,有关生物力学因素与腰背痛关系的报道大多集中在腰椎整体生物力学与腰背痛的研究上,而针对局部生物力学特点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则较少。目的:探讨局部生物力学因素在L5/S1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共纳入对象124例,包括椎间盘突出症组和对照组,62例/组。椎间盘突出症组为2008-06/2009-07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明确并行手术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在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和观察各组L5椎体相对深度、腰骶移行椎、L5/S1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椎间盘突出症组L5椎体相对深度明显增加(P〈0.01),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移行椎数目明显降低(P〈0.01),说明相对位置较深的L5椎体及腰骶移形椎可能对L5/S1椎间盘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角和骶骨水平角明显减小(P〈0.01);但L5/S1骶骨垂直角和椎间盘相对高度在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L5/S1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与椎间盘突出的关系仍不明确,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