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有术前定位、术中指导手术和术后复查等作用.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螺旋CT,三维重建"为中文关键词,“Lumbar disc herniation,Spiral,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1998-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多模式三维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现已有部分学者把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利用多层螺旋CT配合多层面重组技术能更加准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提高椎间盘突出诊断率,并能与其他引起腰腿痛的疾病相鉴别;引入手术时还有定位、引导和复查等作用.提示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三维重建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末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间本院收治经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肺隔离症患者5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图像均明确地显示了体动脉异常分支供血病变区,三维重建图像立体呈现异常血管的起源、走行及与病变区、主动脉的空间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的断面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治疗中,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基本可取代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临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应用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技术诊断的临床现实意义以及对疾病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随机抽选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的影像学图像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均自愿接受应用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技术诊断。依据术后病理组织诊断结果作为对照,评价及对比CT与病理诊断有效性,分析CT扫描的实际情况及CT影像学表现。结果:腰椎多层螺旋CT的诊断有效性与术后病理组织诊断结果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多层螺旋CT诊断的实际情况包括椎间盘部分脱出、硬膜囊受损、韧带增厚、椎间孔、侧隐窝狭窄,其中以椎间盘部分脱出为多见。结论:临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应用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技术诊断,可确保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清晰显示出神经根受压、韧带受压、椎管狭窄程度,从而为后续临床制定合适高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权威性、科学性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80例经手术探查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资料。CT诊断准确率达93.8%。说明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具有极高的价值。阐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主要征象及常见的合并征。此外,笔者还对椎间盘突出症CT扫描中的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中CT诊断的重要性。材料与方法:回顾与分析62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结果:腰椎间盘突出好发于L4—5、L5—S1,其CT表现典型、多样,分辨清楚,诊断明确。结论:CT检查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其准确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诊断和分期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8例共36髋ANFH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并进行分期。结果:根据CT表现诊断Ⅱ期12髋,Ⅲ期15髋,Ⅳ期9髋,CT表现主要为股骨头骨小梁增粗、变形,不规则形稍高密度区及边缘围绕硬化边,高密度灶与囊变区混合存在,软骨下骨折,股骨头塌陷,股骨头变扁及出现退行性骨关节病改变。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各种后处理技术能完整显示ANFH的各种征象,有助于准确分期,对临床治疗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04~2005年间经临床和螺旋CT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结合临床将普通X线平片与CT图像对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根据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两型突出于椎体后缘正中的中央型和偏于椎体后缘一侧的外侧型、外侧型包括超出椎间孔内口以外的远外侧型。结论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有独特优势,诊断准确率达100%,具有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治疗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老年人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临床拟诊断食管异物的老年患者(≥60岁)39例,均采用64排螺旋CT行常规扫描及三维重建,其中1例加增强扫描,总结分析其CT表现,并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或胃镜检查结果作对照。结果:在39例患者中,CT诊断食管异物34例,CT表现为食管内高密度影,食管壁增厚,食管脓肿,食管穿孔,食管梗阻。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诊断老年人食管异物的敏感度为97.05%,特异度为80.00%,准确率为87.18%。结论: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老年人食管异物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误诊病例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各种椎管造影技术和CT扫描广泛应用于临床,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性,也为量化描述突出程度提供了可能。然而。误诊病例仍时有发生,本院自1973年至1987年间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702例,入院诊断误诊36例,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临床资料一、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误诊:①其中4例误诊为腰椎管狭窄症,3例曾行椎管造影,1例作CT扫描,均未见椎间盘突出征象,手术证实3例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1例为腰4.5椎间盘极后外侧突出。②1例表现为腰痛伴两侧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将其结果应用于诊断和治疗中,并通过手术对其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三维重建图像全面直观地显示了骨折部位、断端、移位的情况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结论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作用,主要为辅助诊断、疗效评估、指导手术以及减少损伤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腰椎峡部裂三种CT扫描方法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三种CT扫描方法对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探讨避免漏诊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12例椎弓峡部裂病例,36例采用平行于椎间隙扫描;55例先常规扫描椎间盘,再采用椎弓反角度扫描病变椎间隙;21例行L3~S1螺旋CT扫描再作多平面重建(MPR)或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平行于椎间隙扫描17%腰椎峡部裂漏诊或显示欠佳,但对继发椎管狭窄及硬膜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显示良好.椎弓反角度扫描清楚显示全部腰椎峡部裂,但对椎管和椎间盘情况显示欠佳.螺旋扫描结合三维后处理清楚显示全部腰椎峡部裂,对椎管、椎间盘及椎间孔的情况亦显示良好.结论 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后处理可多方位、全面、直观地显示腰椎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继发改变,是避免漏诊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研究报道,在间盘退变的过程中,可造成椎体终板的重塑.目前终板形态和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仍不非常清楚.目的:观察分析椎体终板形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40例无腰椎疾病的正常人和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从L4到S2,扫描条件:140 kV,345 mA,FOV160 mm,层厚1 mm,间距1.0.原始图像通过O2的三维重建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W300,C80,ZOOM=1.5,Expand1.在平面重建术(CPR)基础上测量椎间盘最大前后,横径,圆形,面积和形状.结果与结论:终板形态和椎间盘突出症密切相关(P均<0.01).终板面积和男性L4/5、男性和女性的L5/S1椎间盘突出关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椎体终板的边缘形状是腰椎的椎间盘突出症(L4/5、L5/S1)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77例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脱出和腰椎管狭窄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着重讨论了17例CT扫描与手术探查不相符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的CR、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9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及CR、CT、MRI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与手术对照。结果:CR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间接征象,CT、MR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结论: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最直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波变换图像增强技术(WTIE)定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WTIE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病人的脊柱X线片进行处理,获得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椎管局部的额状面数字图像,根据该图像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定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与CT及手术所见进行对比。结果腰椎管局部感兴趣区的额状面数字图像定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阳性率852%,CT阳性率776%。结论WTIE简便实用,定位诊断正确率高,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成人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的71例腰椎小关节病,对发病的腰椎小关节形态、病变数目、椎间盘形态及密度等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多排螺旋CT检查,其中52例同时有X线检查.腰椎小关节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关节突增生肥大56例,小关节间隙变窄49例,32例关节面凹凸不平并伴有骨性关节面下小的囊性变.18例腰椎小关节内出现真空征象,12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7例椎小关节囊钙化,表现为小关节间隙内或外侧缘出现新月形钙化.同时合并椎问盘膨出25例,椎间盘突出37例.在52例X线片中,23例椎小关节模糊,间隙狭窄,同时伴有骨质增生硬化,29例未发现确切的异常征象.结论:X线对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仅限于对关节面骨质及关节间隙宽窄度的评价,而多排螺旋CT是诊断成人腰椎小关节病的首选方法,它能清楚地鉴别椎小关节病和椎间盘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手术结果比较,找出目前腰椎MR横轴位及矢状位图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法。材料与方法回顾100例经手术证实存在腰椎间盘突出并术前有MR平扫资料的病例,观察MR常规序列(包括矢状位T1WI、T2WI及压脂序列,横轴位T2WI),分别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计算矢状位与横轴位图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准确率及对腰椎间盘突出特殊征象的检出率,并分析横轴位及矢状位图像的漏诊原因。结果 MR横轴位图像对腰椎间盘突出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3.6%,矢状位为84.8%,前者高于后者(χ~2=5.02,P0.05);横轴位图像对腰椎间盘向上下方突出或脱出和髓核游离的检出率低(36.00%、45.45%),矢状位检出率高(96.00%、100.00%),前者检出率明显低于后者(χ~2=20.05、8.25,P0.05)。横轴位对椎间孔型及椎间孔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高(96.30%、88.89%),矢状位上分别为74.07%、38.89%,前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χ~2=5.28、9.75,P0.05)。横轴位局限于椎间隙层面的扫描范围和矢状位缺乏参照是MR常规图像漏诊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结论 MR常规图像对特殊类型椎间盘突出的漏诊,可以通过密切结合MR矢状位图像,根据需要局部增加横轴位扫描层面或结合三维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波多分辨率技术(WAMT)定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WAMT对100例腰璋盘突出症住院患的脊柱X线片进行处理,获得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椎管局部额状面数字图像,根据该图像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定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与CT及手术所见进行对比,手术切除组织常规病理活检,结果,WAMT定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阳性率85.2%,CT阳性率77.6%,结论:WAMT简便实用,定位诊断正确率高,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