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采用脱蛋白处理后的松质骨可见大小不等、相互交通、开放孔隙的网架结构,其无机成分为羟基磷灰石,有机成分为胶原,力学性能保存良好,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能是一种新型骨移植材料.目的:介绍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的性能,以及其用于骨融合的作用.方法:分别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骨融合、载体",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VIP)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 数据库1998-01/2009-12有关文章,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33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动物骨均有相似的生物材料结构和造型,较人工合成材料骨具有极好的细胞贴附性和细胞生长增殖环境.但由于异种骨移植时种属间的抗原差异,存在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骨组织兼容性差,关键问题是植入体内免疫问题.如能克服免疫原性,异种脱蛋白松质骨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骨载体材料,可为再血管化和成骨细胞的分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背景: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因其来源广泛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有望成为较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其关键点为免疫原问题,如能解决免疫原问题,则有望开发出一种新型植骨材料.目的:通过理化方法制备脱蛋白松质骨,对其结构、组成及生物安全性能进行分析,探讨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2/2009-01在黑龙江省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取成年猪和山羊股骨远端松质部分,1:1氯仿甲醇液脱脂、体积分数30%H2O2脱蛋白,制得脱蛋白松质骨.方法:①通过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氨基酸分析仪、力学测试仪进行载体性能测试.②取第3代人髂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浓度为2×108 L-1 细胞悬液,接种到载体至饱和,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种子细胞黏附及生长增殖情况.③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分离小鼠股后肌肉制成肌袋,实验组植入猪脱蛋白松质骨,对照组直接缝合.术后1,2,4,8周检测分析血清肌苷、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④采用免疫酶组织染色方法分析猪脱蛋白松质骨和植入小鼠体内4周脱蛋白松质骨标本的免疫原性.主要观察指标:体外实验分析脱蛋白松质骨理化性能、免疫原性.动物实验分析生物安全性能.结果:脱蛋白松质骨载体无机成分主要是与人骨天然成分相同的羟基磷灰石,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胶原蛋白并没有被脱除,这种结构保持了较好的力学性能.脱蛋白松质骨由于脱除了主要的免疫原性物质,其免疫原性较弱,毒性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载体后生长分化良好.结论:异种脱蛋白松质骨是一种良好骨组织工程载体.  相似文献   

3.
背景:异种脱蛋白松质骨来源广泛且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若能解决其免疫原问题,将有望利用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开发出一种新型植骨材料.目的:探讨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性能,及其在山羊脊柱横突间融合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支架学体内实验,于2008-02/10在黑龙江省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6~8月龄健康雄性山羊12只,由牡丹江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取成年猪股骨远端松质部分,通过理化方法制成脱蛋白松质骨支架,对其形态结构、组成成分、生物力学特性以及材料对种子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行检测分析.羊髂骨穿刺取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得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支架材料复合一定量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构建组织工程骨.12只羊建立L3、4双侧横突间植骨模型,修复组于左侧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组于右侧植入相同体积的自体髂骨.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行X射线片和组织学观察对比分析.结果:采用脱蛋白处理后的松质骨可见大小不等、相互交通、开放孔隙的网架结构:孔径200~500 μm,孔隙率60%左右,其无机成分为羟基磷灰石,有机成分为胶原,力学性能保存良好,细胞相容性良好.X射线片结果显示:植入第4周,横突桥接处部分区域模糊,以内侧明显,此时修复组材料密度略低于对照组;第8周上下桥接部间隙变小,大量连续骨痂生成;12周后完全融合,两组材料密度接近.移植区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修复组植入后第4周以多点方式形成新骨,第8周岛状生成的骨组织贯穿整个移植材料,12周编织骨交错排列,髓腔形成,成骨活性接近自体髂骨移植;对照组植入后4周有较多新骨形成,8周时出现大量胶原纤维,周边成骨明显,至12周纤维组织减少,成骨活跃.结论: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为支架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构建组织工程骨,体外X射线衍射分析及力学测试与体内成骨实验均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较强的成骨能力,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4.
背景:异种松质骨脱蛋白生物力学性能较好,能够对承载的组织提供暂时的力学支撑.目的:验证异种脱蛋白松质骨,纤维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的动物对照实验,于2006-10/2007-10在解放军高原战创伤与骨病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45只新西兰兔制备双侧桡骨中段15 mm的骨和骨膜缺损模型.异种脱蛋白松质骨来源于新鲜绵羊脊柱骨,制成直径约0.5 cm×0.5 cm×0.5 cm大小松质骨颗粒,经清洗、脱脂、部分脱钙、脱蛋白等处理.骨形态发生蛋白从小牛新鲜皮质骨中提取.纤维蛋白原由同种异体兔的血液中提取.方法:45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复合材料组、异种脱蛋白松质骨组、空白组,每组15只.复合材料组双侧骨缺损区均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复合物,异种脱蛋白松质骨组双侧骨缺损区均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2,4,8,12,16周大体观察,放射学、组织学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按新骨形成面积与视野总面积比值进行新生骨定量分析.结果:植入后16周,复合材料组骨缺损完全修复,成骨活跃程度、骨再生量和重建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异种脱蛋白松质骨组和空白组;异种脱蛋白松质骨组,形成骨性愈合,但无髓腔再通:空白组未愈合.结论:异种脱蛋白松质,纤维蛋白/骨形态发生蚩白复合物能够有效的修复大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证明脱蛋白松质骨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生物可降解性和力学特性,但是应用于临床还要考虑其安全性.目的:观察片种脱蛋白松质骨支架与经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以及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观察实验,于2008 02/10在黑龙江省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帘完成.材料:取成年猪新鲜股骨远端松质部分,初制为3 cm×0.5 cm×0.5 cm大小.抽取山羊髂骨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提.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时换含1 × 107mol/L地塞米松、1×10-2mol/L β-甘油磷酸钠、100 mg/L维生素C的培养液进行成骨诱导.方法:无菌条件下将支架材料置入6孔板内,每孔1块,重复3孔.调整细胞悬液浓度为2×10.一,向每块支架滴加细胞悬液1 mL,培养5 h后将骨块翻面后沿6孔板内壁缓慢加入诱导培养液10 mL.另3孔接种相同数量细胞单纯培养做对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F观察细胞贴附及基质分泌情况,MTT法分析种子细胞与支架复合培养1,3,5,7 d后的存活和增殖能力,复合培养1,3,5,7 d后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复合培养7 d后细胞周期、DNA倍体水平及细胞凋亡率.结果:复合培养3 d时接种于支架J二的细胞在孔隙内表而贴壁生长,并分泌较多的细胞外基质,复合培养5,7 d,细胞基质分泌旺盛,几乎充满支架孔隙.在各个时间点复合材料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峰值高于单纯培养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复合材料组倍增时间为3d,单纯培养组为3.15d.各时间点两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细胞周期大致相同,未见异倍体细胞.结论: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促进细胞生长分化.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提示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可能成为一种极有实用价值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但仍缺少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论证.目的:脱蛋白法制备骨组织工程用的异种松质骨支架,探讨其山羊体内移植后免疫学性能.方法:成年猪股骨远端松质骨,采用逐级脱蛋白方法去除异种骨中的抗原性成分.取6~8月龄雄性山羊8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双侧3、4横突间各植入脱蛋白松质骨2块.对照组植入相同数量未经处理新鲜松质骨.结果与结论:采用脱蛋白处理后的猪松质骨光镜下可见骨孔内无细胞、神经、血管和嗜酸性物质染色.脱蛋白松质骨中胶原类氨基酸含量高,与新鲜松质骨相比无明显差异,而酪氨酸、色氨酸和半光氨酸波峰消失.新鲜松质骨氨基酸含量为19.89%,脱蛋白松质骨氨基酸含量为18.06%.脱蛋白松质骨植入后各时间点CD3+、CD4+、CD8+、CD28+水平与植入前相比基本保持一致,植入4周后局部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未见阳性表达.提示经脱蛋白处理后异种松质骨低免疫原性,植入体内后没有特异性抗体产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提示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可能成为一种极有实用价值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但仍缺少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论证。目的:脱蛋白法制备骨组织工程用的异种松质骨支架,探讨其山羊体内移植后免疫学性能。方法:成年猪股骨远端松质骨,采用逐级脱蛋白方法去除异种骨中的抗原性成分。取6~8月龄雄性山羊8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双侧3、4横突间各植入脱蛋白松质骨2块。对照组植入相同数量未经处理新鲜松质骨。结果与结论:采用脱蛋白处理后的猪松质骨光镜下可见骨孔内无细胞、神经、血管和嗜酸性物质染色。脱蛋白松质骨中胶原类氨基酸含量高,与新鲜松质骨相比无明显差异,而酪氨酸、色氨酸和半光氨酸波峰消失。新鲜松质骨氨基酸含量为19.89%,脱蛋白松质骨氨基酸含量为18.06%。脱蛋白松质骨植入后各时间点CD3+、CD4+、CD8+、CD28+水平与植入前相比基本保持一致,植入4周后局部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未见阳性表达。提示经脱蛋白处理后异种松质骨低免疫原性,植入体内后没有特异性抗体产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因其来源广泛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有望成为较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不同处理方法可使其免疫原性和力学性能产生差异.目的:对异种脱蛋白松质骨的制备工艺及免疫学和力学性能进行论证.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2/10在黑龙江省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取成年猪新鲜股骨远端松质部分,所截取骨块内不含软骨及皮质骨成分,初制为3 cmx0.5 cm×0.5 cm大小,其长轴与所取松质骨骨小梁排列方向一致,取材各骨块的表观孔隙密度基本相同.方法:骨块于1:1氯仿甲醇液脱脂24 h,50℃蒸馏水震荡冲洗,体积分数为012的H202浸渍24 h.反复3次.将处理后的骨块蒸馏水于室温下浸泡透析24 h,烘干.主要观察指标:大体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特点,氨基酸含量,生物力学性能.结果:经脱蛋白处理的松质骨立体空间结构并无大的破坏,由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网架构成大小不等、相互交通、开放的孔隙和高度的孔隙间连接.材料中胶原类氨基酸与新鲜松质骨无明显差异,而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蛋氨酸波峰消失.脱蛋白松质骨弹性模量高于新鲜松质骨(P<0.05).结论: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具有良好的孔隙与孔隙率,低免疫原情况下可以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骨肿瘤性骨缺损,以往多采用取自体髂骨移植修复。 目的:以自体髂骨移植修复骨肿瘤或瘤样病变引起的腔洞性骨缺损为对照标准,观察脱蛋白牛松质骨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封闭残腔以及新生骨密度的情况。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 对象:选择1993-07/1998-07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收治骨缺损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3例,患病时间(6.2&;#177;2.1)个月.骨缺损(136&;#177;30)mm^3。对照组62例,患病时间(6.1&;#177;2.3)个月,骨缺损(133&;#177;37)mm^3。 方法:实验组接受脱蛋白牛松质骨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对照组接受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首先彻底刮除肿瘤组织,用体积分数为0.95的乙醇烧灼创面后,再刮除烧灼面致出血,然后植入骨移植材料,植入的骨量要充足、紧密。以术后第1周的X射线片作为新骨生长的密度对比标准,术后第3,6,8个月分别摄X射线片,以术后8个月指标为两组比较标准。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骨缺损愈合情况,以残腔封闭及新生骨密度为标准。 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随访6个月时,实验组失访1例。随访18个月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失访2例。术后8个月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骨缺损残腔消失,新骨组织与母骨融合为一体,密度和正常骨相同或高于正常骨,实验组44例,对照组46例;骨残腔基本消失,新生骨密度接近于正常骨,实验组12例,对照组10例。与自体骨移植材料相比,脱蛋白牛松质骨与自体红骨髓结合后对修复腔洞性骨缺损疗效相当。 结论:应用脱蛋白牛松质骨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与自体骨移植修复腔洞性骨缺损,均可使腔洞性骨缺损残腔基本消失,新生骨密度接近正常骨,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骨肿瘤性骨缺损,以往多采用取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目的:以自体髂骨移植修复骨肿瘤或瘤样病变引起的腔洞性骨缺损为对照标准,观察脱蛋白牛松质骨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封闭残腔以及新生骨密度的情况。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3-07/1998-07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收治骨缺损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3例,患病时间(6.2±2.1)个月,骨缺损(136±30)mm3。对照组62例,患病时间(6.1±2.3)个月,骨缺损(133±37)mm3。方法:实验组接受脱蛋白牛松质骨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对照组接受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首先彻底刮除肿瘤组织,用体积分数为0.95的乙醇烧灼创面后,再刮除烧灼面致出血,然后植入骨移植材料,植入的骨量要充足、紧密。以术后第1周的X射线片作为新骨生长的密度对比标准,术后第3,6,8个月分别摄X射线片,以术后8个月指标为两组比较标准。主要观察指标:比较骨缺损愈合情况,以残腔封闭及新生骨密度为标准。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随访6个月时,实验组失访1例。随访18个月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失访2例。术后8个月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骨缺损残腔消失,新骨组织与母骨融合为一体,密度和正常骨相同或高于正常骨,实验组44例,对照组46例;骨残腔基本消失,新生骨密度接近于正常骨,实验组12例,对照组10例。与自体骨移植材料相比,脱蛋白牛松质骨与自体红骨髓结合后对修复腔洞性骨缺损疗效相当。结论:应用脱蛋白牛松质骨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与自体骨移植修复腔洞性骨缺损,均可使腔洞性骨缺损残腔基本消失,新生骨密度接近正常骨,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复合修复尺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1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取12月龄健康杂种犬18只,体质量(15.0±2.2)kg。②实验方法:将所有动物的双侧尺骨制备成中断20mm骨-骨膜缺损模型,骨髓基质干细胞与脱蛋白松质骨于体外复合培养后,将其植入其中16只犬的右侧缺损处作为实验组,左侧植入单纯脱蛋白松质骨作为对照组,另2只犬不植入任何材料为空白组。③实验评估:在4,8,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观察,比较3组骨缺损修复的能力。结果:纳入健康杂种犬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4周时实验组支架材料部分吸收,植入物表面有纤维骨痂形成,对照组支架材料少量吸收,植入物表面有少量骨样组织形成;8周时,大体标本及组织学观察,实验组中的支架材料已完全降解,骨缺损部分修复,对照组中植入物两端少量新骨形成,材料中为纤维骨样组织;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植入物两端有新骨包绕,与骨端连接紧密。12周时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结论:利用体外扩增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异种骨组合,具有较强的骨传导和骨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12.
去抗原异种松质骨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与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培养进行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为骨组织工程中生物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5在教育部省部共建新疆民族与地方高发病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取新生小牛股骨下端松质骨,锯成15mm&;#215;5mm&;#215;5mm大小骨块,经1:1氯仿,HCl,H2O2和PBS+NaOH+NaM混合液等物理化学处理.制成去抗原异种松质骨载体。①选用清洁级健康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只,抽取骨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骨髓基质细胞,将传代至第3代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内,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每孔加入5mm&;#215;5mm&;#215;3mm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一块。对照组单纯接种细胞,每组4孔。于4,8d后进行处理.用于观察及检测。③通过扫描电镜、MTT测试法、考马斯亮蓝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法,观察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对细胞生长、增殖及功能表达的影响。 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情况: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能在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上黏附、增殖,细胞形态良好。②骨髓基质细胞在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生长结果: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在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生长良好。③实验组于接种后4和8d骨髓基质细胞增殖、蛋白质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值)分别为0.50&;#177;0.03.0.78&;#177;0.10.0.44&;#177;0.02和0.73&;#177;0.14,1.21&;#177;0.07,0.59&;#177;0.03,与对照组(0.51&;#177;0.02.0.80&;#177;0.15,0.45&;#177;0.01;0.70&;#177;0.11.1.20&;#177;0.04,0.60&;#177;0.02)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去抗原异种松质骨对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增殖和蛋白质合成无不良影响,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增殖无明显的干扰作用,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无影响,即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无细胞毒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与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培养进行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为骨组织工程中生物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5在教育部省部共建新疆民族与地方高发病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取新生小牛股骨下端松质骨,锯成15mm×5mm×5mm大小骨块,经1∶1氯仿,HCl,H2O2和PBS NaOH NaN3混合液等物理化学处理,制成去抗原异种松质骨载体。②选用清洁级健康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只,抽取骨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骨髓基质细胞,将传代至第3代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内,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每孔加入5mm×5mm×3mm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一块。对照组单纯接种细胞,每组4孔。于4,8d后进行处理,用于观察及检测。③通过扫描电镜、MTT测试法、考马斯亮蓝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法,观察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对细胞生长、增殖及功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情况: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能在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上黏附、增殖,细胞形态良好。②骨髓基质细胞在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生长结果: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在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生长良好。③实验组于接种后4和8d骨髓基质细胞增殖、蛋白质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值)分别为0.50±0.03,0.78±0.10,0.44±0.02和0.73±0.14,1.21±0.07,0.59±0.03,与对照组(0.51±0.02,0.80±0.15,0.45±0.01;0.70±0.11,1.20±0.04,0.60±0.02)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去抗原异种松质骨对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增殖和蛋白质合成无不良影响,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增殖无明显的干扰作用,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无影响,即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无细胞毒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背景:建立贵州小型猪人造下颌骨骨缺损动物模型,期望利用值骨材料的骨诱导和骨传导作用来修复缺损部位.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牛松质骨植骨体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7-07在贵阳中医学院动物研究所、遵义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四川人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天津中津生物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棒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牛松质骨植骨体及单纯牛松质骨,规格:1.0g:0.6 cm×2.5 cm,其中每块植骨体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含量为4 mg.方法:选用贵州小型猪16只,人工制造0.5 cm×0.6cm×2.5cm大小的下颌骨缺损,随机分为复合材料组和单纯材料组,分别植入骨彤态发生蛋白复合植骨体和单纯牛松质骨.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周升始,用二甲酚橙、荧光索钠、四环素荧光标记物依次连续给药,通过×射线、组织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成骨情况.结果:①X射线片显示:10周时复合材料组植骨区和宿丰骨密度基本相近,原缺损区所形成的新骨骨小粱明显,新骨改建良好:单纯材料组缺损区面积缩小,但中间仍见有周边较毛糙的透射区,宿主骨边缘所形成的新骨密度与宿主骨之间差别较大.②组织学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术后4周复合材料组胶原纤维丰富,成骨明显,8,10周时成骨继续增加,骨诱导明显,植骨区有大量的荧光标记物:单纯材料组4周时宵少量的胶原纤维生成,10周时宵少量的新骨形成,荧光标记物较弱,量少.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植骨体能较好地修复下颌硬骨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背景:异种骨是一种复合组织,来源广泛,一直是骨修复研究领域热衷于制备、改良、开发的植骨材料,其抗原主要分布于骨组织的有核细胞,充分脱细胞是去除异种骨抗原的有效手段.目的:观察超声脱细胞异种松质骨材料的抗原性与生物相容性.方法:提取新鲜松质骨、常规材料和超声材料上清,检测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将常规材料和超声材料分别植入SD大鼠体内,以假手术组做对照.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其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及CD4+/CD8+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与骨髓基质细胞的接触培养,观察两种材料对基质细胞增殖指数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在超声材料和常规材料表面的黏附和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新鲜松质骨刺激指数值最高,超声材料组刺激指数值接近于1,与常规材料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术后第2周,常规材料组CD4+T细胞亚群百分率为32.89%,与假手术组(28.7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超声材料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常规材料组和超声材料组CD8+T细胞亚群百分率分别为16.28%和13.4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均高于假手术组(10.07%) (P < 0.01),常规材料组和超声材料组CD4+/CD8+T细胞比值无显著性差异;2周后各组动物CD4+ 、CD8+ T细胞亚群百分率逐渐回落,至术后6周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常规材料和超声材料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均产生接触抑制效应,常规材料的抑制作用稍强,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扫描电镜观测骨髓基质细胞在超声材料表面黏附生长,培养至5 d呈亚融合状态,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常规材料组.结果提示,实验所制备的超声材料,其抗原性较常规材料弱,有利于骨髓基质细胞的黏附生长,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经过一系列理化处理去抗原后的异种骨支架材料,其形态与结构类似于人体骨组织。目的:检测3种不同方法制备去抗原异种骨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经过物理、化学及物理联合化学方法制备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4组材料分别植入裸鼠背部皮下组织,术后4,8,12周行组织学观察。以经过物理、化学及物理联合化学方法制备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材料浸提液分别培养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7 d,观察细胞黏附、生长、增殖及基质分泌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时,4组材料周围均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术后12周时,物理及物理联合化学制备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和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材料孔隙内及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基本消失,极少量炎症细胞存在,材料降解较术后8周时多。化学制备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材料孔隙内及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仍存在;表明物理及物理联合化学制备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和物理联合化学法制备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材料周围有少量成骨细胞规则排列,并可见少量成骨,表明有异位成骨的趋势。经过物理或物理联合化学方法去除抗原的异种骨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单纯经过化学方法处理的异种骨材料细胞相容性较差,不符合生物材料安全性标准。  相似文献   

17.
部分脱蛋白骨单纯植入修复骨缺损的成骨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部分脱蛋白骨修复骨缺损的成骨作用。方法:用部分脱蛋白骨(PDB)来修复兔桡骨缺损,以自体髂骨移植和空白缺损为对照,术后4,8,12,24周取材,通过X线摄片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测,评价部分脱蛋白骨的成骨作用。结果:X线片可见4周时材料密度较高;8周时材料与宿主骨交界处模糊;12周时材料边缘部分区域密度接近宿主骨;24周时缺损区域密度更接近宿主骨,仍存有一些高密度影。经组织学形态观察可见4周和8周时新骨贴附材料生长;以后新骨增多;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解吸收;24周时成骨量明显增多,仍可见部分残余材料。结论:部分脱蛋白骨可用于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