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后具有动员骨髓和外周血中的CD34+干细胞的潜能,参与坏死心肌的自身修复,但外周血CD34+细胞与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采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验组)发病第2,3,4,5,7,30,90,120天的外周静脉血及入院后相应时间点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的百分率.同时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及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百分率于心肌梗死后第3天开始升高,第4天达到高峰,第90天回降至基线水平.对照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②实验组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关系,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呈负相关关系;与肌酸激酶同工酶无相关性.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4~8 d内给予干细胞治疗可适度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并且较高的CD34+干细胞表达有益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效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化疗+生长因子动员,动员第5~10天,当外周血WBC>5×109/L,CD34+>20个/μl时,使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Baxter公司)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采集前外周血WBC分类单个核细胞(MNC,包括幼稚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计算MNC%×WBC计数>(4~6)×109/L预计需要采集循环血容量。分析不同化疗动员时机、疾病、年龄、性别的动员采集,并对采集前外周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分类以及干细胞采集物进行WBC计数、分类和CD34+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动员和采集到了外周血干细胞(MNC>6×108/kg,CD34+>2×106/kg),并成功造血重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采集所获得的 MNC 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集获得无明显差异;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集获得CD34+细胞明显较多(P=0.015);动员时机的化疗病程与采集物的CD34+细胞呈负相关,动员时机≤3个疗程与≥6个疗程比较,前者CD34+细胞明显较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8);外周血MNC数值与采集物MNC及CD34+细胞具有相关性(r=0.600,P=0.00;r=0.510,P=0.001)。结论根据不同的疾病、性别、年龄,采用不同的动员采集方案,一般可以成功采集。外周血 MNC 数值对采集物中 CD34+细胞的总量具有一定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及对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2018年5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4例采用溶栓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另外34例采用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管再通率、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治疗7 d后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和心功能(B型利钠肽、左室射血分数)。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B型利钠肽水平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水平上升,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效果显著,可调节患者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CD34+单个核细胞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40例PCI治疗的AMI患者、40例非PCI治疗的AMI患者及20例无心脏病的对照组的CD34+单个核细胞百分率进行动态监测。内皮功能采用动脉流量介导舒张(FMD)指标评价。结果 AMI患者(PCI组和非PCI组)CD34+单个核细胞百分率在AMI后第2~3天开始升高,在第3天后持续升高,在第7天达到最高峰后持续下降,第30天CD34+单个核细胞百分率仍高于第2天。在第90天时,已基本回降至第2天水平。在第120天时,基本恢复正常水平。PCI组的CD34+单个核细胞胞百分率明显高于非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P<0.05)。PCI组的CD34+单个核细胞数量在PCI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开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0, P<0.05),术后第2天开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P<0.05)。AMI发病1周时,PCI组和非PCI组的FDM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19、8.51, P均<0.05)。结论 PCI能促进AMI后CD34+单个核细胞的表达,能改善AMI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5.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并发症如感染、GVHD及疾病复发等均与免疫重建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一种特异的NK-T细胞激活剂α-galactosyleramide(α-GalCer)是否有加速移植后免疫和造血重建的作用。供鼠为C57BL/6小鼠,受鼠为BALB/c小鼠。实验组在骨髓移植后立即腹腔注射α-GalCer,对照组在骨髓移植后立即腹腔注射DMSO。移植后观察小鼠体重、体位、活动性、毛发、腹泻及生存期;于第2、7、14、27、70天检测供者细胞嵌合体、脾单个核细胞数及CD3+、CD4+、CD8+、B220+、CD11c+、CD40+、CD86+、CD80+细胞的相对计数,并每周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及血红蛋白。结果表明:在移植后早期第2天,用药组脾脏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细胞、CD4+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高,此时检测供者细胞嵌合体两组均完全为受者型,之后逐渐转变为供者型,在移植后第7-14天用药组供者细胞嵌合体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在移植后第27天,两组均完全为供者型,此后至第70天用药组脾脏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CD4+、CD8+、B220+、CD40+、CD86+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用药组造血重建较对照组加速。结论: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移植后α-GalCer的应用加速免疫和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6.
背景:课题组已建立胎儿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能否有效扩增各个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有待验证。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抗原CD133、CD3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从脐血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实验分为3组:①F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②S组:基质细胞+单个核细胞。③SF组:基质细胞+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在第0,6,10,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CD34^+、CD133^+CD34^+细胞数以及集落形成单位数。结果与结论:SF组有核细胞总数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比其他两组高;除了第14天外,第6、10天两个时间点SF组中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其他组;含骨髓基质细胞的S组和SF组中CD133+细胞/有核细胞、CD34+细胞/有核细胞、CD133+CD34+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果说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能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基质细胞对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原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Bmi-1是一种属于PcG家族的原癌基因,它直接参与细胞生长、增殖的调节,是成体干细胞和白血病干细胞自我更新所必需的。检测原痛基因bmi-1在不同来源CD34^+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703/11在广州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完成。①实验材料:白血病细胞株SHI-1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病研究所薛永权教授惠赠;脐血由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提供。实验经产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外周血采自健康成年自愿捐献者。②实验方法:以CD34免疫磁珠标记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上柱分选CD3矿细胞,脐血单个核细胞以同样的方法标记CD34免疫磁珠标记和分选CD34^+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分选后CD34^+的寓集度:将分选前后的CD34^+、CD34^SHI—1细胞以相同的密度接种于24孔板,分不同的时间点计数细胞,并绘制生长曲线。选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正常脐带血和外周单个核细胞为对照,采用半定最RT—PCR法检测bmi—1基因在不同来源CD34^+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①SHI—1细胞分选前后标记CD34^+PE、CD38^+FITC流式分析显示,分选后CD34^+细胞的富集度为99%以上。②SHI-1-CD34^+细胞旱缓慢生长趋势,不同于分选前细胞的指数生长状态。③RT-PCR检测显示,bmi-1 mRNA在SHI—1—CD34^+细胞中的表达高于其在脐肌-CD34^+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P〈0.05)。bmi-1 mRNA在SHI—1、SHI—1—CD34^+、SHI-1-CD34^+细胞中表达差异不显著,在脐血L—CD34^-细胞中弱表达或不表达。 结论:bmi-1基因在SHI细胞株CD34^+与CD34^-细胞中均高表达,说明其与血液细胞的高增殖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诊断心力衰竭的价值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筛选2012年1~6月我科收治住院的2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组)和26例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非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行N末端B型利钠肽原测定,评价其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同时对心力衰竭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康复护理、营养护理以及急救护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力衰竭组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心功能Ⅲ级亚组较Ⅱ级亚组N末端B型利钠肽原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亚组N末端B型利钠肽原值较Ⅲ级亚组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可以作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心力衰竭的可靠指标之一。早期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是消除各种诱发因素、预防心力衰竭发作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移植模型,监测移植后脾细胞的动力学变化,了解移植后外周免疫器官的免疫重建。供鼠为C57BL/6小鼠,受鼠为BALB/c小鼠。将受鼠分为单纯照射组(R组)、照射+输注骨髓单个核细胞组(B组)、照射+输骨髓单个核细胞+输脾单个核细胞组(S组)。移植后观察小鼠体重、体位、活动性、毛发、腹泻及生存期,每周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及血红蛋白,于移植后第2、7、14、27、60天计数S组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数,检测S组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CD3^+、CD4^+、CD8^+、B220^+及CD11c^+细胞的相对计数,濒死前行肝、小肠、皮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S组小鼠中89%于移植后第6—78天死于aGVHD。移植后脾脏单个核细胞迅速下降,于移植后第2天降至最低点,持续至第7天,之后逐渐回升,第14天升至移植前水平;CD8^+细胞和B220^+细胞于移植后第2天基本降至最低点,CD8^+细胞恢复最快,在第7天接近移植前水平,且大多为供者型,而B220^+细胞恢复最慢,从第2—14天持续低水平,之后逐渐回升,但直至第60天仍未恢复至移植前水平;CD3^+细胞和CD4^+细胞降低缓慢,于第7天开始出现少量供者型细胞,总的比例逐渐下降,至14天降至最低点,之后逐渐回升,第60天时均恢复至移植前水平;CD11c^+细胞移植后除第14天升高外,其它时间点比例变化不明显,也是由受者型逐渐向供者型转化。结论:C57BL/6为供体,BALB/c为受体并给予7.5Gy^60 Coγ清髓的预处理条件下,输注骨髓单个核细胞1×10^7,脾单个核细胞1×10^7建立同种异基因移植模型,移植后脾细胞呈明显的动力学变化,CD8^+细胞重建最快.茸次为CD3^+、CD4^+细胞.B220^+细胞重建最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评估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合并及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共180例的临床资料,将102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未发生组,78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发生组,对比两组N末端B型利钠肽原、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通过ROC分析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预测准确度。结果: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的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明显升高,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末端B型利钠肽原是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无相关性(P>0.05);N末端B型利钠肽原预测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ROC AUC为0.982。结论: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有较高准确性,可作为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骨髓动员能否归巢到心肌病心衰受损部位,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尚无定论。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病心衰大鼠心肌和血管的影响。方法:选取阿霉素心肌病心衰模型大鼠50只,分成2组,骨髓动员组30只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衰组20只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骨髓动员组其中10只在动员第6天处死,留取心肌标本,行CD34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剪尾取血,测量白细胞总数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同时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第5天,腹腔注射Brdu 50 mg/kg,连续4周直至动物处死。留取心肌组织,通过心肌BrdU单染、BrdU与肌球蛋白重链双染及BrdU与肌动蛋白双染确定单个核细胞的归巢,评价移植的单个核细胞向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分化。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骨髓动员组白细胞数及单个核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流式细胞仪证实骨髓动员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阳性率显著高于心衰组(P<0.05)。心肌CD34免疫荧光检测,心衰组阴性,骨髓动员组阳性。骨髓动员组心肌BrdU单染和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双染均呈阳性,心肌损伤处血管内皮细胞核呈BrdU阳性;心衰组均为阴性。骨髓动员组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心衰组(P<0.001)。提示骨髓动员出单个核细胞,归巢到心肌受损处,对心肌病心衰大鼠模型心肌和血管有明显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浆N-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AMI患者按发病后至急诊PCI时间分组:A组(≤12h)29例,B组(12~24h)3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及病死率、血浆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和超声心动图测定的LVEF。结果A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B组明显降低,但经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入院即刻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急诊PCI治疗后,入院后24h和7d两个时间点,A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M/发生后30d时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显示,A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是AMI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接受PCI的治疗时间越早,AMI患者术后心肌受损程度越轻,心肌收缩功能改善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与梗死后短期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将80例AMI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测定入院时及入院后24 h、7 d的血浆NT-proBNP浓度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出院随访30 d。结果心力衰竭组血浆24 h、7 d NT-proBNP水平持续增高,两组在入院即刻及入院24 h、7 d时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5),与LVEDD呈显著正相关(r=0.452,P<0.0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是心肌梗死后早期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因子,并有预后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CD34^+细胞是一种新的血管内皮标志物,通过检测CD34^+细胞水平可以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目的:分析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纳入观察对象110例,分为4组,2型糖尿病组、急性脑梗死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各3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流式细胞仪ProCOUNT方法测定外周血CD34^+/外周血单核细胞值,分析外周血CD34^+/单核细胞值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4组外周血CD34^+/单核细胞值经过方差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高于2型糖尿病组、急性脑梗死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P〈0.01),2型糖尿病组高于急性脑梗死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P〈0.01)。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单核细胞值与空腹血糖和收缩压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呈正相关,与舒张压、吸烟、胆固醇、三酰甘油无相关性。提示CD34^+细胞可能使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受到影响从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监测CD34^+细胞水平变化也许能用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体外培养rMSC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开胸直视下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动物分为3组:假手术组(只开胸腔不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AMI组(开胸结扎后注射无血清DF12培养液)及rMSC组(开胸结扎后注入Dil标记的rMSC)。将rMSC移植至大鼠心肌梗死周边心肌组织内8周后,通过超声心动检查、生理多导仪检测各实验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压(LVE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或下降速率(+dp/dtmax,-dp/dtmax)等心功能指标;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1抗原以了解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数量。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rMSC表达CD90、CIM4、CD105、CD54,不表达CD34、CD45、CD31。移植的rMSC在大鼠心肌组织内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rMSC移植组大鼠梗死周边组织新生血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移植组大鼠LVEF、LVESP、+dp/dtmax、dp/dtmax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LVEDP明显下降.结论:rMSC移植后在心肌组织中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可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心肌梗死动物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m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AMI患者76例分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n=53)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组,n=23),并以健康者对照(c组,n=20),就诊时立即检测血浆hs-CRP浓度和NT—proBNP水平。结果:STEMI组血浆hs—CRP、NT-proBNP均显著高于NSTEMI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者血浆hs—CRP和NT—proBNP水平在急性期显著升高,并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计数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差异,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断和预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检测各组手术前血清hs-CRP浓度及全血白细胞计数及5分类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之间hs-CRP水平差异显著(P<0.001);在白细胞计数中AMI组与UA组患者单核细胞比率(MNC%)均明显高于SA组(P<0.001),AMI组与UA组患者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浓度及全血中单核细胞比率是两个有价值的冠脉损伤的检测指标,可以作为冠脉事件预测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中药经验复方心肌1号对大鼠异丙肾上腺素心肌损伤的骨髓干细胞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Wiste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10只,每天同一时间皮下注射生理盐水6 ml,连续18 d;异丙肾上腺素模型组10只,连续3 d腹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5 mg/kg,后每天同一时间皮下注射生理盐水6 ml,连续15 d;心肌1号干预组10只,连续3 d腹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5 mg/kg,后予心肌1号20.4 g·kg-1·d-1灌胃,连续15 d.3组大鼠在第4天尾静脉取血1 ml,心肌1号干预组在心肌1号灌胃第12天再次尾静脉取血1 ml,分别加入CD34和CD44单克隆抗体,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4和CD4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同时3组大鼠均在取血完成后腹腔注射Brdu(50 mg/kg)2次,间隔2 h.第18天之后再观察2周,在第32天用戊巴比妥麻醉处死3组大鼠,取出大鼠心脏,分别行HE染色与Brdu免疫组化染色,在Brdu染色阳性的基础上再行Brdu、TNI免疫组化双标染色,Brdu染色阴性的不再行双标染色.结果 心肌1号干预组外周血CD34和CD4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异丙模型组及用药前,同时心肌组织免疫组化显示心肌1号干预组有新生细胞生成,并且新生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肌钙蛋白I(TnI).结论 (1)心肌1号能提高实验大鼠外周血CD34、CD4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2)心肌1号有促进实验大鼠新生细胞生成的作用;(3)新生细胞有心肌特异性蛋白TnI表达.心肌1号可能有动员骨髓干细胞的增殖并释放入外周血中的作用,且动员的骨髓干细胞有归巢至受损心肌并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可能.  相似文献   

19.
背景:药物治疗和支架置入治疗尚不能修复心肌梗死后已坏死的心肌。目的:观察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兔新生血管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签法将36只大白兔分为假手术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周,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绝大部分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44,极少量细胞表达CD34和CD45。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组织有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超声心动仪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舒张末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纤维化程度、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增加了梗死心肌新生血管密度,改善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