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研究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激活脑内成体神经干细胞,刺激其增殖和分化,还能促进脑内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减小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缺血灶,促进慢性脑卒中模型缺失神经功能的长期恢复。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抽签法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治疗)、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仅行颈前正中切开,不结扎颈总动脉)。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定向航行观察大鼠逃避潜伏期,评价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TUNEL染色和图像分析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脑缺血后7d,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1),海马组织TUNEL阳性凋亡细胞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14,28d时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逐渐加重,相应海马组织TUNEL阳性凋亡细胞逐渐增加。14,28d时实验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海马组织TUNEL阳性凋亡细胞也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说明脑缺血后早期给予外源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有助于减少海马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保护神经元免受各种因素所致的神经元变性和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SD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以未进行血管结扎的大鼠作为假手术组。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μ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后7,14,28d取大鼠海马组织用于检测。结果与结论: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而治疗组各时间点大鼠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缩短(P<0.01);TUNEL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时间点大鼠海马TUNEL及Bax阳性细胞吸光度值明显减小(P<0.01),Bcl-2阳性细胞吸光度值明显增加(P<0.01)。说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改变与其胼胝体、海马脑区的白质神经纤维和周细胞进行性退变的相关性,探讨慢性脑缺血所致学习记忆障碍的相关机制,为血管性认知障碍提供可能的预测靶标。方法:选择24只SPF级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术后28 d组、术后56 d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大鼠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术后28 d组和术后56 d组大鼠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制备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8、56 d采用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评估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胼胝体和海马脑区白质神经纤维变化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率(MD);采用坚牢蓝(LFB)染色法观察大鼠胼胝体髓鞘脱失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胼胝体和海马脑区的髓鞘碱性蛋白(MBP)和周细胞标志物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学习记忆能力: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28 d组第2~4天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术后56 d组第3天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28 d组和术后56 d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脑低灌注(CCH)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0只,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针控线栓法制作双侧颈总动脉重度狭窄CCH模型,假手术组仅游离双侧的颈总动脉,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后缝合,不予以结扎。造模成功4周后,治疗组给予7d的20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3组大鼠均于造模成功4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并于行为学测试后处死,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和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造模成功4周后的第2、3、4、5天,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显著延长(P<0.01),且治疗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同时间点均显著缩短(P<0.01)。训练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分别为(48.79±3.45)%和(30.45±2.78)%,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的(64.56±2.14)%(P<0.01),且治疗组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训练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率以及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率以及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林璐  周甜甜  郝赤子  廖维靖 《中国康复》2021,36(11):643-648
目的:探究丰富环境(EE)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海马区神经炎症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模型+EE组各12只。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2-VO)制备VaD模型。4周环境干预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免疫荧光双标法分别检测Va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脂质运载蛋白-2(LCN2)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EE组在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所花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上均表现得比模型组更好(P<0.05),但低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大鼠神经元的TUNEL阳性细胞、IL-1β、GFAP和LCN2明显多于其余2组(P<0.05),除GFAP以外,假手术组TUNEL阳性细胞、IL-1β和LCN2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EE组(P<0.05)。结论:EE能减轻海马神经炎症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同时伴随着VaD大鼠的认知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运动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及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5只,血管性痴呆组10只,血管性痴呆+运动训练组10只。用电生理学方法检测在体海马CAI区LTP。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血管性痴呆+运动训练组大鼠较血管性痴呆组大鼠水迷宫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缩短,但仍长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大鼠LTP诱导明显受到抑制,血管性痴呆+运动训练组大鼠较血管性痴呆组大鼠LTP诱导明显改善.但仍比对照组差(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LTP诱导障碍,运动训练可提高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增强LTP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电针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脑组织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分别应用TUNEL染色法、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及电针对大鼠缺血脑组织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及IGF-1的影响。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多(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0.01),IGF-1阳性表达数目少量增加,胞浆染色呈轻-中度阳性(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0.05),电针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的凋亡细胞数减少,IGF-1的阳性表达数目增加,胞浆染色呈中-强阳性(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 电针可降低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的凋亡细胞数,增强IGF-1的阳性表达;早期电针治疗对脑缺血损害的有效防治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IGF-1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降低脊髓损伤及脑梗死大鼠的Nogo-A及NgR的表达。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区Nogo-A及NgR蛋白的表达。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后2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建立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建模7d后尾静脉注射移植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7个。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过原平台位置次数明显减少(P〈0.01),海马中Nogo-A与Ng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过原平台位置次数明显增加(P〈0.05),海马组织中Nogo-A及NgR表达明显减少(P〈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具有保护慢性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降低Nogo-A及NgR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1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缺血大鼠海马突触素(SYN)的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r TMS组,每组12只。制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成缺血,r TMS组给予10 Hz r TMS,共28次。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学习记忆能力;利用电生理实验检测海马CA1区的长时程增强(LTP);Western blot检测海马SYN蛋白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60 s内跨越平台次数减少;与模型组比较,r TMS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60 s内跨越平台次数增加,f EPSP波幅提高,海马SYN蛋白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 TMS能促进脑缺血大鼠海马SYN蛋白的表达和增强高频刺激引起的LTP,这可能是r TMS改善脑缺血损伤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形态学探讨Egb761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用四血管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Egb761治疗组)。观察海马神经元缺血再灌注后HE染色、TUNEL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改变。结果:海马神经原水肿、凋亡等改变在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Egb761组介于上述两组之间。结论: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发生水肿、凋亡、坏死等形态学改变,Egb761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脑缺血耐受可促进大鼠脑梗死后海马区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但传统中药三七通舒对脑自体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还未见报道。目的:明确中药三七三醇皂苷、缺血预处理与大鼠脑梗死后7d海马区自体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关系,以及其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行为学评分的影响。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预缺血对照组、预缺血组和三七三醇皂苷组,后4组采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备急性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部手术切口,预缺血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建立局灶-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动物模型,缺血对照组利用假手术代替预缺血。三七三醇皂苷组大鼠在造模前7 d起,每天给予三七三醇皂苷100 mg/kg腹腔注射。结果与结论:大鼠脑梗死7 d后,缺血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海马区中神经干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而与缺血组相比,预缺血组和三七三醇皂苷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下降(P〈0.01),而海马区中神经干细胞数量增加(P 〈0.01),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预缺血对照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海马区中神经干细胞数量与缺血组接近(P〉0.05)。提示传统中药三七三醇皂苷可以发挥类缺血耐受作用,改善大鼠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脑缺血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西洛他唑对其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2VO)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西洛他唑组,每组又分为3、6、9周三个时间点;应用Morris水迷宫评定不同时期大鼠认知功能,通过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Morris水迷宫表明,各时间点西洛他唑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游迷宫平均潜伏期均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和西洛他唑组皮层、海马CA1区神经元缺血性改变较缺血组改变轻,6、9周较3周给药组缺血改变明显。结论西洛他唑能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通过减轻神经元损伤作用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移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D组、MSCs组、BDNF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其他4组制备AD模型;MSCs组和BDNF组于制模第11天分别注入10μL(约5×106)MSCs或pIRESneo-EGFP-BDNF转染的MSCs。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NMDAR1水平。结果:MSCs组、BDNF组与AD组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AEL)明显缩短、跨平台次数显著增加;BDNF组较MSCs组改善更显著(P<0.01),NMDAR1水平更高(P<0.01)。结论:BDNF转染骨髓MSCs对AD大鼠的认知有改善作用,且促进海马区NMDAR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丙泊酚长期镇静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蛋白表达的影响及认知功能改变与海马RAGE蛋白表达有无关系,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2)丙泊酚组每天连续输注8 h,连续给药5 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应用Morris水迷宫对两组大鼠开始连续5 d的行为学观察,记录逃逸潜伏期和空间探索时间。(3)大鼠末次水迷宫测试1 h后,取大鼠海马,分别用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RAGE蛋白的表达。结果(1)定位航行试验:①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在第1~4天逃逸潜伏期延长(P〈0.05);②对照组4个时点的两两比较显示:与第1天比较第2、4天逃逸潜伏期缩短(P〈0.05)。丙泊酚组在4个时点的两两比较显示:与第1天比较第4天逃逸潜伏期缩短(P〈0.05)。(2)空间探索试验: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空间探索时间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3)海马 RAGE 表达:ELISA 法测定 RAGE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海马 RAGE 蛋白表达上调(P〈0.05);(4)免疫组化法测定 RAGE 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异丙酚组海马CA1区RAG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结论丙泊酚长期镇静可损害成年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导致成年大鼠认知功能降低,可能与其上调海马RAGE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2只,体质量220~280g,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n=8)、对照组(n=32)和实验组(n=32)。正常组实施假手术;对照组和实验组组均制作左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组组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30min即行持续星状神经节阻滞。脑缺血后8h、16h、24h、32h灌注取材观察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细胞数及神经细胞凋亡数。结果对照组、实验组各时间点HIF—1α神经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表达HIF—1α细胞数和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GB能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鼠HIF-1α及神经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下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rTMS组,每组18只。采用两血管阻断法制作VaD模型,对照组仅分离暴露双侧颈总动脉而不结扎。rTMS组于制模成功后给予rTMS治疗,模型组模拟rTMS固定大鼠头部放置线圈但不给予脉冲磁刺激。各组在造模第30天应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测定海马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活性,行海马CA1区胆碱酯酶阳性纤维染色及密度测定,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rTMS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相同时间内在原平台象限跨越相应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rTMS组AChE及ChAT的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rTMS组AChE及ChAT的活性均明显增加(P<0.05);rTMS组海马CA1区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纤维的密度及BDNF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5)。结论:rTMS能改善V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机制可能与rTMS治疗能促进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恢复海马胆碱能系统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神庭、百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5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模型组(n=15)和电针组(n=15)。模型组、电针组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2 h 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组行电针干预7 d。各组在造模后3 d 开始行Morris 水迷宫测试。7 d 后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细胞变化,逆转录PCR检测Bcl-2、Bax mRNA表达。结果电针组逃避潜伏期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1),穿过平台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1)。电针组海马区细胞损伤及Bax mRNA水平降低、Bcl-2 mRNA水平提高(P<0.05)。结论电针能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保护神经细胞,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通过药物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但是效果不明显,因此采用细胞替代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记忆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并于双侧海马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4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认知和记忆能力变化,采用Brd U和NF,GFAP的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移植的细胞是否存活并分化,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脑皮质及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单纯造模组比较,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均多(P〈0.05)。免疫荧光双标显示,移植细胞在大鼠海马周围分化为NF或GFAP阳性的细胞。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分析显示,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其脑内β淀粉样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在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脑内局部存活并分化,并且能够提高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p38MAPK磷酸化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两血管法(2VO)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60只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假手术组和养血清脑颗粒组。养血清脑颗粒组给予2 g·kg-1·d-1的养血清脑颗粒溶液2 ml灌胃,血管性痴呆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的2 ml生理盐水灌胃,1个月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分别测试各组大鼠的空间认知能力,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观察大鼠海马区p38MAPK磷酸化变化。结果第1、2、3天养血清脑颗粒组大鼠隐蔽平台逃避潜伏期明显小于模型组隐蔽平台逃避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养血清脑颗粒组大鼠原平台象限时间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的比较:养血清脑颗粒组明显低于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抑制海马区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通路而实现的,这可能是养血清脑颗粒参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