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支抗,植体"为中文关键词,索2000-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支抗与种植体相关研究文献;排除重复研究.以1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并选择34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临床验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和整平牙列之后采用 0.046 cm×0.064 cm 不锈钢方丝滑动法内收前牙.同时在上颌两侧第1恒磨牙与第2前磨牙之间龈缘下5~ 8 mm 处植入微型纯钛种植体,种植体与上颌侧切牙远中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每侧以 150~200 g力滑动内收6个前牙.结束后拍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矫治前进行对比.结果:目前在口腔正畸中,强支抗的常用方法有口外弓、横腭杆、Nance弓、种植体等.研究表明,统方法难以获得完全的绝对支抗,床上很难实现支抗磨牙不移动的治疗效果.经临床验证,用微型种植体支抗,NA、SNB、ANB的改变均不大,异无显著性意义,、下切牙牙轴、凸度均有明显改变,1-NA距离减少了4.5 mm,1-NB距离减少了2.6 mm,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颌第1磨牙牙冠向近中仅移动了0.4 mm,变化无显著性学意义(P > 0.05).结论:微种植体虽不是绝对支抗,是可以最大限度保护磨牙支抗,制磨牙前移,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过程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背景:微型种植体作为绝对支抗应用于正畸治疗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稳定性。目的: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观察上颌前牙及第一磨牙位置的变化,评价微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10/2007-12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患者。对象:选取门诊就诊的双颌前突或上颌前突患者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15-27岁,平均20.7岁。矫治设计拔除4颗第1双尖牙或上颌第1及下颌第2双尖牙。方法:随机选择10例应用上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微型钛钉直径为1.5mm,长度为8mm,由西安中邦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所有种植体由同一术者采取相同的手术方式植入。另10例采用腭杆加口外弓的支抗方法。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及关闭拔牙间隙后拍摄X射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软组织变化及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①微型钛钉种植体在拔牙间隙关闭的过程中保持了稳定,成功率89%。②种植体支抗治疗后上中切牙倾角及凸距的减少量明显多于非种植体强支抗治疗后的减少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种植体支抗组磨牙位移明显少于非种植体强支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微型钛钉种植体作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自攻型微型钛钉种植支抗在拔牙矫治内收前牙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9例诊断为安氏I类和I I类错牙合,上牙弓前突或双牙弓前突患者,矫治设计为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支抗设计为磨牙强支抗,用微型钛钉植入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之间的牙槽间隔,结合直丝弓技术进行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以每侧150~200 g力滑动法内收前牙。参考前颅底平面及种植体支抗的位置,比较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19例牙弓突度均有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内收(6.73±1.83)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8 mm,均达到了强支抗的效果。结论:国产自攻型微型钛钉种植支抗作为稳定的正畸支抗,操作方便,不依赖患者的合作,能有效地控制后牙支抗,使前突的牙弓获得最大程度的内收,扩大了正畸治疗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上前牙前突或双牙弓前突。方法15例正畸患者的上牙列前牙区牙齿覆盖在Ⅱ°以上,平均覆盖为9.9mm。内收前牙阶段应用自攻型微钛钉支抗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和上颌第二恒磨牙,或上颌第一恒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之间的牙槽间隔,以每侧100~150g力滑动内收前牙。比较内收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15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9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4mm,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显著性移动,种植体保持了稳定。结论微钛钉支抗能够有效治疗上颌前牙前突或双牙弓前突患者,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许多临床病例表明微型种植体在内收前牙的牙齿力学正畸过程中是强有效的支抗。 目的:比较微型种植体和头帽口外力装置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正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内收前牙的有效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X射线头影片测量分析的观察验证性实验,于2003—06/2007—10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 对象:选择双颌前突和上颌前突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需要拔牙矫正患者32例。其中使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16例,使用口外J钩作支抗16例。方法:种植体支抗组在上颌双侧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牙槽间隔内植入微型自攻型钛合金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初期使用种植体做尖牙向后结扎,整平牙弓后在上颌侧切牙远中装置牵引钩,种植体与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口外J钩支抗组使用Ⅱ类牵引加头帽口外J钩滑动法加强后牙支抗关闭拔牙间隙,采用传统加强支抗的方法,上下颌第一、二恒磨牙均上带环同时配合上颌口外弓及下颌唇档加强支抗。矫正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矫正前后X射线头影测量的线距,观察第一磨牙的位置改变。结束后观察患者前牙覆耠覆盖关系和Ⅱ类磨牙关系的改变,以及面型凸度的改善程度。 结果: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有2例微型种植体发生松动,经取出重新植入后保持了稳定。两组正畸治疗后均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耠覆盖关系,Ⅱ类磨牙关系得到纠正,第一磨牙的位置稳定,上前牙均得到较多的内收,面部突度也明显减小。X射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种植体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为近中整体前移,其冠部平均前移0.86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17mm;而口外J钩支抗组支抗磨牙近中平均前移2.36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4.51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微种植体可以达到与口外J钩一样对前牙生物力学的矫治效果,且支抗作用更强。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猞畸形矫治时可以完全替代口外J钩。  相似文献   

6.
范丽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426-3426
目的探索微型种植体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运用及护理。方法选择28例口腔正畸患者选用专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观察其可行性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微型种植体保持稳定,矫治结束后,20例正畸患者前牙达到正常的覆牙合覆盖,面形良好;4例修复前正畸患者矫治至缺牙区能进行常规修复,磨牙平均压低3.7 mm。结论口腔正畸种植体支抗术具有操作简便灵活、可靠性好、易于护理等特点,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严重骨性Ⅱ类错(牙合)铪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法临床要点.方法:对11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采用滑动直丝弓技术,进行双尖牙减数矫治,在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颊侧分别植入微种植体,在更换至稳定弓丝后利用种植体整体内收前牙,平均治疗时间为24.6个月,于治疗前后拍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患者颜面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未发生显著性移动,治疗后UI-SN、U1-NA、LS-EP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Ms-CFH、Ma-FHP、U6-R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有效矫治成人严重骨性Ⅱ类错(牙合),并达到磨牙强支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上牙弓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上牙弓前突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2组制定矫治方案。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观察2组上颌中切牙内收宽度、上颌中切牙压低长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矫治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颌中切牙内收宽度、上颌中切牙压低长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上牙弓前突可有效压低上磨牙,具有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有助于上牙弓前突的矫治。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牙齿突度和面型,正畸治疗中通常采用拔牙矫治,内收上前牙占据拔牙间隙,通过牙齿的移动掩饰性矫治上下颌骨间的不调,以获得协调的面型。因此需要较强的支抗,以尽量减少上颌磨牙近中移动,从而充分利用拔牙间隙来大量内收前牙,尽可能改善侧貌。但是传统支抗内收前牙时不可避免会发生后牙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微型种植体支抗对成人上颌牙列正畸的矫治效果及面度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接诊的114例成年上颌牙列正畸患者,均为上颌前突的安氏Ⅱ类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非种植体支抗治疗(传统口外弓支抗),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进行正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正畸疗效、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及患者依从性。结果正畸后,观察组上颌第一磨牙中心点到Y轴距离减少值为(3.03±1.66) mm,上颌中切牙中心点到Y轴距离减少值为(2.58±2.24) mm,鼻唇角增加值(10.35±6.62)°,上唇突距减少值(1.78±1.01) mm,观察组正畸后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HRQO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77%,低于对照组的21.05%(χ2=4.856,P=0.002)。观察组依从性优良率为96.49%(55/57),高于对照组的82.46%(44/57)(χ2=5.266,P=0.000)。结论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对成人上颌牙列正畸比采用传统口外弓支抗的矫治效果较好,能取得良好的上颌牙内收和压低的效果,同时可提高患者的口腔健康水平,降低正畸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按支抗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其中治疗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对照组采用传统强支抗方法。用X线测量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正畸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上中切牙唇倾角(U1-SN)、下中切牙唇倾角(L1-MP)和上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U1-L1)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U1-SN和L1-MP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而U1-L1测量值则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完成治疗,且均未出现矫治器脱落、松动及局部感染等。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口腔正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增加微种植体稳定性,减少其失败率,正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定位方法对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06/2010-06解放军101医院口腔科收治的38例需在双侧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的正畸患者,每例患者随机挑选一侧采用口内装置放置金属丝,结合X射线平片辅助定位指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传统定位组;另一侧,采用三维导板定位,引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三维模板定位组,观察两组微种植体脱落情况。结果与结论:经5~7个月的临床使用观察,传统定位组29颗微种植体稳定,9颗发生松动,成功率76.3%;三维模板定位组36颗微种植体稳定,2颗发生松动,成功率达94.7%。三维模板定位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定位组(P〈0.05)。提示与传统定位方法相比,三维导向植入可以使正畸微种植体达到最佳植入部位,从而有效降低种植体支抗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对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咬合力及龈沟液MMP2、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9)、常规组(n=48)。常规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统计比较两组治疗相关指标(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及磨牙移位)、不良反应发生率、矫正前后咀嚼功能、牙齿咬合力、龈沟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细胞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CAM1)、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研究组矫正后咀嚼功能、牙齿咬合力高于常规组,龈沟液MMP2、CAM1、NO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高于常规组,磨牙移位小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12%(3/49)低于常规组20.83%(10/48)(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可提高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咬合力、咀嚼功能,降低龈沟液MMP2、CAM1、NO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限元分析能够模拟正畸治疗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此方法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新的正畸生物力学分析方法。目的:以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下颌骨微种植体及周围牙齿在颌间Ⅱ类、Ⅲ类牵引状况下的应力分布。方法:选择一个牙列完整(无第三磨牙),咬合关系正常,后牙中性颌,无任何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体征及病变的成年女性志愿者,24岁。采用螺旋CT对志愿者行闭口位头颅CT断层扫描,应用Ansys多种软件结合的方法,建立颞下颌关节、下颌骨及下颌牙列、微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临床颌间II类、III类牵引对微种植体及周围牙齿应力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分析。根据方向分别加载,力值为1N。结果与结论:①所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相似性。②颌间Ⅱ类牵引:种植钉在上颌在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下颌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第一磨牙应力分布大于第二前磨牙,但第二前磨牙牙周膜应力分布大于第一磨牙牙周膜。③颌间Ⅲ类牵引:种植钉在上颌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下颌在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下颌尖牙及其牙周膜应力分布大于下颌第一前磨牙。④微种植体及周围牙齿在进行颌间牵引时应力分布变化微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正畸内收前牙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前牙内收正畸患者58例,根据正畸治疗中支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9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支抗治疗,研究组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头影测量结果,根据美国正畸学会的客观评分系统(ABO-OGS)比较2组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  相似文献   

16.
背景:微种植体支抗因其体积小,植入、使用和去除简单,疗效可靠且成本低廉在正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的:观察分析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8例微种植体患者的投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覆牙合、覆盖、磨牙关系和前牙内收程度等。结果与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总数106枚,除3例患者因5枚种植体松动再次手术植入,1例患者因2枚种植体脱落拒绝再次植入而改用传统支抗外,其他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患者面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微种植体矫治过程相对简单,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7.
背景:探索最佳的既能有效地压低前牙,又不造成牙齿损伤的加载力值尤为重要。目的:模拟在上颌侧切牙和尖牙间使用种植支抗对上颌前牙施加压入力时的受力状况,探讨临床上最佳的加载力值及施力方向。方法:建立上颌前牙段牙齿-牙周膜-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上前牙在不同压低力值及施力方向时牙体、牙周膜及牙槽骨初始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同时压低6个上前牙的最佳力值范围在0.5~1.0 N。应力峰值集中区域位于侧切牙的远中颈缘;当施力方向为腭向20°时,牙周膜应力分布相对均匀。即在侧切牙和尖牙间唇侧使用种植钉时,加载0.5~1.0 N力的同时配合适当的远中方向牵引力,可对均角型患者达到将上颌前牙整体真性压入的效果,是一种最佳的矫治力系统。  相似文献   

18.
背景:微螺钉种植体虽然能提供强支抗,但控制牙齿的三维移动存在不足。Tomas微种植钉的顶部设计成十字形,可固定方形弓丝,从而利用方丝控制牙齿的三维移动,目前对于研究Tomas微种植钉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Tomas微种植体复合矫治力系统对竖直倾斜磨牙的影响。方法:对上颌第二恒磨牙向近中、颊侧倾斜的干燥头颅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上颌第二恒磨牙及其牙周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计算机模拟微种植体位于不同位置、施加不同的远中向力值和根颊向力偶矩值作用下磨牙牙周膜VonMises应力。结果与结论:牙周膜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上颌第二恒磨牙颈部,沿着根尖的方向应力逐渐减小,在2个牙根的根尖处未出现应力集中。提示实验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达到了几何相似性和生物力学相似性,可用于精确的生物力学分析;Tomas微种植体可控制牙齿的移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