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内皮祖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临床及动物实验多采用局部肌肉注射。目的:比较脐血内皮祖细胞鼠尾静脉与局部注射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效果的差异。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分成5组:①糖尿病射线照射后结扎双后肢股动脉,尾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DLV)。②糖尿病结扎双后肢股动脉左后肢局部肌肉注射PBS(DLC),右后肢局部肌肉注射内皮祖细胞(DLM)。③正常大鼠射线照射后结扎双后肢,尾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NLV)。④糖尿病不结扎不注射内皮祖细胞(DC)。用绿色荧光示踪内皮祖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肌纤维间毛细血管数,RT-PCR检测双后肢肌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水平。结果与结论:DLV组与DLM组比较,右后肢腓肠肌溃疡及缺血好转明显,二者无明显区别;有明显荧光,差别不明显,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肌纤维间毛细血管数多,相互间无明显差别;腓肠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脐血内皮祖细胞治疗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尾静脉注射与局部肌肉注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从脐带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向内皮细胞方向诱导分化方法和条件。方法:从新鲜脐血中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单核细胞,在添加VEGF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每隔3-4 d换一次液。培养16 d后,消化贴壁细胞,用DiI-ac-LDL及FITC-UEA-1对其进行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培养3-4 d单核细胞开始贴壁,14 d左右开始出现索条状结构,免疫荧光鉴定显示贴壁细胞呈双荧光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70%贴壁细胞表达FITC-UEA-1, 85%贴壁细胞表达DiI-ac-LDL。结论:脐血中富含内皮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相似文献   

3.
背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被证明可以促进内皮祖细胞归巢。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模型鼠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取雄性Wistar鼠30只,25只成功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共培养组注射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共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内皮祖细胞组注入未进行共培养的内皮祖细胞。结果与结论:MTT检测结果显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能显著增加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移植后第28天动脉造影显示共培养组缺血侧下肢动脉显影血管数多于内皮祖细胞组和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内皮祖细胞,有利于使糖尿病大鼠缺血下肢血供改善,主要来自于新生血管形成和/或原有细小血管的代偿性增粗。  相似文献   

4.
背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被证明可以促进内皮祖细胞归巢。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模型鼠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取雄性Wistar鼠30只,25只成功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共培养组注射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共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内皮祖细胞组注入未进行共培养的内皮祖细胞。结果与结论:MTT检测结果显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能显著增加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移植后第28天动脉造影显示共培养组缺血侧下肢动脉显影血管数多于内皮祖细胞组和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内皮祖细胞,有利于使糖尿病大鼠缺血下肢血供改善,主要来自于新生血管形成和/或原有细小血管的代偿性增粗。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观察阿司匹林对人脐血晚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功能的影响。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免疫磁珠分选法从脐血获得CD34+的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2周后收集贴壁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RT-PCR、DiI-Ac-LDL的摄取及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用不同浓度阿司匹林(终浓度分别为0.1,1,10,100,1 000,10 000μmol/L)处理EPC 24 h,然后分别采用CCK-8比色法、Transwell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来观察EPC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阿司匹林(0.1-1 000μmol/L)对脐血晚期EPC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强晚期EPC的黏附及迁移能力,而高浓度的阿司匹林(10 000μmol/L)显著抑制晚期EPC的增殖和迁移,但对其黏附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低浓度的阿司匹林可增强晚期EPC的黏附及迁移能力,而高浓度的阿司匹林抑制晚期EPC的增殖、黏附及迁移能力,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霍亚南  邓颖 《临床荟萃》2008,23(24):1812-1814
自1997年Asahara等[1]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首次分离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后,人们对EPC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出生后同胚胎时期血管发生一样,不仅存在着血管新生,也存在着依赖于血管内皮祖细胞的血管发生。EPCs对稳定血管内膜、修复受损血管、促进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体内存在一种能以血管发生方式形成新生血管的内皮祖细胞,更新了传统意义上的出生后血管生成、血管损伤修复的理论.目的:观察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血管形成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6-05/2007一03在新华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接近足月的妊娠杂种犬1只,用于制备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成年犬36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18只,组.方法:2组犬均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第1对角支分出后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向冠状动脉内注射含5×106个血管内皮祖细胞(经BrdU标记)的生理盐水2 mL,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射单纯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1,4,8周处死取材.主要观察指标:心肌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确认梗死模型,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血管新生情况,vW因子染色观察梗死心肌血管数.结果:心肌梗死区可见大量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以及小血管形成.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区小血管上可见部分细胞核内有棕黄色颗粒,BrdU呈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无明显新生血管.细胞移植组在心肌缺血区和梗死区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有棕黄色颗粒,vW因子呈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不表达vW因子.心肌梗死后第1,4,8周,细胞移植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心肌缺血区、梗死区的血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至梗死心肌后可参与血管形成,但尚小能够促进心肌的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随着病程延长,其代谢紊乱可导致大血管、微血管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始发因素,骨  相似文献   

9.
脐血来源的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从人脐血分离培养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和培养体系,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体系中培养得到两种细胞,利用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DiI-Ac—LDL)和结合欧洲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ean Agglutinin 1,UEA—1)进行鉴定,并进一步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流式细胞术对它们进行内皮细胞相关的表型检测。结果表明,这两种细胞均能摄取DiI-Ac-LDL和结合UEA—1,表达内皮细胞的标志如CD31、CD144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有CD31、酪氨酸激酶受体(kinase tyrosin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CD144和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O synthase。ENOS)的基因转录。但是,它们的增殖能力明显不同,分别称为循环成血管细胞和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这两种细胞在一些表面标志表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利用含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培养体系,成功地从脐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培养得到了两种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10.
内皮祖细胞及其治疗下肢缺血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骨髓、外周血和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取材和动员方便,能在体外扩增并能定向分化功能性内皮细胞,在治疗临床肢体缺血,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形成能力,以及作为基因治疗导向栽体和靶细胞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背景:将骨髓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到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的下肢肌肉内后,可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和恢复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的患肢血流,但采集风险较大,对患者年龄、身体条件、心理接受程度要求较高。与骨髓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相比,脐带资源丰富,细胞采集简单,免疫原性弱。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糖尿病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建立糖尿病兔动物模型,结扎双后肢股动脉及分支制备下肢缺血动物模型。取经DIL染料标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分15点(每点平均细胞数约为1.67×106)注射于左后肢缺血部位,右后肢缺血部位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第2,4周后取双侧后肢内收肌和腓肠肌标本,病理切片观察血管新生程度,CD31免疫组化检测毛细血管密度并进行皮温测定。结果与结论:病理切片显示移植组较对照组侧支血管明显增多,CD31免疫组化标记移植组较对照组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移植组皮温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改善糖尿病下肢缺血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背景:将骨髓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到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的下肢肌肉内后,可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和恢复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的患肢血流,但采集风险较大,对患者年龄、身体条件、心理接受程度要求较高。与骨髓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相比,脐带资源丰富,细胞采集简单,免疫原性弱。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糖尿病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建立糖尿病兔动物模型,结扎双后肢股动脉及分支制备下肢缺血动物模型。取经DIL染料标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分15点(每点平均细胞数约为1.67×106)注射于左后肢缺血部位,右后肢缺血部位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第2,4周后取双侧后肢内收肌和腓肠肌标本,病理切片观察血管新生程度,CD31免疫组化检测毛细血管密度并进行皮温测定。结果与结论:病理切片显示移植组较对照组侧支血管明显增多,CD31免疫组化标记移植组较对照组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移植组皮温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改善糖尿病下肢缺血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背景:已有实验证实脐血干细胞移植后可迁移至脑损伤区域,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目的:探讨经静脉移植脐血干细胞治疗大鼠脑缺血的疗效以及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48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造模1d后经尾静脉注射脐血干细胞和PBS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治疗后3,7d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4,21d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未见BrdU阳性细胞,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切片中可见BrdU阳性细胞,对侧半球也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凋亡细胞显著多于治疗组(P〈0.05)。提示经静脉移植的脐血干细胞可迁移至大鼠缺血侧脑组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目前广泛开展的一项技术,对缺血性病变有较好的效果,有个案报道对周围神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糖尿病足病患者缺血性及神经性病变指标的变化。方法: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病患者 83 例 153 条肢体。每例患者抽取自体骨髓 250~400 mL,经密度梯度法提取单个核细胞,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数量为 1.01×108~4.96×109个,平均数量为(2.04±0.53)×108个,稀释后双下肢肌肉内注射,每点 1~3 mL,间隔约 3 cm。移植后 3,6 个月进行缺血性指标和神经病变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增加了双下肢血流量和外周血管数量,延长了行走距离,提高了皮温,促进了溃疡的愈合。治疗 3 个月及 6 个月后均有明显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 6 个月后,还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的自觉症状,增加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目前广泛开展的一项技术,对缺血性病变有较好的效果,有个案报道对周围神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糖尿病足病患者缺血性及神经性病变指标的变化。方法: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病患者 83 例 153 条肢体。每例患者抽取自体骨髓 250~400 mL,经密度梯度法提取单个核细胞,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数量为 1.01×108~4.96×109个,平均数量为(2.04±0.53)×108个,稀释后双下肢肌肉内注射,每点 1~3 mL,间隔约 3 cm。移植后 3,6 个月进行缺血性指标和神经病变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增加了双下肢血流量和外周血管数量,延长了行走距离,提高了皮温,促进了溃疡的愈合。治疗 3 个月及 6 个月后均有明显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 6 个月后,还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的自觉症状,增加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内皮祖细胞移植为肢体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目的:研究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移植对改善肢体缺血的作用。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扩增6d后,检测其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并将荧光染料标记后的贴壁细胞通过缺血局部多点注射移植到后肢缺血的裸鼠动物模型体内,以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出的贴壁细胞可表达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133、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说明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可诱导出内皮祖细胞。移植内皮祖细胞后裸鼠缺血后肢的坏死情况和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改善(P<0.05);在缺血后肢肌肉石蜡切片中可见分散不均的红色和黄绿色荧光标记的内皮祖细胞的掺入。表明移植的内皮祖细胞可以定向整合到缺血局部,改善裸鼠的后肢缺血。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与骨髓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相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更原始,扩增能力更强,且免疫原性弱,无伦理问题,对于年老体弱的糖尿病患者更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6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与结论:观察组临床显效率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皮温、经皮氧、踝肱指数值均有好转表现,观察组踝肱指数值好转更明显(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果可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背景:传统免疫磁珠法分选内皮祖细胞的方法操作复杂、费用大,细胞获得率较低,且内皮祖细胞的增生及分化受限.目的:尝试改良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为实现内皮祖细胞移植、改善血管功能提供足量细胞来源.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获得人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进行诱导、分化和扩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对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梭形贴壁和铺路石样等形态;在细胞培养至第7天,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31、vWF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表达阳性;免疫荧光染色表明:(83.0±4.3)%的贴壁细胞双染呈阳性,并且DiI-acLDL标记的内皮祖细胞红色荧光在体外可以持续6周以上;第7天贴壁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D34、CD133和KDR分别为(17.8±3.7)%、(22.1±4.4)%、(81.5±5.0)%.结果提示,实验成功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内皮祖细胞,在其体外可扩增并向为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