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背景:极小胚胎样干细胞(very small embryonic-like stem cells,VSEL-SCs)是一种非造血干细胞,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心肌梗死后 VSEL-SCs 的研究较多,而急性脑梗死后 VSEL-SCs 的动员及其修复受损组织的研究在国内外报道尚少。目的:观察小鼠急性脑梗死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来源的 VSEL-SCs 动员、募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腹腔内分别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神经功能评分,流式细胞分析计数动员到外周血中的 VSEL-SCs 数量;ELISA 方法分析术后血浆及缺血侧脑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1 水平的动态变化,免疫组化观察缺血边缘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1 阳性细胞表达。结果与结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术后 108 h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造模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 < 0.05);术后 72,108 h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动员到外周血的 VSEL-SCs 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P < 0.0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血浆和脑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1 水平高于生理盐水组(P < 0.05),血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1 水平与动员到外周血的 VSEL-SCs 数量成正相关;脑组织免疫组化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1 阳性细胞多于生理盐水组。结果显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使更多的 VSEL-SCs 从骨髓动员到外周血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可能在于其能够使缺血边缘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1 表达增加,并通过 CXCR4/SDF-1 轴的趋化作用,使募集到梗死区域的 CXCR4+细胞增多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背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后导致急性肺损伤仅有零星报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富集导致肺损伤的临床表现、机制.方法:报告1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导致咯血和影像学肺部结节状、片状阴影,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能会导致肺损伤,机制可能和中性粒细胞在肺部聚集、黏附、释放炎症递质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后导致急性肺损伤仅有零星报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富集导致肺损伤的临床表现、机制。方法:报告1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导致咯血和影像学肺部结节状、片状阴影,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能会导致肺损伤,机制可能和中性粒细胞在肺部聚集、黏附、释放炎症递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用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再生需要快速有效的动员方法.常规的动员方案多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大剂量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该方案耗时长、程序复杂.目的:对常规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进行改进,观察短程高剂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KM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于2006-09/2007-03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开展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材料:雄性8周龄KM小鼠24只,以给药方式分为3组;常规给药组、短程高剂量给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方法:常规给药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0.2μg次,2次/d,共6d;短程高剂量给药组,前4d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2d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μg次,2次/d;生理盐水对照组,每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6d.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粒-巨核细胞集落数.结果:常规剂量组及短程大剂量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迅速增高,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粒-巨核细胞集落培养7d后,常规剂量组和短程高剂量组的粒-巨核细胞集落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达50倍以上(P<0.01),常规剂量组和短程高剂量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短程高剂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着良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是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模型的成功改进  相似文献   

5.
背景:干细胞移植救治缺血性肾损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移植细胞向受损组织体内定居不足和在受损组织内的存活能力低下是影响其最佳治疗学潜力的两大障碍。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CXCR7轴在干细胞的动员、迁移和存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关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CxCR7轴在低氧条件、干细胞定居和缺血性肾损伤救治中的研究进展。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有关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CXCR7轴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肾损伤中作用的文章,英文检索词“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CXCR4,CXCR7,stemcells,ischemia,kidneyinjury”;中文检索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XCR4,CXCR7,干细胞,缺血,肾损伤”。初检索到187篇相关文献,5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CXCR4和CXCR7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两个天然受体,体外和体内低氧均可以诱导其在干细胞的表达增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CXCR7轴在干细胞动员、迁移、黏附、增殖、存活和旁分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高表达于缺血的脏器(包括肾脏),从而促使高表达其受体CXCR4的细胞向缺血脏器迁移参与修复。研究证实,CXCR7在调控缺血缺氧下干细胞黏附和存活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CXCR7轴在干细胞及靶组织常驻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例如细胞增殖、凋亡、迁移、黏附、旁分泌等),将有助于提高干细胞基础治疗的有效性,对于缺血性肾损伤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期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组均常规应用5~10μg/(k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d后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这是否为最佳的动员时间和采集时机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分析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提高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对备行干细胞移植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并检测干细胞动员前后、采集前后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观察患者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的凝血指标在动员和采集前后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计数在动员前后无变化,但在采集后有显著下降;18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发生轻度骨头酸痛,1例出现发热,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且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期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组均常规应用5~10 μg/(k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 d后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这是否为最佳的动员时间和采集时机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分析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提高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对备行干细胞移植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并检测干细胞动员前后、采集前后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观察患者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的凝血指标在动员和采集前后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计数在动员前后无变化,但在采集后有显著下降;18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发生轻度骨头酸痛,1例出现发热,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且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背景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BPCs)用于同种或自身PBPC移植。移植成功要求造血CD34~+细胞具有着床、粘附、移行能力。造血CD34~+细胞经受向趋化因子受体(CXCR4)配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刺激后有方向性迁移过程。关于PBPC CD34~+细胞液体保存和低温保存效果方面可获得的资料不多。研究设计和方法取自健康供者单位匹配的液体保存和低温保存的PBPC样品,以磁辅助细胞分类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动员外周造血干细胞的效果,选择2001/2005收治的20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男11例,女9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恶件淋巴瘤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根据患者对约价承受能力分为2组: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组、进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组,每组各10例,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采用大剂量阿糖胞昔动员外,其他均应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动员,当白细胞降全低谷开始回升时加国产与进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升至5×109L-1以上开始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所有患者均移植成功,两者在给药剂量、用约天数,采集干细胞质量、造血功能重建及药物毒副反应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研究发现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颅内创伤、脑卒中、炎症和变性疾病等病灶部位迁移,进而发挥治疗作用,但对于其向病灶定向迁移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在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向缺血脑组织迁移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8-02/2009-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材料:骨髓标本取自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5~40岁正常或原发病未累及骨髓患者,三四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4只大鼠参照Nagasawa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剩余18只作为假手术组,仅插入线栓10 mm.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各取9只,分别于造模后第2,4,8天,采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定量分析缺血脑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变化.剩余36只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溶液对照组,18只/组,于再灌注后24 h分别从尾静脉缓慢注入1 mL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含2×109 L-1个细胞)或1 mL PBS.主要观察指标: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缺血脑组织的迁移和分布.结果:RT-PCR结果发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XCR4 mRN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CXCR4主要表达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胞膜和胞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8 d,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水平呈上升趋势,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静脉移植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到脑损伤区域,并大量分布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高表达的缺血半暗区,损伤侧大脑半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侧半球(P<0.01).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参与并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区的迁移.  相似文献   

11.
背景:正常组织在损伤后可动员骨髓干细胞至损伤组织,在局部微环境作用下定向增殖分化修复组织。目的:应用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骨髓动员对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心功能影响及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健康太湖梅山猪15头,明胶海绵栓塞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建立猪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建模后4周后经冠状动脉注射DMEM;立即动员组建模后3h并连续5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周动员组:建模1周后连续5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立即动员组和1周动员组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心功能指标均有改善。骨髓动员后,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上升明显,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可归巢到心肌受损区域,在局部环境诱导下可分化成原始的血管结构,参与缺血区的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神经分化特性,有很多试验也证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用于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目的:比较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干细胞来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疗效.方法:实验以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SD大鼠脑梗死模型,造模24 h后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结果与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梗死模型大鼠的运动和认知功能,且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梗死模型大鼠的运动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比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明显,移植后第7,14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梗死面积小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 0.0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 0.05).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可能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雪扉 《中国临床康复》2011,(27):5080-5084
背景:单纯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受损脑组织的作用并不十分理想。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细胞培养液、1×1010L-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尾静脉1×1010L-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同时经腹腔注射七叶皂苷钠5mg/(kg·d),连续5d。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低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0.05);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大鼠脑梗死周围组织AQP9及AQP4mRNA的表达低于细胞移植组,却高于对照组(P〈0.05);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CM-Dil阳性细胞和神经元数量多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0.05)。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脑梗死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FDA已批准应用于临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剂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药应用是目前最主要的动员方案,但可引起供者骨骼肌肉酸痛、发热等不良反应。目的:回顾性分析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1/2009-10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进行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1例,分析移植物成分、造血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动员96h后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0.97±0.13)%,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比例为(37.49±4.03)%;移植后的快速造血重建与CD34+细胞、CD34+CD38-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Ⅰ度、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5%,15.7%;局限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9.2%,21.2%。提示在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可有效实现干细胞动员,所获CD34+细胞完全可以满足快速造血重建的需要;输入较多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可能利于快速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特异性受体CXCR4在G-CSF诱导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动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健康供者稳态及G-CSF动员过程中骨髓、外周血SDF-1/CXCR4的变化,并应用SDF-1中和性抗体阻断BALB/c小鼠SDF-1信号通路,进一步验证SDF-1/CXCR4在动员中的作用。结果G-CSF动员前骨髓和外周血的SDF-1浓度分别为(7.23±0.66)μg/L和(5.43±0.35)μg/L,动员后分别为(5.88±1.03)μg/L和(5.42±0.52)μg/L。动员后骨髓SDF-1蛋白水平下降(P<0.05),骨髓和外周血之间的SDF-1浓度梯度消失(P>0.05);稳态骨髓、动员后骨髓和动员后外周血的CD34^+ CXCR4^+细胞在CD34^+细胞群中的比例分别为(40.98±21.56)%、(65.80±24.68)%和(27.54±26.03)%。动员后CXCR4在骨髓CD34^+胞上表达增加(P<0.05),而外周血CD34^+细胞CXCR4表达降低(P<0.05)。SDF-1中和性抗体可降低G-CSF动员的BALB/c小鼠外周血成熟白细胞和祖细胞集落数量(P<0.05)。结论骨髓中SDF-1水平的降低以及CXCR4在HSPC上表达的下降促进了G-CSF介导的动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干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AMD3100对复苏后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窒息法心肺复苏动物模型,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复苏组、G—CSF组、AMD3100+G—CSF组和假手术组。观察恢复自主循环(ROSC)大鼠的复苏后生存率,复苏后3d与6d取材,通过CK—MB、dp/dt40与-dp/dt40测定评估心功能,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SDF一1蛋白的表达。结果:G—CSF组与单纯复苏组大鼠在复苏后24h、3d、6d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在复苏后3d,AMD3100+G—CSF组、G—CSF组及单纯复苏组大鼠的血清CK—MB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而dp/dt40与-dp/dt40则均低于假手术组,但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复苏后6d时,各组CK—MB,ap/dt40与-dp/dt40之间无统计学差异。G—CSF组、单纯复苏组大鼠心肌组织SDF-1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干细胞自体动员未能显著提高心肺复苏后ROSC大鼠的存活率,对复苏后大鼠的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海英  曲鹏 《中国临床康复》2011,(23):4355-4358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后具有动员骨髓和外周血中的CD34+干细胞的潜能,参与坏死心肌的自身修复,但外周血CD34+细胞与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采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验组)发病第2,3,4,5,7,30,90,120天的外周静脉血及入院后相应时间点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的百分率。同时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及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百分率于心肌梗死后第3天开始升高,第4天达到高峰,第90天回降至基线水平。对照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②实验组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关系,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呈负相关关系;与肌酸激酶同工酶无相关性。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4~8d内给予干细胞治疗可适度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并且较高的CD34+干细胞表达有益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内皮祖细胞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特别是作为种子细胞参与组织工程血管构建及疾病治疗。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获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同时获取8例正常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将获取的细胞接种在预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中进行体外培养。FACS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获取细胞的免疫表型;采用MTT比色法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检测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黏附能力;实时定量PCR检测血管形成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荧光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吞噬实验鉴定内皮功能;将获取的细胞接种在含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基底膜胶中诱导血管生成。结果与结论:动员后外周血和未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FACS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上述两种内皮祖细胞都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31、FLK-1、ve-Cadherin、vWF和CD133。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动员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增加;两种来源的内皮祖细胞都具有吞噬Dil-acLDL和在体外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但是,动员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增殖能力明显强于未动员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结果可见动员后的外周血中可以分离出具有内皮祖细胞特性的细胞群体,该群体具有体外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与未动员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相比,动员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并具有更好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9.
背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实体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是决定造血重建的重要因素。目的:主要评价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动员方案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患儿,确诊神经母细胞瘤30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5例,采用CDV化疗方案动员,观察采集干细胞效果。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化疗后第4~9天(平均6.5d)白细胞〈2×109L-1,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5~10mg/kg刺激造血,化疗后13~19d(平均15.5d)至白细胞〉5×109L-1后开始采集。所有病例均采集到足够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总采集次数1~4次,平均2.1次,单个核细胞:(6.1±1.2)×108/kg,CD34+细胞为(5.3±0.8)×106,锥虫蓝拒染率:99.5%(99%~100%),动员并发症少,患儿均能耐受。其中25例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均获快速造血功能重建,白细胞开始回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1)时间为移植后10~20d(平均14d)血红蛋白恢复(〉80g/L)的时间为移植后10~30d(平均18d),血小板恢复(〉20×109L-1)时间为移植后12~35d(平均20d)。结果提示CDV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儿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