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拔牙后在牙槽窝内即刻植入成骨材料,如脱蛋白小牛骨、羟基磷灰石、硬组织代用品、人脱钙冻干骨等,可防止或延缓牙槽嵴在拔牙后的快速、持续吸收。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即刻植入对剩余牙槽嵴保存的影响。方法: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一侧牙槽窝内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不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4,8,12周测量剩余牙槽嵴长度、宽度、高度;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术区牙槽嵴愈合过程中的组织病理改变,X射线观察术区牙槽嵴骨密度改变,扫描电镜观测β-磷酸三钙与拔牙窝骨小梁的结合界面。结果与结论:术后8,12周时,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宽度及长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拔牙窝内可见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多,血管网由稀疏变得丰富,新生骨与β-磷酸三钙结合日益紧密,并且β-磷酸三钙不断降解,与拔牙窝牙槽骨交界处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说明β-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拔牙后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材料可有效保存剩余牙槽嵴解剖形态,防止牙槽嵴的进一步吸收。  相似文献   

2.
背景:各种原因导致的牙齿拔除后都会造成剩余牙槽嵴的吸收,导致颌骨骨量不足,不利于患者后期接受义齿和种植牙的修复治疗.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拔牙后剩余牙槽嵴模型,观察纳米晶胶原基骨/活性肽 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拔牙窝修复及牙槽嵴吸收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 SD 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单纯材料组,均拔除右侧下颌中切牙,实验组在拔牙窝内即刻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活性肽 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材料,对照组在拔牙窝内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骨形态发生蛋白2材料,单纯材料组在拔牙窝内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结果与结论:①牙槽嵴的相对长度:术后2,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大于单纯材料组(P 〈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和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均优于单纯材料组.③新生骨面积占骨缺损面积的百分比:术后2,4,8周,各组随时间增长不断增加,实验组与对照组大于单纯材料组(P 〈0.05),对照组大于实验组.表明纳米晶胶原基骨/活性肽 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拔牙后即刻植入可促进拔牙创的愈合,延缓剩余牙槽嵴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胡杨  马莹  何惠宇 《中国临床康复》2011,(20):3653-3656
背景:建立合适的牙槽嵴缺损动物模型可为开展剩余牙槽嵴的保存、修复研究奠定基础。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全麻下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术后4,8,12周,处死白兔,游标卡尺测量兔下颌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拔牙窝的愈合程度,X射线摄片观察兔下颌拔牙创内骨小梁改建情况。结果与结论: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牙槽嵴长度、宽度和高度均逐渐降低;拔牙窝内有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和血管网逐渐形成,牙槽窝持续沉积新生骨组织,与周围牙槽骨界限不清,骨改建生成,拔牙创愈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及X射线片均证实兔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4.
背景:建立合适的牙槽嵴缺损动物模型可为开展剩余牙槽嵴的保存、修复研究奠定基础。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全麻下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术后4,8,12周,处死白兔,游标卡尺测量兔下颌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拔牙窝的愈合程度,X射线摄片观察兔下颌拔牙创内骨小梁改建情况。结果与结论: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牙槽嵴长度、宽度和高度均逐渐降低;拔牙窝内有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和血管网逐渐形成,牙槽窝持续沉积新生骨组织,与周围牙槽骨界限不清,骨改建生成,拔牙创愈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及X射线片均证实兔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34-3836
比较拔牙后即刻植入两种骨代用品同种异体骨(脱钙冻干骨)和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天博)并覆盖胶原蛋白生物膜预防术后牙槽骨吸收,保持牙槽嵴丰满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因牙周病变需要拔除磨牙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观察组A为植入同种异体骨粉并覆盖生物膜,观察组B为植入天博骨粉并覆盖生物膜。1个月、6个月后复诊,摄CBCT检查,对牙槽窝的愈合,牙槽嵴高度宽度的及骨密度进行观察测量。结果:60例患者创口愈合良好。6个月后观察组牙槽骨垂直和水平吸收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观察组之间牙槽骨垂直和水平吸收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CBCT显示观察组新生骨密度与观察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拔牙窝植入骨代用品结合位点保存法能够有效的预防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2种不同植骨材料在拔牙后位点保存术中均具有良好初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拔牙窝的新骨形成与骨量保持受体内外多种因素调控,神经系统通过介导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调节骨代谢。目的:观察神经支配对拔牙窝骨愈合的调节作用,探讨神经支配与拔牙窝骨愈合的相互关系。方法:切除犬一侧下牙槽神经建立失神经支配动物模型,以未切除侧为对照,拔除失神经支配侧和正常侧前磨牙,放射影像学方法检测术后2,4,8,12周拔牙窝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结果与结论:失神经支配组拔牙窝骨缺损区牙槽嵴高度、宽度和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拔牙窝唇颊侧牙槽嵴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舌侧牙槽嵴高度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提示失下牙槽神经支配影响拔牙窝的新骨形成及骨量保持,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复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对上颌前牙拔牙位点保存的修复效果。方法 Beagle犬6只,随机分成三组,拔除上颌左右第二切牙后,A组植入PRF+CHA,B组植入CHA,C组为空白对照,4周、12周分别处死3只犬,取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形态学测量,组织学观察,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骨密度来评价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游标卡尺测量:统计学分析所有时间点上三组唇舌侧牙槽嵴宽度差值存在差异,且A组差值最小(P<0.05);大体观察:4周与12周时拔牙窝唇侧骨吸收程度A组<B组<C组,12周A组牙槽嵴丰满度优于B组和C组;CT值显示不同愈合时期A组拔牙创CT差值均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A组拔牙窝内新生骨组织数量质量均好于B组和C组,12周A组新生骨排列较B组、C组规则,成骨情况明显优于B组、C组。结论 PRF+CHA应用于上颌前牙位点保存中可以减缓牙槽嵴吸收,促进组织修复,达到拔牙位点保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聂玮  何伟 《中国临床康复》2013,(12):2100-2107
背景:烧结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结晶度很高,在体内很难降解;纳米β-磷酸三钙的降解速度太快,不利于体内生物组织在材料上附着,不利于引导成骨.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β-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的成骨及降解性能.方法:将36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制作左侧挠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β-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观察成骨和材料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2周时 X 射线:实验组可见材料基本降解,连续性骨痂通过骨缺损部位.对照组材料未见明显降解,骨缺损处有骨痂修复.空白组骨缺损未见修复.②术后12周时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材料孔隙内以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为主,有少量软骨细胞,出现散乱的骨松质,材料完全降解.对照组材料孔隙内以骨细胞为主,有少量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材料未见明显降解.空白组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及胶原纤维.③术后12周时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材料降解,骨缺损部位被新生骨松质取代.对照组材料未见降解,骨缺损部位大都被新生骨松质取代.空白组无明显骨重建.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β-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具有良好成骨能力及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理想的骨引导材料可最大程度地恢复拔牙窝处软硬组织形态,利于牙体种植的成功。目的:比较不同骨代材料恢复和重建拔牙窝处软硬组织的能力。方法:纳入2010-01/2011-01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拔除前牙或前磨牙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Bio-Oss组和羟基磷灰石组于拔牙后分别应用Bio-Oss、羟基磷灰石对拔牙窝进行填充,空白对照组拔牙后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与结论:分别于拔牙前及拔牙后6个月测量各组邻面牙槽嵴高度、牙间乳头高度及唇舌向宽度,经比较发现,Bio-Oss组各项指标变化最小,羟基磷灰石组次之,空白对照组变化最大。说明Bio-Oss作为拔牙后牙槽窝的骨代材料能够更好地维持甚至增加牙槽嵴的骨量,促进软组织外形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珊瑚羟基磷灰石作为骨移植物的优点主要有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所以对于许多临床适应证它可以作为一个替代骨的生物材料。 目的:观察应用珊瑚羟基磷灰石于上颌切牙拔出后的牙槽窝后,对牙槽嵴的保持结果。 方法:将11例患者的17个因创伤不可保存的上颌切牙拔除,拔除后即刻将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拔牙窝。植入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口腔全景X射线片检测。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和体征。X射线研究发现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后3,6个月后在植入区有新骨形成,与周围的骨组织无明显界限,且保持了牙槽骨的高度。说明珊瑚羟基磷灰石可以有效保持脊拔牙后牙槽骨的高度,并能促进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1.
背景:牙齿压低移动更容易造成牙根吸收,以往针对矫正引起牙根吸收的研究或基于X射线片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或因无法精确控制压低力量,结果误差较大。目的:建立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切牙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牙齿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牙根骨组织学的变化,以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1只,未加力;1周、2周、4周、12周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时处死动物,将第一、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制作组织学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1周组组织改建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牙槽骨及牙骨质可见吸收,牙周膜局部出现玻璃样变性;2周组骨质吸收程度及范围明显扩大,吸收有从根尖部向根中及颈部扩展的现象;4周组骨质吸收仍然活跃,牙周膜玻璃样变性消失;12周组牙槽骨及牙骨质表面显著修复,骨陷窝新骨沉积,牙周膜排列有序。提示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牙齿,早期组织变化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表现为牙槽骨及牙骨质吸收、牙周膜玻璃样变性。随着压低力的持续,吸收程度及范围扩展。停止加力后,牙根及牙周组织逐渐修复。  相似文献   

12.
赵振德 《中国临床康复》2012,(38):7057-706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能力和分化多潜能性,β-磷酸三钙陶瓷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细胞亲和力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热点。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β-磷酸三钙对兔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抽取兔自体骨髓并分离和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至3代后与β-磷酸三钙复合;24只兔建立双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48侧股骨头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制作缺损而不填充任何材料;β-磷酸三钙组单纯填充β-磷酸三钙;复合组填充β-磷酸三钙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复合材料。结果与结论:修复后8周复合组成骨细胞较多,新生骨小梁相互连接成片;β-磷酸三钙组骨量少,部分纤维组织填充;空白组缺损区靠近宿主骨区域可见少许软骨细胞及软骨组织,纤维组织较多。修复后4,8周复合组骨缺损平均阻射密度较β-磷酸三钙组、空白组增高(P〈0.05);β-磷酸三钙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采用Lane-Sandhu法评分标准,4,8周复合组骨小梁面积均高于β-磷酸三钙组及空白组(P〈0.05)。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强的成骨作用,有助于股骨头坏死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临床上使用自体髂骨移植方法修复牙槽嵴裂,常常不能获得稳定的治疗效果,移植骨吸收率因人而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自体髂骨松质骨块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术后的骨吸收情况。方法:制备实验犬双侧牙槽嵴裂模型,采用自体对照的办法,在实验犬上颌骨两侧的裂隙分别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犬自体髂骨骨块(实验组)和单纯犬自体髂骨骨块(对照组)。通过颌骨CT及micro CT对植骨区的骨吸收率、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术后3,6个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6个月实验组骨体积分数、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骨小梁分离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骨小梁厚度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髂骨骨移植可减少植骨术后骨吸收率,同时可以促进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组织工程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估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体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成骨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建立桡骨双侧大段骨缺损模型,其中35只右侧植入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左侧植入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组;另5只作为空白对照不作任何处理。植入后4,8,12,16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2周可见缺损处有散在的、少量模糊状骨痂生成,术后4周可见明显骨生成影像,成云雾状,均匀分布在骨缺损区,术后8周整个缺损区均可见骨痂生成,成骨现象更加明显,部分髓腔已通,术后12~16周,缺损区已完全被新生骨组织充填,骨髓腔已完全再通,修复区较正常桡骨细,骨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0.01)。说明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移植可较完全修复大节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