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硅橡胶和聚氨酯制作的结肠囊管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鉴于结直肠穿孔及吻合口漏的治疗上传统手术方法时间长、创伤大、费用高,故急需设计出一种医疗器械对这两种疾病实施微创、安全、有效的一期修复。目的:设计一种能经肛门进出,能对结直肠穿孔及结直肠吻合口漏进行一期修复的医疗器械,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客观检测。方法:采用医用硅橡胶、医用聚氨酯按设计方案制作出结肠液囊管样品,然后对样品外套囊的柔韧度、内管及外套囊的变形压力值、液囊管的漏气压力值进行检测比较,评估结肠液囊管临床使用的可行性、安全性。结果与结论:采用医用硅橡胶与医用聚氨酯制作出的结肠液囊管外套囊变形压力值分别为(30.42±0.46),(30.73±0.29)kPa,内管变形压力值分别为(5.96±0.22)kPa及>100kPa,液囊管漏气压力值分别为(59.23±1.25),(60.01±1.45)kPa,医用硅橡胶制作出的结肠液囊管内管硬度不够,容易内突导致管腔狭窄闭合,外套囊变形压力值稍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88),液囊管漏气压力值无明显差别(P=0.213)。提示采用医用聚氨酯制作的结肠液囊管结构简单、性能优良、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C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结直肠腺瘤、腺癌的关系。方法对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排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及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其中患结直肠腺瘤、腺癌的2型糖尿病患者51例(研究组),无结直肠腺瘤、腺癌的2型糖尿病患者51例(对照组),测定2组的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空腹c肽(4.20±1.22)nmol/L,糖化血红蛋白(8.68±1.62)%;对照组空腹C肽(3.01±1.28)nmol/L,糖化血红蛋白(7.42±1.02)%。研究组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空腹c肽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腺瘤、腺癌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下置管负压引流联合无针缝合器在治疗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感染切口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共823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其中84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情况。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416例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发生感染43例采用充分引流后传统方法缝合治疗记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共407例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发生感染41例采用皮下置管负压引流联合使用无针缝合器治疗记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愈合时间,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结果所有84例结直肠肿瘤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经上述处理后共4例发生愈合不良,其中对照组切口感染率为4.65%(2/43),观察组为4.88%(2/4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9)。对照组术后愈合时间为(19.7±1.7)d,观察组为(9.1±0.8)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若早期发现,行皮下置管负压引流联合无针缝合器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可以达到感染切口延迟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4.
张云倩 《天津护理》2010,18(2):64-66
目的:通过与机械通气病人套囊压力专用测压表所测压力的比较,探讨一次性换能器在套囊压力测定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6例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专用测压表及换能器测量患者套囊压力及套囊容积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呼吸机检查均不漏气,一次性换能器组套囊充气容积(7.51±1.15)mL,测得压力值(21.09±1.97)mmHg(1 mmHg=0.133 kPa);压力表组套囊充气容积(7.25±1.15)mL,测得压力值(21.32±2.58)mmHg,套囊充气容积及测得压力值两组间比较差异(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次性换能器测压法是一种简单易行,准确可靠、成本低廉的科学、理想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临床测量机械通气病人套囊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消化道穿孔的病因、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结局,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6月医院急诊收治的老年急性下消化道穿孔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患者的消化道穿孔不同部位,将其分为小肠穿孔组与结直肠穿孔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辅助检查、病因、治疗方案及结局等进行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小肠穿孔20例,穿孔原因分别为异物9例、淋巴瘤4例、不明原因4例、憩室炎2例、炎症性肠病1例;结直肠穿孔34例,穿孔原因分别为结肠肿瘤19例、粪石性6例、医源性5例、憩室炎3例、异物1例。两组患者CT检查的阳性率均为100%;结直肠组炎症指标及乳酸水平高于小肠组。小肠穿孔组患者均通过穿孔修补或病变肠管切除吻合获得治愈,并发切口感染2例、腹腔残余脓肿1例。结直肠组行穿孔修补6例(5例医源性穿孔和1例憩室穿孔),病变肠管切除、Ⅰ期吻合16例,病灶切除、肠造口术8例,仅肠造口术4例;结肠直组治愈28例,死亡6例;切口感染6例。结论:异物是导致老年人小肠穿孔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是结直肠穿孔的最主要原因,粪石、医源性所致结直肠肠穿孔亦占较高的比例。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行内镜下切除的89例结直肠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患有大息肉94枚,其中亚蒂或广基20枚,侧向发育型肿瘤9枚,息肉最大直径为2.0~5.5cm;所有息肉均在内镜下完整切除,并发出血6例,穿孔2例,并发症均在内镜下处理成功;术后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75枚(79.8%),炎性增生息肉13枚(13.8%),腺癌6枚(6.4%),其中黏膜内癌4枚。术后3例腺瘤患者复发,再次行内镜下切除,随访无复发。结论:内镜下行结直肠大息肉切除安全可靠、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相关矿物质(钾、钠、钙、镁、铁、锰、锌、铜、磷、硒)摄入量与结直肠肿瘤发生之间关联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矿物质摄入量与结直肠肿瘤发生关系。结直肠肿瘤病人(病例组)499例,对照组50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因素进行分析,计算比值比(OR值)及OR值95%可信区间(OR95%CI)。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大多数无机元素与结直肠肿瘤相关性减弱,但钠元素相关性增强。多因素分析显示,钠盐摄入量与结直肠肿瘤呈正相关(P=0.02,OR=1.30),硒元素摄入量与结直肠肿瘤呈负相关(P=0.04,OR=0.59)。结论钠盐是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硒是结直肠肿瘤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困难性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及治疗技巧。方法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摘除困难性结直肠息肉。结果76例患者133枚息肉均为一次性完全切除,2例出现迟发性出血,无即刻及迟发性穿孔发生。结论根据困难性结直肠息肉的不同类型,灵活合理地联合使用多种治疗技术,可以完整、安全地切除病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武卫莉  李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5):217-219
目的:聚氨酯和硅橡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力学性能、易成型加工、性能可控等优点。因此,研究聚氨酯和硅橡胶在医疗器械和人体器官设计有重要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国外“E1,SCI,CA,Science Direct(Elsevier)”等数据库的文章,检索词“Silicon rubber,polyurethane,medical matefial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95—01/2006—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硅橡胶、聚氨酯,医用材料”,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硅橡胶和聚氨酯方面的研究。②有关医用橡胶器械和人体器官设计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22篇有关医用橡胶材料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16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硅橡胶及聚氨酯的结构性能:硅橡胶是以高分子量的线型聚有机硅氧烷为基础,添加特定组分,加工后,制成具有一定强度和伸长率的橡胶态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是由软链段和硬链段交替镶嵌组成的、含有许多-NHCOO-基团的极性高聚物,可以合成具有血液相溶性和生物相溶性的医用高分子材料。②医用胶塞、胶管及其他橡胶制品研究:综合了医疗药剂密封包装胶塞的弹性、耐水、耐油、耐寒性、耐药物及耐消毒灭菌处理研究;对针刺后仍能保持原有的密闭性和气密性的研究等。③国外用于人体器官研究:包括骨折修复材料,颅骨、脑膜、鼻梁、耳廓、下颌、气管、泪道栓、肺薄膜、心瓣、胃肠、腹膜、阴茎、指关节、肌腱、膝盖膜、皮肤和乳房等研究及设计。结论:硅橡胶、聚氨酯医用材料研究,使人们能够设计和制造.出价格低廉的人造器官和医疗器械,使更多的医用材料投入临床应用,以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粪便基因异常甲基化诊断结直肠肿瘤的准确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CBM、WebofScience、CNKI和WanFangData,收集粪便基因甲基化诊断结直肠肿瘤的研究,检索时限为1990年1月至2012年2月,同时依据QUADAS条目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Meta—Discl.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32个研究,39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粪便基因甲基化对于检测结直肠肿瘤的合并敏感度(Sen)、特异度(Spe)、诊断比值比(DOR)、SROC曲线下面积(AUC)及Q木值分别为92%195%CI(91%,93%)]、63%[95%CI(61%,65%)]、20.79[95%CI(15.13,28.57)]、O.8619(SE=0.0204圾0.7926(SE=0.0198);对于检测结直肠癌的合并Sen、Spe及SROCAUC分别为91呱95%CI(89%,92%)]、75%[95%CI(73%,77%)圾0.9007;而对于结直肠腺瘤的合并Sen、Spe及SROCAUC分别为79%[95%CI(76%,83%)]、7596[95%CI(73%,77%)]及0.8457。结论粪便基因异常甲基化对于诊断结直肠肿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2%)和中度特异性(63%),可作为诊断结直肠肿瘤的无创性初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8月—2010年2月实施的19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以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和16例开腹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胆总管通过时间(the hepatic hilum to the duodenum through time,HDTT)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组平均手术时间(75±20)min,术中平均出血(25.7±4.5)mL;并发胆漏2例;平均住院时间(8.1±1.6)d。随访3个月~1年,未见胆道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与对照组相比,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组术后HDTT一过性升高后随之明显下降,TNF-α水平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I期缝合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胆漏发生率较低;术后患者血清TNF-α水平较低,提示对患者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损伤性胆管狭窄病理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作用。方法:实验用斑马猪24只,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C组)仅游离胆管20mm,以缝合针扎孔1周。手术对照组(S组)游离胆管20mm,切除约5mm,行端端吻合,T型管引流。手术治疗组(T组)依S组方式手术,并经Oddi′s括约肌置Forley导尿管(8号)至吻合口上15mm引流胆汁并支撑,气囊注水阻断胆汁流经吻合口以减轻瘢痕增生。术后12周取标本,HE染色分析术部瘢痕增生、吻合口内径与其近端10mm胆管内径比值,免疫组化法分析各组TGF-β1表达情况。结果:S组及T组处理部位均有瘢痕增生,吻合口管壁厚度分别为1.7±0.2mm和1.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及S组吻合口内径较C组均有所减小,两组吻合口内径与其近端胆管内径比值分别为0.89±0.15和0.68±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仅有少量TGF-β1表达,10个高倍视野平均阳性细胞数为13,T组表达有所增加,高倍视野阳性数为1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组的表达增加较明显,高倍视野阳性数为37,较前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参与胆管吻合口瘢痕增生狭窄病理过程,其表达随狭窄严重而增加,但其与吻合口瘢痕增生狭窄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吸引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应用持续负压吸引对10例直肠癌术后并发吻合口漏的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并与传统的引流袋自然引流进行治疗的8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吻合口漏愈合快,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早15~30 d,平均22.5 d,全身中毒症状轻,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肠癌保肛术后并发吻合口漏及时应用负压持续吸引,对促进吻合口漏的愈合,减轻局部及全身感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羟丁基几丁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极低的细胞毒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目的:探讨羟丁基几丁糖凝胶防止术后脑脊液漏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利用流变仪和动态力学实验仪检测1.5%,2.0%,3.0%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凝胶的力学强度及耐疲劳性质,同时测定各浓度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的凝胶时间。将10只猕猴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制作脑脊液渗漏模型,实验组采用1.5%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凝胶封堵,对照组未采用任何材料封堵。结果与结论:1.5%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的凝胶时间为(70±4)s,承受的最大压力为50.3-60.1kPa,并且在疲劳实验和频率扫描实验中呈现出良好的稳定性;2.0%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凝胶的凝胶时间为(45±3)s,承受的最大压力为70.6-122.5kPa,在频率扫描中呈现了较好的稳定性;3.0%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凝胶的凝胶时间为(26±2)s,承受的最大压力为77.8-104.7kPa,频率扫描呈现了较好的稳定性。但后两者的疲劳实验未达实验要求。脑脊液渗漏封堵实验中,实验组封堵率为100%,对照组无封堵效果,表明1.5%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凝胶可防止猕猴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工鼻泪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不会改变泪道的解剖结构,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评价人工鼻泪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2009逆行性人工鼻泪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患者87例,共94眼,年龄26~71岁,平均56岁。其中鼻泪管阻塞患者31例,慢性泪囊炎患者56例。随访时间为18个月。结果与结论:人工鼻泪管植入后第2天92眼溢泪症状完全缓解,成功率为98%(92/94)。随访中,85眼人工鼻泪管保持通畅,8眼发生阻塞,1眼发生人工鼻泪管移位,植入有效率为90%(85/94)。植入后有7例患者出现疼痛,2例出现眼睑水肿,所有患者均有少量鼻出血,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果可见人工鼻泪管植入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既往文献主要探讨胆道并发症的原因及治疗,而较少文献报道如何改进具体手术技巧预防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过程中胆道相关手术技巧对胆道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309医院收治的475例患者肝移植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与相关手术技术变化之间的关系,归纳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预防胆道并发症的具体措施。 结果与结论:475例肝移植患者肝移植后共发生胆道并发症36例(7.6%),包括胆管非吻合口狭窄(n=19,4.0%)、胆管吻合口狭窄(n=7,1.5%)、移植后胆瘘(n=3,0.6%)、胆总管迂曲(n=3,0.6%)、胆总管结石残留(n=1,0.2%)、远期胆总管结石(n=3,0.6%)。统计结果显示胆道吻合方式对非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临床显示留置“T”形管组造成胆管狭窄的可能性小于其他两组,但统计学显示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肠系膜上静脉插管取肝和取肝时即进行胆道灌注可降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P=0.013和 P=0.018,OR=0.26和OR=0.28),取肝时即对胆道进行灌注可明显降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发生率(P=0.001,OR=0.09)。同时,修肝时尽量减少供、受者胆道血供的丢失、于肝脏膈面垫高肝脏进行胆道吻合等手术技巧均可降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柱状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用于胆总管结石取石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应用EPBD治疗的7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6例患者中73例成功取出胆总管结石,成功率96.1%,平均手术时间(30±12)min;无肠穿孔发生;术中发生活动性渗血5例,经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液或黏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液后成功止血;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1例,高淀粉酶血症8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住院时间(3±0.5)d。结论:采用EPBD行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具有安全、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贺辰龙  崔进国  石健  孙玉然  梁小青 《临床荟萃》2012,27(1):1-3,6,F0002
目的 评价经颈静脉途径介入治疗门静脉阻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6例门静脉阻塞患者,腹水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2例,单纯腹水4例;透视引导下应用RUPS- 100肝穿装置经右颈内静脉入路穿刺门静脉,成功后引入导丝使其通过门静脉狭窄闭塞段,通过机械性抽吸、接触性药物溶栓、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技术开通阻塞的门静脉,并用支架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通路.结果 11例(68.7%)患者门静脉被开通并建立了肝内门体分流通路,门静脉开通前后阻塞远端压力由(4.98±0.61) kPa降至(2.40±0.24) kPa,8例经治疗后呕血黑便消失,7例腹水明显吸收,1例术后5天出现肝性脑病,经治疗后缓解,2例在术后3个月、9个月出现分流道闭塞,经置管溶栓及球囊扩张后再通.结论 经颈静脉途径介入治疗门静脉阻塞技术可行,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又不适宜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考虑选用本项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扩大切除术中呼吸力学的变化,研究乌司他丁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60例择期行胸腺扩大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OssermannI、IIb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30)和乌司他丁组(U组,n=30)。U组人手术室后即给予乌司他丁4000U/kg溶于2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10min内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2000U/(kg·h)持续泵人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麻醉前(T1)、切皮时(亿)、手术开始后30min(13)、手术开始后60min(T4)、术毕拔管前(T5)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肺顺应性、气道峰值压力、气道平台压力、吸气阻力、呼气阻力。结果两组患者T2与Tl比较,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升高[U组患者他、T1心率:(90.2±13.5)、(78.6±10.4)次/min,平均动脉压:(15.5±2.3)、(12.1±1.5)kPa;C组患者T2、T1心率:(94.3±15.4)、(81.6±12.2)次/min,平均动脉压:(16.8±2.6)、(12.6±1.8)kPa;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T3、T4、T5与T1比较,肺顺应性均降低[U组患者在仍、T4、T5、T1时肺顺应性分别为:(51.23±12.33)、(50.35±13.29)、(50.65±13.16)、(53.69±14.34)ml/cmH20;C组患者在髓、T4、T5、T1时肺顺应性分另0为:(41.56±11.20)、(42.02±10.12)、(39.85±10.31)、(53.45±15.21)mL/cmH20,P均〈0.05],气道峰值压力[U组患者在T3、T4、T5、T1时分别为(13.04±2.14)、(13.12±2.42)、(13.22±2.48)、(12.04±2.12)cm H2O;C组患者在T3、T4、T5、T1时分别为(16.25±3.27)、(15.56±4.34)、(16.64±3.45)、(13.12±2.32)cm H2O]、气道平台压力[U组患者在,13、T4、T5、T1时分别为(10.54±2.46)、(11.76±3.11)、(12.02±3.25)、(9.48±2.13)cm H2O;C组患者在T3、T4、T5、T1时分别为(15.02±3.87)、(15.51±3.13)、(15.67±3.02)、(9.25±1.26)cm H2O]、吸气阻力[U组患者在13、T4、T5、T1时分另0为(8.56±2.52)、(9.31±3.06)、(8.44±2.45)、(8.25±2.20)cm H2O;C组患者在T3、T4、T5、T1时分别为(11.52±3.06)、(12.16±3.02)、(12.83±3.14)、(8.31±2.24)cm H2O]、呼气阻力[U组患者在T3、T4、T5、T1时分别为(10.22±2.24)、(10.34±2.66)、(10.27±2.22)、(8.46±2.37)cm H2O;C组患者在乃、T4、T5、T1时分别为(14.43±3.18)、(14.56±3.32)、(14.46±3.52)、(8.55±2.18)cm H2O]均升高(P均〈0.05);U组患者在T3、T4、T5、T1时肺顺应性降低的幅度及气道峰值压力、气道平台压力、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C组患者(F值分别为6.167、3.138、4.137、5.217、4.361,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减轻肺损伤,对重症肌无力患者术中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