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胰肾联合移植已经被公认为是糖尿病(包括1 型和2 型)合并终末期尿毒症的有效治疗手段,由于胰腺为高免疫原性器官,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是保证胰腺移植成功的关键.目的:探讨胰肾一期联合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纳入2005-01/2009-06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胰肾一期联合移植的患者9 例,其中男5 例,女4 例,胰液引流均采用空肠引流方式.术后采用白细胞介素2 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白细胞介素2 单克隆抗体+他克莫司+麦考酚酸+激素,并逐渐过渡至单用他克莫司维持治疗.回顾性分析以上9 例患者围手术期及长期随访情况.结果与结论:胰肾一期联合移植后,除1 例早期死亡外,其余8 例患者移植后1 周内肌酐降至正常水平,移植后停用胰岛素时间为(11.5±3.5) d,空腹血糖恢复至正常时间为(15.4±6.3) d.8 例患者随访4~50 个月期间,共有4 例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其中1 例在接受床边血液透析过程中并发心脑血管意外后家属放弃治疗,其余3 例患者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激素冲击治疗后移植肾功能均逆转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发现移植胰腺排斥.说明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采用白细胞介素2 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并逐渐过渡至单用他克莫司维持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肾及胰肾联合移植术的可行性。方法:2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尿毒症患者,分别实施肝肾分期联合移植及肝肾同期联合移植术;1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患者行胰液空肠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皮质类固醇激素的3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恢复正常;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停用外源性胰岛素,血糖、C-肽及肾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8~42个月移植器官功能良好。结论:联合脏器移植是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实验表明CXCR3拮抗剂Genistein可减轻胰腺移植大鼠的急性排斥反应。目的:观察Genistein联合小剂量他克莫司在胰腺移植抗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建立胰腺移植模型,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未进行药物治疗)、大剂量他克莫司组、小剂量他克莫司组、Genistein组、Genistein+小剂量他克莫司组。术后第7天行病理学,肝肾功能,血清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浓度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小剂量他克莫司组、Genistein组比较,Genistein+小剂量他克莫司组移植胰腺组织损伤减轻,淋巴细胞浸润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减轻,血清CD3+、CD4+、CD8+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P〈0.05);并且避免了大剂量他克莫司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说明Genistein联合小剂量他克莫司能有效减轻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而不增加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首选疗法,但由于移植风险高,并发症多,国内开展并不广泛。目的:总结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观察其远期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对15例患者行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均采用心脏死亡的供体。HLA配型平均为2.13。均选择胰液膀胱引流式和体循环回流血管吻合方式,免疫抑制剂方案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泼尼松治疗。观察移植后患者移植物肾功能、血糖、淀粉酶等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最短随访8.5个月,最长随访105.5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37.7(13~82)d。移植后13例患者胰腺功能恢复,2例于移植后即切除移植胰腺。移植后除1例患者肾脏功能延迟恢复外,其余患者肾脏功能立即恢复。2例患者因慢性排斥反应丢失移植胰腺和移植肾。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为排斥反应,返流性胰腺炎和血栓形成。提示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安全而有效地治疗方法,其远期效果理想,完善的围移植期管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影响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背景: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首选疗法,但由于移植风险高,并发症多,国内开展并不广泛.目的:总结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观察其远期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对15例患者行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均采用心脏死亡的供体.HLA配型平均为2.13.均选择胰液膀胱引流式和体循环回流血管吻合方式,免疫抑制剂方案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泼尼松治疗.观察移植后患者移植物肾功能、血糖、淀粉酶等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最短随访8.5个月,最长随访105.5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37.7 (13~82) d.移植后13例患者胰腺功能恢复,2例于移植后即切除移植胰腺.移植后除1例患者肾脏功能延迟恢复外,其余患者肾脏功能立即恢复.2例患者因慢性排斥反应丢失移植胰腺和移植肾.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为排斥反应,返流性胰腺炎和血栓形成.提示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安全而有效地治疗方法,其远期效果理想,完善的围移植期管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影响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胰肾联合移植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胰肾联合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最有效方法.但这些患者由于长期糖尿病史,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较复杂,且手术涉及胃肠道,并应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约物,移植前准备和移植后处理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重要保障.目的:对胰肾联合移植的免疫抑制用药、凝血药物应用、围手术期以及移植后管理注意事项等进行多方面讨论,为胰肾联合移植提供一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泌尿外科进行胰肾联合移植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免疫抑制剂、抗凝药物的应用及围手术期临床监测重点等治疗经验.结果与结论: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3岁,均为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移植前胰岛素用量为1.5~2.4U,(kg·d),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次眼底出血;2例合并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移植前心脏射血分数分别为52%和50%.移植胰腺外分泌液均经肠道引流.3例恢复顺利,肾功和血糖均恢复正常.其中1例于移植后第7天出现排斥反应,激素冲击后肾功能恢复;1例移植后出现移植十二指肠急性排斥反应,肠瘘,最终移植胰腺切除,但移植肾脏保留;2例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1例移植后消化道出血,多器官衰竭死亡.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肾病的最有效方式.移植胰腺外分泌经膀胱引流由于并发症较多,已被经肠道引流取代.移植肾功能的恢复足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移植后早期他克莫司可不必急于口服,可待血肌酐恢复到300 pmol/L.时再考虑应用.凝血药物的应用是移植胰腺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空肠造瘘是围手术期预防肠液向移植胰腺返流的重要治疗措施,且移植后随访期建议应用通便药物,预防便秘发生,减少肠液返流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肾及胰肾联合移植术的可行性.方法:2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尿毒症患者,分别实施肝肾分期联合移植及肝肾同期联合移植术;1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患者行胰液空肠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皮质类固醇激素的3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孝术后恢复良好,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恢复正常;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停用外源性胰岛素,血糖、C-肽及肾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8~42个月移植器官功能良好.结论:联合脏器移植是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实验表明CXCR3拮抗剂Genistein可减轻胰腺移植大鼠的急性排斥反应。目的:观察Genistein联合小剂量他克莫司在胰腺移植抗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建立胰腺移植模型,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未进行药物治疗)、大剂量他克莫司组、小剂量他克莫司组、Genistein组、Genistein+小剂量他克莫司组。术后第7天行病理学,肝肾功能,血清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浓度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小剂量他克莫司组、Genistein组比较,Genistein+小剂量他克莫司组移植胰腺组织损伤减轻,淋巴细胞浸润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减轻,血清CD3+、CD4+、CD8+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P<0.05);并且避免了大剂量他克莫司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说明Genistein联合小剂量他克莫司能有效减轻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而不增加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环孢素A与他克莫司是肾移植后临床广泛应用的免疫抑制剂。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对肾移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环孢素A组和他克莫司组,移植后分别给予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与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结果与结论:他克莫司组的1年人/肾存活率、治疗逆转率高于环孢素A组(P〈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环孢素A组(P〈0.05);移植后1个月及1年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6,8和血糖水平高于移植前(P〈0.05),低于环孢素A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4,10低于移植前(P〈0.05),高于环孢素A组(P〈0.05);移植后1个月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移植前(P〈0.05),但低于环孢素A组(P〈0.05);移植后1年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环孢素A组(P〈0.05)。说明他克莫司可通过抑制肾移植后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改善糖脂代谢等途径降低患者的排斥反应,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治疗措施。方法1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给以免疫抑制、小剂量肝素化和胰岛素替代治疗,监测移植胰、肾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胰腺功能恢复顺利,1个月后脱离胰岛素,血糖维持正常;移植肾功能1周恢复正常,随后出现排斥反应,相应治疗后改善;术后3周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是针对IDDM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早期胰岛素替代治疗有利于移植胰功能的逐渐恢复。早期小剂量肝素化,有利于减少移植胰血栓形成的几率。  相似文献   

11.
胰肾同期移植术式选择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胰液膀胱引流(BD)与肠道引流(ED)两种胰肾一期移植(SPK)手术方式,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原因和处理方式。【方法】12例Ⅰ型糖尿病(IDDM)合并尿毒症患者施行了SPK,最初2例为BD术式,另10例为改进的ED术式。术后早期采用他克莫司(FK506)/环孢素A(CsA) 霉酚酸酯(MMF) 皮质激素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CD25单抗四联诱导治疗.以后改为三联维持。抗凝治疗使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结果】12倒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移植胰、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停用外源性胰岛素。4例出现移植肾急性排斥,其中3例治疗后逆转,1例移植肾功能丧失。手术并发症包括:腹腔感染3例,切口感染2例。分别经引流换药治疗后二期愈合;肾周血肿2例.经手术探查清理后好转。多与抗凝剂短期应用过量有关。远期并发症:2例BD术式患者长期存在化学性膀胱炎.其中1例发生2次反流性移植物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好转。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和移植物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进的ED—SPK术式安全、简单,远期并发症少,是治疗IDDM合并尿毒症的理想方法;但应积极预防术后早期出血、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内分泌门静脉回流和体静脉回流两种术式术后移植物存活率、受者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有无区别。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1974~2008.1)、PubMed(1970~2008.1)、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l期)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8.1),纳入3篇胰肾联合移植内分泌引流两种术式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个RCT共401例胰肾联合移植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腺移植内分泌引流的两种术式之间,仅1个研究(共82例)报道门静脉回流术式的3年和5年移植胰腺存活率优于体静脉回流术式(P=0.03,P=0.05),但所有研究的移植胰腺、移植肾脏及受者的各时间点存活率和各种并发症如排斥反应、移植物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研究结果显示,胰肾联合移植内分泌引流两种术式术后移植物存活率、受者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同。但由于现有临床研究样本量少,上述结论尚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背景:足量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低剂量他克莫司和皮质激素可能是目前针对肾移植受者的理想治疗方案,该方案因其具有低肾毒性以及较少的不良反应和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已在临床上开始逐渐普及。目的:以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标准剂量他克莫司加皮质激素为对照,评估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低剂量他克莫司加皮质激素在肾移植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0例首次接受单一器官同种异体移植的肾移植成人受者被随机分配到他克莫司标准剂量组(n=104)和他克莫司低剂量组(n=106),并接受12个月的治疗。主要疗效指标包括肾移植后第12个月慢性移植物损伤指数(CADI)以及肾小球滤过率;次要疗效指标主要包括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治疗失败率以及患者和移植肾的存活率等;同时对新发移植后糖尿病,新发高血压,新发高血脂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两组绝大多数患者使用了足量的吗替麦考酚酯(1.5g/d及以上)。在他克莫司剂量方面,他克莫司标准剂量组大多数受试者的实际血药浓度水平偏低,与低剂量组的实际血药浓度水平类似,由此反映了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低剂量他克莫司和皮质激素方案已广泛为目前临床医师接受和使用。因此,两组也表现出类似的疗效和安全性:他克莫司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肾移植后12个月肾脏病理改变的平均CADI评分分别为1.82分和2.13分(P=0.0813),平均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77.08mL/min和80.12mL/min(P=0.7949),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和5.2%(P=0.6812),患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高达100%和99.1%(P=1.0000)。在安全性方面,他克莫司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新发移植后糖尿病的比例分别为2.9%和1.9%,新发高血脂的比例分别为2.9%和3.8%。结果显示在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他克莫司和皮质激素的肾移植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足量吗替麦考酚酯的使用,可以减少他克莫司的剂量,在保持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即成功地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同时,显著减少他克莫司所致的肾毒性、高血脂和新发糖尿病等不良反应,较好地达到了疗效和毒性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是一类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常导致移植物丧失功能。目前,强效免疫抑制剂和B淋巴细胞抑制剂的应用使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明显提高。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给予抗胸腺球蛋白、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蛋白A免疫吸附初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留血标本测定群体反应性抗体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均有效逆转。随访48个月,1例患者在移植后5个月时因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而停用免疫抑制剂,继而发生剧烈的急性排斥反应而行移植肾切除,恢复血液透析,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至随访终点时平均血肌酐浓度为(132.6±44.2)μmol/L。提示,抗胸细胞球蛋白联合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有效逆转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并不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背景:长期以来器官移植工作者比较重视吗替麦考酚酯的肠道不良作用,而对他克莫司与腹泻的关系则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急性腹泻期间他克莫司的谷浓度变化及对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90例出现急性腹泻的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方案均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检测围腹泻期间内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及相关病原学指标,将浓度升高的72例患者中病原学检查阴性的48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24例,一组在治疗过程中只减少他克莫司剂量,另一组同时减少他克莫司及吗替麦考酚酯剂量,观察对腹泻的治疗效果及他克莫司谷浓度升高持续时间。结果与结论:两种方案对腹泻的治疗效果及他克莫司谷浓度升高持续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腹泻是他克莫司浓度异常升高的重要因素,腹泻期间应适当减少他克莫司剂量及增加其血药浓度监测频率,以免增加他克莫司的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必要同时减少吗替麦考酚酯剂量,以免增加排斥发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移植前准备充分,供肾热、冷缺血时间较短,HLA配型的组织相容性好,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为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免疫抑制剂方案提供了可能性。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06-01/2008-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中心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受者38例,移植后常规使用环孢素A/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NI常规剂量组(n=18),移植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6mg/(kg·d)或他克莫司0.12mg/(k·d);CNI低剂量组(n=20),术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4mg/(kg·d)或他克莫司0.08mg/(kg·d);两组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使用剂量相同。移植后密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不同时期的肾功能以及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肝功能损害、肾毒性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CNI常规剂量组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CNI低剂量组无死亡病例。两组移植肾功能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CNI低剂量组肝功能损害、钙调蛋白酶抑制剂肾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CNI常规剂量组(P〈0.05)。此外,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免疫抑制方案明显减轻了亲属肾移植患者的经济负担。说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是威胁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诱导受者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排斥反应的理想措施。目的:探讨RNAi RelB树突状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将近交系雄性清洁级DA(RT1a)大鼠和近交系雄性SPF级Lewis(RT11)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术前随机配对分为4组:①对照组,受体鼠移植前不做预输注。②治疗组:受体鼠移植前7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RNAi RelB树突状细胞(5×106)。③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受体鼠移植前7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5×106)。④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受体鼠移植前7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成熟树突状细胞(5×106)。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以及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相比,治疗组移植肝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移植后第7天,治疗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P<0.01),移植后第14天治疗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均有轻微下降,两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1)。移植后第7天,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升高(P<0.01),而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下降(P<0.01);移植后第14天治疗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有下降,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有升高,两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移植后第7天排斥活动指数为8.0-9.0。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第14天肝细胞、内皮细胞坏死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增多。治疗组移植后第7天排斥活动指数为6.0-8.0,第14天时排斥活动指数为4.0-5.0。结果提示RNAi RelB树突状细胞预输注可以减轻移植肝排斥程度,延长移植肝生存时间,这是通过间接途径实现的,其机制可能与T细胞的调节和无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细胞因子常常在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早期即被释放,因此可以作为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受体(IL-18R)表达的变化。方法:将2004-09/2005-09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进行的肾移植尿毒症32例患者分为肾功能稳定组24例,急性排斥组8例。另选择以往手术后移植肾功能正常,平均存活时间4年的肾移植患者12例为长期存活组。同期查体未发现异常健康自愿者7例为健康对照组。提取受试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加入双荧光标记的鼠抗人CD4/IL-18Rα及CD8/IL-18Rα单克隆抗体,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结果与结论: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IL-18Rα及CD8/IL-18Rα在尿毒症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2,P=0.04)。肾功能稳定组及长期存活组外周血CD4/IL-18Rα及CD8/IL-18Rα的表达明显低于急性排斥组(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激素冲击治疗后其阳性率明显低于激素冲击治疗前(P〈0.05)。3例耐激素排斥反应者IL-18R表达值高于5例激素治疗有效者。结果显示外周血CD4/IL-18Rα及CD8/IL-18Rα的变化可以较早预测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预测肾移植后恢复情况,评估排斥反应对激素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