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作者未查及使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自体髂骨植骨或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螺钉应力情况的相关报道.目的:在L4~L5节段有限元模型上建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双枚椎间融合器置入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自体髂骨植骨的模型,分析两种不同方法植骨后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名健康男性,年龄20岁,借助CT扫描和有限元软件,建立L4~L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验证有效的模型上建立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双枚椎间融合器植骨模型(模型A)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自体髂骨植骨有限元模型(模型B),然后在各模型上分别施加载荷,观察螺钉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建立两种不同后路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术式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不同载荷情况下,发现模型B螺钉应力值均大于模型A,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差值最大部位为螺钉尾部.结果提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自体髂骨植骨后更容易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情况.  相似文献   

2.
背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上椎间植骨融合已经从单纯的后路植骨技术发展到植骨融合加内固定融合技术,并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目的:对椎间融合器融合和单纯自体骨植骨融合两种不同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差异进行系统性评价,并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由计算机搜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PQDT(proquest学位论文)、Cochrane图书馆、Springerlink(医学全文)、MEDLINE.和EMBASE等电子数据库(时间为1990年3月至2012年12月),并手工式检索《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等相关杂志,搜索椎间融合器和/或单纯自体骨移植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疗效比较的临床研究,并按纳入及排除标准获得的合格文献以质量学方法评价。利用RevMan5.1.5(下载于CachraneLibrary)Meta分析,比较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椎间隙高度变化、融合率、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费用等指标。结果与结论:经过筛选纳入1个前瞻性研究和8个回顾性研究,共585个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腰椎椎间融合器组融合与自体骨组融合比较,平均手术时间[MD=7.19,95%CI(-34.39,48.77),P=0.73]、平均术中失血量[MD=21.34,95%CI(-139.56,182.24),P=-0.79]、优良率[OR=1.53,95%CI(0.93,2.53),P=0.09]、并发症发生率[OR=0.94,95%CI(0.51,1.75),P=-0.85]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前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小于后者[MD=0.03,95%C,(0.01,0.04)1;前者融合率优于后者[OR=1.87,95%CI(1.08,3.25),P=0.03];前者费用高于后者[MD=0.92,95%CI(0.30,1.82),P=0.004]。椎间融合器融合和自体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都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应用椎间融合器融合可以提高融合率、维持椎间隙高度,但费用高,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与自体植骨融合效果相同。由于缺乏关于课题前瞻性研究及样本量相对较少的原因,尚需更多及严密设计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实验结论仅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背景: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已成为一种椎间融合的标准技术,广泛应用于椎体滑脱、椎间盘源性疼痛、腰椎失稳等病症的治疗。目的:归纳总结前路椎间融合器的种类、前路腰椎椎间融合的临床应用及内固定器械种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2年1月)。以"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2年1月)。文献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567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39篇文献进行分析。近年来,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在临床应用方面及椎间融合器自外形到材料等都有很大发展,椎间融合率不断提高;多种内固定器械开始用于临床以增强前路融合的稳定性;小切口术式的临床应用,腹腔镜下手术的开展,使手术趋向微创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在脊柱外科的有限元分析多见于正常的腰椎模型,对术后病理状态的模型未见深入研究.目的:建立L4/5滑脱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此模型对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上的应力分布及模型稳定性有无显著性差异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集1名腰椎滑脱男性的腰椎螺旋CT数据借助mimics 10.01软件,建立L4/5三维模型.将模型导入abaqus6.51软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属性.再分别建立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的有限元模型,然后根据临床术式组合成不同后路融合模型.设定边界条件在上述模型上分别施加垂直压缩载荷以及前屈、后伸、左屈、右旋等力矩载荷,并测定各种载荷下椎弓根螺钉、融合器上的应力及模型的位移,结果在SPSS13.0软件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模型在各种载荷中应力多集中在椎弓根螺钉与钛棒连接处,轴向压缩载荷下最小,在旋转时最大,融合器应力集中分布在前段及后断.②对比在5种载荷下两种模型位移后路椎体间融合组均小于后外侧融合(P<0.05).实验建立了L4 椎体滑脱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模型,模型加载后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具有临床意义,椎体间融合的稳定性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在后路腰椎间融合固定的近期疗效.方法 38例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以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放入椎间隙植骨融合.结果 3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8个月,术后X线片示融合率97.3%,手术效果按Nakai标准评定:优3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达92.1%.结论 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可靠,能够维持腰椎生理曲度,融合率高,对于恢复脊柱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可降解材料聚D,L-乳酸椎间融合器对椎间植骨融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勇  周跃  滕海军  潘勇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343-6345,i003
目的:考察可降解材料聚D,L-乳酸(PDLIA)在椎间植骨融合过程中对植骨融合部位骨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将动物按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分别为4,8,12和16周组。每组6只,其中3只为对照组,3只为实验组。将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椎间融合器通过前路手术植入山羊的腰椎间隙,在不同时间段,通过大体、组织学、电镜考察其骨组织的融合情况。结果:实验组中骨融合在早期(8周)骨融合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此后,融合速度、骨小梁重塑性等方面较对照组缓慢,最终仍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可降解材料PDLLA在植骨融合早期对融合无明显影响,后期由于其降解速度影响骨融合速度,但最终可完成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8.
背景:临床多见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Cage行椎间融合时采用自体髂骨颗粒填充Cage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椎间融合率的报道,很少有整个融合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融合情况以及自体椎板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率的远期随访报道.目的:随访观察自体椎板、棘突作为骨源联合Cage植入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63例,均为单一椎间隙病变,男24例,女39例;年龄46(35~72)岁,将全椎板减压后的自体椎板、棘突碎骨粒庆大霉素浸泡后充填于Cage内,应用髓核钳沿备好的Cage通道将部分绞碎自体骨植入Cage前间隙内,然后再沿备好的Cage通道植入Cage.随访53(37~62)个月;术后1周,3,6,12个月及远期行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检查,观察患者不同时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63例患者中,51例患者成功融合(81%),融合部位均位于Cage内及其前方,融合时间为术后6~12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椎间融合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减少.结果说明自体椎板、棘突作为骨源联合椎间Cage植入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结果.应用减压后的椎板骨颗粒填塞Cage及椎间植骨,可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取骨区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椎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评分(ODI),随访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5.63±14.72) min、(2.15±0.32) d、(8.79±1.52)d,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256.94±32.69) ml,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分别为(2.04±0.46)分、(24.69±3.16)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个月后随访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腰椎管狭窄患者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适用于腰椎任何节段,并且保留了侧椎板和关节突关节的完整,较传统的椎间融合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有关其生物力学性能的研究很少。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应力方法观察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后及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生物力学测试,于2005—08/2006—04在南通大学和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新鲜1月龄小牛腰椎标本20具。 方法:20具小牛标本模拟临床手术,分别依次建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单纯椎闾融合模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模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模型,每组5个标本,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应变、位移、应力、扭角等力学量。 结果:行单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后,虽然在平均应变和应力上变化不大,但刚度和扭转强度明显减小了,说明虽然椎间融合器的植入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分别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其稳定性明显比单纯融合组加强了,甚至超过正常组,附加双侧内固定组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单侧内固定组。虽然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腰椎稳定性逊于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但是其即刻稳定性也大大地加强了,甚至超过了正常标本,说明附加单侧内固定同样也能提供腰椎术后足够的初始稳定性。 结论:单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后,腰椎的初始稳定性是不够的,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都能明显的增加腰椎的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断裂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椎弓根螺钉系统已是最为常用的脊柱内固定器械,但其钉棒断裂在临床上仍时有发生。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临床中断裂的并发症,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设计、时间及地点:三维有限元分析,于2007-11/2008—03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完成。对象:选择1名成年志愿者,年龄27岁,身高174cm,体质量63k,经X射线检查排除脊柱疾病。方法:建立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5种生理载荷,对比分析不同载荷下螺钉、连接棒的应力分布。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载荷下螺钉、连接棒各部分的应力。结果:椎弓根螺钉系统各部分于垂直压缩下的应力远小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所受压力。垂直压缩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近棒段,而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应力主要集中在连接棒上。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设计及类型的选择,术中的规范操作.术后康复活动的指导及保护、适时取出内固定等对预防其断裂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梁宁  康意军  陈飞 《中国临床康复》2012,(44):8212-8217
背景: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临床十分常见,通过前路或者后路内固定重建稳定是日前常用的方法,作者未A及有关内固定应力情况的相关报道。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在L1节段爆裂性骨折情况下前路钛网重建钉棒内固定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两种方式中内固定物应力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两种方式稳定性的比较。方法:选择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通过CT扫描和有限元软件建立T12-L2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彳丁效的彳丁限元模型上分别模拟L1节段爆裂性骨折,建立前路L,节段钛网重建钉棒内固定模型(模型A)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模型(模型B),在各模型上施加载荷,观察内固定应力分布情况,进行稳定性的比较。结果与结论:建立T12-L2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两种内固定方式有限元模型_任不同载荷实验中,模型A应力:蔓婴集中在钛网区域,模型B应力主要集中在钉棒的交接处。模型A的稳定性优于后者,模型A的T12平而的甲均应力值小于模型B,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前路术后钛网发生沉降和后路术后钉棒处断裂均可能与局部应力集中有关。前路钛网重建钉棒内固定较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用自制椎板钩对分散椎弓根螺钉系统应力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0-20在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力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建立自行设计的新型椎板钩钉系统有限元模型:椎弓根螺钉长度为40mm,圆棒长度120mm,二者直径均为6mm,椎板钩高度为9mm,长度为22mm。②有限元模型建立:根据以上参数,应用ANSYS8.0软件,按实际大小和结构以二维线梁单元BEAM188建立新型椎板钩钉系统有限元模型,约束尾侧椎弓根螺钉和尾侧椎板钩内表面,垂直于头侧椎弓根螺钉进行加载。③应力测量:前屈扭矩5N·m状态下,对椎弓根螺钉系统不加与加用椎板钩时,整个系统各处的应力变化进行评估。结果:加钩后整个系统受力点增加,受力更加均匀。临床上容易发生断钉的部位应力显著降低。头、尾侧椎弓根钉根部加钩后轴向应力显著降低,以尾侧钉为著,降低37.08%。头、尾侧钉棒连接处加钩后剪切应力下降明显,头侧下降44.02%,尾侧下降60.71%。结论:椎板钩使得椎弓根螺钉系统应力分散,以尾侧椎弓根钉根部及钉棒连接处为著,从而减少椎弓根螺钉断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背景: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的变分原理和加权技术,可将具有复杂形态结构的人类牙齿模型化,有利于了解动态过程中牙体硬组织和修复体的应力分布。目的:综合分析近年来口腔领域的国内外学者对修复体生物力学的三维有限元研究状况,特别是金属基底冠、瓷层厚度、根管预备及充填对牙体应力变化的影响。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3年4月至2012年9月PubMed数据库及2001至2008年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金属基底冠、瓷层厚度、根管预备及充填方式对牙体应力变化影响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porcelain-fused-to-met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stress analysis, root canal”,中文检索词为“烤瓷熔附金属全冠,三维有限元法,应力分析,根管”。排除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共保留40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与结论:三维有限元法在口腔医学中对建立高真实度和精确度的模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牙体的根管治疗和治疗后修复提供了有效的生物力学信息。有关牙体与修复体在应对咀嚼作用时的应力分布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文章总结了口腔领域国内外学者利用有限元法分析桩核冠修复体的应力变化,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结果显示,三维有限元法能够建立具有非线性,各向异性等生物力学特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逐渐完善其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转变,以真正达到精确模拟口腔生物学形态及牙齿咀嚼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背景: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的变分原理和加权技术,可将具有复杂形态结构的人类牙齿模型化,有利于了解动态过程中牙体硬组织和修复体的应力分布。目的:综合分析近年来口腔领域的国内外学者对修复体生物力学的三维有限元研究状况,特别是金属基底冠、瓷层厚度、根管预备及充填对牙体应力变化的影响。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3年4月至2012年9月PubMed数据库及2001至2008年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金属基底冠、瓷层厚度、根管预备及充填方式对牙体应力变化影响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porcelain-fused-to-met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stress analysis, root canal”,中文检索词为“烤瓷熔附金属全冠,三维有限元法,应力分析,根管”。排除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共保留40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与结论:三维有限元法在口腔医学中对建立高真实度和精确度的模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牙体的根管治疗和治疗后修复提供了有效的生物力学信息。有关牙体与修复体在应对咀嚼作用时的应力分布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文章总结了口腔领域国内外学者利用有限元法分析桩核冠修复体的应力变化,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结果显示,三维有限元法能够建立具有非线性,各向异性等生物力学特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逐渐完善其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转变,以真正达到精确模拟口腔生物学形态及牙齿咀嚼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腰椎前路腰椎间融合后辅助固定的各种关节突关节螺钉的生物力学安全性存在普遍担忧,限制其临床应用,未见文献报道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比较研究.目的:建立L4~5椎前路椎间融合后路分别用双侧椎弓根螺钉、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及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相同的负荷和转矩,比较分析3种螺钉和椎间融合器的应力状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8-02/2009-01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PHILIPS Brilliance64排螺旋CT扫描仪,数据输出DICOM 3.0 格式;Mimics 11.1软件;Simpleware3.1软件;Abaqus6.8软件;Photoshop 7.0软件;DEPUY AcroMed皮质骨螺钉和Zimmer椎间融合器;GSS椎弓根螺钉系统.方法:建立L4~5椎前路椎间融合后路分别用双侧椎弓根螺钉、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及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3种螺钉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施加500 N/6 N·m载荷模拟前曲、后伸、左侧弯、左旋运动,用Abaqus 6.8软件比较分析3种螺钉和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主要观察指标:应力峰值,应力集中区云图.结果:在500 N/6 N·m载荷下,椎弓根螺钉在屈、伸时的应力较两种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应力小,在侧弯和轴向旋转时较大;两种关节突关节螺钉应力特点相似.在椎弓根螺钉坚强固定时,椎间融合器有应力遮挡现象.结论:在较小的转矩下,前路腰椎间融合后两种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的安全性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相近.使用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除减少创伤、节约成本等优点外,还可减少对椎间融合器的应力遮挡效应.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dataCombined usage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transpedicular fixation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to treat the various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s. The transpedicular fixator aims to increase stability and enhance the fusion rate. However, how the fused disc and bridged vertebrae respectively affect adjacent-segment diseases progression is not yet clear.MethodsUsing a validated lumbosacral finite-element model, three variations at the L4–L5 segment were analyzed: 1) moderate disc degeneration, 2) instrumented with a stand-alone cage and pedicle screw fixators, and 3) with the cage only after fusion. The intersegmental angles, disc stresses, and facet loads were examined. Four motion tests, flexion, extension, bending, and twisting, were also simulated.FindingsThe adjacent-segment disease was more severe at the cephalic segment than the caudal segment. After solid fusion and fixation, the increase in intersegmental angles, disc stresses and facet loads of the adjacent segments were about 57.6%, 47.3%, and 59.6%,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se changes were reduced to 30.1%, 22.7%, and 27.0% after removal of the fixators. This was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sion and fixation mechanisms.InterpretationFixation superimposes a stiffer constraint on the mobility of the bridged segment than fusion. The current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removal of spinal fixators after complete fusion could decrease the stress at adjacent segments. Through a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 we could reduce secondary damage to the paraspinal structures while removing the fixators, which is of utmost concern to surgeons.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临床所使用的人工椎间盘的结构、材料特性、生物学特性等与正常生理的椎间盘有着很大区别.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观察分析人工腰椎间盘在腰椎运动节段中的应力传导作用.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分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骨科、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及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对象1例健康男性意外死亡的无任何脊柱疾患的脊柱标本及SB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建立起脊柱运动节段的人工椎间盘植入有限元模型.方法根据人工椎间盘的工业设计图,利用有限元软件MSC.MARK,建立人工腰椎间盘三维模型;取脊柱健康的腰椎运动节段尸体标本,用螺旋CT机对标本进行扫描,并把图像文件输入计算机保存,在ASC.MARK软件固有的三维坐标系中建立L4-5节段的几何模型.把L4-5运动节段模型中的椎间盘换成人工椎间盘,保持模型L5下终板固定,分别向标本施加4 Nm的前屈、后伸、侧弯及扭转力矩,最后计算人工椎间盘代表结点的受力大小并记录应力的分布.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人工椎间盘前屈、后伸、压缩、侧屈、旋转运动状态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建立了符合临床实际的人工腰椎间盘植入腰椎运动节段的有限元模型.人工椎间盘的应力分布特点为①在所有的运动状态中,滑动核及盖板的中心部位承受的应力最大,其次为滑动核在运动状态下偏向的部位.②滑动核及盖板上表面比各自的下表面承受其两三倍的应力.③所有的运动状态中,压缩状态下滑动核和盖板的中心部位承受的应力最大.结论建立人工腰椎间盘植入腰椎运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在形态、大小及运动特点均与实际的人工椎间盘的结构特点相符,以此进行人工椎间盘应力分布的实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