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背景:以往多采用电解脱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但电解脱弹簧圈解脱时间较长,解脱区质地硬,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微小动脉瘤的栓塞.目的:观察水解脱弹簧圈填塞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经头颅CT检查确认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有脑叶出血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证实为颅内动脉瘤,采用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与结论:经过治疗,患者破裂动脉瘤致密栓塞,填塞达99%,出血得到控制.提示水解脱弹簧圈的超柔软性及对瘤体壁的顺应性,操作方便,提高了动脉瘤的致密性栓塞的可能性,减少并发症的可能,应该为目前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较好的栓塞方法.  相似文献   

2.
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2例22个颅内破裂动脉瘤,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进行栓塞.[结果]致密填塞13例,疏松填塞9例,均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创伤小,疗效理想的方法,对于宽颈型动脉瘤予球囊辅助亦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出血后72h内行血管内治疗临床资料.结果74例患者发病后均行CT检查,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共检出92枚动脉瘤,其中单发57例,2枚10例,3枚以上7例.72h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选择合适的支架及微弹簧圈栓塞.92枚动脉瘤中,致密填塞81枚,瘤颈残余4枚,填塞不充分2例,未作栓塞处理(非重要动脉瘤)5枚.结论血管内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作为其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经DSA确诊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经皮穿刺血管内治疗,其中椎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2例,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7例,分别采用了球囊,游离弹簧圈,MDS-N(机械解脱弹簧圈),GDC水解弹簧圈,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弹簧圈栓塞技术.[结果]游离弹簧圈致密填塞6例,6例95%以上填塞,2例获90%填塞.2例行球囊载瘤动脉栓塞术.支架结合GDC或水解弹簧圈致密填塞4例,另4例应用水解弹簧圈有2例获致密填塞,2例获95%栓塞.除1例因术中游离弹簧圈脱入大脑中动脉术后出现轻偏瘫,其余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8例随访2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症状加重.[结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5.
总结30例颅内动脉瘤应用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并发症及护理。分析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栓栓塞及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30例中,栓塞成功27例。发生动脉瘤破裂3例。  相似文献   

6.
水解弹簧圈高致密栓塞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 经CT和MRI检查确认的4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合并颞叶出血的患者,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选择水解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 50例颅内动脉瘤高致密栓塞,2例近乎高致密栓塞,术中无1例并发症发生.水解弹簧圈为目前最好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方法.结论 水解弹簧圈的超柔软性及对瘤体壁的顺应性,提高了动脉瘤的高致密性栓塞的可能性,为目前颅内动脉瘤最好的栓塞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出血后72小时内行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发病后均行CT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共检出34枚动脉瘤,其中单发26例,2枚4例。结果 34枚动脉瘤中,100%栓塞24枚,95%栓塞6枚,90%栓塞2枚,80%栓塞2枚。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包括微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血管痉挛2例,术后脑梗死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5例;出现偏瘫4例,后经综合治疗后逐渐恢复;死亡1例,死亡原因:因口服抗血小板药并发消化道出血。随访1~6个月,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早期手术和及时术后处理对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新型生物可吸收聚合物弹簧圈--Matrix可脱弹簧圈(Matrix detachable coils,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Matrix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22个动脉瘤),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22个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17个行单纯Matrix栓塞,5个采用支架瘤颈成形术结合Matrix栓塞).100%致密填塞15个(68%),95%填塞4个(18%),90%填塞3个(14%).1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2例弹簧圈尾端脱入毗邻的血管,1例载瘤动脉闭塞.10例患者术后4~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随访,均无动脉瘤复发及明显载瘤动脉狭窄,8个动脉瘤体积缩小.18例均进行临床随访(1~12个月),2例遗留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Matrix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预防动脉瘤复发并可减轻占位效应,但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发生出血、缺血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并记录出血、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影响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发生出血、缺血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5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有7例出现出血相关并发症,12例出现缺血相关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的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直径<3 mm、前交通动脉瘤占比高于无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P<0.05);有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的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直径11~25 mm、大脑中动脉瘤占比高于无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直径<3 mm、前交通动脉瘤是患者发生出血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直径11~25 mm、大脑中动脉瘤是患者发生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结果 20例动脉瘤患者均成功完成栓塞,其中16例窄颈动脉瘤患者给予可解脱弹簧圈栓塞,4例宽颈动脉瘤患者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完全栓塞19例,瘤颈残留1例,部分栓塞0例。无出血和血栓等并发症发生。16例动脉瘤随访3~12个月,无动脉瘤复发。改良Rankin评分(MRS)显示,0分10例,1分9例,2分1例。结论弹簧圈栓塞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提高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8例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8例基底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均一次栓塞成功,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12例动脉瘤完全消失,另5例栓塞90%以上,随访3月~2年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半年后行DSA复查见动脉瘤颈扩大,行二次栓塞。结论: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在复杂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4例较为复杂的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均采用GDC系统栓塞。所选病例均为外科手术困难的。结果采用GDC系统,4例复杂的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操作顺利,达到临床治愈目的。如采用其他栓塞材料将会有很大困难,甚至不能完成。结论目前GDC是脑动脉瘤介入治疗较好的栓塞材料,其具有柔软、可控性好的特点;在外科手术困难、较为复杂的脑动脉瘤病例的介入治疗中GDC应为首选;但其价格较昂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3例儿童颅内动脉瘤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男1例,女2例,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2例为后交通动脉瘤,1例为前交通动脉瘤;Hunt和Hess分类;2例为I级,1例为Ⅱ级,在DSA下行GDC治疗,结果:经DSA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栓塞术治疗。3例均成功,无并发症。结论:儿童颅内动脉瘤虽属罕见。但GDC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安全而有效。长期预后则有待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SA或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28例3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用可解脱铂金弹簧圈(GDC)行动脉瘤栓塞术,6例用可脱性球囊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论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对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8例进行了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60例中,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共33个,其中单发病例2l例,多发病例5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动脉瘤呈囊状16例,梭形5例,球形4例,葫芦形4例,其他不规则形4例;动脉瘤直径在2~21mm之间;8例伴脑血管痉挛,7例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8例GDC栓塞病例中,动脉瘤腔100%栓塞5例,95%栓塞2例,80~90%栓塞l例。弹簧圈少量脱出动脉瘤l例次,过度栓塞l例次。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确诊颅内动脉瘤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旋转DSA诊断和介入治疗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22例,常规选择性两侧颈内动脉系正侧位造影,椎动脉系汤氏位、侧位DSA采集摄片,对怀疑血管加做180°旋转DSA检查。2例动脉瘤病人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结果常规DSA检查16例瘤颈、瘤体显示清晰,4例显示欠清晰,2例未显示;在旋转DSA片中,所有病例的动脉瘤结构、全貌及与周围血管关系清晰显示。2例GDC栓塞术后1周病愈出院。结论旋转DSA是颅内动脉瘤的有效补充诊断手段。GDC栓塞技术安全、可靠,是治疗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新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初步评价该技术和新栓塞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我们治疗中心近9个月内收治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Neuroform 支架辅助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对部分获得血管造影随访病人的疗效观察,评价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联合颅内Neuroform支架和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中,除1例死于并发症外,其余病人均得到满意疗效,其中6例病人术后半年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但仍需长期观察.结论 联合颅内支架和生物活性弹簧圈是一有效的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颅内支架理想的大小选择和恰当的植入位置是成功治疗的重要一环,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入瘤腔后可有效促进血栓和结体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18.
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手术方式和术后随诊结果.结果 54例为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另外9例为其他部位动脉瘤破裂出血而行DSA检查发现的前交通动脉瘤或者因其他原因行DSA检查发现的前交通动脉瘤.63例患者应用电解脱或者压力解脱铂金弹簧圈,利用微导管辅助3例,球囊辅助6例,支架辅助3例;57例动脉瘤完全闭塞,6例少量瘤颈残留;13例术后行脑室外引流;死亡2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但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容易合并电解质紊乱以及脑积水等合并症,应注意合并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三维DSA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是否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破裂急性期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应用二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A组,25例)和应用三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B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DSA曝光次数和造影刑的用量。结果:两组中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应用三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减少总曝光次数(P〈0.01),不仅在选取参考图像时曝光次数减少(P〈0.01),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曝光次数也减少(P〈0.01)。两组造影剂的用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可靠的参考图像,从而可减少DSA的曝光数目。三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 的选择以及开颅直接手术或采取血管内介入手术的取向等问题.方法 1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术前均行颅脑CT检查,MRI检查37例、MRA31例,通过重建CT血管成像技术(CTA)及三维CTA(3D-CTA)确诊13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确诊142例;直接手术96例,其中因血管内手术失败而开颅4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92例,其中ONYX胶栓塞2例,其余均采用GDC栓塞手术.另6例因再次出血,病情恶化等原因家属放弃治疗.结果 死亡9例,死因:2例再出血、3例严重血管痉挛,肺炎等并发症死亡4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诊选择,MRA可作为无出血史患者的检查,但不宜以此直接手术;CTA/3D-CTA在相当患者中可以确定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及破裂点,并依此直接手术;DSA尤其3D-DSA对复杂性的动脉瘤的血供情况可清晰提示并指导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直接开颅夹闭手术各有优点,我们主张急性期脑肿胀患者应首先行急诊介入治疗,但血管痉挛明显的患者应果断早期手术,其中多发性动脉瘤的重点是判断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