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目前分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很多,尚没有确定一种为最有效的方法。目的:寻找一种最为可靠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方法:应用Percoll分离液法和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对脐血进行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在含体积分数15%新生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传代。观察不同分离方法脐血单核细胞的回收率,每次传代的时间和细胞增值速度,培养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CD44、CD34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Percoll分离液法相比羟乙基淀粉沉降法获得的单核细胞多,单核细胞回收率高(P<0.01),第1次传代时间短(P<0.01)。然而两种方法获得的细胞经培养在形态的变化和表面标志物CD90、CD44、CD34的表达上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所以羟乙基淀粉沉降法的分离效率较高,培养时间短,但是并不能获得质量较高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2.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迟作华  张洹  陆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0-22,i0001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过程中最佳的分离方法。方法:留取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04-10/2005-06健康供者的骨髓10份,分别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全骨髓法四种方法分离骨髓有核细胞,观察四种方法在细胞出现伸展的时间,原代培养的时间方面的差异,流式细胞仪对培养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表面标志检测。结果: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羟乙基淀粉沉淀法10份标本全部培养成功,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10份中有9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10份中仅1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全骨髓培养法10份中有3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②羟乙基淀粉沉淀法细胞出现伸展和原代培养的时间短于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羟乙基淀粉沉淀法:(54.0&;#177;3.0)h,(12.4&;#177;1.4)d;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74.0&;#177;5.2)h,(14.6&;#177;0.9)d,P〈0.01]。③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表达CD13,CD29,CD44.不表达造血细胞的标志CD45,CD34。结论:经比较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明显优于其他分离方法,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过程中建议使用此种物理沉降方法分离骨髓有核细胞。  相似文献   

3.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过程中最佳的分离方法。方法:留取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04-10/2005-06健康供者的骨髓10份,分别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全骨髓法四种方法分离骨髓有核细胞,观察四种方法在细胞出现伸展的时间,原代培养的时间方面的差异,流式细胞仪对培养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表面标志检测。结果: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羟乙基淀粉沉淀法10份标本全部培养成功,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10份中有9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10份中仅1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全骨髓培养法10份中有3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②羟乙基淀粉沉淀法细胞出现伸展和原代培养的时间短于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犤乙基淀粉沉淀法:羟(54.0±3.0h,(12.4±1.4)d;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74.0±5.2)h,(14.6±0.9)d,)P<0.01犦③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表达CD13,CD29,。CD44,不表达造血细胞的标志CD45,CD34。结论:经比较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明显优于其他分离方法,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过程中建议使用此种物理沉降方法分离骨髓有核细胞。  相似文献   

4.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体系的优化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目前所报道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不尽相同,尚缺乏统一标准,且培养效率较低.目的:拟对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筛选.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5/2008-04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35份脐带血标本来源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顺产或剖宫产胎儿.方法: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法、羟乙基淀粉沉降法、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分别从脐带血中获得单个核细胞.细胞接种后,应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L-DMEM和MesencultTM不同培养基,在不同体积分数胎牛血清(5%,10%,20%)、不同细胞接种密度(5×106,1×107,5×107,1×108)下进行细胞培养.细胞传至第3代诱导成骨,行Von Kossa染色.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分离方法、培养基、胎牛血清浓度、种植密度分离培养细胞的效果,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的表达及成骨情况.结果:与淋巴细胞分离液法比较,羟乙基淀粉沉降法、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P<0.01),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细胞原代培养时间显著短于另2种方法(P<0.01).应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或MesencultTM培养基,T25培养瓶中细胞接种密度为5×107时,培养效率高于其余各种条件组合(P<0.01).贴壁细胞表达CD29,CD105,不表达CD34,CD45,CD90及CD133,经成骨诱导培养21 d后Von Kossa染色可见黑色矿化结节.结论:应用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可以获得较多数量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或Mesencult TM培养基、细胞接种密度为5×107时可以提高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效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脐血富含干细胞,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速度以及自泌生长因子的能力均强于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目的: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扩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体外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分离纯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P 法)测定 CD29,CD44,CD34。采用体积分数 20%马血清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以油红 O 染色鉴定;0.1 μmol/L 地塞米松,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和 50 μmol/L 抗坏血酸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以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 9 代,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无衰老征象。第 3 代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提示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传代能力强。  相似文献   

6.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脐血富含干细胞,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速度以及自泌生长因子的能力均强于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目的: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扩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体外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分离纯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P 法)测定 CD29,CD44,CD34。采用体积分数 20%马血清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以油红 O 染色鉴定;0.1 μmol/L 地塞米松,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和 50 μmol/L 抗坏血酸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以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 9 代,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无衰老征象。第 3 代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提示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传代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黄韬  李波  林浩铭 《华西医学》2007,22(2):345-347
目的:为合理选择脐血干细胞的分离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良HES(羟乙基淀粉)沉降分离法和Ficoll分离法分离脐血干细胞,比较两种方法分离前后的有核细胞数、分离后的CD34 细胞数、分离后的有核细胞回收率及台盼蓝拒染率.结果:改良HES沉降分离法和Ficoll分离法分离前的脐血量、有核细胞浓度和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后改良HES法有核细胞数、CD34 细胞数、有核细胞回收率高于Ficoll 分离法(P<0.05),而显示有核细胞活力的台盼蓝拒染率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HES分离法的有核细胞回收率高,分离速度快、污染机会小、终体积小,是脐血干细胞分离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脐血干细胞的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脐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脐血采集有体内采集法和体外采集法两种方法.脐血中所有的干细胞尽可能的回收是脐血处理过程中关键的一步.脐血中单核细胞的分离也是建立脐血库和脐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环节.脐血分离方法有密度梯度离心法、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分析法、免疫磁珠分选法等, 不同方法各有优劣.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直接贴壁法可在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利用生物反应器可大规模扩增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人脐血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向肝细胞定向分化.脐血的冻存主要采用程控降温法.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以其简单、快速、高效等优点,在脐血干细胞的长期保存方面展现了良好应用前景.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9.
两种体外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目前尚缺乏标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虽然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被认为是较经典的方法,但该方法操作较复杂.比较全骨髓培养法与常用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差异,以寻找一种简便、经济、实用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方法.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骨髓由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提供,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与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成人骨髓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较两种方法所获得的贴壁细胞克隆数、细胞形态、细胞表面标志及向脂肪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①全骨髓培养法获得的贴壁细胞克隆数明显多于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P < 0.05).两种方法获得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均为长梭形,克隆样生长.②免疫荧光显示,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CD44阳性表达率和CD34 阴性表达率均略低于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 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2.639,P < 0.01).③两种方法获得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地塞米松、胰岛素诱导后均可分化脂肪细胞.结论:与传统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比较, 全骨髓培养法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较快,传代时间略早,细胞数量多.  相似文献   

10.
王浩  未东兴 《中国临床康复》2011,(40):7446-7449
背景:用免疫细胞阴性筛选法可以排除造血干细胞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较快的获得具有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群。目的:探讨人脐静脉血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用免疫磁珠阳性筛选法分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后进行培养。取P2代细胞行成骨诱导分化。结果与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长梭形,3周长满瓶底,传代后细胞增殖迅速。细胞表型为高表达CD44+,CD29+和CD166+。在成骨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Von-Kossa染色提示钙化结节形成。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为成骨样细胞。  相似文献   

11.
背景:如何获得较为纯化、高活性的干细胞,目前未见深入研究报告,也未见一个标准化操作流程方案。目的:探讨两步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最佳分离条件。方法:观察羟乙基淀粉在20,30,40,50,60,70min不同时间沉淀脐血中红细胞的效果;使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别在800,700,600,500,400g/min,离心30,25,20min的条件下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结果与结论:6%羟乙基淀粉沉淀脐血60min效果最好;使用密度为(1.0770±0.0001)g/mL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在4℃条件下以700g/min离心力,离心30min,洗涤3次,这样获得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效果最好,所得细胞沉淀中混杂细胞如红细胞及其他细胞碎片较少,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得率及活力比较高。提示应用羟乙基淀粉沉淀和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两步法,在最佳时间条件下可提高脐血干细胞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应用脐血分离干细胞的目的是获得以干细胞为主要群体的单个核细胞群,密度梯度离心法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密度梯度离心法使用的分离介质以聚蔗糖泛影葡胺最为常用,但哪种浓度获得干细胞最多,目前尚未深入研究。目的:探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干细胞分离介质的最佳浓度,建立临床级干细胞分离应用方案。方法:采用两步法分离脐血流程,先用羟乙基淀粉沉淀脐血红细胞,再使用质量浓度分别为(1.073O±0.0001),(1.0750±0.0001),(1.077O±0.0001)g/mL的分离液,分离沉淀脐血红细胞后的上清液,得到单个核细胞,分别计数细胞获得率及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单个核细胞表面标志物,将各亚组分绘制成直方图或散点图,分析所得脐血单个核细胞中所含单个核细胞亚组分的比例和绝对数量。结果与结论:应用质量浓度(1.0730+0.0001)g/mL的分离液可得到最大比例间充质干细胞群,是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质量浓度。使用质量浓度(1.0750±0.0001)g/mL的分离液可得到较高比例的造血干细胞群,是分离造血干细胞的最佳质量浓度。使用质量浓度(1.0770±0.0001)g/mL的分离液得到细胞总数最高,但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比例最低。采用两步法分离干细胞流程,建立严格的实验室条件和标准,可获得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干细胞的最佳分离方案。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脐血中含丰富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组织工程中一种新的种子细胞来源。目的:应用两种培养基体外培养、扩增、分离纯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其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无菌条件下采取40份足月顺产的脐血,肝素抗凝。应用Ficol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核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0份用MesenGro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20份用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对比两组梭形的间充质干细胞出现时间、细胞集落出现时间、培养时间、原代细胞数量。选用生长情况良好的原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记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MesenGro组梭形的间充质干细胞平均出现时间、细胞集落平均出现时间、原代细胞平均培养时间、原代细胞平均数量为均优于DMEM组(P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培养的细胞强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73和CD105,阳性率99.1%,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45和CD34,阴性率99.3%。结果提示在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形态、生长速度和培养时间诸方面,MesenGro 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均优于DMEM培养基。选用MesenGro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可以更纯、更快、更好地从脐血中培养出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的细胞。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目前传代及扩增此类细胞尚无简单、有效、完美培养方法.目的: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分离培养融合状态的间充质干细胞,以筛选一种较好的体外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宫产新生儿的脐血,随机分为5组:低糖DMEM(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组、高糖DMEM组、α-DMEM组、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低糖DMEM+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的单个核细胞.将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上述培养基中,放置于37℃、体积分数为5%的CO2培养箱内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的表面抗原.结果与结论:①各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48 h后贴壁细胞数和细胞存活率的比较: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低糖DMEM+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的贴壁细胞数明显多于低糖DMEM组、高糖DMEM组、α-DMEM组(P〈0.05),细胞存活率亦明显高于低糖DMEM组、高糖DMEM组、α-DMEM组(P〈0.05).②各组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培养时间下生长状态的比较:培养第3,6,9,12,15,18,21天低糖 DMEM+干细胞因子组、低糖 DMEM+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细胞增殖的速度均快于低糖DMEM组、高糖DMEM组、α-DMEM组(P 〈0.05).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与低糖DMEM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或干细胞因子共孵育,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有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利用传统分离提取细胞的方法所获取的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脐带组织中所含人脐带来源的问充质干细胞的理论值相差甚远,造成脐带组织的极大浪费,阻碍了间充质干细胞的规模化制备培养。目的:建立一套高效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为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临床提供技术方案。方法:实验分为4组,以传统酶法(胰酶与Ⅱ型胶原酶)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针对脐带结构分别逐一加入Ⅳ型胶原酶、透明质酸酶、DNase来对脐带组织进行消化,各实验组设不同作用时间组,比较不同分离方法、不同作用时间所获得细胞数量、细胞活性、原代细胞贴壁出现时间、融合时间及所获得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第3代细胞在增殖能力、表面标记与多向分化能力方面的差别。结果与结论:经Ⅱ型胶原酶、Ⅳ型胶原酶、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DNAase联合作用于脐带组织,4h细胞计数达到最高(12.47±0.16)×10^6/cm(P〈0.01);活力为(75.00±5.07)%(P〈0.01):收获的混合细胞中CD105阳性率及CD29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细胞贴壁及细胞团融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伴随细胞的传代,形态逐渐均一,第3代细胞形态基本达到统一,呈梭形漩涡状生长;实验组P3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标记CD44,CD105,CD29阳性率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CD34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向脂肪细胞诱导4周后,油红O染色鉴定可见细胞内大量脂滴:向成骨细胞诱导后,茜素红染色鉴定,大体观察可见阳性钙沉积。实验证明了Ⅱ型胶原酶、Ⅳ型胶原酶、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DNAase四酶联合消化脐带组织作用4h的方法缩短了分离细胞用时并显著提高了细胞产量、细胞活力以及细胞增殖能力,同时缩短原代细胞贴壁时间、融合时间。提取得到的原代细胞中间充质干细胞比例,第3代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纯度较传统方法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条件。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人脐血 ,肝素抗凝 ,用相对密度为1.0 77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 ,进而获得MSC。用MesencultTM 培养基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的表面标志。取扩增 2 ,5 ,8代的MSC分别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 ,免疫组化和组化法检测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志和结构。结果 脐血MSC每扩增一代 ,细胞数量增加约 2~ 3倍。 6 .6× 10 5个人脐血原代MSC在体外扩增 10代后获得 9.9× 10 8个细胞 ,扩增约 1.5× 10 3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 ,脐血MSC不表达CD34 、CD1 1a和CD1 1b,强表达CD2 9,弱表达CD71 ,与骨髓MSC表面抗原特性一致。诱导后的细胞平均有 70 %左右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表型 ,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不同代数的MSC诱导后均表达神经丝蛋白 (neurofilament,N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 specificenolase ,NSE) ;组织化学法检测可看到神经元特有结构尼氏体。结论 脐血MSC在体外有较强的扩增能力 ,能够向非间充质类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是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和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干细胞来源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离研究了一种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胎盘冲洗干净后,分离出脐带和羊膜组织,将剩余的胎盘组织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检测细胞是否来源于绒毛膜,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方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及干细胞标记,使用不同的诱导分化培养基检测其多向分化的能力。将该细胞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γ-干扰素的水平。结果与结论: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证明所得到的细胞来源于绒毛膜,这种绒毛膜来源的细胞生长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表达常见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CD44,不表达CD45,CD11b和CD34。同时,细胞也表达Nestin和Sox-2。在不同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状态下,细胞可向成骨、成脂方向分化。这些结果证明所得到的细胞为人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这些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可见绒毛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和传统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观察不同明胶浓度及淋巴细胞分离液对人脐血源黏附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采用3%及6%明胶浓度沉降脐血红细胞并观察分离效果;应用Ficoll及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观察其对人脐血源黏附细胞48小时贴壁率、细胞开始伸展时间、细胞培养成功率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用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进行细胞鉴定。结果显示,6%明胶浓度对红细胞沉降效果明显好于3%的明胶。无论是48小时贴壁率、细胞开始伸展时间、黏附细胞集落开始形成时间、集落数达最高的时间及细胞融合时间,还是细胞培养成功率,Percoll明显优于Ficoll;两种方法分离培养的人脐血源黏附细胞的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生物学特征无差异。结论:6%明胶联合Percoll细胞分离液是理想的人脐血源黏附细胞原代培养分离方法,本研究为人脐血源黏附细胞在临床的早日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报道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成功率较低,且缺乏较为统一的鉴定方法。目的:对传统的体外分离培养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加以改良,以提高细胞培养成功率,并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4/2007-01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完成。材料:取自足月健康顺产新生儿的脐带血标本28份,由上海市红房子医院产科提供,经产妇和家属同意。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儿脐带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生血清的α-MEM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原代培养5-7d后半量换液,后每隔三四天全量换液一次。待细胞贴壁后,按处理方法不周分为2组:改良1组当皿底圆形巨核细胞融合、梭形成纤维样细胞脱落时将细胞悬液移入新的皿中培养;改良2组待皿底圆形巨核细胞渐渐占据优势时,将培养基换为含体积分数为15%小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当圆形巨核细胞大部脱落后换回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取第5代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逍行体外成骨及成脂诱导。主要观察指标:显微镜下观察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表型,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染色检测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结果:28份脐带血中20份培养出贴壁细胞(改良1组6份/10份,改良2组14份/18份),其中13份培养出能融合且可稳定传代的成纤维样细胞(改良1组4份,改良2组9份),成功率为46.4%,可传至22代且形态无变化,强烈表达CD105、CD29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而CD34、CD45和CD106等早阴性表达。在特定诱导条件下,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脐带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易于体外扩增、传代稳定,体外培养方法经改良后可提高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