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虽然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效果显著,但其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临床上对所要实施的推拿力和旋转节段无法做到精确控制,有时会造成手法的医源性损伤.目的: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旋转中心点的角度分析旋转手法的作用途径.方法:在64排螺旋CT工作平台扫描标本,层距1 mm.在PHILIPS MEDICAL SYSTEMS图像处理功能模块中提取图片中轮廓线数据,进行上颈椎三维结构重建和图像显示.取枢椎棘突顶点(A点)、齿突垂直轴心(B点)以及两者之间连线的中点(C点)为旋转轴心(模拟中的旋转中心点),分别以各点为原点建立球坐标系.观察枢椎棘突顶点与下颌尖旋转前后的连线夹角,以及齿突垂直轴心与下颌尖旋转前后的连线夹角.结果与结论:做定点手法旋转时其中心并非是施术者利手作用的枢椎棘突顶点,而是枢椎齿突垂直轴心;实际轴心旋转角>术者观察角.提示应建立颈椎定轴旋转的新概念,并掌握颈椎定轴旋转手法的原则,以指导临床正确应用脊柱旋转类手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对颈椎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7人。分别对4组受试者行一侧或两侧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测量4组受试者每次手法扳动前、后颈椎旋转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结果:向一侧扳动后,颈椎向两侧的主动旋转度显著增大(P0.05),且扳动侧的改变幅度大于对侧;向两侧分别扳动颈椎,第一次扳动侧的主动活动度增大(P0.05),但明显小于仅向一侧扳动时(P0.01);无论是向一侧或是两侧扳动颈椎,都不会明显改变颈椎的被动旋转范围(P0.05)。结论:为了改善患者的颈椎主动旋转范围,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应与患者颈椎主动旋转受限的方向一致且仅扳动一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法旋转复位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4例颈椎小关节紊乱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复位组42例,综合组42例,经两个疗程疗效观察,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复位组比综合组疗效显著(P〈0.025)。结论复位组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型颈椎病,疗效优于综合组,提示手法旋转复位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型颈椎病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4.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手法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原地区 ,由于低氧、低压对人体的影响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 (包括颈椎上、下关节突错位和小关节囊滑膜嵌顿 )的发病率和误诊率较高。近年来 ,我们对该病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总结与研究 ,发现手法治疗疗效显著[1,2 ] ,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 3 0 0例 ,其中男 174例 ,女 12 6例 ;汉族 2 5 9例 ,藏族 41例 ;年龄 <2 0岁 2例 ,2 0~ 2 9岁 5 0例 ,3 0~ 3 9岁 13 2例 ,40~ 49岁 94例 ,5 0~ 5 9岁 2 2例 ;军人 14 4例 ,地方人员 15 6例 ;病程≤ 1个月 14 8例 ,>1个月 15 2例 ;有急性外伤史者 113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椎定点旋转手法作用时咔哒声响与拇指最大推扳力的量效关系,为推拿手法的量化提供定量化依据。方法:应用压力传感器检测系统,检测并记录旋转手法作用时出现咔哒声响时术者拇指顶推患者颈椎棘突的最大推扳力。结果:以出现咔哒声响作为颈椎旋转手法成功的标志,此刻术者左右手拇指的最大平均推扳力分别为4.727±1.037kg和6.420±1.329kg。结论:推扳力的大小与咔哒声响的发生无直接关系,利手对左右拇指的推扳力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两种颈椎旋转手法作用时咔哒声响次数,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72名健康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1组和对照1组,均采用先向左后向右扳动的颈椎旋转手法,其中实验1组施行常规快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对照1组施行慢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轮实验,仍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2组和对照2组,均采用先向右后向左扳动的颈椎旋转手法,其中实验2组仍施行常规快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对照2组仍施行慢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运用自行设计的声响采集系统对手法所致的咔哒声响进行采集,分析其发出声响的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次旋转时,实验1组和对照1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77,P=0.009),向右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同样有显著性意义(t=2.017,P=0.047);实验2组和对照2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4,P=0.048),向右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同样有显著性意义(t=3.281,P=0.002);实验1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87,P=0.007),向左产生的声响次数少于向右者;实验2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t=4.077,P=0.009),向右产生的声响次数少于向左者;对照1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499,P=0.620),对照2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t=1.825,P=0.072)。第2次重复实施颈部旋转手法时产生咔哒声响次数的比较结果发现,四组受试者在全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极少的咔哒声响,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旋转手法时,在亚生理区采用闪动力能引发较多的咔哒声响;使用闪动力向一侧旋转产生咔哒声响后,会影响到向对侧旋转时咔哒声响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颈椎旋转(提)手法的在体力学测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颈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实测方法测量同一操作者对15例患者施行旋转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作用力、作用时间和加速度),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旋转手法扳动过程所产生的位移及冲量。结果:①颈椎旋转手法的力学参数平均值:预加载力15.15±5.11kg,最大作用力27.24±8.81kg,扳动力14.29±5.15kg,扳动时间114.33±16.98ms,最大加速度为-0.35±0.11g,扳动位移为9.34±2.67mm,扳动冲量为22.49±7.11Ns;②左手操作与右手操作的旋转手法力学参数相比较,除最大加速度、扳动时间和扳动冲量以外,余项P值均〉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预加载力和扳动力相比较,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Pearson相关分析,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和扳动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8,P〈0.001)。结论:左右手施行旋转手法时作用力特征(包括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扳动力)是相近的;旋转手法从缓慢上牵开始到扳动操作结束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扳动力的大小取决于预加载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9.
手法治疗1、2颈椎失稳(附1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志刚 《现代康复》1998,2(8):798-798
C1-2失稳是引起—侧椎A供血不足导致体位性眩晕.伴头痛等一系列综合症状的主要原因。我科从1986~1997年来在传统手法及冯氏单人复位手法基础上进行改良.摸索出一套对C1-2失稳的整复治疗有救的方法,对治疗的111例病例.追踪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名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常由急性外伤或长期反复的损伤所引起,其主要症状为腰痛,并向一侧下肢放散,可因咳嗽、喷嚏、大便用力使症状加重,弯腰活动严重受限,下蹲困难,重者生活不能自理,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临床上,我们在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进行旋转手法复位同时进行科学的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我院从1996年10月至1998年10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0例。100例中男99例,女1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5岁;治疗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定点旋转复位法与常规手法对颈源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应用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30例,根据触诊反应点结合影像学检查,采取患椎对点治疗,同期设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并同时运用颈椎牵引及功能锻炼、健康教育综合治疗。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1~6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6.6%;对照组为50.0%,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源性心脏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与单纯牵引的疗效。方法:单纯牵引治疗组(21例)使用ATA-ⅡD型腰椎自动牵引床行间歇牵引,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组(21例)针对棘突偏歪情况施行旋转复位手法后配合牵引,治疗6周及12周后评定疗效。结果:在6周后单纯牵引组总有效率为57.14%,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在12周后单纯牵引组总显效率为52.38%,旋转复位手法配  相似文献   

13.
旋转手法对颈椎髓核内压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比较临床上几种常用的颈部旋转手法地颈椎髓核内压力的影响。方法:用生物材料实验机地新鲜尸体颈椎标本进行定量旋转和牵引实验状态分为:A状态:先以不同重量的牵引,再旋转颈椎;B状态:先旋转颈椎,再以不同的重量牵引;C状态;牵经和旋转同时进行。结果:髓核内压力随着牵引力的增另而下降。旋转时有轻度升高;在复位过程中压力出现一过性地下降。在A状态以200N的力牵引时,髓核内压力下降最明显:B状态下旋转时  相似文献   

14.
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骨伤科中是常见的多发病,我院理疗科从1996年6月-2005年6月单纯用旋转复位手法治疗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都有比较完善的论述。但近年来,其发病年龄有下降的趋势,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因各种临床症状而到内科诊疗,无效后经进一步检查(X线、CT、MRI)确诊为颈椎病。作者就2001年以来我院收治253例颈椎病中35岁以下的81例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简要分析,并对其发病机理与治疗提出探讨意见,希望引起内科临床医生的重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使用手法点压第二颈椎横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手法点压第二颈椎横突的方法,对照组20例,采用口服去痛片治疗。结果治疗组28例,临床治愈率100%;对照组20例,临床治愈率25%,总有效率85%。结论临床实践证明,手法点压第二颈椎横突能很快消除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症状,临床治愈率为100%,方法简单、安全,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椎手法复位与中频脉冲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CEH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中频脉冲治疗,观察组应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头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查时,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颈中频脉冲比较,颈椎手法复位治疗CEH的短期疗效更佳,且可显著缓解患者头痛。  相似文献   

18.
牵引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关秀禧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6):3649-3649
目的探讨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因颈椎环枢关节紊乱所致的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和住院的颈性眩晕患6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对照组32例采用颈部牵引配合物理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有显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愈显率90.62%。结论因颈椎侧弯、后突、错位造成环枢关节紊乱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颈性眩晕以旋转复位为主加手法按摩治疗,具有操作便利、轻巧、可靠、疗效迅速的特点。对颈件眩晕的治疗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旋转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 ,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 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颈椎中立位及旋转位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自C3 椎体上缘至C7椎体下缘的横断面扫描 ,并在C3~ 4、C4~ 5、C5~ 6、C6~ 7椎间孔斜 45°的重建图像上测量椎间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截面面积 ,比较旋转时颈椎间孔形态的变化。结果 旋转时旋转侧颈椎间孔截面面积减小 ,对侧椎间孔截面面积增大 ,C3~ 4椎间孔面积变化率与C3 、C4间旋转角度亦存在相关性。结论 旋转可影响颈椎间孔的形态 ,且其相互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结果对颈椎病 ,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