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不习惯强度的运动常导致运动性肌肉损伤,光生物调节治疗运动性肌肉损伤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结果,且其治疗机制及其量效关系尚不清楚.目的:总结和分析光生物调节作用的机制以及光生物调节疗法治疗运动性肌肉损伤时的剂量、强度、波长等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PubMed数据库(1996-01/2010-04)和中国学术期刊库(2000-01/2010-04)检索了低强度激光或单色光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low-level laser,phototherapy,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中文检索词为"低强度激光,光疗法,运动性肌肉损伤,延迟性肌肉酸痛".手工补充检索低强度激光疗法的专著.共收集到中、英文文献38篇,排除重复及类似性研究,纳入3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光生物调节作用的机制假说主要包括线粒体机制、一氧化氮机制、氧化还原机制和光生物信息模型理论,光生物调节疗法治疗运动性肌肉损伤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光生物调节治疗运动性肌肉损伤只有在剂量和强度达到足够大情况下才有效,而且强度可能比剂量更重要,患部的有效照射剂量和强度受到皮肤厚度和光波波长的影响.由此推论,光生物调节疗法能有效地治疗运动性肌肉损伤,其疗效是剂量和强度依赖性的.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特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HighWire Press1989-01/2006-12关于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文章。检索词“musclemicro-damage”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01/2006-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结果: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的发生的直接证据主要表现在运动对骨骼肌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其间接证据主要表现在血液中肌肉酶活性和肌红蛋白含量增加、血液中C-反应蛋白含量升高、尿液中肌肉蛋白质分解产物增加和骨骼肌组织中炎症反应标志物增高。结论:了解运动性微损伤的特性可以预防和干预运动后微损伤的发生,为有效地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物理治疗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检索从建库至2022年10月31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运动性肌肉损伤物理治疗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1.R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357篇文献,涉及51个国家/地区,532位作者,346个机构;年发文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发文量最高的国家为美国、机构为Edith Cowan University、作者为Howatson Glyn;最近3年关注度较高的关键词有肌肉损伤后表现、离心训练、康复、肌肉酸痛;被引文献聚类词包括运动性肌肉损伤、延迟性肌肉酸痛、泡沫轴滚动按摩、运动功能。结论 运动性肌肉损伤为肌肉微损伤,关注最多的是损伤后肌肉酸痛、肌筋膜疼痛、超微结构改变等。运动性肌肉损伤物理治疗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主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冷冻疗法、冷水疗法、按摩、泡沫轴滚动按摩、离心训练;目前离心训练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泡沫轴滚动按摩可能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述糖皮质激素引起类固醇肌病的机制及其传统治疗方法和具有前景的光生物调节疗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Ovoid和Springer1970/2007与糖皮质激素类固醇肌病及其疗法相关的文章,检索词“glucocorticoid,myopathy,therapy,low intensity laser therapy”,并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同时在中国全文数据库中检索,检索词“糖皮质激素,类固醇肌病”,并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糖皮质激素引起类固醇肌病的机制及其主要疗法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3篇相关文献。在选择和分析的基础上,排除重复或类似研究,最终提炼出48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长期使用或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导致类固醇肌病的发生。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糖皮质激素可以正向或者负向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如加快蛋白降解和减慢蛋白合成等相关效应。细胞模型或动物模型的实验表明,糖皮质激素可以从对骨骼肌能量代谢、氨基酸平衡、蛋白质代谢和成肌等方面的干扰而破坏骨骼肌细胞的内稳态,这可能是糖皮质激素引起类固醇肌病的机制。激活MAPKs信号途径或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途径可能抑制糖皮质激素的信号转导。结论:激素疗法和运动疗法可以治疗类固醇肌病。光生物调节作用可以激活细胞MAPKs信号途径和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途径,提示光生物调节作用是治疗类固醇肌病的一种潜在的疗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高水平快节奏的体育运动比赛中容易造成肌肉运动损伤,肌肉组织工程为其修复带来希望.目的:综述肌肉组织工程研究的现状,为运动性肌肉损伤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tissue engineering,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pair,biological material scaffold,cytokines,seed cells"为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94-01/2010-12的相关文章.纳入与运动性肌肉损伤及肌肉组织工程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5篇文献,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肌肉组织工程重建、细胞外基质复合材料、肌肉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基质支架4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表明肌肉组织工程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的治疗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中,肌肉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选择、支架材料的构建、细胞外基质复合材料研究和组织的相容性等仍是肌肉组织工程学方面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刺激结合手法肌肉放松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临床疗效,探讨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48名受试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n=24)、手法肌肉放松组(n=24),两组患者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后,分别给予不同干预措施,联合治疗组进行深层肌肉刺激结合手法肌肉放松,而手法肌肉放松组给予单纯肌肉放松,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在运动后24 h的血液肌酸激酶浓度、乳酸浓度和肌红蛋白浓度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手法肌肉放松组(P0.05,P0.01,P0.01);联合治疗组在运动后24 h肌肉酸痛的改善显著优于常规手法治疗组(P0.01),踝关节活动范围和小腿周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手法肌肉放松组(P0.05,P0.05)。结论:深层肌肉刺激仪结合手法肌肉放松对延迟性肌肉酸痛有优越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肺部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重症肺部感染,尤其是COVID-19,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可用于控制肺部感染发生发展的有效抗菌抗炎策略。光生物调节(PBM)治疗主要是通过细胞内的光化学反应影响细胞代谢途径和基因表达模式,具有抗菌杀菌、消除炎症、调节免疫、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等作用,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新型治疗手段。本综述以PBM治疗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PBM辅助治疗肺部感染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寻求新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性肌肉肌腱损伤治疗与康复的手段和生物材料在运动性肌肉肌腱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现状.方法: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0/2009)和 Medline database(1990/2009),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收集和质量评价,共纳入28篇文章.从运动造成肌肉肌腱损伤的发生机制、生物材料修复肌肉肌腱损伤和损伤的治疗康复手段3方面进行总结.结果:肌肉肌腱损伤后治疗、功能恢复手段的研究与发展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修补运动性肌腱损伤的生物材料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易被组织吸收、不易感染、无粘连及断裂、无排斥等现象,表现了其优势.中医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等是肌腱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主要康复手段.结论:在运动性肌肉损伤修复中,生物材料发展迅速.随着研究的发展,各种修补运动性肌肉肌腱损伤的治疗与康复手段将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肌肉骨骼损伤(musculoskeletal injury,MSI)是以骨关节和肌肉系统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损伤.其发生与职业因素存在着密切联系,往往是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又称为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occupational musculoskeletal injury,OMSI).目前为止,这类疾病采用的名称略有不同,又可称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occupational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OMSD)、工作有关的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慢性肌肉骨骼损伤(chronic musculoskeletal injury,CMI)等.最常见的OMSI涉及颈、肩、上肢、下肢、上背、下背(包括腰部)等部位.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目前临床上针对颅脑损伤,尤其是运动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强、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对运动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 通过分析运动性颅脑损伤的病理学变化及干细胞技术的应用,探讨干细胞技术应用于运动性颅脑损伤,促进其功能恢复的重要作用.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 Medline 数据库(1994-01/2010-03)、重庆维普数据库(1994-01/2010-06)、清华同方数据库(1994-01/2010-06)等以"Stem cell,spots brain injury,neural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为英文检索词,以"干细胞;运动性颅脑损伤;神经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中文检索词.以与运动性颅脑损伤和干细胞技术相关的文献为纳入标准,以重复性研究、陈旧性文献为排除标准.共检索到126篇相关文献,通过对重复性研究和陈旧性研究之后得到2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与结论: 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颅脑损伤的研究虽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治疗运动性颅脑损伤的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通过分析发现干细胞尤其是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运动性颅脑损伤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其研究前景较为广阔.  相似文献   

11.
背景:选择合适的表面修饰材料,有针对性的对基质支架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和表面修饰,提高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性以及促进细胞的增生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的重要内容.目的:概述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运用情况,支架材料表面修饰材料的运用以及修饰方法或途径.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10 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文章,选择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运用及表面修饰相关的文献.结果与结论:成骨细胞与支架材料的作用依赖于材料的表面特性、局部形态、表面能或化学能等,这些表面特性决定了细胞怎样吸附到材料表面、细胞的定位以及细胞的功能行为等.因此生物材料的复杂性和细胞-生物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决定着进行生物支架材料表面修饰的重要性.理想的表面修饰应该兼顾表面拓扑结构、特异性识别、亲水与疏水平衡、蛋白质吸附等各个方面才能得到功能化的新生组织.目前,应用最多的表面修饰材料是Ⅰ型胶原,未来研究中将多种表面修饰材料进行复合发挥材料的互补作用,以及基因疗法和纳米材料的发展,将成为骨组织工程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选择合适的表面修饰材料,有针对性的对基质支架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和表面修饰,提高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性以及促进细胞的增生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的重要内容。目的:概述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运用情况,支架材料表面修饰材料的运用以及修饰方法或途径。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10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文章,选择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运用及表面修饰相关的文献。结果与结论:成骨细胞与支架材料的作用依赖于材料的表面特性、局部形态、表面能或化学能等,这些表面特性决定了细胞怎样吸附到材料表面、细胞的定位以及细胞的功能行为等。因此生物材料的复杂性和细胞-生物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决定着进行生物支架材料表面修饰的重要性。理想的表面修饰应该兼顾表面拓扑结构、特异性识别、亲水与疏水平衡、蛋白质吸附等各个方面才能得到功能化的新生组织。目前,应用最多的表面修饰材料是Ⅰ型胶原,未来研究中将多种表面修饰材料进行复合发挥材料的互补作用,以及基因疗法和纳米材料的发展,将成为骨组织工程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Adaptation to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Serum creatine kinase (CK) and muscle soreness, common indicators of muscle damage, were assessed in 16 subjects after performance of two bouts of eccentric exercise spaced 7 days apart. The purpose was (1) to examine rapid muscle adaptation when the ipsilateral limb was exercised on the second bout and (2) to investigate possible central adaptations when the contralateral limb was exercised on the second bout. 2. The LSL group (n = 7) and the LOL group (n = 9) performed the exercise with the ipsilateral and the contralateral limb, respectively. Careful attention was paid to stabilization of the subject so that the contralateral limb was not active in isometric stabilization. 3. For the LSL group, a lower CK and soreness response was found on about 2 compared with bout 1. For the LOL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K response and soreness was found between bout 1 and bout 2. 4. No repeat bout effect was found when the contralateral limb was exercised; therefore central adaptation from performance of the first exercise was minimal. Because a lower repeated bout effect was found after bout 2 using the ipsilateral limb, it was concluded that an experimental design using ipsilateral muscle groups should provide a good model to study rapid muscle adaptation to exercise damage.  相似文献   

14.
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技术是一项用于肌肉功能评定和肌肉功能训练的新实用技术。研究已经证实通过等速肌力测试可对肌肉功能进行定量和客观的评价,可用于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断和康复治疗。文章阐明等速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文献查阅的方法分析国外等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对等速技术在运动康复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肌钙蛋白是横纹肌收缩的重要调节蛋白,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由3种亚基组成: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运动性骨骼肌和心肌损伤后,骨骼肌肌钙蛋白抑制亚基和心肌肌钙蛋白会发生特异性变化,因此相对于血浆肌酸激酶活性以及血浆肌红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和肌酸激酶同工酶,骨骼肌肌钙蛋白抑制亚基和心肌肌钙蛋白分别是反映运动性骨骼肌和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敏感标志。为此,探讨运动性骨骼肌和心肌损伤与肌钙蛋白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5-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troponin”和“exercise,skeletalmuscledamage,myocar-dialdamag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5-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肌钙蛋白”和“运动,骨骼肌损伤,心肌损伤”,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所选文献应符合以下标准:①肌钙蛋白研究文献。②有关运动性骨骼肌和心肌损伤的研究。③运动与骨骼肌肌钙蛋白抑制亚基和心肌肌钙蛋白关系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0篇相关文献,其中符合标准的有33篇,包括16篇中文文献和17篇英文文献。资料综合:部分文献重点介绍了肌钙蛋白,部分文献着重研究骨骼肌肌钙蛋白抑制亚基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诊断及其释放机制,其他文献则侧重于心肌肌钙蛋白及其在心肌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结论:运动性骨骼肌和心肌损伤后,骨骼肌肌钙蛋白抑制亚基和心肌肌钙蛋白会发生特异性变化,它们分别是反映运动性骨骼肌和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敏感标志。测定运动后血液中肌钙蛋白浓度,可以为较早的发现和判断运动导致的骨骼肌和心肌的早期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肌钙蛋白是横纹肌收缩的重要调节蛋白,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由3种亚基组成: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运动性骨骼肌和心肌损伤后,骨骼肌肌钙蛋白抑制亚基和心肌肌钙蛋白会发生特异性变化,因此相对于血浆肌酸激酶活性以及血浆肌红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和肌酸激酶同工酶,骨骼肌肌钙蛋白抑制亚基和心肌肌钙蛋白分别是反映运动性骨骼肌和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敏感标志。为此,探讨运动性骨骼肌和心肌损伤与肌钙蛋白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5-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troponin”和“exercise、skeletal muscle damage,myocardial damag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5—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浏“肌钙蛋白”和“运动,骨骼肌损伤,心肌损伤”,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所选文献应符合以下标准:①肌钙蛋白研究文献。②有关运动性骨骼肌和心肌损伤的研究。③运动与骨骼肌肌钙蛋白抑制亚基和心肌肌钙蛋白关系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0篇相关文献,其中符合标准的有33篇.包括16篇中文文献和17篇英文文献资料综合:部分文献重点介绍了肌钙蛋白,部分文献着重研究骨骼肌肌钙蛋白抑制亚基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诊断及其释放机制,其他文献则侧重于心肌肌钙蛋白及其在心肌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结论:运动性骨骼肌和心肌损伤后,骨骼肌肌钙蛋白抑制亚基和心肌肌钙蛋白会发生特异性变化,它们分别是反映运动性骨骼肌和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敏感标志。测定运动后血液中肌钙蛋白浓度,可以为较早的发现和判断运动导致的骨骼肌和心肌的早期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1.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s of normal adult (C57BL/10) and age-matched dystrophin-deficient (C57BL/10 mdx) mic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situ.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strength, rates of force development and relaxation, force-frequency responses and fatiguability. Subjecting mdx and C57 muscles to a regimen of eccentric exercise allowed the hypothesis to be tested that dystrophin-deficient muscles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2. mdx muscles were, on average, 30% stronger than C57 muscles and almost 80% heavier, but both had similar muscle lengths. Thus, although mdx muscles were stronger in absolute terms, their estimated force per unit cross-sectional area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C57 muscles. 3. The force-frequency relationships of C57 and mdx muscles differed in that whilst, at 40 Hz, the former developed 70% of the force developed at 100 Hz, the latter developed only 55% of the maximal force. Twitch force was normal in mdx muscles, but contraction time was shortened, and the consequent reduction in fusion frequency probably explains the force-frequency difference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4. mdx muscles were less fatiguable than normal muscles when stimulated repeatedly at a frequency of 40 Hz.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lower relative force at 40 Hz in mdx muscles entailed a lower energy demand and thus a slower rate of fatigue than seen in normal muscles. 5. Eccentrically exercised C57 muscles showed a large loss of maximal force for up to 12 days after exercise. Maximal force loss occurred 3 days after exercise (55% of non-exercised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which also corresponded with the period of greatest fibre necrosis. C57 muscle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reduced 40 Hz/100 Hz force-frequency ratio at 1 and 3 days after exercise. This was primarily due to a reduced twitch amplitude rather than to a change in the time course of the twitch. It is unlikely, therefore, that the altered contractile characteristics of mdx muscle were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damaged but otherwise normal fibres. 6. C57 and mdx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s displayed similar degrees of force loss after exercise. Furthermore, the rate of recovery after the nadir of force loss was very similar for the two groups. By 12 days after exercise, force recovered to 76% and 80% of control in C57 and mdx muscles, respectively. Our findings do no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dystrophin-deficient muscle is more susceptible to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