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因为自体取材修复腹壁缺损是以伤治伤,而且取材有限,限制了临床应用,因此寻找理想的腹壁替代材料至关重要目的:比较复合修复材料纳米银-猪小肠黏膜下层与聚丙烯网片在腹壁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大耳兔制备兔腹壁损伤实验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复合材料修复腹壁缺损;对照组应用聚丙烯网片修复腹壁缺损。观察修复后动物一般恢复情况,于修复后1,2,4个月进行腹壁抗张强度测定、腹腔内粘连评分以及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粘连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4个月腹腔粘连度均较1个月增加(P<0.05)。两组抗拉力强度修复后4个月均高于修复后1个月(P<0.01);实验组修复后1,2个月抗拉力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到第4个月时,修补处强度几乎相等(P>0.05)。提示两种修复材料均具有良好的修复能力,修复后均能维持足够的腹壁抗张强度。但复合材料在组织相容性、抗腹腔粘连方面优于聚丙烯网片。自制的纳米银-猪小肠黏膜下层补料无细胞毒性,作为组织工程材料修复腹壁损伤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猪小肠黏膜下层(SIS)复合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异体兔体内成骨的可行性。方法:选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2只,制备双侧桡骨1.5 cm标准骨缺损模型。左侧植入复合BMSCs的SIS(实验组);右侧植入单纯SIS(对照组)。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4周后摄双侧桡骨X线片,并截取骨缺损中段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结果:两组动物术后饮食及日常活动基本正常;伤口无红肿、溢脓。X线片观察,实验组骨缺损处有长条状新生骨形成,密度与正常骨相同,新生骨桥接骨缺损;对照组骨缺损无骨形成征象,骨缺损处密度与周围软组织影相近。组织学观察:实验组骨缺损处有新骨形成,骨组织中可见血管腔及不规则髓腔样结构;对照组骨缺损处仅为胶原瘢痕组织,无骨组织形成。结论:SIS复合BMSCs在同种异体体内修复骨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腭部良性肿瘤患者1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术后1、2周及1、3、6个月随访,观察并记录腭部手术区创面及黏膜愈合、补片成活及收缩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硬腭黏膜缺损创面均于术后2~4周愈合。术后2周腭部缺损创面可见大量肉芽组织生长,缺损边缘可见新生黏膜组织并向缺损中央方向生长;术后1个月硬腭黏膜缺损区可见大面积黏膜上皮;术后3个月缺损创面已完全被再生黏膜覆盖,呈粉色,质地柔软;术后6个月硬腭缺损创面区黏膜表面颜色、形态、质地与周围黏膜组织接近,平整无瘢痕。术后6个月,黏膜修复优秀者13例,良好者2例;补片成活及收缩情况评价优秀者12例,良好者3例。15例均未发生腭部手术区感染、血肿等严重并发症及排斥反应。结论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用于修复硬腭黏膜缺损创面可提高黏膜愈合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是一种能够适合于细胞迁移、生长和增殖的良好的支架材料,已被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目的:分析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组织工程肌腱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将24只左腿屈趾肌腱缺损罗曼鸡随机分组,实验组于缺损处植入猪小肠黏膜下层与鸡胚趾深屈肌肌腱细胞复合物,对照组于缺损处植入单纯猪小肠黏膜下层,植入后3,6,9周检测两组植入材料肌腱最大拉伸强度。结果与结论:植入后第3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植入材料肌腱最大拉伸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植入后第6,9周时,实验组植入材料肌腱最大拉伸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肌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材料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肌腱力学强度强于单纯小肠黏膜下层材料修复肌腱,可作为组织工程肌腱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5.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外基质材料免疫原性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是构建单一结构工程化组织的较好支架材料。目的:观察体外兔骨髓问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接种前用红色免疫荧光标记,然后将第2代已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结果与结论:①组织学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上复合培养1周时细胞旱单层生长,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示均匀红色荧光,复合培养2周细胞呈多层生长,并显示更密集的红色荧光。②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培养2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于材料表面并伸展:复合培养1周,小肠黏膜下层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胶原覆盖;2周后细胞在材料上已大量增殖形成融合,细胞连接紧密,细胞分泌大量基质,并分层。表明小肠黏膜下层与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研究以大鼠许旺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修复神经缺损,取得了较好结果。目的:观察兔许旺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共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分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许旺细胞,取第3代许旺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复合培养24h后细胞在材料上良好黏附。1周时部分细胞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层表面呈单层生长,细胞扁平,细胞核呈长梭形,细胞间连接紧密。2周后,细胞呈多层生长。②扫描电镜:复合培养2d,细胞黏附于材料表面并伸展,细胞体呈纺锤形,从胞体伸出两根细长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首尾相接连成细胞链或融合或交联或在纤维的侧方平行生长;1周后细胞在材料上大量增殖,呈串珠链黏附于支架上,类似于神经中的Bunger带。表明小肠黏膜下层与许旺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国内外研究以大鼠许旺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修复神经缺损,取得了较好结果.目的:观察兔许旺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共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分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许旺细胞,取第3代许旺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复合培养24 h后细胞在材料上良好黏附.1周时部分细胞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层表面呈单层生长,细胞扁平,细胞核呈长梭形,细胞间连接紧密.2周后,细胞呈多层生长.②扫描电镜:复合培养2 d,细胞黏附于材料表面并伸展,细胞体呈纺锤形,从胞体伸出两根细长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首尾相接连成细胞链或融合或交联或在纤维的侧方平行生长;1周后细胞在材料上大量增殖,呈串珠链黏附于支架上,类似于神经中的Bunger带.表明小肠黏膜下层与许旺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后无论是否施加干预,都难以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目的:观察以猪自体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复合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将培养至第3代的猪膝关节软骨细胞接种于小肠黏膜下层膜上,复合培养48h,构建细胞-载体复合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膜上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见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层表面呈单层或复层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软骨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表面之间形成一条连续阳性表达条带;扫描电镜见软骨细胞在支架孔隙内贴壁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9.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后无论是否施加干预,都难以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目的:观察以猪自体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复合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将培养至第3代的猪膝关节软骨细胞接种于小肠黏膜下层膜上,复合培养48 h,构建细胞-载体复合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膜上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见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层表面呈单层或复层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软骨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表面之间形成一条连续阳性表达条带;扫描电镜见软骨细胞在支架孔隙内贴壁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10.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为无细胞胶原层.含有多种生长因子,主要由Ⅰ、Ⅲ型纤维胶原蛋白构成,与骨膜相似.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支架构建兔组织工程骨膜对兔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兔组织工程骨膜的免疫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于2005-09/2007-03在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健康家猪小肠,出生20 d的新西兰纯种兔4只.方法:采用沉淀法以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细胞构建兔组织工程骨膜.分离兔外周血T淋巴细胞作为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的效应细胞.实验分3个刺激组:成骨诱导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14 d)、组织工程骨膜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14 d复合小肠黏膜下层支架)、单纯小肠黏膜下层组(单纯小肠黏膜下层支架),分别加入单相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液中.主要观察指标:MTT法体外检测各组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结果:成骨诱导细胞组、组织工程骨膜组、单纯小肠黏膜下层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1±3)%,(23±5)%,(48±10)%.成骨诱导细胞组和组织工程骨膜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低于单纯小肠黏膜下层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成骨诱导细胞组与兔组织工程骨膜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膜可抑制兔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组织工程骨膜与单纯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细胞同样具有调节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具有良好的细胞、组织相容性和降解性,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将脂肪基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后进行定向诱导,可构建靶组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能.目的:制备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并检验其与家兔脂肪基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使用酶消化-高盐水脱细胞法处理猪小肠黏膜下层,石蜡切片检测脱细胞效果,扫描电镜观察小肠黏膜下层表面结构.体外分离培养家兔脂肪基质干细胞,分别将第3代脂肪基质干细胞单面复合和双面复合至小肠黏膜下层培养1周观察材料上下表面细胞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小肠黏膜下层材料为白色半透明膜状物,石蜡切片显示细胞去除彻底,扫描电镜显示小肠黏膜下层黏膜结构紧密,浆膜面纤维结构松散.脂肪基质干细胞与材料复合后,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上附着生长,扫描电镜检测提示单面复合脂肪基质干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仅在上表面有大量细胞生长,下表面无细胞或仅有少量细胞生长,双面复合脂肪基质干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上下表面均可见大量细胞融合生长,石蜡切片可见细胞贴附于材料表面生长.提示酶消化-高渗盐水法可彻底去除小肠黏膜下层表面细胞成分,小肠黏膜下层对脂肪基质干细胞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猪小肠黏膜下基质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的复合培养,证实小肠黏膜下基质是否可以成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良好载体材料。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1在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完成了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的制备与处理,在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肿瘤中心完成了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的射线照射及消毒,在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室完成了猪髋动脉内皮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的复合培养。实验材料:猪小肠黏膜下基质取自屠宰场获取的新鲜家猪空肠,猪髋动脉内皮细胞(PIEC,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库)。实验分组:分为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单独培养组与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复合培养组。实验方法:①小肠黏膜下基质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②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单独培养。③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复合培养。实验评估: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黏附和生长,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的组织结构;测定单纯培养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和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复合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每日取3孔培养细胞经消化后细胞计数,取其均值,总共8日;以评价猪小肠黏膜下基质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的细胞相容性。结果:①小肠黏膜下层表面形态:猪小肠黏膜下基质为浅白色薄膜状,厚度约80μm,光镜下可见处理后膜的上下两侧结构不同,一面较粗糙,孔径较大,用于细胞种植,另一面较平坦。单经物理方法处理后的猪小肠黏膜下基质表面有大量残留的细胞碎屑,再行化学处理后基质表面无细胞碎屑残留,胶原纤维未受损。②单独培养与复合培养的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形态对比:倒置显微镜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基质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复合培养接种细胞24h贴壁,第1~4天时细胞增殖不明显,第5天有较多细胞直接贴附于材料边缘,随时间延长,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在猪小肠黏膜下基质表面黏附生长良好,细胞均匀分布于基质,细胞形态多为梭形及多角形。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单独培养细胞相比,伪足不明显,细胞形态也相对规则。③细胞生长曲线:复合培养组的细胞计数前4d较单纯培养组少,第5天后时细胞计数高于单纯培养组,复合培养组在接种的后1d数量最少,两组细胞计数均在最后1d达到最大值。结论: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可在猪小肠黏膜下基质上黏附生长,猪小肠黏膜下基质可促进猪髋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猪小肠黏膜下基质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其孔径、结构有助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是良好的组织工程生物衍生材料。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作为一种组织材料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其降解性、生物相容性良好,但存在降解速度快等弊端。将其与软骨细胞进行复合培养后,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从而更利于提高再生组织的速度和质量。目的:以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成的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小肠黏膜下层作为支架材料,观察细胞叫、肠黏膜下层复合物在体内形成新生软骨组织的可能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07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6只4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软骨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实验组3只,单纯小肠黏膜下层对照组3只。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培养基中加入软骨起源诱导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10μg/L、地塞米松10^7mmol/L和维生素C50mg/L)培养3周。将细胞悬液种于小肠黏膜下层支架上形成软骨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实验组用诱导后的软骨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移植到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耳郭软骨缺损部位,对照组以单纯小肠黏膜下层植入。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种植后4,10,16周取缺损区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诱导软骨细胞一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在植入体内16周时材料明显被吸收完全,且有软骨生成,与正常组织未见明显区别,但修复层软骨较薄。经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an染色,甲苯胺蓝染色检查证实为软骨组织。结论:经诱导的软骨细胞一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在动物体内能够形成新生软骨组织,比单纯小肠黏膜下层修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将小肠去除浆膜层、肌层及黏膜层,以及一系列加工和消毒处理后,可获得一种不含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小肠黏膜下层,在组织修复方面具有3大方面突出的生物学优势。组织相容性:小肠黏膜下层具有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临床康复》2010,(47):8900-8900
7 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 王少云(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云南省昆明市650032)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学院联合专项资金资助(2007C0002R)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异种小肠黏膜下组织(SIS)行膀胱修复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和变化。方法用猪小肠黏膜下组织行大鼠膀胱部分修复。术后在不同时间观察大鼠膀胱修复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bFGF和TGF-β1的表达及变化,单纯大鼠黏膜及部分肌层缺损组作为对照。结果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第2周时SIS框架上新生毛细血管形成,第4周时SIS框架上可见平滑肌纤维;第10周时已可见明显的平滑肌肌束。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bFGF术后第1周即有少量表达,第6周达高峰;TGF-β1术后第1周有表达,第4周达高峰。在对照组,bFGF和TGF-β1术后均有少量表达,但未形成明显的高峰期。结论异种SIS组织行膀胱修复过程中bFGF和TGF-β1在新生毛细血管和平滑肌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苏后早期经食道快速诱导低温对猪心肺复苏后肠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国产健康雄性白猪27头,体质量(36±2)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n=9):常温组(NT组)、体表降温组(SC组)与食道降温组(EC组)。采用电刺激法诱发室颤8min,心肺复苏5min,制备心肺复苏猪模型。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5min时,EC组与SC组外接冰毯仪,分别经食道降温导管与体表冰毯进行降温,目标温度33℃,持续至ROSC后24h,再以1℃m复温5h。NT组全程维持正常体温(38.0±0.5℃)。ROSC后30h内动态监测核心体温,并于ROSC后3、6、12、24与30h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含量与二胺氧化酶(DAO)的活性。ROSC后30h时处死猪,取小肠组织,应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EC组降温速率和达标时长均显著优于SC组(2.8℃/h vs.1.5℃/h,102min vs.185min,均P〈0.05)。与NT组相比,EC组在ROSC后3h、SC组在ROSC后6h的IFABP含量与DAO活性均降低(均P〈0.05)。与SC组相比,EC组在ROSC后6hIFABP含量和在ROSC后12hDAO活性均下降[IFABP(pg/ml):6h为(710±32)vs.(777±52),12h为(870±49)vs.(960±64),24h为(1022±65)vs.(1143±63),30h为(882±71)vs.(1006±45);DAO(U/ml):12h为(39.9±1.9)vs.(43.4±3.2),24h为(30.6±2.4)vs.(34.0±3.1),30h为(26.1±2.7)vs.(29.4±2.2),均P〈0.05]。与NT组相比,EC组与SC组TNF-α、IL-6含量减少,且凋亡指数、caspase.3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与SC组相比,EC组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进一步减轻[TNF—α(pg/mL):(721±94)vs.(922±125);IL-6(pg/mL):(454±69)vs.(697±132);细胞凋亡指数(%):(6.2±2.6)vs.(12.8±3.0);caspase-3(IOD):(8.9±1.6)vs.(15.9±1.9),均P〈0.05]。结论经食道可以快速诱导低温,其效果优于传统的体表降温并产生更好的ROSC后肠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