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使感染性休克的诊断、监测和治疗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然而,感染性休克仍是世界范围内的治疗难题,脓毒症的病死率仍很高。我国中草药提取物山莨菪碱(anisodamine,654-2)具有改善微循环、保护细胞和降低血乳酸浓度等作用,能降低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 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的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深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大最研究。因此,休克的治疗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疗法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概述一下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某些进展:对于休克的研究,已由全身水平、脏器水平深入到细胞和分子领域。除原来采取的改善微循环灌注,改善细胞代谢障碍,维持脏器功能(如扩充血容量、矫正和调正电解  相似文献   

3.
厥脱是厥和脱的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重危急症。根据厥脱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演变过程,类同于西医学的休克,尽管西医学对休克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由微循环进入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有65~80%,尤其是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可高达80%以上。近年来,中医药界对厥脱的治疗进行了新的探索,从实践效应来看,已显示出它的优势和潜力,但皆以辨病用药为主,辨证治疗尚少系统研究。我们针对厥脱证气滞血瘀、正虚欲脱的病理特点,区别厥与脱的主次,分别应用行气活血、扶正固脱与益气养阴、行气活血法,研制成静脉注射剂;抗厥  相似文献   

4.
姜晽 《吉林医学》2013,(34):7315-7316
<正>感染性休克是由严重感染引起的有效循环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每年有数百万人罹患此病,病死率大于25%,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2]。我科ICU护士通过对《2004年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系统学习后,能够较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现就一例高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是儿科常见危急重症。应用莨菪类药治疗休克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综合措施基础上,才能显示其作用。 (1)用药目的;改善、活跃微循环。感染性休克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内源性儿茶酚胺产生和释放增加,引起全身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痉挛,造成微循环障碍。结果导致组织缺氧,能量代谢受阻,最后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所以解痉、活跃微循环是治疗休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伊明 《华夏医学》2005,18(5):762-763
感染性休克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器官功能不全的危重症。感染性休克发生机制复杂,治疗和护理难度大,病死率高。我科2003~2004年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30例,均抢救成功,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卢胜庚 《右江医学》1999,27(2):89-92
感染性休克是儿科常见的一种危重症,由于休克时病变已波及全身多系统组织器官,出现广泛的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这是造成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已从微循环障碍发展到细胞、亚细胞及分子学对休克进行研究,加深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迟百胜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S):164-164
感染性休克确诊后,如何抓住主要环节,如何用药,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往往成为病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是在去除病因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是以支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为目的,以重复测定为依据的一系列合理步骤。具体地讲,就是在找出感染性休克的病因,积极去除病因的同时,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血液动力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不断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随时调整治疗措施。我们在治疗中采取以下措施.取得一些经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我院1982—1984年小儿感染性休克320例。原发病:中毒型痢疾居首位,暴发型流脑次之,鼠伤寒感染并休克占第三位,金葡败血症病死率最高。轻症108例,重症212例。高海拔地区小儿感染性休克临床并发症多,脏器功能损害混合出现,致使病情严重复杂;微循环障碍严重,低氧血症占100%,高乳酸血症占82.9%是高海拔地区小儿感染性休克的特点。抢救高海拔地区小儿感染性休克重点是:早期给氧,合理扩容纠酸,积极改善微循环灌流及细胞代谢,防治多脏器功能表竭。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休克复苏治疗时的液体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斌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5):1374-1376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常常伴有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时,由于全身和微循环血流分布异常,毛细血管的有效灌注减少。导致组织灌注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低血容量。所有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循环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因此,液体复苏治疗以及必要时应用适当的强心或升压药物成为感染性休克的一线治疗,并可能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休克在临床各科中颇为常见,其中以革兰氏阴性菌所致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最高,主要因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所引起,而目前尚无治疗内毒素的有效药物。自中西医结合以来,临床上应用中西药治疗感染性休克,收到中毒症状减轻和降低病死率的效果。但目前中药抗内毒素机理的研究,结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休克是由重症感染引起的急性微循环血流障碍,是儿科常见的急、重症,死亡率甚高。近年由于抢救措施不断完善,微循环理论及莨菪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病死率已下降为14.1%。现将1980.1~1988.1我科及天水市一院儿科收治的114例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感染性休克近年来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概括地说是在微循环障碍学说的基础上,向着细胞代谢的纵深方向发展。因此,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是微循环障碍及由此而引起的细胞代谢紊  相似文献   

14.
感染性休克由于病因复杂,治疗上较为困难,笔者根据几年来的临床,浅谈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几个问题:一、关于感染性休克的扩容问题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是感染性休克的突出矛盾,如不及时补充以改善微循环状态及心排出量则其它抗休克措施也不会奏效。我们体会常规是“两根静脉,快速扩容’洗快后慢,先盐后糖。纠酸防碱的酌情补钾的原则,以及快速──继续──维持相结合的方法。扩容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微循环障碍。要恢复组织器官的正常灌注状态。扩容总量应根据血容量不足程度,心肺肾功能状态以及脱水等情况综合拟定。无心脏病或肺部感染的青…  相似文献   

15.
休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受损细胞的代谢和生命器官的机能。现行的休克疗法多半着眼于扩容纠酸、疏通微循环、调整细胞的“内环境”(Milieu interior),希望从而改善细胞内液的情况,这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臻完善。从细胞水平来说,休克的主要代谢改变是细胞能量短缺,因此合理的抗休克疗法应在改善“内环境”的同时,采取针对性措  相似文献   

16.
液体疗法是小儿感染性休克(下简称休克)的重要抢救措施之一,轻症适当输液及时解除微循环障碍,可使休克迅速好转;重症休克由于有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输液不当可产生高血容量综合征(Hypervolemia Syndrome)等医源性疾病甚至死亡,故休克输液必须根据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很高,80年代中期之前,成年人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在50%以上。近年来虽然对感染性休克的认识更加深入,治疗手段更为先进,但由于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在不断增加,而且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还未达到满意的程度,故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有增无减,病死率仍在50%左右。我科自2001年1月~2007年7月共收治感染性休克43例,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59年,钱潮等应用大剂量阿托品治疗小儿中毒性菌痢并发休克取得成功。以后阿托品又逐渐被应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1965年,祝寿河等推广应用于暴发性流脑、感染性休克、出血性肠炎等疾病,疗效显著,并且提出了微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新概念。在抗胆碱药的应用方面,杨国栋  相似文献   

19.
李岩 《吉林医学》2004,25(6):80-81
近年来虽然对感染性休克的认识更加深人,治疗手段更为先进,但由于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在不断增加,而且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还未达到满意的程度,故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有增无减,病死率仍在50%左右。我科自1999年1月~2003年9月共收治感染性休克62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丹参抗犬感染性休克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丹参对抗感染性休克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犬感染性休克的模型。将15只休克犬分为丹对 庆大霉素组(A组);地塞米松 庆大霉素(B组);NS 庆大霉素(C组)。结果:①丹参注射液能使大肠杆菌所致感染性休克犬24h成活率显著提高并具有稳定血压,减慢心率,增加尿量的作用。②丹参抗感染性休克的可能机制是:减少内毒素;清除氧自由基;抗DIC,纠正休克时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善微循环;稳定细胞膜、亚细胞膜;保护内脏功能,对抗MODS或MOF。结论:本实验为丹参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