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冰  孙冬 《现代保健》2011,(1):167-168
目的探讨老年人不完全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4月~2010年4月经治253例肠梗阻患者的资料,其中老年人不完全性肠梗阻54例。结果本组54例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病因依次为肿瘤34例(596%),炎症性病灶12例(22.2%),老年人粪便硬结症8例(14.7%)。结论对老年人不完全肠梗阻,及时的结肠镜检查对诊断有积极作用,另外B超、CT检查也是诊断病因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刘海  孙平 《现代保健》2011,(3):86-87
目的 探讨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而行急诊结肠镜检查的16例患者的内镜治疗和检查情况.结果 急诊结肠镜检查阳性率为93.75%,止血率为81.25%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病因复杂,以结直肠癌、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血管畸形、痔疮为常见病.结论 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肠镜、MSCT和MRI在肠梗阻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经腹部平片、手术证实肠梗阻病人的结肠镜、MSCT资料并复习有关肠梗阻MRI诊断文献。结果140例肠梗阻:结肠梗阻60例,小肠梗阻73例,未明确7例。结肠镜检查67例:其中结肠肿瘤41例;结肠息肉6例;结肠套叠6例;乙状结肠扭转2例;回肠末段肿瘤2例;未见异常10例。MSCT检查80例:其中小肠粪块24例;粪石2例;肠腔外淋巴瘤4例;肠系膜血栓形成1例;小肠肿瘤26例,原因未明23例。治疗情况:保守治疗30例,结肠镜下乙状结肠扭转复位2例;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3例;内镜下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6例;手术治疗99例。死亡5例;康复135例。结论结肠镜、MSCT和MRI检查能较为准确诊断肠梗阻病因及其梗阻部位,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向亮 《药物与人》2014,(10):109-109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正确诊断肠梗阻的部位、病因、性质厦严重程度,对于临床治疗的选择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CT检查是影像学进一步检查的重要方法。总结我院近几年来肠梗阻患者资料,对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厦鉴别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在肠梗阻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是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到2009年1月治疗106例老年急性肠梗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果是肿瘤、黏连、嵌顿疝分列老年肠梗阻病因的前三位。本组80例手术病人,术后并发症11例,自动出院三例,死亡1例。结论是肿瘤和黏连是引起老年人急性肠梗阻最主要的原因。早期诊断、积极有效手术干预,可使大多数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得到治愈或缓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年内154例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过程。结果结肠镜诊断112例,肠系膜造影诊断3例,ECT诊断2例,胶囊内镜诊断2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24例,结肠息肉18例,恶性肿瘤12例,痔疮5例,急性肠黏膜病变4例,血管畸形3例,其他18例,内镜下治疗36例,肠系膜动脉栓塞3例,外科手术5例。结论对下消化道出血早期应首选急诊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因及时给予相应的止血措施,对于结肠镜检查阴性患者,根据出血速度,可选择ECT或选择性肠系膜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用于小儿肠梗阻早期检查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入我院门诊与急诊进行诊治的不明原因哭闹或腹痛并最终确诊为小儿肠梗阻疾病的患儿中选取120例,为患儿分别采用超声与X线诊断检查,比较两组患儿的诊断结果。结果在定性诊断方面,超声诊断与定位诊断的的检出率分为为91.7%与90%,结果较为接近,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位诊断与病因诊断方面,超声诊断更有优势,P﹤0.05。结论小儿肠梗阻疾病的诊断中,与X线诊断相比,超声诊断在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上具有更好的效果。另外,临床应强调小儿肠梗阻疑似患儿准确诊断的早期性,尽早确定患病情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展开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CT及重建技术在肠梗阻的诊断及其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荣昌县人民医院2007年6月-2011年5月期间住院的各类型肠梗阻患者86例,将术前CT检查与术后结果相对照。结果术前CT的病因诊断率为93.02%,实际病因诊断率为82.56%,假阳性率为12.79%,假阴性率为16.28%。结论多层CT检查不仅能提高肠梗阻确诊率,而且可以提高肠梗阻的病因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前随着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急性肠梗阻发病率也显著上升,肠梗阻已成为临床常见且较难处理的外科急诊问题之一[1],具有起病急促、病因多样复杂、对机体生理影响大、诊断困难、病死率高等特点,所以早期明确病因、早期诊断对于临床施救十分重要.以往超声对肠道等空腔脏器的诊断较困难,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提高,超声已成为鉴别各类肠道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本研究探讨超声在肠梗阻疾病中的应用,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各种血管急诊外科问题的处理是抢救伤病员,提高急诊医疗质量的必要条件。为此目的,本文对各种血管急诊外科问题的症状、诊断及处理,作一全面但简要的介绍,供广大内外科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与X线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经手术确诊为肠梗阻的82例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及X线检查,比较螺旋CT、X线单一检查及联合检查诊断肠梗阻类型、病因的准确率。结果螺旋CT联合X线诊断肠梗阻类型的准确率为93.90%,明显高于螺旋CT的81.71%和X线的73.17%(P<0.05)。螺旋CT联合X线诊断肠梗阻病因的准确率为98.78%,明显高于螺旋CT的82.93%和X线的73.17%(P<0.05)。结论螺旋CT联合X线可清晰显示肠梗阻病因和类型,利于鉴别及排除其他病因引发的急腹症,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郑候华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2129-2129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临床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2012年10月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CT检查资料.结果 3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中,肠套迭16例,肠粘连9例,肠肿瘤3例,小肠扭转1例,炎症1例.术前CT检查正确诊断急性肠梗阻病因28例,诊断符合率93.3%.结论 CT检查在诊断急性肠梗阻病因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X线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永新县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的62例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及X线检查,分析肠梗阻病因,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及X线在肠梗阻疾病中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经手术后证实引发肠梗阻病因为腹腔感染8例、肠道肿瘤13例、肠粘连18例、疝气13例、血供不足10例。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符合率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腹腔感染、肠道肿瘤、肠粘连检出率均高于X线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检查方法疝气及血供不足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明确引发肠梗阻的病因,其优势大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利用CT对急性肠梗阻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2013-2018年接收的急性肠梗阻患者40例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和X线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T检查在单纯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及绞窄性肠梗阻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在急性肠梗阻致病原因诊断准确率方面高于X线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检查时,采取CT检查效果明显,不仅能够提升肠梗阻类型诊断准确率,还能够准确找出患者的病因,有利于针对患者病因进行对症治疗,提升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5例结肠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出结肠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经我院诊治的5例结肠脂肪瘤患者的资料,对其诊断及治疗作分析总结。结果:结肠脂肪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粘液血便及并发肠梗阻为多见,可通过纤维结肠镜、钡灌肠、CT等辅助检查加以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结肠脂肪瘤无特殊临床表现,诊断困难,术前确诊率低,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6.
刘洪杰  李永元 《医疗装备》2022,(7):190-192,196
肠梗阻是腹部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同病因的肠梗阻,其病程进展程度及治疗方式均不同.肠梗阻如果诊治不及时,极易发生肠缺血,严重时导致肠坏死,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医师很难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判断肠梗阻的病因,需要影像检查辅助诊断.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体层摄影技术,不仅能对肠梗阻做出迅速而准确的病因诊断,亦能准确判断是否...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老年性慢性不全性肠梗阻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老年肠梗阻往往病因复杂,起病慢,并发症较多,治疗手段有限,诱发因素多,因此老年慢性肠梗阻的治疗及护理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保守治疗不但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还可以给病人节省住院费用,减轻心理负担.因此,保守治疗更适合老年慢性不全性肠梗阻的早期治疗.如何针对采取保守治疗的老年慢性不全性肠梗阻病人制定综合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到2011年12月经手术病例确诊的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46例,对这些病例手术前的X线检查和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准确率。结果经CT检查诊断出肠梗阻的44例,诊断准确率为95.65%;经X线检查出肠梗阻的32例,诊断准确率为69.56%。两组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具有显著性差异,(x2=13.2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经CT检查可判断肠梗阻为结肠癌所导致的44例,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5.65%;经X线检查可判断肠梗阻为结肠癌所导致的0例,临床诊断准确率为0%。两组检查方法的肠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具有显著性差异,(x2=23.3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进行CT检查,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对结肠癌所导致的肠梗阻病因、部位、病情程度进行分析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可以提供重要的客观资料,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对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内窥镜活检证实的82例肿瘤性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及内窥镜结果对照。结果:82例病例中73例手术病理及内窥镜活检与CT表现符合。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为96%,病因诊断准确率为89%。结论:CT在肿瘤性肠梗阻的检查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能明确肠梗阻存在与否,而且在梗阻点定位、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侵入性诊断或治疗操作可成为丙型病毒性肝炎(HCV)的传播途径之一。在对消化科病人检查过程中,内镜活检是引发HCV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1例已知的HCV患者在结肠镜检查期间将HCV传播给了另外2例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