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蔡少雨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3):256-256,265
患者男,19岁。因尿失禁2年,下腹胀痛2周,“双肾大量积水、下尿路梗阻”收治入院。2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流出,不能控制排尿,夜间有时尿床,无腰痛,无血尿,无尿痛,无伴双下肢无力。我院门诊B超检图1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声像图查提示:“双肾重度积水”,建议到广州就医,后到佛山某医院住院治疗,诊为“双肾重度积水,肾功能不全、下尿路梗阻、肾性贫血”,予以膀胱颈电切术,术后10天出院,出院后仍不能控制排尿,比前稍好,以后多次随诊该医院,并进行过膀胱镜检查提示:“膀胱多发性憩室,多个小梁形成”,未做任何处理。入院前6小…  相似文献   

2.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MRI对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结果:脊膜膨出及脊髓脊膜膨出/脂髓膨出20例(43.5%)。椎管内脂肪瘤/脂肪沉积18例(391%)。脊髓终丝增粗17例(37%),脊髓纵裂12例(21.6%)。脊髓圆锥空洞/软化灶8例(17%)。皮样囊肿2例(4.4%)。结论:MRI可明确显示引起脊髓栓系的原因,矢状位扫描可显示病变全貌,横轴位可准确显示脊髓空洞、圆锥或终丝粘连部位,对椎管闭合不全也能较好地显示,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证实的21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及MRI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及MRI所见。结果 21例中脊髓圆锥均低于L2椎体平面以下。其中,4例表现为单纯脊髓圆锥低位;5例伴有脂肪脊髓脊膜膨出;2例伴有脊膜膨出;3例伴有先天性背部皮毛窦;7例合并有椎管内肿瘤,其中脂肪瘤2例,畸胎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皮样囊肿1例。结论 MRI是脊髓栓系综合征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能明确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形态及伴发畸形,对诊断TCS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脊髓栓系综合症的CT、MRI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CT和MRI特点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TCS32例,对其CT及MRI表现,临床特点和相关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2例中,脊髓低位26例,脊髓位置正常6例,低位脊髓合并脊髓纵裂5例,双干脊髓6例,椎管内脂肪瘤10例,椎管内皮样囊肿3例,脊髓空洞症5例,脂肪脊髓膨出7例,半锥体3例,椎板缺如3例,棘突分叉畸形8例。脊髓位置正常合并双干脊髓3例,脊髓空洞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CS的MRI表现,并与手术所见、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1例TCS均表现为脊髓低位。椎管内脂肪瘤8例,脊髓纵裂2例,双干脊髓1例,畸胎瘤3例,囊肿1例,脂肪脊膜膨出6例。21例均合并神经管闭合不全,其中6例无任何临床症状为查体时发现。MRI与临床、手术所见相符。结论:MRI对TCS患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明确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栓系的部位,伴发的畸形,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神经源性膀胱的MRI表现,评价MRI在神经源性膀胱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例经MRI检查神经源性膀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8例均见膀胱扩张增大,并见大量尿液潴留,其中12例中膀胱呈典型基底部增宽,呈向前后侧突出,顶端变窄,呈"塔状"改变,尤以T2WI矢状位显示最为清晰;16例膀胱壁呈不规则增厚,黏膜面凹凸不整;15例伴膀胱壁结节样或乳头状隆起;12例伴发膀胱憩室,于脂肪抑制序列观察最为明显。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的MRI表现有特征性,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1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和B组,每组55例。A组采用常规干预;B组采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并根据测评管理情况进行个体化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24 h排尿指标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 B组有效率92.7%(51/55),显著高于A组的70.9%(3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均小于治疗前,且B组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均大于治疗前,且B组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0.9%(6/55),明显低于A组的36.4%(2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促进患者正常排尿,并有助于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导尿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方法45例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术,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和实验室指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治疗前,而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实验室2项指标均明显减少。结论应用间歇导尿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近似于生理状态,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0.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排尿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原因有多种,因其结果是导致膀胱纤维化、容量小、压力高,合并上尿路积水,继发尿毒症而威胁患者生命[1],所以应及早诊断和治疗.本病从X线诊断方面报道并不多见.现将我院遇到的3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脊髓栓系综合症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髓栓系综合症的 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11例病人行脊髓腰骶段轴位及矢状位的T1及T2加权像扫描(自旋回波),4例病人曾行CT轴位扫描,10例病人行X线平片检查。结果11例病人中,5例脊髓末端平L3椎体下缘水平,3例平L4椎体水平,1例平L5椎体水平,2例终丝增粗(直径3mm)。结论MRI可确诊本病并显示病变程度,为本病的及时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MRI在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TSCS)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39例TSCS患者的MRI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全部患者圆锥尖部位置低于L2椎体中部以下、脊髓受牵拉固定,根据脊髓栓系的原因将TSCS分为4型:Ⅰ,终丝粗大紧张型6例,占15%;Ⅱ,脂肪堆积型11例,占28%;Ⅲ,脊膜或脊膜脊髓膨出型16例,占41%;Ⅳ,肿瘤型6例,占16%,其中畸胎瘤3例,上皮样囊肿2例,皮样囊肿1例。结论:MRI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等优点,诊断TSCS优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 (TCS)的MRI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 30例TCS患者的MRI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30例中 ,脊髓圆锥尖部位置均低于L2 椎体中部以下 ,脊髓受牵拉固定 ;单纯终丝粗大紧张 4例 ,约占 13%;脂肪堆积 13例 ,约占 43%;脊膜膨出 4例 ,约占 13%;脊膜脊髓膨出 3例 ,占 10 %;椎管内肿瘤 6例 ,占 2 0 %,其中神经纤维瘤 2例 ,皮样囊肿 2例 ,表皮样囊肿 1例 ,畸胎瘤 1例。结论 MRI的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等优点 ,能明确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 ,形态及伴发畸形 ,对诊断TCS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脊髓囊变的MRI表现及与其临床预后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67例脊髓囊变病例的临床和MRI表现。结果 :67例伤后髓内囊变 ,颈髓 3 9例 ,胸髓 2 8例 ,囊变的位置与脊柱骨折、脱位位置一致 ;囊变的平均长度 (T1WI矢状位上下范围 )为 14mm ;脊髓囊变的信号变化同脑脊液 ;其大小、形态、位置同临床症状无明显关系。结论 :髓内囊变是慢性期脊髓损伤常见的病理改变 ;髓内囊变是同一水平骨折、脱位椎体直接撞击脊髓引起。髓内囊变为一局限性、稳定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脊髓分裂畸形的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髓分裂畸形(SCM)的MRI表现,提高对SCM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搜集行MRI检查的SCM患者资料17例,并结合文献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中,男8例,女9例,年龄1~66岁,平均24.8岁。其中Pang Ⅰ型9例,分布于T12~S2椎体水平,椎管内出现矢状位的骨间隔。两条半脊髓分别位于独立的硬膜囊内。Pang Ⅱ型8例,分布于T3~L5椎体水平。两条分裂的脊髓位于同一硬膜囊内。常见的伴发畸形包括圆锥低位,脊柱裂,中央管扩张,脊柱侧弯,移行椎及阻滞椎,表皮样囊肿和畸胎瘤,蝴蝶椎及楔形椎,脂肪瘤,终丝分离。1例合并神经源性膀胱、1例重复肾。结论MRI对SCM的显示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在术前计划的制定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应该作为术前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梗死的MRI诊断,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脊髓梗死的7例病例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矢状位T1WI、T2WI、SPIR和轴位T1WI、T2WI,其中6例病例有增强扫描,5例有扩散加权序列.结果:脊髓梗死诊断7例:颈段3例,胸腰段4例.MR信号强度与发病时间、病程进展有关:发病3天内脊髓略肿胀,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扩散为高信号,无明显强化.3~14 d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可有不同程度强化,扩散为高信号.2周后扩散为混杂信号.缓解期,病变受损范围可减少1~2个节段.结论:MRI可显示脊髓梗死的病变范围及受累部位,与临床结合,可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证实的11例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其中7例经病理证实,男4例,女7例,年龄9~62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性背部疼痛、肢体疼痛、感觉、运动障碍.MR扫描行矢状位T_1WI、T_2WI,横轴位T_2WI,冠状位T_1WI,增强扫描6例.结果 9例病灶为单发,2例为2个病灶,病灶位于颈段脊髓内8个、胸段脊髓内5个.11个病灶呈类圆形、卵圆形,2个病灶呈梭形.病灶均呈稍长T_1、长T_2信号,其中1个卵圆形病灶、2个梭形病灶内见点条状稍短T_1、短T_2信号分隔,周边均绕以形态不一的短T_2信号环,1个病灶周围有稍长T_1、长T_2信号水肿.6例增强检查,2例病灶未见明显强化,4例病灶显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MR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雪旺细胞移植术后MRI表现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雪旺细胞移植术后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对2001~2003年17例脊髓损伤雪旺细胞移植术前和术后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髓损伤雪旺细胞移植术后,病灶内脊髓斑点状生长和/或病灶周围脊髓增粗者8例(47、1%),脊髓病灶无明显变化者7例(41.2%),呈胶质瘤样生长者2例(11.8%)。结论:MRI可以很好地反映脊髓损伤雪旺细胞移植术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