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采用4层螺旋CT对65例成人,30例正常成人(无额窦炎组)及35例额窦炎患者(额窦炎组)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扫描后用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动态分析和比较两组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的相关气房。[结果]①额隐窝内出现的相关气房(无额窦炎组出现率/额窦炎组出现率):终末气房(23.7%/45.5%),前筛气房(15.3%/31.8%),鼻丘气房(13.5%/28.8%);②额窦内出现的相关气房:额气房(22%/42.4%),眶上气房(25.4%/33.3%),额窦中隔气房(20%/27.3%)。两组间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并影响额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部分气房(终末气房、前筛气房、鼻丘气房和额气房)出现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MSCT和AW4.1工作站能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病变和解剖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术前评估,对额窦微创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指导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结构复杂多变,部分额周气房的过度发育可能是额窦引流通道阻塞导致额窦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采用4层螺旋CT对65例成人,30例正常成人(无额窦炎组)及35例额窦炎患者(额窦炎组)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扫描后用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动态分析和比较两组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的相关气房。[结果]①额隐窝内出现的相关气房(无额窦炎组出现率/额窦炎组出现率):终末气房(23.7%/45.5%),前筛气房(15.3%/31.8%),鼻丘气房(13.5%/28.8%);②额窦内出现的相关气房:额气房(22%/42.4%),眶上气房(25.4%/33.3%),额窦中隔气房(20%/27.3%)。两组间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并影响额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部分气房(终末气房、前筛气房、鼻丘气房和额气房)出现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MSCT和AW4.1工作站能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病变和解剖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术前评估,对额窦微创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指导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结构复杂多变,部分额周气房的过度发育可能是额窦引流通道阻塞导致额窦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额窦引流通道阻力及物理空间与慢性额窦炎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额窦炎病例(13例,15侧),在额窦前壁钻直径5 mm骨孔进行冲洗,测量引流通道开放所需最小压力、每秒钟流量。对单侧、双侧额窦炎及额窦正常病例各50例的鼻窦螺旋CT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引流通道最小横截面的面积及横径最大值。结果15侧额窦中,11侧引流通道有分泌物阻塞,6侧开放压>100 cmH2 O。单侧、双侧额窦炎及额窦正常各组间引流通道最小横截面的面积及横径最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黏稠分泌物阻塞是慢性额窦炎引流不。的常见原因。额窦引流通道的物理空间不是影响额窦引流功能的决定性因素,引流通道宽阔程度与慢性额窦炎的发生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额窭引流系统的CT解剖特征及价值。方法对17例正常成人颅骨标本行螺旋CT横断位扫描.将原始图像传输到工作站,分别行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结果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楚显示钩突的附着部位和类型,其中在34侧钩突中,纸样板12侧(35.3%),鼻丘气房4侧(11.8%),中鼻甲9侧(26.5%),前颅底6侧(17.6%).分叉3侧(8.8%);在额隐窝气房28侧中,终末气房15侧(53.6%),鼻丘气房7侧(25.o%),前筛气房6侧(21.4%):额窭内气房共30侧,有额气房10侧(33.3%),眶上气房12侧(40.o%),额窦中隔气房即M气房8侧(26.7%)。结论了解额窦引流系统的CT解剖特征,可以为慢性额窦炎术前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额窦引流系统的CT解剖特征及价值。方法对17例正常成人颅骨标本行螺旋CT横断位扫描,将原始图像传输到工作站,分别行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结果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楚显示钩突的附着部位和类型,其中在34侧钩突中,纸样板12侧(35.3%),鼻丘气房4侧(11.8%),中鼻甲9侧(26.5%),前颅底6侧(17.6%),分叉3侧(8.8%);在额隐窝气房28侧中,终末气房15侧(53.6%),鼻丘气房7侧(25.0%),前筛气房6侧(21.4%);额窦内气房共30侧,有额气房10侧(33.3%),眶上气房12侧(40.0%),额窦中隔气房即M气房8侧(26.7%)。结论了解额窦引流系统的CT解剖特征,可以为慢性额窦炎术前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储宇霄 《当代医学》2009,15(31):85-85
目的通过观察鼻内镜下鼻丘气房处理的程度和术后额窦引流的关系,探讨鼻丘气房的处理方式对额窦引流的影响。方法回顾224例(404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额窦引流情况,分析鼻丘气房处理的选择,其中鼻丘气房没有开放6侧、前下壁开口352侧、切除26侧。结果术后2~3周中鼻甲前端与鼻腔外侧壁粘连44侧,额窦引流均不畅,额窦口重新堵塞26侧。结论鼻丘气房参与组成额隐窝前壁,彻底清除鼻丘气房及其病变组织对额窦引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行之有效的方法。1996年10月~1997年6月,我们共行42例泪囊鼻腔吻合术,术中随机分两组,实验组吻合腔内不置引流物,对照组按常规置引流物。经临床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均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本组42例,男性IO例,女性32例。年龄对~58岁,均为单例,病程1月~2年。1996年IO月~1997年6月门诊泪道冲洗检查有粘液样或脓性分泌物溢出,确诊为慢性泪囊炎。鼻腔检查无鼻粘膜萎缩或严重鼻中隔偏曲等泪囊鼻腔吻合术禁忌症。术中按1:1随机分两组,两组间年龄、性别、眼别、病程经均衡性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颅内穿刺硬通道引流和软通道引流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使用硬通道行颅内穿刺外引流,35例患者使用软通道行颅内穿刺外引流。比较两种方法对血肿引流效果、治疗的总费用和临床疗效。结果:硬通道引流3日效果比软通道好,引流量占血肿估计量的84.7%、76.0%,P〈0.05;硬通道及疏通道的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7 665.1元、9 878.3元,P〈0.05。患者恢复GOS评分4级以上的百分比硬通道与软通道分别为92.3%、71.4%,P〈0.05。结论:硬通道引流脑血肿效果、治疗费用及患者的恢复均优于软通道引流。  相似文献   

9.
王大耀 《大家健康》2016,(11):88-89
目的:本文就硬通道引流和软通道引流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探究。方法:选择该院自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依据患者来院就诊时间进行平均分组,每组患者39例。予以硬通道引流的患者充当参照组,予以软通道引流治疗的患者充当研究组,最后比对两组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血肿量改善情况较比参照组也明显较好,组间统计后差异显著。结论: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软通道引流,效果理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随机采用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及术中应用MMC(治疗组)与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对照组)治疗131例慢性泪囊炎,随访3-24个月。结果:治疗组69例,随访3-6月、6-24月治愈率分别为97%、95.5%,对照组62例,随访3-6月、6-24月治愈率分别为85.8%、82.3%,经x^2检验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及联合MMC具有手术方法简单,出血少及近期、远期手术治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陈卫林 《黑龙江医学》2011,35(11):850-85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4~2011年间,涉及额窦病例的患者60例,均经过CT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慢性额窦炎,且均为初次手术.麻醉成功后,采用鼻内镜下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手术.术后对本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51例患者头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病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69侧)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性质、术前CT检查及术中所见决定行DraftⅠ型或DraftⅡb型额窦开放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治愈49侧(71.0%),有效17侧(24.6%),无效3侧(4.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丘径路治疗额窦病变是一种术野宽敞、操作容易、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行额窦手术方法和理论,总结其优缺点。方法72例采用内窥镜下行经鼻丘气房额窦开放术。结果72例中,1次手术后无炎症复发者57例;有13例1次术后因局部水肿或息肉复发行2次手术;2例因2次手术无效,改行鼻外径路额窦手术。结论鼻丘径路手术,术野清楚,0°镜下即可完成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影像学检查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孔术前鼻窦CT检查结合泪道造影的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鼻内镜手术适应证,制定理想的手术方案,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 29例(33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术前分别进行泪囊造影及鼻窦CT检查,依据检查结果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结果两种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泪囊大小及周围解剖结构,小泪囊(<5mm)9例(10眼),其中<2mm 1例(1眼);大泪囊(>5mm)20例(23眼)。26例(30眼)患者通过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愈,治愈率90.91%;2例(2眼)好转,好转率6.06%;总有效率96.97%。泪囊小于2mm的小泪囊患者手术无效。结论鼻窦CT及泪道造影是泪囊鼻腔造孔术前必不可少的影像学检查,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克服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后发生不同程度肛门失禁的缺点,探讨亚甲蓝注射加肛窦切开引流术对肛裂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用0.1%亚甲蓝作肛门浸润注射加肛窦切开引流术治疗肛裂,对照组用侧方切断肛门内括约肌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100%,术后治疗组肛管静息压为7.7061±0.7226,对照组肛管静息压为5.7205±0.4215,两组比较p<0.05,该方法可避免切断肛门内括约肌并治愈肛裂;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为20.2天,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为24.5天,对照组治愈率100%。结论亚甲蓝加肛窦切开引流术治疗肛裂可缩短治愈时间,并且避免了肛门失禁的发生,该方法治疗肛裂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