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院13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寻求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确保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方法:对海珠区妇幼保健院2004~2010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133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涉及人群以儿童最多,占41%;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涉及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物为主,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为多。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药师和患者自身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警惕,注意用药安全性,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了解我院儿科药物的应用状况,分析临床用药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导致不良反应产生的相关因素,探讨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对策,确保本院儿科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随机抽查本院自2010年5月-2011年6月间儿科住院病例60例,对临床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并分类,对其中产生用药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资料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6例患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占总病例的26.7%,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68.8%),静脉给药的比例最高,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达63.3%。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用药剂量过大、使用儿童慎用或禁用药物以及药物的配伍使用不合理。结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药物剂量使用过大、药物的配伍不合理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均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重视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我院近3年来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2年158例儿童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表现、抗感染药物种类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在本组资料中,女性儿童多于男性,以(1~3)岁和(4~6)岁最为多见;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最为常见;不良反应表现最易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结论:加强儿童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统计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发生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集到的226例ADR患者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在226例ADR患者资料中,男127例,女99例;其中,抗生素药物ADR82例,占36.4%。结论:上报的ADR例数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年龄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审慎用药,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表现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该院上报到四川省ADR监测中心的153份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3份报告中,抗菌药物引发ADR达61例(39.87%);其次为中药注射剂,达20例(13.07%);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有141例(92.16%);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多数,为61例(39.87%)。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朱占胜  王晶  孙亚凌  李飞  姚黎 《医学综述》2013,19(5):935-936
目的探讨儿童应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减少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上报的68例药物不良反应按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共涉及39个药物品种,其中抗菌药物21种,占药物品种的53.8%,居首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41.2%)为主,皮肤及其附件(25.0%)次之。结论 ADR的发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占首位,需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保障儿童安全合理用药,同时提高儿科医护人员识别ADR的能力,减少儿童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刘海山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6):2309-2309
据有关专家推算,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在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2万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药师在参与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减少、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正确区分药物不良反应对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1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药物不良反应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等有多种表述。按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定义,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或人体的机能恢复期,人接受正常剂量药物时出现的有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吉林大学第四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间收集的55例临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总例数的31.5%;ADR以新一代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为主,占总例数的70.9%,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结论应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中国医药导报》2006,(29):154-155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医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的ADR报告157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7例ADR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反应为主(占53.5%)、其次是消化系统损伤(占19.7%),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与药物性质有关,抗生素引起的ADR最多(34.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7.8%);另外还与性别、年龄、用药途径等因素有关。结论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陈红娟  何伟康 《吉林医学》2010,31(23):3856-385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加强临床医生上报药物不良反应的意识,促进医院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80例门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ADR报告中,患者中年龄在41~60岁发生不良反应的频率占45%;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口服给药途径是引发门诊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61.25%;77.5%的药物不良反应损伤的器官系统以消化系统和皮肤及附件最为常见。结论:药师应配合临床医生,保障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医院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宣传,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一般情况调查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问卷(MMPI)、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生活事件量表(LES)、防御方式问卷(DSQ)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研究组)以及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测查,分析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不成熟防御方式评分[(4.04±0.89)分]高于对照组[(3.43±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述情障碍量表中TAS总分、因子Ⅰ、Ⅱ、Ⅲ、Ⅳ[分别为(86.20±11.15)分、(21.12±3.28)分、(26.08±3.86)分、(18.21±4.69)分、(23.44±5.60)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00±10.12)分、(12.43±5.18)分、(15.64±5.57)分、(15.56±3.16)分、(18.71±4.30)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MPI量表中疑病、抑郁、癔症、男性-女性化、偏执、心理变态得分[分别为(72.79±10.50)分、(68.46±13.63)分、(79.03±12.12)分、(51.72±7.74)分、(57.98±10.60)分、(54.98±8.83)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66±10.11)分、(47.96±9.42)分、(51.47±11.90)分、(43.66±8.77)分、(47.67±6.69)分、(47.48±8.67)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事件总分与负性事件总分[(89.66±68.60)分、(82.65±65.16)分]均高于对照组[(56.00±56.79)分、(39.14±46.05)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成熟防御方式、述情障碍总分、负性事件总分、MMPI中的疑病、抑郁、癔症人格是躯体形式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6.84,9.12,5.83,2.69,1.81,11.20,P<0.01).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理状况基本正常,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尚可,但多有一定的负性生活事件,防御方式主要以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2.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发病及诊治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组临床综合症,目前已居为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提高人们对慢必旬腺炎的认识,本文论证了社会与心理因素在该病发生和诊治中的作用,认为饮食习惯的改变,和性病的蔓延及错误的宣传导向是导致慢性前列为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不足和紧张焦虑心理,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由于慢必表列腺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仔细分辩各种前列腺炎的临床特点,准确作出诊断、及时给予治疗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2 0例胆囊结石和 17例非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结果 :胆囊结石组胆汁高凝、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化。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与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与恐怖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恐怖症与其他心理障碍一样,其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势头。因此,了解其成因,进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尽管不同研究者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恐怖症的发生意见各异,但目前又都倾向于认同心理病理学中的“生理-心理-社会”三维立体模式。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违法行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行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该文对青少年犯罪的生物、心理及社会若干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以期有助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6.
调查≥40及≥60岁组居民WHO核心测试组合(NCTB)的各项内容。方法:用NCTB测试两组居民的心理功能。结果:除情绪状态中愤怒、有力、疲备仅受年龄影响,简单反应时、数字广度、提转敏捷度、数字译码、视觉记忆、目标追踪Ⅱ均明显受年龄及性别的影响。≥60岁组大学文化程度男性高于女性3倍。结论:初步提出≥40及≥60岁居民的NCTB各项指标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佳 《医学综述》2013,19(6):972-974
在发展中国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是导致脑梗死发病及致死的主要因素。然而,它是由许多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复杂病变,是一个由慢性的炎症性进展导致的血管疾病,并最终出现相应部位的临床表现。近年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被逐渐运用到临床诊疗中,该文对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及保护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哈尔滨市儿童近视眼发病的家庭因素做了分析,并重点讨论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近视眼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有6个因素为近视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以出生体重和看电视距离最为重要。该研究可指导儿童家长直接参与预防近视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我国目前畸胎出生率较高的实际出发,介绍了遗传因素造成的遗传性疾病的种类、病因和发病率。之后从环境因素出发,阐述各种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造成的各种畸胎,介绍了遗传学的一般知识。  相似文献   

20.
费利霞  陈洁  田刚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594-1596,1601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74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CAG),57例空腹血糖正常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根据CAG结果分冠心病组(CAD)、非冠心病组(非CAD),分析危险因素的差异;冠心病组分为糖尿病组(DM)、糖调节受损组(IGR)、正常血糖组(NGT),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结果:糖代谢异常在冠心病与非冠心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14,P<0.05)。冠心病IGR组和DM组多支病变患病率,分别75%和50%,NGT组单支病变患病率55.6%,重度病变患病率DM组80%,NGT组77.8%。男性、DM、IGR、吸烟、危险因素累计数在CAD组与非C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病率高,48.6%通过OGTT诊断,OGTT应列为心血管病的常规检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病变重而弥漫,正常血糖以单支病变多见,病变重而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