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形态变异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植物学性状观测、统计和分析,以期为药用菊花的遗传改良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对药用菊花的26个形态性状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26个形态学性状中有17个性状变异系数大于20%,前6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7.14%,通过聚类分析将29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分为2类.结论:药用菊花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的形态分化.  相似文献   

2.
易骏  黄玉仙  王涛 《光明中医》2013,28(8):1578-1580
目的探明不同种质资源山药同属药材作为山药商品药材使用的依据。方法硫酸-苯酚显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种质资源山药同属药材(褐苞薯蓣、参薯和山薯)多糖含量。结果不同种质资源山药同属药材褐苞薯蓣、参薯和山薯根茎多糖平均含量分别为2.2136%、3.1913%和1.7387%,均高于薯蓣根茎(山药)多糖含量(1.7331%)。种质来源于福建明溪产褐苞薯蓣、浙江温州参薯、广西合浦山薯的多糖含量为相应种质药材多糖含量中最高,分别为6.2485%、9.1522%和2.5335%。结论不同种质资源山药同属药材可能有类似山药的"补脾养胃"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参薯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方法:收集20个样品并对其原植物进行鉴定,样品进行ISSR分析,NTSYS-pc计算遗传相似系数,UPGMA方法聚类.结果:20个样品被鉴定为参薯、褐苞薯蓣、山薯.参薯与褐苞薯蓣、山薯存在明细的遗传差异,且其种内差异十分显著,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72 9~0.990 7.UPGMA聚类显示参薯种内16个样品可划分为4组,对照样品原植物表型特征,可见断面颜色及块茎支根数是评价参薯种质亲缘关系的重要依据.结论:参薯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高,研究为山药区分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也为参薯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栽培太子参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5,(8)
目的:分析贵州栽培太子参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为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太子参2个优良种源的80份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种质间和群体内表型特点的研究。结果:2个栽培种源的太子参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2446~2.0560之间,变异系数在13.22%~59.24%之间;叶干重及叶片数与块根多个性状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以6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23个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达76.47%;基于各种质间表型性状的遗传差异,可把2个种源的80份种质聚类并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Ⅱ类群为高产选育目标的最优亲本材料,第Ⅲ类群为药材一等商品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结论:贵州栽培太子参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为贵州太子参杂交育种提供了良好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5.
云贵高原滇龙胆不同居群形态特征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对云贵高原滇龙胆不同居群进行形态特征变异研究,为滇龙胆遗传多样性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对27个滇龙胆居群根、茎、叶的15个形态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滇龙胆不同居群、不同产地和同一居群内不同个体间,在不同植物学性状上均有一定变异,其中,叶片数、植株生物量、株高、分枝数等形态指标变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滇龙胆植株根条数、根粗和根干质量同植株地上分枝数、叶片数及茎叶干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27个滇龙胆居群可分为4组,其中第Ⅲ组主要分布在黔西和川中南,比较适合作为高产优良品种选育的材料.主成分分析显示,茎叶干质量、根干质量、根条数、分枝数、株高、叶长这6个形态指标是造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 滇龙胆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并以根部表型性状变异幅度最大.在筛选高产滇龙胆种质资源时可考虑分枝数、叶片数和茎叶干质量这几个外观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6.
薯蓣皂苷水解微生物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可水解薯蓣皂苷的微生物。方法:从盾叶薯蓣根茎表面、根际土壤、叶片及根茎内筛选可降解薯蓣皂苷得皂苷元的菌株,薯蓣皂苷元采用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结果:筛选得到水解薯蓣皂苷的微生物,经鉴定分别属于曲霉属和交链孢属,并对其中一株菌的产酶特性和发酵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论:筛选菌株分泌的薯蓣皂苷水解酶,可水解薯蓣皂苷得到皂苷元。  相似文献   

7.
目的依据国内甘草种质主要的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方法收集移植于同一地点的42份多年生甘草种质的12个地上部分性状和5种化学成分含量,计算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种化学成分中,甘草苷含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5,异甘草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9.50%,甘草苷含量与异甘草苷含量呈中度相关关系;在12个形态性状中,株高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8,实际果序长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09%,果型和株型性状的变异大于叶型性状;聚类分析将42份种质分为3类,第II类群种质品质较优;主成分分析将17个指标简化为6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72.96%,因子6为代表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的因子。结论甘草种质主要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筛选出V08、V10、V17、V34、V36、V38共6个品质优异的甘草种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新型分子标记SRAP对重庆地区何首乌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何首乌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和选种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方法:选择重庆各地区形态差异较大的16份何首乌材料进行SRAP多态性分析,利用DPSv 3.01和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遗传系统树。结果:从155个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04个多态性组合,共扩增产生了250个多态性位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6份材料可以分为2大类和1个特异类,Nei&Li相似系数在0.23~0.99,平均遗传距离为0.44。结论:何首乌资源遗传关系大体上符合地域差异,但也不能完全按照地理位置来判定它们的亲缘关系,应有少量的变异,SRAP技术研究中药资源多样性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贵州栽培太子参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为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太子参2个优良种源的80份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种质间和群体内表型特点的研究。结果:2个栽培种源的太子参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2446~2.0560之间,变异系数在13.22%~59.24%之间;叶干重及叶片数与块根多个性状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以6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23个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达76.47%;基于各种质间表型性状的遗传差异,可把2个种源的80份种质聚类并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Ⅱ类群为高产选育目标的最优亲本材料,第Ⅲ类群为药材一等商品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结论:贵州栽培太子参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为贵州太子参杂交育种提供了良好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0.
云贵高原黄花蒿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云贵高原黄花蒿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观测和鉴定,为揭示我国黄花蒿种质资源多样性和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测和测量的方法,对67份黄花蒿种质资源的21个农艺性状进行形态学分析和评价,并采用可变类平均方法对各种质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黄花蒿种质资源22个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材料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侧枝重,达53.63%,其次为叶和蕾重、植株总重、羽片长及小叶长,变异系数分别为42.74%,41.61%,39.54%,39.22%。叶片颜色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低。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可把供试黄花蒿种质资源划分为5组,各组具有一定的特点,有利于品种选育材料的选择。其中,第Ⅰ组主要表现为早熟、矮秆、细杆、叶片大、叶/秆值大、产量适中;第Ⅲ组表现为晚熟、植株高大粗壮、分枝数多、紫杆、羽片多且排列非常紧密、叶重大、叶/秆值大,产量非常高;第Ⅴ组主要表现为极晚熟、侧枝发达、产量较高。结论:黄花蒿种质资源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差异和丰富的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Ⅰ组、第Ⅲ组和第Ⅴ组种质资源较适合作为黄花蒿品种选育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以13份金线莲种质为研究对象,对其9个性状(株高、地径、叶长、叶宽、植株叶面积、叶片鲜重、叶片数、高径比、植株鲜重)进行相关、通径和主成分分析。不同种源金线莲形态学性状变异系数为2.96%~12.59%,相关性研究表明植株鲜重与地径、株高和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鲜重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株高对植株鲜重有最大的正向直接作用,并通过叶片鲜重和叶片数对植株鲜重有不同程度的间接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金线莲形态学性状分为“高产型形态决定因子”和“产量的叶部决定因子”。在实际生产及良种选育过程中,应关注金线莲株高、叶片鲜重和叶片数等性状。  相似文献   

12.
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和总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和总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提高青蒿种质资源利用率和青蒿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对63份青蒿种质资源总计252个单株的植株青蒿素含量和各农艺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和测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我国青蒿主产区不同种质资源之间植株青蒿素含量和总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青蒿植株叶重和青蒿素总量同植株茎秆和枝条的性状呈显著正相关,而植株青蒿素含量同植株叶部的性状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随着一级分枝数、下部二级分枝数、茎基部直径等指标的增加而提高,而随着上部二级分枝数、小叶轴长、下部分枝直径等指标的增加而降低;青蒿素总量随着植株青蒿素含量、叶重、下部二级分枝数等指标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下部分枝直径、中部二级分枝数、茎重等指标的增加而减少。通径分析表明,一级分枝数和下部二级分枝数对植株青蒿素含量的直接正效应较大,而上部二级分枝数对青蒿素含量的直接负效应较大;叶重和青蒿素含量对植株青蒿素总量的直接正效应较大,而叶/秆值、枝条重和茎重对青蒿素总量的直接负效应较大。结论:在青蒿育种中可以兼顾高产和高青蒿素含量,而且在选育高产、高含量的青蒿新品种时,应选择株高和冠幅适中、羽片和小叶轴短、中上部二级分枝数少、主茎粗、一级分枝数多、下部二级分枝数多和叶/秆值高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地广金钱草药材质量变异及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广金钱草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18个种源地广金钱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NTSYSpc-2.11F软件计算并分析广金钱草种质间的相似度,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采用HPLC测定药材夏佛塔苷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得到8对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44个DNA条带,多态性条带为717个,多态性位点平均为84.27%;通过聚类分析,将18个种源地的广金钱草种质分为3大类.种源间广金钱草药材夏佛塔苷含量差异显著,海南三亚种源夏佛塔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源地药材夏佛塔苷含量.结论:不同种源广金钱草药材质量差异显著,遗传多样性丰富,蕴藏着优质的种质资源,可以进行综合开发及优良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4.
通过资源调查与收集,观察和测量了金银花栽培种质41个分类群共743份植物样本的株高、叶长、叶宽、花药长、单枝花蕾数、花蕾颜色等63个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63个编码性状中筛选出6个主成分因子共16个关键性状,作为新的变量,采用Ward联接法和平方Euclidean距离对41个OTUs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以遗传距离11.84为阈值,41个种质被分为5组。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叶形和株型、花蕾性状、被毛及新枝颜色等性状对金银花栽培种质内的分类鉴别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为进行金银花核心种质的筛选和良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刘雷  曹柳  杜玖珍  张美  肖特  胡平  杨玉霞 《中草药》2016,47(14):2519-2525
目的综合评价不同产地川产半夏资源的产量和品质,为川产半夏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对22份来源于不同产地的川产半夏资源14个主要农艺性状及3个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一步进行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供试川产半夏样品的增产率、单株叶质量和增殖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尿苷量、鸟苷量、尿苷及鸟苷总量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主成分分析表明,17个主要性状可用6个主成分来表述,其累计贡献率达89.829%,分别归纳为块茎形态因子、株型品质因子、增殖率因子、大粒率因子、增产低殖因子及增产率因子。样品6的综合得分最高,为高产劣质型材料;样品13的综合得分最低,为低产优质型材料。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样品分为4类。结论通过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对川产半夏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可靠;四川盆地半夏野生资源丰富,可从中选择优质资源,为川产半夏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单株选育法,对目标太子参单株进行株系比较试验,为太子参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种质材料。方法:以施秉SB-4号种源的8个太子参单株为选育对象,观测植株的27个表型性状、8个产量性状,UV分光光度计检测各株系的多糖含量。对观测结果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比较和筛选,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其药材中多糖含量进行评价。结果:因子分析将27个表型性状归属于7个主因子,其中ZT-01,ZT-02,ZT-06,ZT-07株系的综合表型性状较好;8个产量性状可简化为新的3个主因子,以ZT-01,ZT-02,ZT-03,ZT-07株系的综合产量性状较好;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ZT-01,ZT-02,ZT-05,ZT-08株系的多糖含量显著高于ZT-03,ZT-04,ZT-06,ZT-07株系。结论:从表型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综合考虑,ZT-01,ZT-02,ZT-03,ZT-06,ZT-07表现优良,其中ZT-01,ZT-02株系可作为重点扩繁株系进一步选育;ZT-06,ZT-07株系的株型,主茎节数等表型性状好,可以作为观赏品种选育;ZT-03株系的抗性好,产量高,可以作为抗性品种进行选育研究;ZT-05株系的多糖含量高,翌年继续进行单株筛选。  相似文献   

17.
尹明华  徐志坚  黄玮  何霖森  刘根华  洪森荣 《中草药》2016,47(19):3486-3493
目的 对来自江西的11份山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组培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方法 采用RAPD-PCR技术。结果 试验筛选出20条引物,共扩增出238个条带,其中234个为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多态性带11.7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8.32%,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575 6~0.970 6,平均相似系数为0.723 1。根据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可在0.634 8的遗传相似系数上,将11份山药种质资源聚成5大类群(类群I~V)。其中第I类群只包含黄独;第II类群只包含瑞昌山药;第III类群包括南城淮山药1、千金薯、信州山药、永丰淮山药和铁棍山药,说明南城淮山药1、千金薯、信州山药、永丰淮山药与来源于河南焦作市温县的铁棍山药亲缘关系较近;第IV类包括南城山药、南城淮山药2、广丰药薯;第V类只包括泰和竹篙薯。这个结果表明江西山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还是比较丰富的。同时,江西山药带芽茎段连续继代6次后的组培苗(处理组)及其微型块茎实生苗(对照组)的RAPD分析结果也表明,11份山药品种均扩出126~179条可辨认的条带,每个品种的处理组和对照组均出现了5~18条变异条带数,表明江西山药各个品种带芽茎段连续继代6次后的组培苗存在着一定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但它们与微型块茎萌发实生苗的遗传相似系数还是比较高,说明它们的遗传性状还是比较稳定的,并未影响到其基因型。结论 本实验结果可为江西山药引种育种、资源改良、品种鉴定、种质保存及其种苗培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