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32只 7日龄Wistar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HIBD组、 bFGF治疗组(分大剂量组17.5 μg/kg和小剂量组10 μg/kg),每组 8只。后3组动物制成 HIBD模型,给予治疗组大鼠连续 7 d腹腔注射 bFGF, HIBD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全部大鼠于术后14 d处死,对脑纹状体、皮质的光镜下结构、乙酰胆碱酯酶(AchE)、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新生大鼠 HIBD后皮质、纹状体有选择性神经元坏死及胶质细胞增生, bFGF治疗组上述病变明显减轻; HIBD后纹状体、皮质神经元 AchE活性明显下降(-~+), bFGF组 AchE活性(+~++)较HIBD组恢复快; HIBD后纹状体神经元 ACP活性明显增高(+++), bFGF组 ACP活性(++)变化程度小于HIBD组。但大、小剂量bFGF治疗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bFGF能通过影响受损神经元的酶物质代谢而加快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制作HIBD模型,设置对照组、治疗组,并设立假手术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巢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各时点对照组巢蛋白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增加,治疗组巢蛋白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明显,各时点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鼠HIBD后脑缺血易损伤区巢蛋白表达增加,可能与脑损伤后神经再生有关;给予外源性bFGF可增强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巢蛋白的表达,在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后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建立HIBD新生大鼠模型16只,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另取8只新生大鼠作假手术组。各组于生后30d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动态观察其学习记忆功能。结果对照组逃避潜伏期[(51.75±11.27)s]较治疗组[(40.32±11.48)s)]和假手术组[(36.58±10.83)s]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拆除平台后跨越平台的次数[(2.34±2.42)次]较治疗组[(5.08±3.86)次]和假手术组[(7.03±3.62)次]明显减少(P<0.05)。结论bFGF可明显改善大鼠HIBD后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并剪断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吸入8%氧气和92%氮气2h制备新生鼠HIBD模型,设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FGF治疗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3组大鼠不同时点(术后d4、7、10、17、24)海马CAI区GFAP表达强度变化。结果假手术组海马内GFAP阳性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术后d7达高峰:对照组、治疗组GFAP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多,治疗组增多更明显,术后d10达高峰,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CAI、CA3区.术后d4、10、17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1.新生鼠HIBD后脑缺血易损伤区GFAP表达增加,可能与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有关;2.外源性给予bFGF可增强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GFAP表达,在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中发挥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63只7日龄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15只、HIBD组18只和bFGF治疗组30只(17.5μg/kg12只,10μg/kg18只)。制备大鼠HIBD模型,给予治疗组大鼠连续7d腹腔注射bFGF,对HIBD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全部大鼠于术后14d处死,观察脑的大体、光镜及电镜下的改变;另取鼠72只(bFGF组12只,未治疗组48只,对照组12只)制备HIBD模型,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新生大鼠HIBD后不同时间脑皮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及bFGF干预对它的影响。结果 新生大鼠HIBD后2周脑大体改变明显,脑萎缩、脑软化及空洞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73.3%、60.0%和26.7%。bFGF治疗可降低脑萎缩、脑软化的发生率(31.0%、24.1%)(P<0.05)。电镜下可见bFGF对HIBD后的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均有明显的促修复作用。HIBD6h后,ICAM-1mRNA开始明显增高,24h达高峰,7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高峰表达时病侧脑ICAM-1mRNA为正常组的3.6倍(P<0.01),为健侧脑的2.2倍(P<0.05)。bFGF干预组ICAM-1mRNA表达低于HIBD组(P<0.05)。结论 bFGF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受损神经元的物质代谢、抑制HIBD后ICAM-1mRNA的过度表达而加快神经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防治作用。方法 7日龄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1.伪手术组;2.HIBD组;3.bFGF治疗组。各组24h后断头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测定脑组织中水分、钙、谷氨酸(G1u)、天门冬氨酸(Asp)含量。结果 1.组2与组l相比,其脑组织水分、钙、G1u、Asp含量均增高(P<0.01),变性和坏死的细胞数明显增多;2.组3与组2相比,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bFGF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Nogo-A对中枢神经轴突的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Nogo-A特异性抗体IN-1能中和这种抑制性蛋白,从而促进损伤轴突的再生。该文旨在探讨脑室注射Nogo-A抗体(IN-1)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随机分为IN-1组和人工脑脊液组,每组20只,前者脑室注射IN-1 10 μL,后者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10 μL,另外选择20只新生大鼠为假手术组,只施行颈部手术分离颈总动脉,但不结扎,不做缺氧缺血处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图像分析研究其脑组织Nogo-A及GAP-4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IN-1组新生鼠脑组织Nogo-A蛋白表达弱于人工脑脊液组,前者Nogo-A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28.61±1.70)也较后者(39.52±1.40)明显减少,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IN-1组Nogo-A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假手术组(32.78±1.8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人工脑脊液组(39.52±1.40)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0.01)。IN-1组GAP-43蛋白的表达(31.14±1.88)强于人工脑脊液组(27.73±1.43),两组GAP-43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IN-1组及人工脑脊液组GAP-43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假手术组(33.64±1.24),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Nogo-A抗体可导致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Nogo-A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对神经细胞再生的抑制作用减弱。而脑组织神经细胞GAP-43表达增强,提示神经细胞再生作用增强。[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4):301-304] 相似文献
8.
缺氧缺血新生鼠脑内乙酰胆碱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对新生鼠中枢胆碱能系统的远期影响及治疗措施。方法 采用碱性羟胺比色法对缺氧缺血新生鼠(7日龄)损伤后即刻及其14d后左、右脑乙酰胆碱(Ach)含量进行测定,并观察了损伤后即刻及3d后腹腔内连续7d注射4µg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脑内Ach含量的影响。结果 缺氧缺血损伤后即刻,在脑Ach含量显著降低,(P﹤0.05),于14d后仍未恢复;bFGF治疗对损伤后脑内Ach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 缺氧缺血可损伤新生鼠中枢胆碱系统功能,此影响可持续至21日龄。bFGF对胆碱能损伤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新生7日龄健康SD大鼠75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缺氧缺血组(模型组)及电刺激组,每组25只。采用结扎其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氮氧混合气体2 h,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电刺激组大鼠于术后12 h开始予小脑顶核电刺激,30 min.次-1,1次.d-1,时长分别为1 d、3 d、7 d、14 d、21 d。模型组、对照组不予电刺激,相应时段仅予捕捉固定。电刺激结束后,分别与相应时段各取5只大鼠处死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其脑组织海马区VEGF及其受体fam样酪氨酸激酶受体(flt-1/VEGFR1)、胎肝激酶受体(flk-1/KDR/VEGFR2)的表达变化情况。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电刺激组各时间点VEGF及VEGFR1、VEGFR2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a<0.05);模型组各时间点VEGF及VEGFR1、VEGFR2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5);电刺激组和模型组VEGF表达于第3天达高峰,持续14 d开始下降,至21 d仍有表达,VEG...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4~6周龄SD大鼠骨髓MSCs.采用新生7日龄SD大鼠结扎左颈总动脉后低氧暴露2.5 h制作HIBD模型.建模24 h后,MSCs移植组(n=20)经尾静脉注射MSCs 1×106个,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n=20)尾静脉注射PBS 0.01 ml/g,HIBD组(n=20)和正常对照组(n=20)不注射.采用大鼠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及ELISA法分别检测移植后1、3、7、14 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及脑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结果 MSCs移植后7、14 d,移植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5.0±0.7)分,(4.4±1.1)分]均较PBS组[(6.8±1.5)分,(6.4±1.1)分]和HJBD组[(7.0±1.0)分,(6.0±0.7)分]低(P均<0.05).各时间点MSCs移植组大鼠脑内bFGF含量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 MSCs移植可改善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功能,促进脑内bFGF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发挥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去铁胺(DF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DG区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和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制作新生大鼠HIBD模型,随机分为HIBD对照组和DFO干预组,并设置假手术组。DFO干预组于脑缺氧缺血后0、24、48 h腹腔注射DFO,每次0.2 mg/g。术后4 d检测脑组织病理改变,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海马DG区nestin、BrdU表达;于大鼠32日龄时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术后4 d,假手术组、HIBD对照组和DFO干预组大鼠的Brdu阳性细胞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1.00,18.25)、(32.50,25.50)和(44.00,35.2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estin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分别为0.1279±0.0037、0.1330±0.0032、0.1365±0.001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orris水迷宫试验:三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HIBD对照组、DFO治疗组大鼠的穿环指数分别为6.38±2.39、2.88±1.25和5.25±2.7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假手术组与HIBD对照组、DFO治疗组与HIBD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FO治疗组与假手术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FO早期干预可增加新生鼠HIBD后海马DG区nestin、BrdU的表达,改善HIBD新生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96只,制备HIBD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bFGF治疗组;另取48只为假手术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三组大鼠(每组40只)不同时点(术后第4、7、10、17、24天)海马CA1区巢蛋白(Nestin)、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各组余8只大鼠于生后30d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观察其学习记忆功能。结果(1)Nestin表达:对照组术后第4、7、10、17、24天Nestin阳性细胞数(9.51±1.45、11.35±1.87、17.124-2.13、11.17±1.11、2.92±1.02)较假手术组(6.17±1.85、4.92±1.88、3.75±1.22、3.08±1.20、2.83±1.12)增加,治疗组各时点Nestin阳性细胞数(14.83±1.75、19.17±1.69、24.50±1.45、28.33±1.67、16.17±1.69)增加较对照组更明显,三组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GAP-43表达:三组新生鼠GAP-43表达均于术后第10天达高峰,积分光密度值对照组术后第4、7、10、17、24天(9.35±1.10、12.94±1.01、14.29±1.21、13.28±1.26、6.51±0.99)较假手术组(7.88±1.27、11.75±1.30、13.06±1.54、11.79±1.18、4.66±0.91)均升高,治疗组(10.63±1.02、13.98±0.79、15.11±0.89、14.60±1.28、7.40±1.08)升高更明显,三组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组逃避潜伏期(51.75±11.27s)较治疗组(40.32±11.48s)和假手术组(36.58±10.83s)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拆除平台后跨越平台的次数(2.34±2.42次)较治疗组(5.08±3.86次)和假手术组(7.03±3.62次)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生鼠HIBD后海马CA1区Nestin、GAP-43的表达增加,可能与脑损伤后神经再生和轴突重塑有关;(2)bFGF可明显改善大鼠HIBD后的学习记忆能力;(3)外源性bFGF可增强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损伤区Nestin、GAP-43的表达,在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外源性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FGF)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后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方法 建立HIBD新生大鼠模型 2 0只 ,随机分成aFGF试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 ,另取 10只新生大鼠作假手术组。各组于生后 32d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 ,对其学习记忆功能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对照组逃避潜伏期 (5 3.6 35± 4 7.30 0 )s较实验组 (2 8.36 5± 2 9.979)s和假手术组 (2 7.15 2± 30 .82 5 )s明显延长 (P <0 .0 5 ) ;拆除平台后跨越平台的次数对照组 (2 .5± 2 .6 77)次较实验组 (6 .1± 4 .0 4 0 )次和假手术组 (7.2±3.6 4 5 )次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aFGF可恢复HIBD后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并达到正常大鼠学习记忆水平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c-fos基因蛋白产物(c-Fos)表达影响,研究原癌基因c-fos表达与HIBD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定量图像分析方法,观察c-Fos表达强度、染色灰度及面积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生后7-14 d新生大鼠脑有c-Fos表达,以生后10 d最为明显;缺氧缺血20min后即刻c-Fos表达增强,并于缺氧缺血后4 h达高峰,持续至72 h;脑内不同部位c-Fos表达时间、强度、灰度及面积不同.连续腹腔注射外源性bFGF 3 d后鼠脑c-Fos表达增强.结论外源性bFGF可增强HIBD新生大鼠脑c-Fos的表达,bFGF及c-fos基因可能参与HIBD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鸢尾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248只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鸢尾素干预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n=62)。模型组和鸢尾素干预组大鼠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再行缺氧处理,建立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右侧颈总动脉而不做结扎和缺氧处理。高、低剂量组大鼠分别于侧脑室注射0.15 μg、0.30 μg重组鸢尾素多肽,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注射等量PBS。采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差异;采用TTC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caspase-3(CC3)及BCL-2/BAX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 < 0.05);高剂量组大鼠潜伏期较模型组缩短,穿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增加(P <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右侧大脑半球出现大面积梗死,细胞核固缩及核裂解明显增多;高剂量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右侧大脑半球梗死面积减少,细胞核固缩及核裂解减少。模型组大鼠右侧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造模后24 h及48 h,假手术组CC3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高剂量组CC3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BCL-2/BAX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5)。低剂量组上述实验指标及脑组织病理变化情况与模型组类似。结论 鸢尾素可以有效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且疗效与鸢尾素使用剂量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大脑皮层及海马区域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雄激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皮质及海马区芳香化酶细胞色素P450(AROM)与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雄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96只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雄激素组,每组32只。雄激素组和HIBD组制作HIBD模型。缺氧缺血(HI)后两组动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丙酸睾丸酮(25 mg/kg)和等量的花生油。于HI后24 h、72 h、7 d、10 d观察各组海马和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及AROM和NGF表达的变化。结果:电镜下可见HIBD组神经细胞水肿,细胞器减少,核肿胀,染色质凝集成块状,线粒体减少、肿胀,可见大量凋亡细胞。与HIBD组相比,雄激素干预组神经细胞排列较整齐,神经元核膜完整,染色质均匀, 细胞凋亡少见,神经元轴突再生明显。HIBD组HI后24 h NGF与AROM表达出现阳性反应,HI后72 h 明显增多,7 d达高峰,10 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雄激素组皮层和海马NGF与AROM的表达在HI后72 h、7 d 和10 d 明显高于HIBD组和假手术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雄激素干预可增加脑组织NGF和AROM的表达,促进神经细胞形态的恢复及神经元轴突再生,减少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