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随着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与传统的被动电极导线相比,体现出了其一定的优势和特点,笔者通过对近两年间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述了无导线起搏器在治疗心动过缓的研发历史及思路、适应证探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心房纤颤(房颤)发作时以右心房波振幅最大处为右心房电极导线固定位置的可行性。方法:22例房颤发作时植入右心房电极导线的患者术中,测试右心房波振幅,术后随访恢复窦性心律(窦律)时测试右心房波振幅、起搏阈值,2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房颤心律时,所测得的右心房振幅与转为窦律后所测得的右心房波振幅有较好相关性,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1.0)mv比(2.7±1.2)mv,P>0.05]。房颤时术中右心房波振幅平均(2.4±1.0)mv(1.6~3.7mv)者,在房颤转为窦律后所测定的心房感知和起搏功能良好。结论:在房颤发作时,右心房波振幅作为永久心脏起搏器合适的感知及起搏参数,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为发生在起搏器术后6周内的早期脱位,心房电极和双室同步起搏的冠状窦电极的脱位率较高。诊断电极脱位最简便、有效的检查是心电图和X线片,对疑诊患者,应进行起搏器程控。典型的电极导线脱位表现为起搏阈值升高和/或电极导线阻抗降低,严重脱位尚可引起感知不良。根据起搏器置入的时间、患者临床表现、脱位的电极导线情况以及起搏器功能障碍的程度不同,处理方法亦不同,而积极预防是最好的防治电极导线脱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编辑部医生:您好!因为心脏问题,我于几个月之前,植入了心脏起搏器,但我现在正计划会到健身房进行锻炼,以增加自己的臂力和上半身的力量,现在我比较担心的是:我到健身房参加一些运动如有压力的运动、下拉力的运动,是否可以?我应该避免参加何种运动?读者:何先生何先生:你好!听到您在信中讲,您想参加运动以改善上半身的力量,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您仅仅比没有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了。所以,不必为此过度担心。  相似文献   

6.
50年来,随着新装置的增多和患者寿命的延长,电极导线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如感染、脱位和断裂,拔除导线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1-2].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临床获益的同时,约30%患者对CRT不反应,原因之一是左心室电极导线位置不佳[3-4],并有一定的失败率和并发症[5].研究表明左心室心内膜起搏较心外膜起搏能减少电传导延迟,因此有更多获益[ 6].基于上述原因,无导线心脏起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撕剥式电极导线导引器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3例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根据电极导线置入时是否保留撕剥式电极导线导引器分为非保留组(n=50),保留组(n=53),每组又根据置入起搏器类型分为单腔起搏器组和双腔起搏器组两个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电极导线放置失败率、手术并发症并随访切口及囊袋情况、起搏器工作状态等。结果保留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电极导线放置失败率明显少于非保留组(68.8±18.3minvs77.5±18.9min;4.36±1.34minvs5.57±1.62min;0%vs7.9%,P均<0.05~0.01),亚组分析显示不论单腔、双腔起搏器置入,保留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明显短于非保留组(P均<0.01)。保留组与非保留组各有1例术后出现需处理的囊袋血肿,2组术后随访5个月~4.3年,未见其他并发症,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结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时,保留撕剥式电极导线导引器能缩短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减少电极导线置放失败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76岁。心脏电极导线植入术后出现心悸、左肋缘周围及腰背部刺痛,行胸片、胸部CT、心脏彩超均提示电极穿孔,程控示阻抗明显增高,调整起搏阈值至最大,无夺获。明确诊断后在外科保护及超声检测下经静脉直接拔除了电极导线。  相似文献   

9.
王军  姚远  李天发 《山东医药》2010,50(24):88-89
目的探讨腋静脉穿刺替代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116例植入永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分为锁骨下静脉组和腋静脉组,观察两种手术径路植入起搏器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电极参数、手术并发症。结果腋静脉组除X线曝光时间较长外(P〈0.05),手术时间、电极参数和严重并发症等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腋静脉途径能避免锁骨挤压综合征发生,是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人工心脏起搏器(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是以发出脉冲电流带动心脏起搏的一种装置.自1958年10月Ake Senning和Rune Elmquist在瑞典为因三度房室阻滞反复发生晕厥的43岁的Arne Larsson置人世界第一台心脏起搏器后,无数心脏病患者,尤其是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已经受益.到目前,起搏器的适应证不断被拓宽,由原来的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扩展到对室性心动过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药物难于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对心房颤动的治疗等.  相似文献   

11.
心脏起搏器已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从非生理性起搏到生理性起搏,从有导线起搏到无导线起搏,起搏器的发展有目共睹。起搏器在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新型无导线起搏器能减少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在临床中,相较于传统起搏器具有显著优势。然而,仍存在起搏方式单一,不能进行生理性起搏,以及拔除更换上经验不足等问题。相信随着无导线起搏的发展,迈入真正的无导线时代并非天方夜谭。现就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12例起搏器患者的激素导线电极植入后起搏阈值变化。这种导线电极与传统导线电极比较,具有低能量输出有效起搏,无明显术后阈值升高和峰值现象。作者认为激素导线电极是一种节能、安全的起搏电极。  相似文献   

13.
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15例电极导线明显移位,9例电极导线微脱位,11根为心室电极导线,13根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中23根为双极电极导线,1根为单极电极导线。脱位后3例发生晕厥,3例有黑矇症状。结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率高于心室电极导线,大多数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周内。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高于单极电极导线,老年人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者电极导线脱位的危险性增高。此外,电极导线脱位与术者置入经验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胸闷气短10年,再发伴头晕3个月,咳嗽3天"入院,根据心电图及彩超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窦性停搏、结性逸搏、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3级;肺部感染。于第4天行起搏器植入术。术中由于右房巨大并三尖瓣重度返流,改用美敦力公司的SelectSecure3830电极导线方成功定位于右室低位间隔部并植入。对于右房巨大并三尖瓣重度返流的患者3830电极不失为一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广泛开展,各种并发症也随之而来,起搏电极脱位是常见并发症之一,这不单增加患者的病苦,也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同时因再次手术增加感染机会而影响预后[1]。本文结合本院近几年起搏电极脱位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原因。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临床治疗严重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而高龄患者的心内膜存在不同程度纤维化、肌小梁松弛等病理性改变,致使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在操作时易出现嵌顿,且在术中及术后易出现脱位.目前关于高龄患者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方面的临床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心房螺旋电极导线在高龄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应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植入式电极导线和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临时心脏起搏(TCP)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行TCP的患者33例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14)。研究组采用植入式电极导线外接永久起搏器行TCP;对照组采用传统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比较两种导线行TCP的阈值、脱位率及总费用。结果研究组10例使用主动电极导线,9例使用翼状被动电极导线,未发生脱位,对照组使用电极导线为(BARD0071539,6F型),脱位4例,均经重新定位。两组TCP 24h后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CP术后住CCU病房的时间少于对照组[(0.6±0.4)d vs(3.2±1.3)d](P<0.05),总费用少于对照组[(4 587±398)元vs(7 636±567)元](P<0.05)。结论应用植入式电极导线比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更安全、实用、经济。  相似文献   

18.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电极的静脉入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起搏治疗中静脉入路的成功获取是一个关键的技术组成部分。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电极的静脉入路除常规的利用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方法经头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者颈内静脉进入上腔静脉以外,经腋静脉的入路近年来也逐渐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静脉入路。每一种静脉入路的方式均有其各自的操作技巧及优点、缺点,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心房和心室螺旋电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共57例需植入螺旋电极的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5岁。植入成功后术中测试电极的阈值、阻抗、振幅及损伤电流。术后定期随访阈值、阻抗及振幅的变化及电极脱位或穿孔的情况。结果 57例成功植入螺旋电极的患者中:植入心室螺旋电极57根,心房螺旋电极41根。术中测试电极阈值、阻抗,R波或P波振幅,提示所有起搏器均正常植入且并无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起搏器工作正常,并无电极脱位或穿孔。结论我们有限的临床经验提示,心室和心房的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安全可靠,可成为植入起搏器的常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当传统心脏起搏器引起并发症或需要重置、更换时,转用无导线起搏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传统心脏起搏器改用无导线起搏器的8例患者,其中4例为传统起搏器囊袋感染,1例为电极导线断裂,3例为电量耗竭,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并记录转用起搏器后新发并发症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5个月,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后1例出现慢性心包填塞。无新发感染,无导线起搏器(微)脱位及工作故障。结论:传统心脏起搏器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可行;对于心腔内遗留有传统电极导线的患者,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存在一定远期并发症的风险,需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