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的成就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年在日、美、德、法等国都出现了“中医热”。日本全国医师会会长武见太郎曾多次指出:“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医、中药的世纪”。WHO也提倡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医学是全人类的事业,它本身不分中西。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类疾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科学,它们研究的对象、任务相同,但因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哲学思想、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各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实践证明,中医和西医各有长处和短处。西医看不了的病找中医,中医看不了的病找西医,有时双管齐下。这就是客观事实,也是我国医学得天独厚之所在(中西医取长补短)。医学发展到今天,中西医学在辨证唯物  相似文献   

2.
“西医诊断、中医辨证 ;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是多年来经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模式 ,它兼取中、西医在诊断、治疗及用药方面的特长 ,形成了独特的理论 ,是一种临床思维的创新 ;它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 ,在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本人将其用于临床 ,屡屡验效 ,颇有体会。传统的中医辨证是宏观的、整体的 ,侧重于机体的反应性 ,由外观测知内变 ,并由此产生一系列思维方式 ,如藏象学说、望闻问切、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等等。由外观测知内变是间接的 ,缺乏实验基础 ;但它源于实…  相似文献   

3.
中医与西医有着迥异的哲学思维。本文从中、西医的历史内涵、思维方法、理论指导及哲学体系等不同角度,分别进行探讨,认为中医与西医本质不同,思维迥异。西医是实验科学,中医是经验科学;中医重在整体,西医重在还原。现今医学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其道路是一个西医同化中医的过程,不利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要发展,应首先考虑传统化,即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依据现代环境具体灵活地结合“现代化”。中医、西医如果可以分别独立发展,各显优势,在此基础上再谈中西医结合,即精通中医者与精通西医者一起协作,或许更利于中医的发展,彰显中医的优势,其远期医学环境亦会优于现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进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4.
中医从宏观、整体上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辨证为主进行施治;而西医从微观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细胞的水平找病因而治疗。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最好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郝国栋  刘瑞娣 《当代医学》2008,14(23):173-173
中医从宏观、整体上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辨证为主进行施治;而西医从微观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细胞的水平找病因而治疗.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最好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郝国栋  刘瑞娣 《当代医学》2008,14(12):173-173
中医从宏观、整体上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辨证为主进行施治;而西医从微观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细胞的水平找病因而治疗。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最好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由于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医学和中医学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理论和诊治疾病的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运用中、西医两种理论和方法形成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趋势,为此,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研究,对于揭示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深入揭示疾病的本质并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相关的研究时,应从病与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切入,做到临床研究系统化、疾病动物模型研究证候化、证候模型与临床统一化.将中医理论基本思想渗透于现代医学研究之中,使病理、病理生理学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医思辩的特征,使两个医学学科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关系上,更加强重视研究其本质性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进行对病人诊断和治疗中的全部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病人诊疗的成败。我国自4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提出“中西医结合”的号召以来,广大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充分运用中西医之长,并将其结合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临床诊断手段,同时也丰富了临床思维的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式,又阻碍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本文就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中的几个问题谈点浅见,就正于同道。 辨病与辨证问题 一般认为,中医的精华在于辨…  相似文献   

9.
病证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采用的主要诊疗模式,主要包括: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即传统的病证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即现代的病证结合2种模式;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以病理学内容为核心的疾病分类体系;中医证候是以病机为核心的疾病分类体系。病证结合的实质是将疾病概念体系与证候概念体系相结合总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指导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10.
曲倩倩  马伦  侯茜  康敏 《中医学报》2016,(7):998-1000
中西医结合是推动中医走出去的主要动力之一,病证结合、循证医学、循因医学这几个概念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病症结合是在西医辨病的前提下,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和转化规律,实现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循证医学"作为推动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切入点,注重对临床证据的总结,以增强西医对中医临床诊断结果的信心,实现中西医结合并且取长补短。循因医学是揭示疾病和治疗手段的本质机制并应用这些本质机制来指导临床,并最终揭示生命的本质机制的医学模式。这三个概念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意义重大。现代医学抗病毒治疗在抑制病毒方面有明显优势,目前国际上共有6大类30多种药物(包括复合制剂),分别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融合酶抑制剂及CCR5抑制剂。中医药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体征方面有显著疗效,中西医结合可优势互补。"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诊疗常用的一种方法。HIV感染者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明确诊断以辨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脾气亏虚证、气阴两虚证、湿热壅滞证。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活动中,突出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循证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与循证医学结合是中医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但由于中医学独特的学术特点,如何将中医传统理论和实践经验与现代循证研究结合,成为中医学术进步面临的难题。以经方循证研究为突破口,探索了中医学与循证医学结合在处理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明确中医疗效、新见病与罕见病的治疗、不良反应的警示、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方剂配伍的实证考量、传统制药法的检验与优化方面的作用与意义,并对经方循证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其核心是脏腑辨证,但“证”的客观化诊断依据较少,不利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严重制约了中医理论的发展,是造成当前中医理论和临床迟滞不前的主要症结,建议遵循“继承与发展”的原则进行证候规范化工作,首先是“继续”,即在梳理古典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症状和证候诊断标准,不必求全但求实,借鉴循证医学,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重新评价中医临床工作,重新评价中药和中成药疗效,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病,证,药结合,先确定西医疾病,然后辨证分型,再选择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证候是中医认识疾病和临床诊疗的核心,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由于证候具有整体性、非线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或"人为因素"等复杂性特征,使得基于整体论、系统论及控制论的"专家系统"成为中医证候复杂性研究的首要手段。并进一步运用还原论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整合和集成,实现对中医证候复杂系统的控制。同时,利用动态模型探索复杂系统的关键特征,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实现还原论、整体论和系统论的有机融合。基于上述思路,建立基于症候/证候分析、证素提取、证候辨识与分类以及标志物发现等中医证候的评价方法就成为中医证候复杂性研究的重要途径。此外,基于方证相应的中医用药特点,建立面向中医证候及中药复方疗效评价的新方法也是中医证候复杂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定义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方法 用逻辑学方法。结果 发现目前有关“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存在很多问题。结论 通过讨论深化了对“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罗娟娟  崔瑞兰 《医学与社会》2012,25(1):17-18,35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生命现象的一种知识体系,它具有独特的系统的理论,其理论思想和治疗方法包含着深邃的哲理,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光辉。本文着重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精髓,探讨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资料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类疾病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文章拟就近十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恽铁樵与陆渊雷皆为弃文业医者,既广学博识,又长期涉足中医临床与中医教育,二人的医事活动都与近代中医发展密切相关。恽氏年岁稍长,持改进中医论,在近代率先比较系统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学术思想。陆氏稍幼,坚持“中医科学化”的观点,为后期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性人物。二人的学术思想虽有颇多共同之处,如学宗仲景,重视伤寒、倡导革新,汇通中西、反对废医等;但是也有不少明显的差异:如关于《伤寒论》与《内经》关系、温病学说、脉学理论、中医病名、日本汉方医等方面的认识。比较分析其异同,有利于借鉴、继承二人学术思想的优秀部分,促进当代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实践性。为进一步提高中医妇科毕业实习带教质量,建议从建立入科培训制度,出科考试制度;突出中医妇科特色,加强中医妇科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增加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处理妇科危急重症的能力;增加电化教学,努力提高临床动手操作能力等几方面着手,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20.
提出和论证开辟"后中西医结合研究"。总结了中西医结合研究60年的进展和成就,阐明了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临床价值、发展价值。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和困难,主要是认识上存在严重盲目性、"以西解中"研究走进死胡同、陷入"不可通约"的无解困境、留有不可企及的巨大空白。论证了开辟"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必然性和方向目标,认为已有的60年实践只是促进中西医统一的起步阶段,新世纪新千年需要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更高研究阶段,应从中西医"不可通约"的学术问题入手和展开,重点阐明中医在西医视野之外的重大发现与发明,目标是研究和走向"A+B+ab+C"的"医学大同",医学大同的坐标是"以人为本",要有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开辟后中西医结合研究要大破大立,需要一轮新的思想解放,其进展和成就将是一场划时代的医学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