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MG患者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MG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经AChR刺激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辅助性T细胞1(Th1)相关的干扰素(IFN)γ、辅助性T细胞2(Th2)相关的白细胞介素(IL)4及与细胞免疫活化密切相关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分泌,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合狭缝印迹杂交检测IFNγ、IL4的信息核糖核酸(mRNA)转录。结果总MG患者组IFN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尤以急性MG患者组(14例)更明显,且其升高与其mRNA转录水平一致。虽然这两组MG患者的sIL2R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患者组的IL4表达及其mRNA转录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MG患者有Th1和Th2的失衡,MG患者有AChR特异性细胞免疫活化,Th1的细胞因子IFNγ可能作为效应因子参与了MG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淋巴细胞对Aβ1-40刺激反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外周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淀粉样蛋白肽(Aβ1-40)等刺激AD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测定其增殖功能和凋亡细胞比例;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单抗直接标记,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结果 轻、中~重AD组淋巴细胞对Aβ1-40刺激的增殖能力都显著低于对照;白介素-2(IL-2)分泌、白介素-2受体(IL-2R,CD25)表达和T细胞亚群及细胞凋亡在各组间无差异。结论 AD病人淋巴细胞对Aβ1-40刺激增殖反应低下,提示AD患者对Aβ1-40清除能力减弱可能与AD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及粘附分子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中的作用。方法用兔坐骨神经匀浆免疫Wistar大鼠,建立EAN模型;同时用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抗注入大鼠后再诱导EAN。观察自然病程组、抗体注射组及对照组动物的临床病理。用双重酶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4+、CD8+T细胞分布以及粘附分子CD54、CD11a、CD62在CD4+及CD8+细胞上的表达。结果抗体注射组发病率及发病程度明显低于自然病程组;组织中粘附分子在CD4+细胞上的表达及CD4+/CD8+自然病程组高于抗体注射组;CD54、CD11a在CD4+细胞上的表达高于CD8+细胞。结论CD4+细胞是主要的效应细胞,CD4+细胞上粘附分子的表达对效应T细胞进入病变组织起主导作用;抗ICAM-1抗体能够预防EAN发生。  相似文献   

4.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环磷鸟苷(cGMP)的含量变化。方法用单次杭大地注血法制成兔SAH模型。采用生物化学法和放射免疫法,对免SAH后1~4d血浆中ET、NO、cGMP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兔SAH后2、3、4dET的含量升高,第3天达峰值。NO含量在SAH后第3、4天下降。SAH后第4天CGMP含量与正常相比相差显著。结论ET、NO、cGMP的含量在SAH后发生变化,它们可能参与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兔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观察SAH后不同时间血浆和脑脊液(CSF)中ET-1和NO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结果:SAH后第4天和第7天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且以SAH后第4天为著。SAH后第4天和第7天血浆和CSF中NO代谢产物含量也明显升高(P〈0.01),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AH后血浆和CSF中ET-1和NO代谢产物含量增加在SCVS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活性和启动子基因多态性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斑点杂交技术,测定1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5名健康人的白细胞PAI1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PAI1活性。结果脑梗死组血浆PAI1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中4G/4G基因型患者的PAI1活性水平最高,4G/5G基因型次之,5G/5G基因型最低。前者与后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后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脑梗死组中4G/4G基因型个体较对照组为多。结论血浆PAI1活性增高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4G纯合子个体可能具有较高的脑梗死发病倾向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小鼠黑质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给C57BL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不同时限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在用MPTP之前,给C57BL小鼠口服咪多吡(Eldepryl)或Riluzole,分别用DNA末端标记法(TUNEL)和流式细胞术(FACS)对小鼠黑质细胞检测凋亡,并用同样方法检测分别用等浓度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及MPTP处理的PC12细胞。结果30mg/kg体重MPTP连续应用3天以上诱发黑质细胞凋亡,而10mg/kg体重MPTP无致凋亡作用。咪多吡预处理可防止MPTP诱发的黑质细胞凋亡;Riluzole能减轻MPTP诱发的黑质细胞凋亡程度。20μmol/L浓度的MPP+使PC12细胞发生凋亡,等浓度的MPTP对PC12细胞无致凋亡作用。结论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MPTP在体内转化为MPP+导致黑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经颅磁刺激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证实经颅磁刺激(TMS)的安全性,记录并分别分析了大鼠接受TMS和头部阳极电刺激(EBS)诱发时,后肢肌肉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发现TMS能够在大鼠引发CMAPs,其阈刺激强度为最大输出的34.5%,而头旁刺激不能引发CMAPs;腰椎上方磁刺激可获得潜伏期远短于TMS的CMAPs。麻醉过深可抑制TMS引发的CMAPs。超强EBS与TMS所诱发的CMAPs的潜伏期相差1.3ms。结果表明,TMS可在大鼠脑组织中产生足够强度的诱导电流,因而适合于TMS安全性的动物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观察了每天50或100次的TMS连续刺激1~3天,对大鼠行为及脑皮层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发现100次/天的TMS连续作用3天,能够导致大鼠运动皮层产生光镜及电镜下的形态学改变。结果提示,在临床上应注意正确使用TMS技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在多发性硬化(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我们测定了M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中可溶性ICAM1(sICAM1)的含量变化,旨在探讨sICAM1在MS发病中的作用。资料:MS组...  相似文献   

10.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多灶性脱髓鞘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GBS是由体液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随着基础免疫学和实验技术研究的深入,特别是GBS的动物模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的应用,获得了大量证据,支持GBS存在细胞免疫损害[1]。在GBS/EAN的发病过程中,CD4+T细胞(Th1和ThZ)及其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IGBS与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机制参与GBS的发病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实:1.1外周血中激活T细胞增加对GDS…  相似文献   

11.
(1)目的:多数重症肌无力(MG)患者可见作为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nAChR)抗体(Ab)升高基础的抗原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Th)增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此类细胞的可能作用。(2)方法:设重症肌无力、其它神经科患者和正常对照三组。用体外测试的免疫酶点法,即以电鳗的AChRα-,β-,γ-,和δ-亚单位作为特异性抗原以及PPD和与多发性硬化相关的髓鞘碱性蛋白作为非特异性抗原,于抗原刺激后计数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Th1细胞数。测定周围血中针对这些抗原的T细胞亚群计数。(3)结果:MG患者识别AChR四种亚单位的T细胞数均增高,依次为:1/25000,1/59000,1/83000和1/25000个细胞。65%MG患者的T细胞主要识别α-亚单位,有些则主要识别γ-和δ-亚单位。少数MG患者测不到对任何亚单位起反应的T细胞。(4)结论:MG患者中,AChR的四种亚单位均为通过分泌IFNγ的Th1样细胞自身免疫攻击的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电刺激底丘脑核(STN)对帕金森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用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第1组 纹状体仅注射6-羟基多巴(6-OHDA);第2组 底丘脑核区插入电极进行刺激组;第3组 底丘脑核刺激后6-OHDA再注射纹状体组;第4组 假刺激底丘脑核后再注射6-OHDA入纹状体组。手术后6周,分别观察各组大鼠阿朴吗啡(APO)诱发旋转行为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改变情况。结果第1、4组出现明显的APO诱发对侧旋转行为,第2、3组出现同侧旋转;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黑质区TH免疫反应(TH-IR)神经元数目在2、3组双侧无明显不同,而1、4组注射侧TH-IR神经元数目显著降低(P<0.01)。结论我们的结果表明,STN电刺激可以保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免受6-OHDA的毒性损害,提示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阻止或延缓帕金森病的继续发展和恶化。  相似文献   

13.
海洛因对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长期静脉注射海洛因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一氧化氮(NO)为指标,检测22例长期静脉注射海洛因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变,并与正常人相对照。结果海洛因依赖者外周血中的CD+4T细胞数(29.1±12.7)较对照组(53.0±10.1)降低,CD+4/CD+8比值倒置,有丝分裂原诱导的IL2水平(37.8±11.4μg/L)较对照组(3.8±0.6μg/L)降低,IL6水平(55.0±10.4mg/L)较对照组(2.9±0.5mg/L)增高,NO含量(71.1±13.3μmol/L)较对照组(54.6±17.7μmol/L)增高。结论长期使用海洛因可抑制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辅助性T淋巴细胞1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2之间的功能失调可能是其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的中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变形能力、粘附功能和白细胞粘附分子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检测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发病3、7、15天)和恢复期(21、30天)、42例脑出血患者和60名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滤过指数(LFI)、白细胞粘附率(LAR)、白细胞CD18表达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LFI、LAR、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和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脑梗死患者恢复期LFI、LAR、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明显低于急性期。随着病情好转,LFI、LAR、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逐渐降低,第3、7、15、21、30天各指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有并发症者各指标变化较无并发症者更明显。急性脑梗死患者LFI、LAR与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呈正相关。LFI与LAR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白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粘附功能和CD18表达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增高,可能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 I C A M1) 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不同时程脑组织中的表达与中性白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及丹参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S D大鼠分为3 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及丹参组。大脑中动脉缺血2 h 再灌注2 h 、12 h、24 h 、48 h 、72 h 、7 d、14 d 后,分别进行 I C A M1 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 H E染色。结果 在脑缺血再灌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I C A M1 免疫反应开始逐渐增加,再灌注48 h 达到高峰,再灌注14 d 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脑缺血区中性白细胞浸润也随之增加,在时程上与 I C A M1 表达同步。丹参组,再灌注48 h 后, I C A M1 免疫阳性血管数及中性白细胞的浸润比同时间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脑缺血 I C A M1 的表达与中性白细胞浸润密切相关,丹参能降低 I C A M1 的表达,抑制中性白细胞的浸润。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白细胞介素2和CD4 细胞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 C D4 + 细胞与白细胞介素2( I L2) 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0 例精神分裂症和25例正常对照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放射免疫法进行外周血 C D4 + 细胞、 I L2 分泌细胞数和 I L2 含量检测。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外周血 C D4 + 细胞、 I L2 分泌细胞和 I L2 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组( P< 005) ;正常组血 C D4 +细胞数与外周 I L2 含量显著正相关( P< 005) ,病人组无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可能存在免疫激活,与其自身免疫假说相符;同时,分泌 I L2 的 T 细胞也可能存在自身缺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电刺激底丘脑核(STN)对帕金森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用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第1组 纹状体仅注射6-羟基多巴(6-0HDA);第2组 底丘脑核区插入电极进行刺激组;第3组 底丘脑核刺激后6-OHDA再注射纹状体组;第4组 假刺激 丘脑核后再注射6-OHDA入纹状体组。手术后6周,分别观察各组大鼠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行为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地改变情况。  相似文献   

18.
运动诱发电位刺激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术中使用体感诱发电位(SEP)并不能监护脊髓全部的功能,本组实验拟采用经硬膜外腔脊髓单刺激和串刺激(trainstimulation),肌肉记录的方法来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为临床使用MEP监护脊髓手术提供实验室数据。1 材料与方法 Dantec的KeypointP诱发电位仪记录MEP,单刺激:波宽02ms方波,滤波范围10~5kHz,串刺激:3、5个电泳冲(图1),每个脉冲波宽为05ms,波间期为4ms。刺激强度2~25mA,滤波范围500~10kHz,观察时间为50~100ms。…  相似文献   

19.
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基因与多发性硬化遗传易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多发性硬化遗传易患的分子免疫遗传背景。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 联合技术对45 例病例组和105 例正常对照组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 基因(HLADRB1) 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病例组HLADR2 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优势比为3.321 ,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HLADR2 基因与多发性硬化遗传易患相关联,提示可能还存在保护性基因。  相似文献   

20.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测定大鼠用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后第2-7天期间,下丘脑,海马和脑干中多巴胺(DA)及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的含量,结果表明,下丘脑中DA含量,在免疫后第3-4天明显升高,第5天明显降低,HVA含量在免疫后第2-5天显著地增加,以第4天增加最多,海马中DA含量在免疫后第5-7天明显减少,而HVA含量在此期间显著增加,均以第6天变化最大,脑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