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特点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特征,并分析新生血管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方法 采用常规超声、彩色功率多普勒超声筛选出20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9个斑块,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对斑块进行检测,分析超声造影表现与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分布特征、血液动力学特点。结果 29个斑块中有28个斑块显示不同程度的增强,有9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单纯从管壁外向斑块内增强,有6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单纯从管腔内向斑块内增强,另有13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腔内、管壁外周双向进入斑块内增强。在这些回声强度不同的斑块中,共5个硬斑块,其中4个硬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壁外周向斑块内呈稀疏点状增强。在增强的28个斑块中软斑块9个,混合斑块15个,硬斑块4个。结论 颈动脉超声造影可以实时、敏感地强化显示不同性质的颈动脉斑块,揭示颈动脉斑块内血液动力学特征。颈动脉超声造影是一种识别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定量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6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分为卒中组(68例)与非卒中组(28例),应用实时超声造影分别对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检测,运用编码反相谐波成像技术软件在机分析,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卒中组斑块增强率及增强强度与非卒中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组间比较造影剂到达斑块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均迟于颈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组别相同部位比较造影剂到达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评价斑块易损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密度高于非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3.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炎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新生血管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内炎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新生血管的病理改变规律。方法 6例男性患者,年龄66-73岁,5例有高血压病史,均无高脂血症,均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证实相应侧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0%。对颈内动脉内膜剥脱的血管标本横断面行常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者检查第Ⅷ因子、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α-平滑肌肌动蛋白(d.SMA)、核细胞增殖抗原(PCNA)以及CD3、CD45,RO和CD20。结果 斑块内可见坏死、出血和大量脂质沉积,斑块的纤维帽和肩部出现单核细胞和CD3、CD45,RO阳性T-淋巴细胞浸润,局部出现新生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AM-1和eNOS表达阴性。炎细胞浸润部位的平滑肌细胞α-SMA表达阴性或弱阳性,PCNA染色阳性。结论 颈内动脉易损性粥样硬化斑块内灶性炎细胞浸润部位出现的新生平滑肌细胞以及毛细血管存在功能缺陷,是导致斑块易损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回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影后新生血管的血供情况,探讨超声造影技术识别易损斑块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7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者共54例(斑块总数95个),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强情况,并运用声学分析软件Qontrast4.0测量斑块的平均血容量(Average blood volume,RBV)、平均血流量(Average blood flow,RBF).结果 (1)超声造影能发现常规彩超下遗漏的低无回声斑块,增加斑块的检出率;(2)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的增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5),但前两者比较差别不明显(P>0.05);(3)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的RBV、RBF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5),但前两者比较差别不明显(P>0.05).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能清晰显示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为识别易损斑块提过更丰富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5.
陈秋红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8,5(1):7-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脑梗死患者88例及对照组86例,运用高频彩超检测患者颈动脉管壁变化(包括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管腔变化.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7.0%,对照组11.6%.结论 高频超声能有效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与超声造影(CEUS)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接受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61例,术前均行SMI、CEUS检查,检查后7 d内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SMI、CEUS对于颈动脉斑内是否存在新生血管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结果 CEUS、SMI对于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均具有高度一致性(0.8<0.001),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均具有高度一致性(0.8> 0.001),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均具有高度一致性(0.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2—2013-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溃疡斑块大小和数量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经超声治疗前后心率及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治疗后37例存在溃疡斑块,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发生率为30.8%。与治疗前相比,溃疡斑块在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布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清除斑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付中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5)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01—12开封市中心医院诊断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00例。所有患者采用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情况,分析超声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发溃疡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00例患者,42例斑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占42.0%;38例位于颈内动脉,占38.0%;13例位于颈外动脉,占13.0%;7例位于颈总动脉,占7.0%。二维超声图像显示,颈动脉壁增厚,斑块贴服在内膜上,形态大多不规则,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硬斑块呈强回声,软斑块呈低回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溃疡,可见内膜回声不连续,斑块内可见低回声,提示溃疡形成,部分巨大溃疡可见斑块顶部呈"火山口"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可显示血流进入溃疡斑块内部。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方便、快捷、经济、无创等优点,尤其对粥样斑块合并溃疡,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单侧前循环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探讨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完整性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长轴和短轴观察并记录颈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帽完整性,以及单侧颈动脉低、中等和强回声斑块数目,判断狭窄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86例患者共检出粥样硬化斑块215个,共77例患者发现纤维帽不完整,72例存在低回声斑块,仅5例检出中等回声斑块(χ2=37.703,P=0.000)。其中患侧纤维帽不完整者46例、健侧31例(χ2=5.291,P=0.021);患侧检出低回声斑块者56例、健侧44例(χ2=0.168,P=0.682)。共计发现颈动脉狭窄15例,均为低回声斑块所致,分别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部(10例)、颈动脉分叉部(4例)、颈外动脉(1例),以颈动脉分叉部(8.16%,4/49)与颈内动脉起始部(27.03%,10/37)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0,P=0.048)。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完整性与脑卒中关系密切。纤维帽不完整的粥样硬化斑块以低回声斑块为主,通过超声波评价斑块回声及其表面纤维帽完整性,可以判断斑块稳定性,而观察斑块纤维帽完整性较单纯评价斑块回声特点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可导致卒中事件
的发生。斑块内的复杂结构特征与斑块的易损性相关。斑块内新生血管是斑块发展和不稳定性增加
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正确认识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
系,有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正确评估其稳定程度及破裂风险,对于预防和治疗卒中具有
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缺血性卒中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情况,明确其
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特征。
方法 病例组选取因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0例(入组前未服用降糖药),卒中同侧颈
动脉斑块形成;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就诊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无卒中病史,性别及年龄匹配的非
糖尿病患者32例。两组患者行弓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检查排除主动脉弓斑块及颅内动脉病变,排除卵圆孔未闭及心房颤动等。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
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观察斑块厚度及内部回声,超声造影观察斑块增强情况,横切面多角度
观察,将超声造影结果分为近内膜处有增强(代表新生血管)及近内膜处无增强两种。
结果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及回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结果显示病例组颈动脉
斑块近内膜处增强者34例(85%),对照组近内膜处增强12例(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38,
P<0.01)。
结论 未服用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近内膜处新生
血管增生多于无糖尿病患者,提示血糖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内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颈动脉狭窄超声检查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超声检查无创,简单易行,实时成像,直观,重复性好,已成为颈动脉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并能够术前评价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及疗效。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颈动脉超声造影、血管内超声、术中超声、三维及四维血管超声已在临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已从形态学成像向功能成像发展,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并指导治疗。目前,超声血管成形术以及超声造影剂微泡的空化效应已将超声从诊断推向治疗。本文对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上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racking)技术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例右侧ICA颅外段闭塞的住院患者作为ICA闭塞组,20例ICA正常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Tracking技术实时跟踪描记右侧颈总动脉管壁运动轨迹,得出血管的收缩期内径(diameter of systolic,Ds)、舒张期内径(diameter of diastole,Dd)、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 modulus,Ep)、硬度指数(stiffness parameter,β)、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AC)、脉搏波放大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和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one-point pulse wave velocity,PWVβ),对两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与对照组颈动脉弹性相比较,ICA闭塞组Ep、β、AI及PWVβ明显升高;AC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对ICA闭塞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参数改变无明显影响。
结论 应用E-Tracking技术可评价血管功能改变,它是评价血管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Shinichi Wada Masatoshi Koga Naoki Makita Yuki Nakamura Kaori Miwa Toshihiro Ide Kenichiro Yi Tadataka Mizoguchi Yoshitaka Yamaguchi Masafumi Ihara Kazunori Toyoda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9,28(8):2201-2206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whether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indices detect arterial stenosis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VA) dissection. 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that enrolled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A dissection who were admitted from January 2011 to June 2017.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was done on admission and followed up at a median 20 days after onset (interquartile range [IQR] 9-58 days), and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at a median of 22 (interquartile range 7-56) days. 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 end-diastolic velocity (EDV), mean velocity (MV), and pulsatility index (PI) were measured by ultrasonography, and the ratio of each follow-up value to the baseline (follow-up/baseline) value was calculated. Two stroke neurologists categorized into 3 groups by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dissected vessel: patients with stenosis progression (progression group: P-group); those with no remarkable change or dilatation improved (stable group: S-group); and those with stenosis regression or dilatation enlargement (enlargement group: E-group). Ultrasonography indice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groups. Results: Of the 42 patients who were enrolled to this study, 39 patients underwent ultrasonography and MRA on both admission and follow-up. The PI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group than in the S-group (1.96 ± .80 versus .98 ± .44, P = .02) and in the E-group (versus .65 ± .35, P < .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SV ratio, EDV ratio, and MV ratio. 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VA dissection, the PI ratio on ultrasonography is a promising index to detect stenosis progression. 相似文献
17.
18.
Joonho Chung Yong Sam Shin Yong Cheol Lim Sang Kyu Park 《Journal of Korean Neurosurgical Society》2009,45(6):35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