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特征。方法对中毒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结果从可疑银耳中检出椰毒假单孢菌,从52例患者血液中检出椰毒假单孢菌及米酵菌酸,实验小鼠染毒死亡后解剖见肝脏广泛性出血,从其血液中检出此菌和米酵菌酸。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因食用变质银耳而引起的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2.
用氚标记物研究了米酵菌酸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排出。结果表明,~3H-米酵菌酸经大鼠胃肠道吸收很快,灌胃后15min血浆及主要组织的放射比活性已达高峰,以肝脏为最高。24h内从尿粪排泄的放射性总量为灌胃剂量的70%。胆汁也是一条重要排泄途径,24小时内放射性总排泄量为34%。代谢物从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后重新吸入肝,形成肠肝循环,使肝脏反复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3.
1982年7月我省承德地区平泉县发生了一起酵米面中毒,4人食用均死亡。我们对这起中毒病因进行了调查研究,从酵米面中首次分离到“酵米面黄杆菌”并检出毒素,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般资料该县某社员全家3口人,1982年7月10日与一客人同餐,用自制并储存10多天的酵米面  相似文献   

4.
抗菌素     
作者們利用适当濃度的磷、(5毫克%)和丰富磷(20毫克%)的培养基,比較了Act, runosus的發酵过程和菌絲內的含磷成份。試驗菌种为ЛС-Т-118。在应用合成培养基發酵时,含丰富磷能加速菌丝生長,形成大量菌絲,同时由于强烈生長亦加速了糖和氮的消耗,較快的耗用琥珀酸。在培养基中有較多的酸使整个發酵过程中PH值降低而使土霉素形成量少4—5倍。菌絲产土霉素能力很低(不超过1微克/毫克。  相似文献   

5.
酵米面黄杆菌(又名臭米面黄杆菌、产毒黄杆菌)食物中毒是由酵米面黄杆菌外毒素所致的一种生物性食物中毒. 1984年8月我省西畴县新乡村徐××等10人同餐食入以酵米面制作之品(当地群众称人之为吊浆粑)及被该品污染之食物致10人中毒9人丧生.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提出了关于酵米面黄杆菌外毒素食物中毒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探讨从臭米面食物中毒标本分离的新食物中毒病原菌——酵米面黄杆菌的分类学位置,对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冻干保存的17株酵米面黄杆菌的鞭毛着生状况作了研究。一、研究方法先将菌种在 P.D.A 琼脂平板上作分离培养,25℃孵育48小时后,将纯种转种半固体琼脂高层和 SIM 培养基。用悬滴法及相差显微镜检查,确定固有运动。  相似文献   

7.
1977年7月,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从通河、巴彦两起臭米面食物中毒的样品中分离出产生黄色素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实验证明,此菌为臭米面食物中毒的病因。分类鉴定结果,定名产毒黄杆菌。1979年10月,改称为酵米面黄杆菌。但是,根据我们对黑龙江省的17株菌的生物学性状的追加实验观察,发现其鞭毛数目和着生位置、  相似文献   

8.
中药毒性成分是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选择马兜铃酸作为中药毒性成分代表,检索了含马兜铃酸发明专利申请文献,对上述专利技术现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中药毒性成分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达到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目的,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药物毒性及机制研究是药物在临床安全使用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肠道菌群对药物的代谢转化、药效及作用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可作为代谢器官在物质信息传递、生物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与某些药物毒性密切相关。一方面,药物会在肠道菌的作用下转化成毒性代谢产物诱发药物的直接毒性;另一方面,肠道菌群会在药物的作用下改变组成和功能,导致内源性代谢通路的紊乱,进而使肠屏障受损而影响其他器官产生药物的间接毒性。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由肠道菌引发的药物毒性的相关实例,探讨了肠道菌特征代谢酶可能是口服药物毒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对未来肠道菌与药物毒性及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为药物在临床的合理使用及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10.
富锌酵母的实验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法国面包酵母为菌种,在高锌条件下进行90代的适应性培养,获得了具有较高产率的富锌酵母株,含锌量4000~15000μg/g。对该株酵母的最适生长条件(无机锌浓度、菌种接种量、酸碱度、碳源、氮源)及小鼠性毒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马兜铃酸毒理学性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马兜铃酸的毒理实验国内外均有报道,尤其国外在毒理学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大量的实验提示:马兜铃酸的肾毒性与剂量呈相关性;遗传毒性研究提示马兜铃酸具有致突变作用;在对大鼠和小鼠的长期毒性研究中发现:动物可发生局部和全身肿瘤,且肿瘤的发生与给药时间和剂量呈相关性;并发现动物的主要毒性与人的不良反应有相关性.马兜铃酸的相关实验研究提醒有关方面应重视马兜铃酸问题,使传统中药更好地发挥防病治病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维生素A酸前体制剂,以改变维生素A酸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达到降低制剂毒性的作用,本文合成了维生素A酸的前体制剂(维生素A酸精氨酸复盐),同时对前体制剂进行红外光谱定性和薄层扫描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并对比做了VA酸和VA酸前体制剂的LD50测定,结果证明其毒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维生素A酸前体制剂,以改变维生素A酸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达到降低制剂毒性的作用。本文合成了维生素A酸的前体制剂(维生素A酸精氨酸复盐),同时对前体制剂进行红外光谱定性和薄层扫描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并对比做了VA酸和VA酸前体制剂的LD50测定,结果证明其毒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喹诺酮类药物广义上包括萘啶酸、吡啶并嘧啶酸、喹啉酸、噌啉酸四类药物。严格地说喹诺酮类仅指喹啉酸类药。回顾开发史可见 ,萘啶酸类新品种仅有 1979年的依诺沙星和 1987年的妥氟沙星 ;吡啶并嘧啶酸类至今只有吡咯酸与吡哌酸 ;噌啉酸类仅有 1970年上市的西诺沙星 ,1978年至今所开发的其他新品种均系喹啉酸类。1 构效特点第一代的萘啶酸和吡咯酸仅对大多数G-菌有活性 ,对G 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几乎无活性。特点是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 ,与抗G-菌活性较强的氨基苷类抗生素相比 ,无耳毒性和肾毒性。萘啶酸对细菌的DNA合成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是喹诺酮类抗菌机制的重要发现。第二代西诺沙星和吡哌酸在体内有较强的稳定性。吡咯酸除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外 ,重要的发现是其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 ,在大多数组织中的浓度大于其血药浓度 ,此特点是 7位引入哌嗪基 ,此后开发的新品种 7位均含有一个碱性基因是对这一性质的继承[1 ] 。以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洛美沙星为代表的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 ,其结构特征是在母核喹啉酸的 6位有氟 ,7位有哌嗪基取代。抗菌谱扩大为G 菌 ,G-菌和葡萄糖非酵解菌且活性很强 ,与...  相似文献   

15.
黄月娟  李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24-2525
酵玉米面中毒是属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中毒中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细菌性食物中毒[1]。2000年8月~2004年9月我地区发生5起酵玉米面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多达43人。我院ICU共收治26例酵玉米面中毒患者,经积极抢救与护理,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  相似文献   

16.
马兜铃酸肾病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近年有关研究和报道对含马兜铃酸中药的毒性成分、马兜铃酸的代谢、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方法进行综述,旨在对马兜铃酸的毒理学及马兜铃酸肾病的诊治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17.
爱尔A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5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定荣  丁宇 《医药导报》1998,17(2):90-90
爱尔A(米雅利桑爱尔A)主要成分为宫入菌(酪酸菌)、泛酸钙、核黄酸及盐酸吡哆醇。是由日本米雅利桑公司生产的含有耐酸性芽孢的微生态制剂。我们应用爱尔A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5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阿魏酸对棕榈酸诱导的HepG2肝细胞脂毒性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棕榈酸诱导HepG2肝细胞建立脂毒性模型并给予阿魏酸进行干预,采用LDH法检测细胞损伤,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阿魏酸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浓度(25、50、100、200μmol/L)阿魏酸暴露对肝细胞无毒性作用(P>0.05)。阿魏酸干预显著抑制棕榈酸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并改善棕榈酸诱导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5)。激活p38可显著增强棕榈酸诱导的肝细胞脂毒性(P<0.05),而抑制p38显著改善棕榈酸诱导的细胞损伤(P<0.05)。此外,阿魏酸显著抑制棕榈酸上调的p38磷酸化(P<0.05),采用p38激活剂处理细胞可阻断阿魏酸对脂毒性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阿魏酸可有效改善脂毒性诱导的肝细胞损伤,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p38信号通路有关。阿魏酸可能成为防治以脂毒性为主要病理特征性肝病的功效因子。  相似文献   

19.
乙基西索米星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基西索米星为一新的半合成氨基糖苷抗生素类,对需氧革蓝氏阴性杆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尤其是某些庆大霉素、妥布拉霉素耐药菌株对其仍可呈现敏感;对产酶金葡菌亦具有高度抗菌活性。乙基西索米星的另一突出优点是它在氨基糖苷抗生素类中是耳、肾毒性发生率最低者。1976年国外由西索米星半合成本品,1980~1981年较大规模进行了临床应用,治疗敏感革蓝氏阴性杆菌感染安全而有效,国内目前正在研制中。本文报告乙基西索米星首次在国内应用于健康志愿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以及据此而拟定的给药方案,旨在为今后此药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ECO-0501是从东方拟无枝酸菌代谢物中分离到的一种新型线性多烯类化合物,其不但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体内毒性较低,目前处于临床前的开发.本文通过对东方拟无枝酸菌的菌落原位杂交,筛选到4个粘粒克隆NL5B,NL9-3-1,NL3-1C,NL3-3A,可以覆盖整个ECO-0501生物合成簇,并对其中的基因ORF4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其为ECO-0501合成途径中的正调控基因.并通过该基因的过表达,成功地将ECO-0501的产量提高了6倍,为下一步ECO-0501的开发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