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理生理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妊娠≥17周)和新生儿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150×109/L,血小板数量低会导致潜在的危险.但是只要新生儿身体健康,其血小板在100~150×109/L范围内短暂波动并无显著的临床意义(Saxonhouse et al).通常有18%~35%患血小板减少的早产儿被收入重症监护室,其血小板计数<150×109/L.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把57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无抗体组和有抗体组,分别在输注前1h内和输注后24h检测血小板数,并进行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结果 无抗体组输注后比输注前血小板计数有高度显著性增多,有抗体组输注后比输注前血小板计数仅显著性增多;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无抗体组有效率为77.4%,有抗体组有效率为26.9%,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有高度显著性差别.结论 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的存在有关,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可大大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P)是新生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占所有新生儿的1%~5%,但在早产儿中发病率可高达20%~35%[1]。在重症监护病房中,血小板减少症的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很常见,高达三分之一的患儿血小板计数<150×109/L[2]。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出血倾向的增加,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表现如脑室内出血、肺出血、肾脏出血等,亦可出现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出血表现。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出现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及时诊断及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小板参数在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变化,进一步提高血小板参数在临床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2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儿童与110例健康儿童的血小板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在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中,肺炎居第1位,占到40.2%.MPV、PDW、P-LCR低于对照组,PCT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以作为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测网织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1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3例,急性白血病初发/复发42例,健康对照组93例,用Sysmex XE-21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结果:血小板骨髓生成活跃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小板骨髓生成抑制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区分血小板骨髓生成活性方面,网织血小板检测明显优于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结论:网织血小板可反映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骨髓生成活性,对其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近年来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普及.但是部分患者在多次输注血小板后可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也有部分患者由于其他原因,使血小板输注无效.本文对血小板抗原抗体的部分检测方法及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 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 1 h和24 h 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参数在血小板减少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鉴别骨髓性和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Cell-Dyn37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减少症(TP)76例、特发性(免疫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6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8例、获得性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8例、造血干细胞疾病(HSCD)(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40例、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HSCD患者的MPV显著减少,PDW明显增加;STP患者MPV、PDW显著增大.②AATP患者MPV正常,PDW增大.③ITP组和TP组与对照组的MPV、PCT、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④HSCD组与对照组、ITP组和TP组比较,MPV、PCT和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⑤骨髓性TP组与非骨髓性TP组比较,其MPV和PDW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⑥当ITP患者治疗有效时,PLT升高,其MPV和PDW下降.结论 通过观察MPV和PDW数值的升降,特别是MPV的变化可初步判断血小板减少是由骨髓病变(MPV<参考值)还是由骨髓外病症(MPV>参考值)所引起.另外,当ITP患者治疗有效时,可用PDW和MPV较早地(比PLT提前5 d)观察到疗效.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有助于IT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输注对于血小板数量严重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根据血小板的输注目的分为预防性输注和治疗性输注两种.血小板输入体内后,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即为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笔者对本院对38例多次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监测其血小板预防性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计算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分析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网织血小板与MPV、血小板数量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网织血小板 ( RP)与平均血小板体积 ( MPV)、血小板数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 CD42 b-PE单抗标记血小板 ,噻唑橙 ( TO)为染料 ,应用富含血小板血浆 ( PRP)法检测 RP值 ,同时用血球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量、平均血小板体积。结果 大体积 ( MPV>1 1 .5 fl)血小板的 RP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 ,小体积 ( MPV<7.8fl)血小板的 RP值与正常对照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PLT>3 0 0× 1 0 9/L的 RP值与正常对照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5 0× 1 0 9/L 相似文献   

11.
C-PG血小板聚集试验在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探讨以阳离子没食子酸丙酯(C-PG)为激活剂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用于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筛查的可行性,并调查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缺陷的发生率.测定不同浓度C-PG诱导的健康献血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以确定C-PG的最适应用浓度;检测30名志愿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和服药24小时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以确定血小板功能不良的筛查界点值;检测483例血小板捐献者的C-P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并对聚集功能不良者进行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测定.结果表明:血小板聚集率随C-PG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C-PG浓度达200μmol/L时,血小板聚集率达最高;服用阿司匹林24小时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服药前相比,均表现明显减低(P<0.001),但以C-PG诱导180秒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减低最显著.血小板功能不良的筛查界点值确定为C-PG诱导180秒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小于20%;在483例血小板捐献者中,检出25例有血小板聚集功能不良,其中有11例表现为血小板促凝血活性减低.结论:C-P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能有效的检出血小板功能不良者,适用于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功能的筛选;在血小板献血者中,血小板功能缺陷者的检出率大约为5%.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了76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GPⅡb/Ⅲa).结果发现,初治3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PAIgM、PAIA)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9例经激素治疗的ITP患者PAIgG,PAIgM,PAIg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SLE、Evans综合征、甲亢、乙肝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12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CM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的特点,是适用于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浓缩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2例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数值进行检测,根据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均有输注疗效,单采血小板有效率CCI 89.09%,PPR 93.64%,浓缩血小板有效率CCI 63.73%,PPR 69.61%;单采血小板组和浓缩血小板组在输注后1 h CCI、24 h CCI以及1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临床出血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可明显提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并能迅速起到止血的目的,防止大出血并发症,而浓缩血小板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42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患儿血小板参数及所有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轻、中、重三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PLT、PDW、MPV、P-LCR比较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参数相关性分析,PLT与MPV呈负相关(r=-0.513,P〈0.05),MPV与P-LCR呈正相关(r=0.713,P〈0.05),其他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ITP疾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最常见的血液学异常之一。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早发型血小板减少及晚发型血小板减少。前者多与围生期因素有关,而后者多与感染相关。根据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早产儿更容易发生较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并因此出现各脏器出血甚至影响患儿生命。正确判断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目前血小板输注是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手段,但对于血小板输注的标准及时机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减少是恶性肿瘤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它的发生限制了化疗药物的剂量,影响了化疗疗效,而且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有自发性出血的倾向,可能危及患者生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为近年来开发的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采血小板者血小板计数不合格原因.方法 常规监测以EDTA-K2抗凝全血1 mL,全血模式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检测.结果 2 163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PLT减少有77例,其中真性PLT不合格50例,占64.9%;技术原因造成血小板减少23例,占29.9%;EDTA-PTCP 4例,占5.2%.结论 淘汰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真性PLT不合格为主,其次为技术原因造成的PLT假性减少,而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所占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8.
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 ,对 87名长期反复输血而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 ,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 ,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 ,并计算 1h和 2 4h血小板增值 (CCI)。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和SEPSA法对部分血小板抗体阳性且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结果 反复输血的患者 ,血小板抗体阳性比率 6 0 .9% (5 3/ 87) ;5 3名血小板抗体阳性者中 ,再次输注血小板时 4 6名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CCI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差异也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长期反复输血患者 ,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 ,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的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 ,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生理状态下补体与血小板的关系 1.G lq与血小板Clq在结构上与胶原相似。Cazenave和Suba等人的研究表明:Clq单体可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而多聚Clq不能抑制,反而有胶原样作用。认为具有多结合点的多聚Clq形成了和胶原在大小结构上相似的分子,从而和血小板的微丝结合,引起血小板激活;而单体Clq活动性较大,不具有多结合点,亦缺乏空间构型变化,故不能引起血小板反应。许多学者认为Clq与胶原竞争血小板上的同一受体。Clq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与胶原有竞争性。Tiffany和Penner提出Cls为Clq和胶原的受体。Cls存在于血小板膜上,其脂酶活性具有重要意义。有人报道,Cls参与血小板磷脂酶A_2的激活。Chiang等人(1985)用ELISA法证实Clq与胶原不是竞争同一受体。纯化的胶原受体对Clq和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单采设备中血小板校准系数(YSF系数)调整前、后单采血小板含量,探讨YSF系数对单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480例无偿献血者分成2组,每组240例.选取Trima Accel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40例无偿献血者当前YSF系数的单采血小板.按照操作手册调整Trima Accel系统的YSF系数,采集调整YSF系数后240例无偿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比较YSF系数调整前、后两组的血小板收集量、血小板容量、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储存期末pH值等的差异.结果 YSF系数调整前、后两组血小板收集量、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容量、红细胞计数及储存期末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后单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不合格率由24.67%降至13.33%.结论 调整YSF系数可降低单采血小板含量不合格率,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质量,采供血机构应制订标准工作流程,规范YSF系数的设置,以保证临床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