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无偿献血者所献血液进行严格的血液感染指标检测,是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保证血液质量根本和唯一的方法.本文对黔南州中心血站2006~2010年的血液感染指标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十年时间以来,济南市无偿献血工作逐年快速发展,自2000年起已经实现全市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根据<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严格的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有效杜绝经血传播疾病发生的根本和首要措施.为详细了解我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指标构成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减少血液浪费的对策,我们对近5年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与ISO 15189的整合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确保血液安全,2001年卫生部决定引入世界卫生组织输血服务机构质量管理项目(QMP),经过数年的实施和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血站质量管理能力明显提升[1].2006年,卫生部下发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规定了与采供血机构特点相适应、针对性更强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根据2个"规范",血站实验室要在血站质量方针和总质量目标的框架下编制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准操作规程和记录,覆盖检测前、检测和检测后整个过程,确保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和检测活动的可追溯性.同时,为了提升血站实验室检测能力,逐步实现与世界先进国家血液检测水平接轨,血站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认可"应该是今后血站实验室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自2006年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对血液工作非常重视,加大了血站建设的投入力度,广大人民群众对血液安全日益关注.  相似文献   

5.
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血液管理信息化是血站管理的重要一环,血站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和控制血液质量,提高规范管理起着积极作用.2006年卫生部颁布实施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两规")明确了血站必须应用计算机管理采供血和相关业务过程,表明采用计算机管理已是血站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血液安全为生命所系,性命相托.为保证血液质量,各级血站依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QMS),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操作规程和记录[1].  相似文献   

7.
血液信息系统网络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起,卫生部陆续颁布的"一法两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提出了血站必须运用计算机管理采供血和相关服务过程,以保障血液的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国家对血液工作的重视下,特别是<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实施以来,采供血工作逐步规范,质量有所提高,进步明显.但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困扰的问题,现将其列出,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卫生部颁布实施<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两规"),明确提出血站必须建立1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1,3],标志着我国的血液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0.
血液筛检不合格献血者的沟通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献血者所献血液进行筛检是采供血机构日常工作,也是血液用于临床前所进行的必检环节.若筛检出病毒标志物,该份血液便被淘汰.依据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血站负有告知献血者献血结果的义务.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血液中心于2004年正式获得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现已更名为中国合格评定的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S)授予的实验室认可资格,并严格按照认可标准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1]运行实验室认可质量管理体系.在<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两规")相继正式实施后,我们对现行质量管理体系作了必要的修订,将2个规范的具体条款与ISO/IEC 17025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建立并实施了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现将整合过程中的取得一些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相继颁布,各级血站均按一法两规的要求建立了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是安全输血的关键控制点之一,是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忽视的环节~([1]).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简称-办两规)的颁布实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完善,对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3].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识别采供血业务过程,并加以控制.待检在多数血站中归属于供血科或成分科.在深圳市血液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根据采供血业务流程的情况,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架构,单独设置了待检科,对血液从入库到最终的批放行、血液标本从与血液的同步接收到再次交接及到检测报告的接收进行控制和管理,在血站整个质量控制运行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过滤"作用,有效地保证了血液的质量,并取得良好的质量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血液不合格率与初次反应性样本的复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及酶联自动化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手工实验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强和规范血站质量管理,确保血液安全,卫生部于2006年颁发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全国各血站按照两个规范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血站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两规"中对仪器设备的配置、维修/维护、确认、校准、检定、标识、档案管理和应急管理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贯彻落实"两规"的实践中,针对仪器设备的管理,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血液是生命之源,输血对抢救患者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血站作为法定采供血机构[1],其质量(无论"产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搞好血站质量管理工作是对人民、对国家负责,是血站质量管理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站自2006年起,摸索建立了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简称ISO 9000)与<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两规)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新形势下的血站质量管理工作有了一些体会和经验,现抛砖引玉,以和血站同仁一道探讨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随着<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不断深入贯彻,血站的各项质量管理更加规范.血站的温度监控管理由传统的手工记录向自动化、信息化管理转变已成为趋势.2008年1月本站引进唐山现代金卫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现代血液加工、储存、运输温度监控管理系统"试用,该系统在每一台现温控设备上安装一个温度传感器和温度采集单元,温度采集单元通过单片微型计算机和智能温度监测算法将温度信息进行采集,将处理后的温度信息传入计算机进行记录、显示、报警,实现各种温控设备时时监控.  相似文献   

18.
建立血站工作质量考评机制,确保持续质量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实施卫生部颁发的<血站管理办法>[1]、(血站质量管理规范>[2]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3](以下简称"一法两规")[4],考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确保持续质量改进,以及更好地对各科工作及所有员工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确保血液安全,本站依据两个规范,结合本站质量管理体系和工作实际,制定了覆盖本站所有工作的"工作质量百分考核标准"和考核实施方案,并进行了严格考评,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应建立和实施血液检测标识的管理程序,确保所有血液检测可以追溯到相应标本采集、运送、接收、检测方法与过程、检测结果、检测报告与追踪的整个过程,以及所使用的检测设备、检测试剂和相应责任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患者因输血感染乙肝、丙肝或艾滋病而向法院起诉要求血站和医疗机构予以赔偿的案件不断增多.我们结合本单位近6年来的11个输血纠纷案例,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精神,结合<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办法>、<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血站各项工作的要求,对血站应对输血感染疾病类案件的法律纠纷进行分析,以期对血站处理此类案件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