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硫酸铜目测法与血细胞计数仪在献血筛查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对1 500名献血者献血前标本分别应用硫酸铜目测法和血细胞计数仪进行筛查,以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为参考,计算硫酸铜目测法筛查献血者血红蛋白(Hb)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两种方法对异常标本的总体检出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硫酸铜目测法共筛检出29名(占1.9%)献血者因Hb水平低于标准而不适宜献血。采用硫酸铜目测法进行献血前Hb筛查的总灵敏度为99.7%、特异度为82.8%,与计数仪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血细胞计数仪共筛检出标本异常献血者336名(占22.4%),以血细胞计数仪为参考,硫酸铜目测法筛选出的异常标本数占全部异常标本数的8.6%(29/336)。结论硫酸铜目测法可以用于献血者献血前Hb项目的筛查,但该方法特异度较低,筛查项目不够全面,条件允许时应在献血前进行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抗-HCV筛查反应性标本的确证试验结果。方法随机收集无偿献血者抗-HCV筛查反应性标本284例,采用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证试验。将检测结果结合献血者基本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对284例抗-HCV筛查反应性血液标本进行确证试验,其中:ELISA方法检测抗-HCV确证阳性率为49.82%;双试剂ELISA反应性与单试剂反应性标本确证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确证阳性率的差异、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确证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开展筛查反应性献血者的确证试验,和/或补充试验,尤其是单试剂反应性的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减少献血队伍的流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新余市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结果分析。方法采用两种ELISA法筛查试剂进行抗HIV检测献血者标本24739例,反应性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单试剂筛查为反应性的标本和阴性标本同时进行核酸(定性)检测,并调查HIV确认阳性者职业和年龄的分布。结果筛查反应性标本20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阳性3例,确认不确定4例,确认阴性13例,单试剂筛查为反应性的标本和阴性标本核酸(定性)检测均为阴性。18~25周岁献血者初筛阳性率为50%,确认阳性3例,确认不确定例数为2例。结论在进行无偿献血者招募时对特定年龄段和特定人群应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和经输血传播病毒相关知识的宣传,采集低危固定献血者的血液,最大限度的降低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处于HIV RNA窗口期的献血者做追踪、随访和验证。方法分别使用第3、4代酶联免疫试验(ELISA)方法(试剂)、免疫印迹试验(WB),以及核酸检测技术(NAT)定性和定量等方法,对在血液筛查中检出的1例献血者HIV窗口期不同时间(根据献血者的配合度间隔4-8 d)的血液标本做追踪和随访检测。采用ELISA方法以双试剂检测抗-HIV;同时采用全自动NAT单检分析系统,对该例血液标本做了HBV、HCV、HIV 3项NAT联检和鉴别试验。结果该例献血者标本首次检测:ELISA抗-HIV非反应性,NAT定性试验反应性;随后NAT定量试验和抗-HIV确认试验(WB)也同为阴性。采用双试剂ELISA和WB确认方法对献血者追踪、随访检测4次,至3周后确认为血清学抗-HIV转阳,获得到了1个完整的血清学转化结果。结论首次追踪、随访检测得以确认1例重庆地区病毒载量较高的HIV RNA窗口期献血者;NAT检测有利于阻截该HIV RNA窗口期献血者的血液流向临床。  相似文献   

5.
血红蛋白测试卡检测献血者血红蛋白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常用的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是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比色法),也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N)推荐的国家血红蛋白测定标准法。目前我国多数血站用于筛查献血者血红蛋白含量的方法主要有硫酸铜法、比色法和血细胞计数仪计数法。2001年WHO研制、推出了血红蛋白测试卡,其具有小巧、便于携带、测试方法简单等优点,逐步被国内血站用于流动采血车上献血者血红蛋白含量的筛查。  相似文献   

6.
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主要有比色法(目视比色、光电比色)、比重法、血氧法和测铁法等,目前对献血者血红蛋白(Hb)测定多采用硫酸铜比重法,操作简单,但易挥发、对温度要求高、准确性差;血氧法和测铁法的结果准确.但繁琐费时,适用于校正试验;比色法现采用目测比色板法(HSC)。笔者采用光电比色法的HemoCUE-B血红蛋白测定仪,对献血者Hb初筛进行定量检测,并与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对比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硫酸铜比重法与干化学法两种血红蛋白检测法在献血者筛检中的应用价值,为采供血机构制定献血者血红蛋白筛检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血前,采用硫酸铜比重法对献血者作血红蛋白筛检,对筛检判断不达标者,用Hemo Cue Hb 201+分析仪(干化学法)进行复检,记录相关数据。结果本采血点5577人次(男性4081,女性1496)献血者中,比重法筛检不达标者78例(男4例,占男性受检者的0.98‰,女74例,占女性受检者的4.95%);对78例比重法检测判定为不达标者进行干化学法复检,有57例未达到献血标准(女性血红蛋白115者53例,男性血红蛋白125者4例,女性受检者的不合格率由4.95%降至3.54%)。结论与用比重法相比,采用干化学法对进行血红蛋白筛检,女性献血者的合格率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重法检测合格并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测其它所有标准者献血不会给自身的安全带来危害,也不会影响血液质量。加之其检测成本较低,硫酸铜比重法在献血者筛查方面仍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当然,对血源紧缺的地区,采用干化学法对比重法不达标者进行复检以提高招募效率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无偿献血者健康检查中开展血红蛋白定量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人群经硫酸铜(CuSO4)目测法检测血红蛋白(Hb)后,应用干式化学法对血液样本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应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加以验证,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干式化学法和血球计数仪法定量检测血红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较好。结论定量法检测血红蛋白能很好地解决硫酸铜目测法筛查献血者血红蛋白水平的不足,可以作为硫酸铜目测法筛查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的一项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核酸检测技术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将核酸检测(NAT)系统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过程。方法采用Roche Cobas S201系统对血站常规EIA检测合格献血者的65 497份标本进行HIV、HCV和HBV3项联合筛查,并对NAT筛查阳性的标本做确证试验。结果65 497份EIA检测合格标本中,NAT共检出阳性59例,阳性检出率为0.9‰;NAT筛查阳性标本经另1种核酸检测系统确证阳性率为65.38%(17/26)。结论NAT系统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筛查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感染HCV状况。方法对抗-HCV筛查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经6个月以上屏蔽期后,随机抽样追踪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试剂筛检、核酸检测(NAT)和抗体补充试验(RIBA)。结果 36例追踪样本中ELISA双试剂阳性1例,单试剂反应性10例,NAT检出1例阳性,RIBA补充试验检出1例阳性,2例为不确定。结论抗-HCV筛查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经6个月以上屏蔽期后追踪检测多为潜在合适献血者,规范和实施补充确证试验可以维护献血者权益,减少献血者流失,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1.
周晓真  林洪铿  林授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354-2356
[目的]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ELISA筛查结果阳性的献血者样本采用确证分析,以提高输血安全及保障献血者利益.[方法]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的ELISA试剂对献血者样本进行筛查,对筛查阳性的HBsAg样本采用中和试剂进行确证检测.[结果]151份HBsAg ELISA检测阳性的献血者样本[包含样本(S)/临界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HemoCue Hb 301血红蛋白分析仪在献血者筛查中的适用性。方法随机选取街头60例献血者血样本使用HemoCue Hb 301血红蛋白分析仪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b),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结果为参考,进行比较分析;取医院体检人群30个中轻度贫血的标本用HemoCue Hb 301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Hb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在街头献血者初筛中试用一段时间与传统的硫酸铜比重目测法进行比较。结果 HemoCue Hb301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结果与Sysmex-kx 21N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献血者和中轻度贫血的批内精密度为0.74%和1.08%。硫酸铜比重目测法献血者淘汰率为2.05%,HemoCue Hb 301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献血者淘汰率为2.39%。结论 HemoCue Hb 301血红蛋白分析仪批内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偏倚度可接受,操作轻便、快速、容易标准化,能准确定量献血者的Hb含量,数据可查,更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很适合于街头献血者的初筛,尤其是以集体献血模式为主的采供血机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太原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流行状况,评估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及血液安全现状。方法 通过血站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太原地区2016~2021年无偿献血者HCV的检测结果,分析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CV的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发病率-窗口期数学模型评估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血液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分析不同血液筛查模式下重复献血者血液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结果 太原地区2016~2021年共检测献血者标本662 705份,其中初次献血者HCV的阳性率为1.83‰(595/325 009),输血残余风险为14.91/10万;重复献血者HCV的阳性率为0.04‰(13/337 696),输血残余风险为0.31/10万;输血传播HCV的总残余风险为7.47/10万。共检测重复献血者标本337 696份,采用2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CV的血液筛查模式,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为0.31/10万;采用2次ELISA检测抗-HCV联合1次HCV核酸检测试验(NAT)的血液筛查模式,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为0.06/10万,增加NAT后,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评价核酸检测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Roche Cobas S201系统对28 762名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筛查,所有血液标本均经常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一律为阴性,筛查内容包括HBV、HCV和HIV,同时对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确证试验。结果核酸检测阳性26份,阳性检出率为0.09%;核酸检测阴性28 736份,阴性检出率99.91%;确证试验发现检测到HBV RNA反应阳性为17份(65.38%);未检测到HBV DNA,HCV/HIV RNA为9份(34.62%),阳性检出率达65.38%。结论核酸检测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效果较佳,既可有效提高献血者的血液质量,又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避免重症血液疾病,显著提高血液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值得相关采供血机构在血液筛查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地区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筛查假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策略.方法 统计该血站2014-2018年抗-TP的检测情况,并采用抗-TP筛查假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策略对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的献血者进行研究,每周统计检测情况,及时留取抗-T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反应性标本,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进行确认,将结果及时汇总,依据检测结果及时进行第2轮归队检测.3个月后对献血者进行归队检测,及时电话通知并做好沟通等相关工作.结果 该血站2014-2018年抗-TP检测结果共确认反应性献血者数分别为173、176、173、137、144例,假反应性占反应性献血者比例为11.6%、28.4%、35.8%、38.7%、24.3%,占当年采血者的比例分别为0.65‰、1.65‰、1.88‰、1.90‰、0.70‰.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共检出抗-TP ELISA单试剂反应性的献血者51例,使用抗-TP筛查假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策略后,有26例献血者可以解除屏蔽,占比为51.0%.结论 通过对抗-TP筛查假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策略进行探索,以及对反应性结果进行确认,初步得出使假反应性的献血者重新获得献血资格的技术路线,可减少固定无偿献血队伍的流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两种筛查献血者粒细胞抗癌活性的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方法进行"抗癌人"筛查;采集静脉血5 ml,肝素钠抗凝,681例的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由上海邃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72 h内完成;811例的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由国跃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24 h内完成。对189例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的献血者进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比对分析,对16例(首次基因检测为优秀、良好、中等、偏低各4例)献血者跟踪1月、3月后的基因检测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情况。结果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评分"优秀"献血者占8.4%[(37+20)/681],"良好"献血者占11.0%[(45+30)/681];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优秀"献血者占19.9%[(141+20)/811],与基因检测"优秀"和"良好"之和19.4%相近,基因得分与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评分大致相符。结论基因检测结果稳定,同一个体不同检测时间受外界干扰因素小、结果恒定,可能与基因检测与遗传信息有关,缺点是不能真实反映献血者当前的抗癌活性,筛查成本较高;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结果不稳定,同一个体不同时间的抗癌活性变化较大,可能与献血者心情、身体状况、季节变化等有关,优点是筛查成本较低,易于临床应用和推广。基因检测方法筛查献血者,由于结果为"优秀"的献血者较少,按ABO同型分布就更少,如仅选择评分"优秀"献血者,很难满足临床供应。可以将检测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献血者按ABO血型同型建立献血者库,然后在采集前对献血者进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选择体外杀伤试验结果也为"优秀"的献血者进行单采粒细胞采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筛查(NAT)阳性人群特点。方法选取该市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的无偿献血者20 000例,对其进行核酸混样定性检测、拆分单检及补充血清学检测,然后对其进行跟踪随访。结果 20000例无偿献血者中,HBV表面抗原(HBs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178例(0.890%)为HBsAg反应性,其中初次献血者的HBsAg反应性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结果阴性18 000例,17例(0.094%)为混合检测(MPX)反应性,其中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MPX反应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MPX反应性标本中,11例(0.061%)为HBV DNA,其中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HBV DNA比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HBV DNA阳性标本中,10例做乙型肝炎补充试验,乙型肝炎补充血清学试验均为阴性2例,单纯抗-HBs阳性1例,抗-HBc阳性7例,其中单纯抗-HBc阳性6例,抗-HBs阳性1例。结论无偿献血者HBV核酸筛查能够使血液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HBV核酸检测阳性献血者中抗-HBc阳性比例较高,为降低HBV经血传播的风险,建议未开展核酸检测的血站增加对血液检测抗-HBc项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认1例低浓度HIV RNA窗口期献血者的感染状态。方法对血清学ELISA检测结果合格的献血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发现1例低浓度HIV窗口期标本,利用定性、定量核酸检测(NAT)方法,对该献血者不同时期的血液标本进行HIV病毒载量检测。结果献血者首次献血标本检测结果为血清学ELISA检测阴性,核酸定性试验为反应性,随后进行的核酸定量试验小于20拷贝/ml;对随访后采集的标本进行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最终确认为血清学转阳。结论该献血者是1例病毒载量极低的HIV窗口期献血者,NAT与ELISA检测结合能进一步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追踪随访1例抗-HCV阴性、HCV RNA阳性的献血者,观察其血清学何时发生阳性转换并确认其"窗口期"。方法采用罗氏Cobas’s201系统和科华核酸筛查系统对ELISA检测HBs Ag、抗-HCV和抗-HIV1/2为阴性的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HBV/HCV/HIV联合核酸定性检测。先进行混样检测,再对阳性的混合标本进行单检。对ELISA阴性、NAT阳性的献血者再进行追踪随访。结果从ELISA筛查阴性的247 936份标本中检出125例(1/1 983)NAT阳性标本,其中有1例抗-HCV阴性、HCV RNA阳性的献血者,追踪随访之后发现第6周时献血者抗-HCV完全转为阳性。结论 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缩短HCV检出"窗口期",有效地阻断了丙肝"窗口期"感染的血液传播。开展NAT在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分析罗氏MPX V1.0试剂在本地区献血者筛查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在罗氏Cobas核酸检测平台上,使用MPX V1.0试剂对9 418人次HBsAg、抗-HCV、抗-HIV、TP ELISA阴性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核酸定性检测,并对NAT阳性样本进行确认试验和电化学发光检测。结果 9 418人次标本共发现6个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对此类标本的部分献血者进行追踪,其中发现1例低CT值(MPX V1.0 16.4)样本,通过确认试验发现其为HCV感染,进行追踪检测证实该标本为HCV感染窗口期。结论应用罗氏MPX V1.0试剂对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筛查后,能进一步筛查出HBV、HCV或HIV核酸阳性的标本,从而阻止将该类血液提供到临床,进一步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