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麝香通心滴丸稳定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伴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药物(斑点蝰蛇毒、组胺)触发斑块破裂,观察麝香通心滴丸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生化方法检测AS家兔的血脂及氧化应激水平;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RT-PCR)法检测麝香通心滴丸对AS家兔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TIMP2以及相关炎症介质的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TUNEL法检测麝香通心滴丸对AS家兔斑块内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结论麝香通心滴丸稳定易损斑块作用的机制有,减轻AS氧化应激损伤,降低脂质过氧化;降低MMP2含量,升高TIMP2含量,减少AS斑块内的基质降解,调节基质代谢;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数量,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减少斑块内细胞凋亡增加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5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中药通心络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未服用通心络及任何调脂药物,40例)和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760 mg,3次/d,52例)  相似文献   

3.
通心络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心络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一种中成药,具有改善心功能、调节血脂、稳定斑块、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作用。本文就最近的研究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对80例经体外血管超声检查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双盲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用药前后病人血脂的变化及斑块声学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 5或0.01),治疗后治疗组软斑块声学密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软斑块声学密度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 通心络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软斑块组织学构成,增加斑块密度,从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实验性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通心络对血管形态学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通心络对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通心络可一定程度减少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结论:通心络可延缓粥样斑块形成的进程,具有一定斑块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实验性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通心络及辛伐他汀对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乳酸脱氢酶及血管形态学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 Blot蛋白印迹等方法,从不同水平观察通心络及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癍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通心络减少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降低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浓度,提示通心络可增加粥样斑块稳定性,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是ACS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斑块的稳定性在ACS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研究表明炎症因子介导的内皮功能障碍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始动步骤。因此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已成为冠心病防治的重点。研究表明,冠脉介入术(PCI)后,可诱导和加重局部炎症反应。通心络胶囊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减少心肌缺血症状发作,明显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但通心络胶囊是否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目前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通心络胶囊对ACS患者PCI术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16例门诊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通心络胶囊组(3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1辛伐他汀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40 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辛伐他汀40 mg,每晚1次.患者均连续服药6个月,并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第6个月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现察比较各组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用药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减轻甚或消退.用药前后通心络胶囊组与辛伐他汀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后与通心络胶囊组和辛伐他汀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更明显(P<0.05).各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通心络胶囊和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效果更佳,且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彩色超声技术观察通心络对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和稳定作用. 方法 9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对照组利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西药减量加通心络胶囊治疗;治疗前2组均超声检测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测定血脂水平,6月后复查. 结果 治疗组的软斑和溃疡型斑块转化为硬斑或扁平斑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结论 通心络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能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延缓AS斑块的进展,增加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麝香通心滴丸合用匹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01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在服用匹伐他汀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麝香通心滴丸,每日3次,每次2丸。在初始和治疗结束后对颈动脉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稳定性、斑块数量、斑块总面积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数量、斑块总面积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麝香通心滴丸合并匹伐他汀稳定粥样易损斑块二者作用互补,疗效优于单用匹伐他汀。  相似文献   

11.
"从易损斑块到易损患者"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损,继而形成血栓,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一直以来,斑块的不稳定性在ACS的认识中占主导地位。但相当部分ACS患者在发病前并无先兆。因此,提出了“从易损斑块到易损患者”的新概念,强调从整体观念上来评估患者。本文将就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心肌作一综述,以阐述评估易损患者的整体理念。1易损斑块1.1易损斑块的命名、定义及标准1.1.1易损斑块的命名国内外文献中,易损斑块、高危斑块、危险斑块、不稳定斑块、软斑块、非钙化斑块、AHAⅥ型斑块等名词均不约而同被作为易于形成血栓的粥样病…  相似文献   

12.
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随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对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简称:易损斑块)有了新的理解。认识易损斑块的内在特性和破裂机制,对于早期检测和处理易损斑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测作一论述。一、易损斑块的最新概念从病理生理角度来讲,ACS最主要的深层原因是易损斑块。易损斑块是指那些不稳定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主要包括破裂斑块、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病变[1] 。大量的研究表明,约70 %~80 %的ACS是由于轻、中度狭窄的冠状动脉斑块的破裂、继发…  相似文献   

13.
薛飞  袁建新  元小冬 《山东医药》2008,48(4):108-109
近年研究发现,许多脑缺血事件源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也称易损斑块.易损斑块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性卒中或血管性痴呆,甚至严重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14.
氯吡格雷稳定易损斑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病因之一,而易损斑块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炎症过程,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其发生和发展以及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手段。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减少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栓子(Clopidogrel and Aspirin forReduction of Emboli in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CARESS)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可有效稳定易损斑块,从而预防早期卒中。1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缺血的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颈内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易损斑块破裂导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易损斑块形成机制和干预措施的研究一直备受瞩目。建立与人体斑块相似的进展性斑块是对易损斑块进行研究的基础及热点。目前,研究者已在多种动物体内建立了多种易损斑块模型。本文对目前建立的易损斑块动物模型进行综述与评价,为完善易损斑块模型的建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引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涉及多种机制,包括炎症,氧化应激,脂质代谢紊乱等,其中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血小板等多种细胞凋亡既是上述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重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是老年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状态(稳定或不稳定),与斑块的大小、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并非呈正相关。研究表明,由易损斑块破裂引起的心脑血管病事件远远多于单纯血管狭窄引起的事件。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成为老年人群发病的主要疾病,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引起血管或脏器急性栓塞的主要原因,约25%的缺血性脑卒中、70%左右的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稳定到易损的过程,涉及到炎症、免疫、代谢等多个过程。对斑块的检测,已逐渐从有创形态技术转为应用非创伤的影像技术,完成对易损斑块的识别[1]。分子影像学因其能准确确定斑块的组成和活性,而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通心络的稳定斑块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6例,正常对照组24例,比较各组间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变化。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通心络治疗组,治疗4 w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ACS患者TLR4、NF-κB、TNF-α的表达较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TLR4、NF-κB和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通心络治疗组TLR4、NF-κB和TNF-α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通心络可减轻动脉的炎症反应,干预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有望成为新的稳定斑块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10例,根据高分辨率MRI对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评估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24例,稳定斑块组56例,无斑块组3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水平。结果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血小板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4±6.18)%vs(24.67±5.34)%,P0.05]。结论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可作为斑块易损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