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宋·苏颂等人集体编著的《图经本草》 ,是古代较完整的本草学之一。其特点是由各地人民和医药人员根据实物所绘成的图形并注明以解说 ,所以它是最详细最广泛的考证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是劳动人民和医药人员在实践中进行认识的产物。其中就包括用“土人单用此”、“彼土人取此”、“土人……采之”记载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施州土家族药物。笔者现将《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宋·唐慎微撰 )中收载的《图经本草》中的部分施州土家族药物辑录如下。1 施州露筋草露筋草生施州 ,株高三尺以来 ,春生苗 ,随即开花结子 ,四时不凋 ,其子碧绿色…  相似文献   

2.
<正> 中药硫黄性热而不燥,且疏利大肠,是补虚扶正的有效药物。本药临床用途较广,被历代学者视为“补肾壮阳”的珍品。久服无明显毒副作用。且药源甚广,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现将我们近年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硫黄临床应用概述硫黄用于临床治疗最早见于公元一世纪《神农本草经》。其后梁·陶宏景《名医别录》;魏·吴普《吴氏本草》;唐·甄权《药性本草》;宋·日华子《日华诸家本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至清·黄宫繍《本草求真》及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等历代名著均有论述。唐代以前多见于外用,唐以后内服应用渐多,至宋、元达到高峰,明、清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3.
蟾酥在中医外科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蟾酥系蟾蜍的眉间腺分泌物,散在于蟾蜍的全身皮肤,但以眉间为多,其性味和功用历代中药学记述颇多。宋·苏颂《图经本草》:“蟾酥主虫牙及小儿疳疾。”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治齿缝出血及牙痛,以纸紝少许,按之立止。”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发背疔疮,一切恶肿”。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赡酥味辛气温有毒,能拨一切风火热毒之邪,使之外出。”综观历代本草,皆谓蟾酥性  相似文献   

4.
麦饭石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麦饭石是一种古老的矿物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有:“麦饭石,气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秘方麦饭石膏,治发背疮神效”。根据他的记载,麦饭石首载于宋·《图经本草》。据清·嘉庆(公元1625年)《丹徒县志·十九卷》等书记载,《图经本草》系由宋·苏颂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成书,距今已926年之久。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证《图经本草》曰:“麦饭石亦治发背疮。麦饭石者,粗黄白,类麦饭,曾作磨磑者尤佳”。“取此石碎如基子,炭火烧赤,投入米醋中,浸之良久……未有肿脓,当即内消”。1921年,我国出版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中,也记有麦饭石膏,功用:“止痛、排脓、治溃脓疮口不收。”可见我国很早已发现这种药石的医疗价值并长期用于临床收  相似文献   

5.
《海药本草》,是我国古代专门记载国外输入药材的专书。因原书早佚,今天只能散见于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和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笔者曾据《证类本草》作了统计,其中所引《海药本草》的药物共123味。这些记述不仅补充和纠正了我国唐以前诸本草(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正> 《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第3期刊登了“靳祖鹏副教授释疑”一文,文中提到“枸杞叶不入药,其作用一般医学书籍无记载”。笔者认为此说法不妥。枸杞叶在历代本草中被称之为地仙苗、甜菜、枸杞尖、天精(草)、枸杞苗、枸杞菜、枸杞头等,最早被《名医别录》所收载,其性味功效与枸杞子并条,以后《药性论》、《千金方》、《食疗本草》、《圣惠方》、《圣济总录》、《日华子诸家本草》、《本草纲目》、《本经逢原》和现代的《中药大辞典》等十几部医药著作,其性味、功效和方剂均有专论。它既可入汤剂,也可做粥或代茶内服,又可外用点眼及洗浴。具有除烦益志,补五  相似文献   

7.
1 不断吸收民族药丰富中药源历史上中原曾是最早的华夏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故中医药的形成与发展受其很大影响 ,促成了以中原为核心既向周边辐射又有周边向中心不断充实集中为特点的中医药主体。从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时张仲景、汉末华佗及《神农本草经》的出现到《本草纲目》的诞生历程中足以看出这一发展脉络。中医药历来受周边民族医药的充实 ,仅举片断“土家族医药史考”[1 ]中土族对中药源的充实与贡献可见一斑。“宋·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大观本草》记载”石药味苦寒无毒 ,主折伤内损瘀血 ,止烦闷……俚人重之带於腰以防毒 …  相似文献   

8.
中药洗浴疗法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洗浴疗法是采用药物煎汤 ,趁热将全身或局部皮肤浸泡在药物中浸洗、熏洗或淋洗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为中医外治疗法之一 ,在我国源远流长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浴字的甲骨文就是人在盆中洗澡的形象。周代人已认识到“头有创则沐 ,身有病则浴”,已经把洗浴与治疗疾病相联系。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以“浴”为治疗手段就有记载 ,其中一篇《汤液醪醴论》,即是专论汤液醪醴治病的道理。《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 :“其有邪者 ,浸形以为汗。”其“浸形”即是以热汤洗浴取汗为治疗疾病的方法。东汉时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也有药浴的记载 ,《…  相似文献   

9.
药浴在皮肤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洗浴疗法是指用药物煎汤洗浴全身或局部,或以药物煮沸之后产生的蒸汽熏蒸身体,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分为:沐浴、溻渍、浸洗、熏洗、淋洗、蒸汽浴等,是全身性皮肤病的重要辅助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灵活变通,辨病施浴,既可以补充内服汤药的不足,又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现综述报道如下。1在历代皮肤科的应用祖国医药典籍中,最早记载皮肤病药浴疗法的当属东汉张仲景,他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的理论,创立辨证论治体系,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记载了药浴之浸洗疗法,如以苦参汤浸洗患处治疗狐惑病之前阴蚀烂,…  相似文献   

10.
白术为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燥湿利水、止吐泻的常用药物。术之名《尔雅》即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将“术”列为上品,而不分白术和苍术。梁·陶弘景则提及术有白术及赤术(即苍术)二种,宋《本草衍义》更明确说明有苍、白之分。现代中医认为苍、白二术性味功能不同,在临床应用上要  相似文献   

11.
《本草经》、《神农本草》、《神农经》三种书名,通常以为是相同的一部书;但我们从古书所引载的条文中看来,发现它们的内容体例,三书并不相同。古代的药物学著作——《本草》,关系着民生日用。历代医药家,根据医疗的实际需要而加以整理和充实,有着不同的编集本子,原是十分自然的事。从《隋书·经籍志》里可以看到,在六朝时候就有各家的《本草》书目,这些书大多已经亡佚,现在通行的《本草》书,是经过陶弘景集注之后而流传下来的;再经过唐、宋、元、明的各代医药家增修,得以不断地扩大和发展。现在我  相似文献   

12.
本草今义辨     
“本草”一辞首见于《汉书·郊祀志》。历代文献相沿使用。近代有人认为“本草”是指药物或中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辨及当前中药学科分化发展现实的分析,可以认为,“本草”的含义应局限于古代药物学著作为宜。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曾以明·陈嘉谟《本草蒙荃》和清·张仲岩《修事指南》等书为基础,并参考了历代本草、炮炙著作的有关论述,整理了“传统中药炮制大要”一文,供学员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千金子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秀梅  张兆旺  曹艳花 《中成药》2003,25(12):981-983
千金子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lathyrisL .的干燥成熟种子 ,主产于河北、河南、浙江 ,有逐水消肿、破杀虫的功效 ,临床用于治水肿胀满、痰饮、宿滞、瘕积聚、妇女经闭、疥癣疮毒、蛇咬及疣赘等[1] 。千金子始载于《开宝本草》 ,其炮制方法历代以制霜法为主 ,另有净制、煮制、炒制、酒制的记载。现代多制霜应用 ,但方法各一 ,难以保证药材质量。本文将对千金子炮制的历史沿革、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作一综述。1 历史沿革千金炮制的记载始见于宋·《太平圣惠方》中的“石燕圆”一方 ,要求“去皮”入药[2 ] ,宋·《小儿药证直诀》沿用…  相似文献   

15.
浅议中药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毒性的有无及大小 ,在临床用药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 ,注明“有毒”或“无毒”字样。“毒药”一词 ,古今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 ,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  相似文献   

16.
乌梢蛇古代名乌蛇,最早见于唐·甄权《药性论》,现存文献始载宋《开宝本草》,以后历代本草有收载。《本草纲目》释名为乌梢蛇。药用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I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在药材商品经营中分为:有皮乌梢蛇、去皮乌梢蛇  相似文献   

17.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及与受体学说关系的论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长期以来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 ,在指导中药临床用药中起重要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归经的记载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有“五味所入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咸入肾 ,甘入脾”。《神农本草经》中亦有“沙参补中益肺气”;“五石脂随五色补五脏”等。直至金张元素才正式提出归经理论。后世医家对其亦有所继承和发展。归经的确切概念 ,历代本草未见记载 ,现代学者对其理解有所差异。如凌一揆在《中药学》中指出 :“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1] 。郭兰忠认为 :“归经是…  相似文献   

18.
金久宁 《中国现代中药》2014,16(11):937-941
中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自两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本草”即为行医用药的经典。古往今来,随着历代医药实践的进步,药物品种数量的增加,“本草”内容的完善和补充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全国范围内的中药资源及应用的普查,是修订和完善本草典籍的基础。我国历史上分别在唐代和宋代曾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中药资源普查,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两部官修本草——唐《新修本草》、宋《本草图经》。  相似文献   

19.
冯风 《陕西中医》1998,19(7):330-332
<正> 杜仲古医方是我国传统医学在杜仲医药价值和使用方法方面的经验总结与智慧结晶,对现代杜仲医药保健品的研制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很有必要加以挖掘整理。 众多的杜仲古医方主要保存在本草、方书、医案等医学典籍中。其中本草类文献原本是专门记载药物的著作,但它辨药与用药相结合的编写体例,在介绍药物的同时,把大量古单方、验方以“附方”的形式保存下来,一一详明炼制、用法、功效、主治,因而极具实用价值。 本文仅就宋《图经本草》、《政和本草》、明《本  相似文献   

20.
谢海洲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0):623-623
我们伟大祖国医药遗产极其丰富 ,《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公光 713~ 74 1)于公元 739年编成 ,于《唐·新修本草》颁行 80年之后 ,为补唐·新修本草遗编工作 ,现本书早佚。但该书在当时流传甚广 ,远至日本和《名医类聚》《医心方》,国内《太平御览》《开宝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均曾引用过本书内容。安徽皖南医学院尚志钧教授据《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辑出 ,使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恢复原貌 ,弥补了馆藏佚书的空白。全书分序例 1卷、拾遗 6卷、解纷 3卷、总曰《本草拾遗》。“序例”,佚文论及十剂 (将药物性能分为宣、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