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应付方式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9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量表中亲密度[(1.7±0.5)分、成功性(5.8±1.7)分、文化性(3.3±1.9)分],娱乐性[(3.8±1.8)分],组织性[(4.7±1.7)分]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抑郁症患者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与家庭亲密度和成功性正相关(r=0.29,0.32,0.27,0.31,P<0.05),自责与情感表达呈负相关(r=-0.27,P<0.05),进一步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解决问题因子与家庭亲密度、成功性、道德宗教观有关,回归方程为解决问题=0.168亲密度+0.060成功性+0.044道德宗教观-0.182.自责因子与情感表达有关,回归方程为自责=-0.035情感表达+1.039.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与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白血病儿童的家庭环境,为开展家庭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入住我院的白血病病儿60例、住院非白血病病儿60例以及正常儿童600例,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其家庭环境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 白血病儿童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评分明显低于非白血病病儿以及正常儿童家庭,矛盾性评分明显高于非白血病病儿以及正常儿童家庭,差异均有显著性(F=7.74~8.89,q=2.912~9.891,P<0.01).而非白血病儿童与正常儿童家庭相比,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控制性10个分量表家庭环境特征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白血病儿童家庭环境存在缺陷,为改善病儿预后和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应对其家庭环境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处于缓解期的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与按1∶1配对原则挑选的12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家庭环境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及低组织性,以及高矛盾性及控制性差(P<0.05或P<0.01).(2)在教养方式上,患者的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P<0.05或P<0.01);患者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组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风险因素为家庭成员的高矛盾性和控制性差,以及父亲的低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母亲的低情感温暖(P<0.01或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已婚育龄妇女的家庭环境状况.方法 应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350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已婚育龄妇女家庭环境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因子得分分别为(7.4±1.8)分,(5,3±1.7)分,(6.3±1.7)分,低于常模,矛盾性因子得分为(2.7±1.9)分,高于常模;不同年龄的已婚育龄妇女在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因子得分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F值分别为4.12,6.44,3.06,3.67,4.57,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已婚育龄妇女在情感表达,娱乐性,道德宗教观上差异有显著性;不同职业已婚育龄妇女在矛盾性和娱乐性方面差异显著.结论 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已婚育龄妇女家庭环境状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与家庭支持相关性。方法:选取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2例)与未复发组(38例)。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家庭环境量表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MMAS-8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评价家庭环境量表评分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①100例患者62例在随访6个月内有复发,其中43例患者复发1次,19例患者复发2次。②家庭环境量表评分中,复发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评分显著低于未复发组,而矛盾性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③随访6个月,复发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入组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复发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未复发组服药依从性8分的比例中最高,无<6分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亲密度与复发相关系数,r=-0.795。矛盾性与复发相关系数,r=0.645。知识性与复发相关系数,r=-0.712。娱乐性与复发相关系数,r=-0.528。结论:家庭支持能够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家庭亲密度越低、知识性越低、娱乐性越低,家庭矛盾性越高,复发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scale,F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av bamdoms uoofostran,EMBU)对98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10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结果:家庭环境量表评分研究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知识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矛盾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道德宗教观和控制性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教养方式上,研究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分及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家庭结构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均存在缺陷,需改善患者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交往模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污名现象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心理障碍污名量表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评,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和组织性因子得分低于与中国常模(〈0.01),矛盾性高于中国常模(〈0.01)。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与污名现象之间呈正相关(均〈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现象与家庭环境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酒依赖患者的述情障碍与其家庭环境的相关性。方法:将112例酒依赖男性患者作为酒依赖组;选择与酒依赖组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112例设为健康组。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及家庭环境量表(FES)调查两组研究对象的述情障碍与其家庭环境,并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差异。结果:酒依赖组患者的述情障碍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健康组;酒依赖组患者的家庭环境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和控制性方面维度评分均低于健康组,有显著差异;酒依赖组患者的述情障碍因子Ⅲ及总分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呈正相关。结论:酒依赖患者普遍存在述情障碍,并与患者的家庭环境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与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进行评定,并与182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低组织性、高矛盾性和控制性差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教养方式上,研究组患者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与理解、高惩罚与严厉、高过分干涉和高拒绝与否认(P<0.01);而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与理解、高拒绝与否认、高惩罚与严厉和高偏爱被试(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均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处于缓解期的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与按1:1配对原则挑选的12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家庭环境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及低组织性,以及高矛盾性及控制性差(P〈0.05或P〈0.01)。(2)在教养方式上,患者的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P〈0.05或P〈0.01);患者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组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风险因素为家庭成员的高矛盾性和控制性差,以及父亲的低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母亲的低情感温暖(P〈0.01或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抑郁情绪的疗效。方法:选取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28天每天1个小时的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原有药物治疗;在研究结束后进行心理治疗,以符合伦理学原则。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后12周时进行HAMD量表评分观察焦虑抑郁疗效变化。结果:研究组脱落15例,对照组脱落10例,研究组35例患者治疗后HAMD量表总分[(8.00±1.19)分,(5.05±0.28)分,t=13.430,P<0.001]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研究组HAMD量表总分[(5.05±0.28)分,(4.04±0.36)分,t=-4.375,P<0.001]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周随访研究组HAMD量表总分[(8.00±1.19)分,(4.60±0.42)分,t=5.760,P<0.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康复期偏执型精神分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在12周随访时疗效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信心心理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的影响。方法:将70例18~55岁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自信心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研究组在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周进行两次自信心训练,持续5周,共10次;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干预前后两组分别进行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评定,了解患者自尊水平改善状况。结果:入组时两组SES评定无差异(t=-0.69,P=0.81),干预前后SES评分研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0,P=0.00),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67)。两组干预前、后SE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P=0.02)。结论:自信心心理训练可以提升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3.
精神疾病暴力人群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其相关因素对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探寻不良家庭环境的危险因素,旨在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应用人口学资料、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早年不良家庭环境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38例具有家庭暴力行为和40例无家庭暴力行为的两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这两种疾病类型为主要的暴力人群,其中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亲密度及情感表达为暴力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父母虐待、不良教养方式、娱乐性、组织性为一般危险因素。结论:家庭结构完整性、家庭成员间支持度及情感表达对精神病人暴力发生构成危险因素,对干预措施作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内观认知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观认知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69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内观认知治疗组和对照组:内观认知治疗组(n=30)在服用原有药物的基础上,给予连续7d集中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NCT);对照组(n=32)只给予原有药物治疗,观察1周.在人组时和1周后分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护士观察量表(NOSIE).结果 ①NCT组患者治疗后PANSS量表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复合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反应缺乏因子分以及偏执因子的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2.672~7.370,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ANSS总分、阴性量表分、复合量表分、反应缺乏因子分、思维障碍因子分均差异有显著性(t'=2.696,P=0.009;t=5.186,P=0.000;t=3.757,P=0.001;t=2.634,P=0.011;t'=2.376,P=0.021);②NCT组患者治疗后NOSIE量表总消极冈素、激惹因子和迟缓因子得分[分别为(10.43±9.24)分,(3.13±0.43)分,(1.07±1.64)分],低于治疗前[分别为(13.87±8.03)分,(8.53±4.98)分,(2.20 ±2.85)分],差异有显著性(t=3.463,P=0.002;t=6.139,P:0.000;t=2.067,P=0.048;).结论 内观认知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康复期精神分症患者精神症状,特别是阴性症状,但需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s of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on improving clinic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onvalescent schizophrenia. Methods The 69 convalescent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ith convalescent clinical state were consecutively recrui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 NCT) group an control group at random and were pretreated with antipsychotic agent therapy. In NCT group,the patients received NCT for successive 7 days. In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only received antipsychotic agent therapy. Pre-and post-treatm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 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 (NOSIE) were administered to all subjects. Results ①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ccurred in PANSS total score, negative symptom score, positive symptom score, compound scale score, general psychopathology score, reaction retardation score and paranoid score in NCT group ( t = 2. 672~7. 370, P < 0. 05). In the post-treatment, PANSS total score, negative symptom score, positive symptom score, compound scale score, reaction retardation score and thought disorder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NCT group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 t ' = 2. 696, P = 0. 009; t = 5. 186, P=0.000; t = 3.757, P = 0.001; t = 2.634,P = 0.011; t ' =2.376, P = 0.021). ②A significant decrease occurred in NOSIE total negative score( 10.43 ± 9. 24 vs 13. 87 ± 8. 03, t = 3. 463 , P = 0. 002) , irritation score(3. 13 ±0.43 vs8.53 ±4.98, t = 6. 139, P=0.000) and retardation score(1.07 ± 1.64 vs 2. 20 ±2.85, t = 2.067, P = 0.048) in NCT group. Conclusion NCT can possibly improve part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convalescent schizophrenia to a certain extent,especially negative symptom,but need to further prove the effect of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一到六年级全部在校学生103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标准化版的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检测所有调查对象的行为问题,家庭环境量表对调查对象的家庭环境进行评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对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中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对象共1039名儿童,其中有193名儿童有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6%。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呈正相关性,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娱乐性、娱乐性和亲密度呈负相关性;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和母亲惩罚严厉具有正相关性,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组织性具有负相关性: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父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性,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母亲偏爱被试具有负相关性;儿童身心障碍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呈正相关性,与亲密度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家庭环境的多种因素会对儿童的行为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应重视这些因素,避免矛盾和争吵,为儿童创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特征。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40名抑郁症患者、40名焦虑症患者和40名正常人进行调查,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1)抑郁组和焦虑组患者得到的主客观社会支持及支持总分[抑郁组(41.25±6.44)分;焦虑组(40.86±6.17)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7.19±7.88)分](P<0.01~0.05),支持的利用度却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0.05),而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不成熟防御方式的投射、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否认、假性利他、隔离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成熟防御因子中压抑及幽默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症组被动攻击、隔离得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和对照组(P<0.01)。焦虑症组假性利他、反作用形成防御方式得分明显高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P<0.01)。(3)抑郁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投射、交往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426,r=0.401),与隔离呈显著负相关(r=-0.397,r=-0.501);焦虑组HAMD评分与躯体化、否认呈显著正相关,HAMA评分与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呈显著负相关。(4)焦虑和抑郁组患者均显示在矛盾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在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或0.05),抑郁组患者还在亲密度、独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焦虑组和国内常模患者(P<0.01)。结论(1)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存在不成熟倾向,社会支持系统差且家庭功能有缺陷;(2)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和家庭功能缺陷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家庭环境因素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和家庭环境因素量表对1131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所调查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2.5%;男女童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感统失调组儿童家庭环境因素中的情感表达、娱乐性、亲密度、知识性、组织性分量表的因子分均低于感统发育正常组,而家庭环境因素中的矛盾性因子分高出感统正常组。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改善家庭环境有利于降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特点,为青少年抑郁障碍实施家庭干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10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100例健康青少年(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组受试者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①青少年抑郁障碍与健康青少年在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三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在内外向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神经质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矛盾性得分显著增高,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知识性得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父亲的过分保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EPQ的内外向因子呈正相关,与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呈负相关,而父母双方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EPQ的内外向因子呈负相关,父母双方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EPQ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呈正相关;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娱乐性与EPQ的4个维度均相关。 结论 ①相对于正常青少年,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存在更多的问题;②不良家庭环境、不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人格问题、抑郁情绪的出现,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会促进患者人格成长、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女性患者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选取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28天、每天1个小时的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原有药物治疗。在研究结束后进行心理治疗,以符合伦理学原则。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后12周时进行HAMA量表评分,观察焦虑疗效。结果:研究组脱落15例,对照组脱落10例。研究组35例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分别为(11.03±1.30)分、(4.30±1.84)分,治疗后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83,P=0.005)。治疗后研究组HAMA评分(4.30±1.84)分,对照组(5.02±2.33)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95,P=0.000)。12周随访研究组HAMA评分(3.58±1.47)分,仍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120,P=0.043)。结论: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康复期偏执型精神分症女性患者的焦虑情绪,在12周随访时疗效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